首页 / 投稿 / 正文

红楼梦中的诗词及赏析,红楼梦词句欣赏?

红楼梦诗词鉴赏:

《女娲石上偈语》:无才可去补苍天,枉入红尘若许年。爱意身前身后事,倩谁记去作奇传?

作者为了便于抒发感情,也为了引起读者的兴趣,在全书开头就把读者引入一个迷离的神话世界,借人们都熟悉的女娲补天的神话,巧妙地虚构了一个顽石“幻形人世”的故事。石头的经历,便是贾宝玉的经历;石头,便是贾宝玉的象征,也含着作者曹雪芹的影子。

1、富贵不知乐业,贫穷难耐凄凉。可怜辜负好韶光,于国于家无望。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寄言纨绔与膏粱:莫效此儿形状!

这句话是说贾宝玉的。这个是反说,明面上写贾宝玉纨绔子弟,不知道学习,辜负期望,其实是在暗地中褒扬他不肯对封建礼教屈服。

2、“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这句写林黛玉。这个只是虚的表面描写,用词自是如王维诗化般的语言,并不能很深刻的揭示出林黛玉的性格。

“满纸荒唐言”意思是说,全书都是荒诞不经的话语,这是作者对自己作品的自嘲。

这里所说的“荒唐”之言,不仅仅是指小说开头有石头“无才补天,幻形入世”荒唐的缘起,也不仅仅指小说中有“太虚幻境”、“风月宝鉴”之类荒唐的情节,还包括作者将广泛搜罗所得的见闻,结合自身的经历体验,运用大胆的艺术想象,创作了贾宝玉以及一大批性格各异的闺阁女子形象,虚构出一个以大观园女儿国为中心的故事。

另外,小说中表面上把悲剧命运说成是情根夙孽、偿还冤债等,其中的人名、地名、物名等,也都带有“假语存焉”的性质。

这些,都是所谓的“荒唐言”。

“一把辛酸泪”,是说其中包含着种种血泪辛酸的现实生活和感受。甲戌本第一回中,“脂砚斋”在书上写下了这样的批语:“能解者方有辛酸之泪,哭成此书。壬午除夕,书未成,芹为泪尽而逝。”可见作者是以泪和墨写就这部著作的。

红楼梦所有诗词解释如下:

1、石头记

满纸荒唐语,一把辛酸泪;

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解释:满纸都是离经叛道的语言,浸透着

一把把辛酸的眼泪。

2、好了歌

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

古今将相今何在?荒冢一堆草没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

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娇妻忘不了;

君生日日说恩情,君死又随人去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儿孙忘不了,

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

解释:世上的人都知道去当神仙好,只是

恋着那功名宝贵忘不了;古往今来文臣将相现在何方?只剩一堆荒坟被野草湮没

了。世上的人都知道去当神仙好,只是想着那金银财宝忘不了;一天到晚只怪搜刮

的不够多,待到搜刮得多的时候却死了。世上的人都知道去当神仙好,只是恋着那美丽妻子忘不了;你活着她天天对你说恩

情重,你一死她就跟着别人走掉了;世上

的人都知道去当神仙好,只是恋着那儿孙

后代忘不了;傻心眼爹妈自古以来就是

多;可是孝顺的儿孙有谁见到了。

1、林黛玉的诗:

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

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

月窟仙人缝缟袂,秋闺怨女拭啼痕。

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

2、注解:

1、湘帘:湘妃竹制成的帘子。

七十回黛玉作《桃花行》也用“湘帘”一词。

用娥皇女英泪洒斑竹的典故。

碾冰:用玉盆的高洁来衬托白海棠的冰清玉洁。

比探春句更有诗意。

碾:研磨。

碾玉即加工玉器的工艺。

和宝钗'珍重芳姿昼掩门'相反,黛玉是'半卷湘帘半掩门',任性任情,并不特别珍视贵族小姐的身分。

'碾冰为土玉为盆',表明她玉洁冰清,目下无尘。

她以白海棠自比,有梨花的洁白,有梅花的馨香。

2、偷来梨蕊二句:意即白净如同梨花,风韵可比梅花,但说的巧妙别致。宋代卢梅坡《雪梅》诗:“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用其意境。

