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包拯为民做主的故事?
包公为民做主的故事
第一,简化了民众告状的手续。
当时尽管朝廷制定了一系列法律制度,但一个平民百姓要想告状,还是难于上青天。
不但手续繁多,机时且根本见不到长官的面,这就为那些奸吏豪强舞弊创造了条件。
包拯到开封府上任后,作出新规定:大开官衙正门,凡是告状之人,都可以进去直接见官,当面陈述案情,任何人不得刁难。
这一改革,深受百姓欢迎。
第二,疏通惠民河。
开封城内有一条惠民河,河两岸既有平民百姓的住宅,也有达官贵人的府第。
一年天下大雨,河水泛滥,淹没街道,使许多平民无家可归。
包拯经过调查,发现河水泛滥,在于河流淤塞不通。
之所以如此,就是因为一些达官贵人在河上筑堤修坝,将坝内之水据为己有,种花养鱼,并和自己的住宅连成一片,建成水上花园。
要疏通河流,必须拆毁堤坝,冲走水上花园。
包拯不顾达官贵人们的反对,毅然下令将所有堤坝和花园拆毁。
虽然后来权贵们告到仁宗那