3、月窟仙人二句,月窟仙人:嫦娥,这里指绛珠仙子。缝缟袂:缝衣裳。缟袂:白色的衣裳,袂指袖口。意即在清冷的月窟里缝白色的缟衣,多么颓丧;在秋天的深闺里悄悄哭泣,又多么可怜。

4、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意即满腹的心事不能向任何人倾诉,只好在西风落叶的季节,凄凄凉凉地送走一个又一个寂寞的黄昏。这里,黛玉联想自身平添悲凄。

3、赏析

探春是将白海棠比喻成白衣仙女;宝钗是说话太白了,惹人愁;愁从何来呢?宝玉直说清砧怨笛送黄昏;而林黛玉更直白——秋闺怨女拭啼痕。别人都交卷了,黛玉还没作。李纨催她,她提笔一挥而就,掷 给李纨等人,表现了黛玉才思特殊的敏捷。

诗社众人看了黛玉的诗,'都道是这首为上',李纨却说:'若论风流别致,自是这首;若论含蓄浑厚,终让蘅(宝钗)稿。

'李纨的评价未必公允,但她的评论确也指出了林、薛二人诗的特点。

所谓'风流别致',就是构思新巧,潇洒通脱,所谓'含蓄浑厚',就是温柔敦厚,哀而不伤。

李纨从'大家闺秀'的标准来衡量,自然要把四平八稳的宝钗的诗评为第一了。

只有最理解黛玉的宝玉理解了她的诗的内蕴,要求重新评价薛、林诗的高下,被李纨顶了回去。

在第四十一回《栊翠庵茶品梅花雪怡红院劫遇母蝗虫》、第四十九回《琉璃世界白雪红梅 脂粉香娃割腥啖膻》和第五十回《芦雪庵争联即景诗 暖香坞雅制春灯谜》。以雪喻物诗词:珍重芳姿昼掩门,自携手瓮灌苔盆。

胭脂洗出秋阶影,冰雪招来露砌魂。

淡极始知花更艳,愁多焉得玉无痕。

欲偿白帝凭清洁,不语婷婷日又昏。这是第三十七回《秋爽斋偶结海棠社 蘅芜苑夜拟菊花题》中,蘅芜君(宝钗)咏白海棠的诗句。其中有一雪字。“雪为肌骨易销魂”,宝钗诗云:“冰雪招来露砌魂”,宝玉诗云:“七节攒成雪满盆”,湘云和韵:“秋阴捧出何方雪”。

众人不约而同地都用了雪字,自然是因为白海棠的白色,但同时也给人一种好景不长、雪易消融的感觉。

《秋窗风雨夕》中,那“秋雨”、“秋夜”、“秋灯”、“秋情”所传递出的凄冷寞寞便是《红楼梦》的背景音乐。

《秋窗风雨夕》是诗人发自秋窗的生命悲吟。此前有来自薛宝钗精神神物质全方位的人文关怀,黛玉那颗孤高傲世、极端自尊的诗心最终被感化,钗、黛前嫌尽释;再加上和宝玉已有“诉肺腑”、“赠帕题诗”的相互交心,试探宝玉心向谁跳的隐忧亦宣告结束。

因此,黛玉心情出现少有的轻松开朗,甚至流露出以春秋笔法打趣刘姥娃为“母蝗虫”笑翻众钗的幽默天赋。尽管来自大背景的人生悲剧渐次迫近,此刻的她反倒显得平静淡定,当日“天尽头,何处有香丘”天问式的愤满激烈此刻变奏为舒缓郁闷的沉思与承受。

就在这种情势下,出于对节令物候的过于敏感,黛玉旧疾复发,卧病在床。

这一年,她15岁。

这个秋雨中的黄昏阴冷暗沉,案头恰好又摆着《秋闺怨》、《别离怨》等乐府杂稿,很自然地,多愁善感的林黛玉便生发出一股感怀伤时之感,遂仿《春江花月夜》之格吟成这首人生悲吟之诗《秋窗风雨夕》。

全诗是从“窗口”透进的秋令时序来品味人生悲愁的。

“窗”是本首诗作的诗眼。全诗是从窗口透进的秋令时序来品味人生悲愁的。窗外秋花、秋草、秋雨、秋风次第由窗格切入:花残草衰,雨凄风紧,滴传竹梢,寒烟萧条。窗内清寒透幕,冷凝秋屏,泪烛摇曳,牵愁照恨。当日花谢花飞已魂断花家,今宵风雨秋窗更何以堪!

于是,景由窗入,愁向窗诉,诗自窗发。诗人无奈于窗外风雨袭院、物华衰减的时令更替、岁月流逝,咀嚼着窗内豆灯残捻、影吊身孤的愁闷凄楚,承受着罗舍透寒、冷雨敲窗、惊破秋梦的惊愕与失落,静静品尝着残漏频催、秋雨转急的单调索寞。

窗外,寒烟小院秋花惨淡、秋草枯黄的萧瑟秋景,正是窗内诗人消沉悲怆心境的物化。迷惘、悲凉、孤独、哀愁等种种失落心境与秋窗苦雨融到一起,窗内窗外是景是情,此时早已概莫能辨。更有甚者,窗外凄厉的雨摧风逼,似乎成了严酷的现实环境扼杀木石前盟的写实具象。

平日里积聚的对自身悲剧命运的深切担忧,当日“花落人亡两不知”的谶言,此刻在秋窗传来的肃杀秋气中得到印证,愁闷郁结的心志更加低落消沉……真不知道这个不知风雨几时休的阴冷沉黑的秋夜,林妹妹岑寂的灵魂是如何在泪洒窗纱中挣扎握过的。

诗作中,潇湘馆的“窗”一直都保持着色彩晦暗、情绪凄冷的基调;诗作中的“窗”是林黛玉精神出入的唯一路径;那扇“秋窗”即成全了诗人,反过来又被诗人点染升华了。

在林黛玉这首《秋窗风雨夕》中,窗外,花残草衰、风驱寒烟、雨滴疏竹,一派憔粹秋景。这扇“窗”成为一幅幅浸透了林黛玉主观情韵的定格风景画。窗为秋景镶了框,风雨下的花、草、竹、烟,也因框的镶制而更具诗美之境。如此说,潇湘馆的“窗”才真正配称“天的进出口”!

作为一个精神上贵族,林黛玉以“窗”为出入口,尽情抒泄了一种凄美诗意的情怀,也为我们留下了情感的瑰丽、诗美的神圣。可以说,这首诗中的“窗”代表了诗人高于他人的灵魂进化境界,即成全了诗人,反过来又被诗人点染升华了。应当庆幸,林黛玉的这扇“秋窗”为《红楼梦》读者留下了一首悲怆唯美的奏鸣曲。

《红楼梦》里的诗词:《秋窗风雨夕》赏析:

《红楼梦》第四十五回,黛玉写了一首《秋窗风雨夕》,如诗题中所说,它作于一个秋天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

(黛玉作诗)

缘起

当天下午,黛玉和宝钗认认真真的交了交心,这是黛玉打从心底里认可宝钗之后,最认真的一次心灵交流,因为黛玉先丧母又丧父,中间又没有兄弟姐妹,她太渴望有一个“亲人”来“管管”自己,说一说只有亲人才要以说的话,或者有个知心朋友谈一谈埋在心底里的小女儿心事。

她说自己的病,讲自己的心情,讲自己对当下处境的认知,讲自己的苦闷,这是黛玉的真心吐露。当然,她也换来了宝钗的宝钗的贴心回应,宝钗甚至承诺她:“你放心,我在这里一日,我与你消遣一日。你有什么委屈、烦难,只管告诉我。我能解的,自然替你解一日。”

(宝钗与黛玉)

这话很诚恳,也很暖人,黛玉于是很认真地,打心底里认下了这个姐姐,否则以她“喜散不喜聚”的个性,她断不会要求宝钗“晚上再来和我说句话儿。”这对于黛玉,实在是走心的嘱咐,或许黛玉有一肚子憋在心底里的话要倾诉,而宝钗,是此时最合适的人吧,而且,晚上,也更适合交心吧。

注意,宝钗答应了。

但是,“不想日未落时,天就变了,淅淅沥沥下起雨来。

秋霖脉脉,阴晴不定,那天渐渐的黄昏,且阴的沉黑。

兼着那雨滴竹梢,更觉凄凉。

知宝钗不能来,便在灯下随便拿了一本书…

”下雨了,天也晚了,黛玉想着宝钗自然是不会来了,于是看书,偏拿起的书是《乐府杂稿》,其中又恰有《秋闺怨》、《别离怨》等词。

又是秋天,又是闺中,恰自己远在故乡之外,恰宝钗也不能来,恰又是风雨之夜…

于是她“不觉心有所感,亦不禁发于章句,遂成《代别离》一首,拟《春江花月夜》之格,乃名其词曰《秋窗风雨夕》。

(悲愁的黛玉)

题解及原诗

这首诗与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诗名正好成对儿,而且是反其意而对。

春、江、花、月、夜是五个名词实字,秋、窗、风、雨、夕也是五个名词实字,所不同的是《春江花月夜》让人联想到温馨、和谐、恬静与舒适,而《秋窗风雨夕》却让人联想到凄凉、肃杀、喧嚣、惆怅。

归根结底,不同的事物必然带给人不同的思想感受,不然,宋玉也不会在《九辩》里写“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了,张若虚的夜晚有花有月,调子是亮色的,温暖的;林黛玉的夜晚却只是有风有雨,调子是灰暗的,凄凉的。

(《春江花月夜》的调子)

显然,这首诗是黛玉在秋夜里“闷制”出来的:举世无亲让她苦闷,宝钗不来让她郁闷,风雨交加让他烦闷,夜间无人让她憋闷,于是,一首遣闷吐心之诗流出笔下:

秋花惨淡秋草黄,耿耿秋灯秋夜长。

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

助秋风雨来何速?惊破秋窗秋梦绿。

抱得秋情不忍眠,自向秋屏移泪烛。

泪烛摇摇爇短檠,牵愁照恨动离情。

谁家秋院无风入?何处秋窗无雨声?罗衾不奈秋风力,残漏声催秋雨急。

连宵脉脉复飕飕,灯前似伴离人泣。

寒烟小院转萧条,疏竹虚窗时滴沥。

不知风雨几时休,已教泪洒窗纱湿。

全诗只有七言二十句,却用了十五个“秋”,南宋词人吴文英有一阙《唐多令》,开篇就是:“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如果不是极端的苦闷,如果不是极端的愁惨,何以能让黛玉写了这么多的“秋”在同一首短诗里。

(黛玉)

赏析

“秋花惨淡秋草黄,耿耿秋灯秋夜长。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秋花已残,秋草枯黄,在这漫长的秋夜里,只有一盏孤单的秋灯,悄无声息地亮着,如孤单的自己;如此的境况,我已经分明感到来窗之外,秋意无尽,偏偏又起了秋风来了秋雨,焉能不倍感凄凉。

黛玉是肺病,中医说春养肝,夏养心,长夏养脾胃,秋养肺,冬养肾。秋天正是她最难熬的日子,宝钗似乎是知心——她当然也知道宝钗是竞争对手——但暂时,她人生的苦闷要大于爱情的纠结,宝钗至少是可以解一时苦闷的知心之人,偏偏又被这恼人的秋风秋雨阻隔了,黛玉的苦闷是自然而生的。

(病重的黛玉)

“助秋风雨来何速?惊破秋窗秋梦绿。抱得秋情不忍眠,自向秋屏移泪烛。”风更大了,雨更急了,风雨敲碎了竹梢蕉叶的秋绿之梦,也敲醒了窗前之人,她不忍看不忍听,但又无法安然入睡,只得手持秋灯,移向屏后,那里无雨声,那里也无秋风。

黛玉是坐卧不安的,她不能安坐窗前,她只得在屋内来回走动,屋内又太暗,只能举灯而动,走到屏风之后,那里是安静的,那里是没有风雨摧迫的,尽管如此,移灯时,那摇动的烛火还是让蜡烛悄然流下“泪”来。

“泪烛摇摇爇短檠,牵愁照恨动离情。谁家秋院无风入?何处秋窗无雨声?”蜡烛终将成灰,烛泪终将流尽,接下来忍受煎熬的就是灯台,即将燃尽的烛不正是年命不永的自己,忍受烛火熬煎的灯台不正也是无依无靠的自己……

她禁不住悲从中来,但却无可奈何,因为无处躲藏。因为哪里不是秋天,何处没有风雨,谁家的院子能把秋风秋雨关在门外,谁家的窗子又能把风声雨声隔在窗外?这既是自我逃避的无力,又是无奈之下的自我开解。

(雨后的潇湘馆)

“罗衾不奈秋风力,残漏声催秋雨急。连宵脉脉复飕飕,灯前似伴离人泣。”既然无处可躲无处可藏,那就钻到被窝里吧,那里总会温暖些吧。可是罗衾太薄,秋风太凉,院子里的更漏之声遥遥传来,夹着秋雨之声,雨似乎被这更漏之声催促得更急了。

这是整夜的秋雨啊,这是整夜的秋风!这是叫人无论如何也不得安枕的秋风啊,这是搅得人离愁倍增的秋雨。远离故乡的黛玉睡不着,她只能待在灯前,一边哭泣,一边听着这愁煞人的秋风秋雨。

“寒烟小院转萧条,疏竹虚窗时滴沥。不知风雨几时休,已教泪洒窗纱湿。”凭窗望去,窗外的小院笼罩在一片雨后的烟雾里,似乎显得更加萧条,竹梢处的竹叶上还偶尔滴下几滴雨水,滴沥滴沥……不知过了多久,雨似乎小了,雨似乎停了,再看眼前打湿的窗纱,是雨吗?不是,那分明是我自己的泪水。

一首<<秋窗风雨夕>>,表达了黛玉那些连绵不绝的愁绪,她写这首诗的前因后果又是什么呢?秋天的景物多有萧瑟寂寥之感,加之凄风冷雨的渲染,总能无端勾起人的万千愁绪,多情自古伤离别。

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这是柳永的秋愁,萧萧几叶风兼雨。

离人偏识长更苦,这是纳兰性德的秋恨,而大观园里,向来多愁善感的林妹妹,也不免会被这寒凉的秋意击中,谁家秋院无风入,何处秋窗无雨声。

黛玉孤坐潇湘馆内,窗外是雨打风竹烛影摇晃的世界,窗内是悲喜哀愁茂盛生长的人间,在凄凄惨惨的风雨声中,这个似娇花嫩草般的少女究竟将怎样深重的离愁别恨融入了笔尖,一首<<秋窗风雨夕>>又暗含了多少她无法与人言说的酸楚心事呢?

访菊怡红公子

闲趁霜晴试一游,酒杯药盏莫淹留。

霜前月下谁家种,槛外篱边何处秋。

蜡屐远来情得得,冷吟不尽兴悠悠。

黄花若解怜诗客,休负今朝挂杖头。

贾宝玉的《访菊》重在“访”字。就像他说的“谁家种”,“何处秋”,“蜡屐远来”,“冷吟不尽”都是“访”,且访得很是轻松惬意,将一个富贵公子的闲情逸趣充分的体现出来,背后尚有其他含义,一扫女儿之颓唐气势,是非常不错的诗文。

贾宝玉诗

秋容浅淡映重门,七节攒成雪满盆。

出浴太真冰作影,捧心西子玉为魂。

晓风不散愁千点,宿雨还添沼一痕。

独倚画栏如有意,清砧怨笛送黄昏。

赏析:

宝玉的这首诗寓进和他关系最密切的两个人,就是宝钗和黛玉。

“出浴太真冰作影”,是借咏海棠咏宝钗。

宝钗长得“肌肤丰泽”,和杨贵妃同具健康丰满的美。

第三十回书中宝玉就曾以“怪不得他们拿姐姐比杨妃,原来也体丰怯热”的话讥诮过额。

“捧心西子玉为魂”,是借咏海棠咏黛玉。

黛玉行动如“弱柳扶风”,和西施同具病态柔弱的美。

第三回书中宝玉送黛玉的“颦颦”的称呼,就是“捧心而颦”的意思。

“冰作影”是形容宝钗的肌肤,“玉为魂”是比喻黛玉的心灵。

晓风不散愁千点”,是暗示宝钗日后寡居时的苦闷;“宿雨还添泪一痕”,则显然是喻黛玉善哭。最后两句似乎是合说钗、黛都对宝玉大有情意,但结局都不好。

我们这样分析这首诗,不是说宝玉已经预知了未来,而是说曹雪芹为宝玉拟作这首诗时,有意暗示了这些内容。其他人的诗亦与此同。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史册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hicehao.com/y202211182252117e02sg.html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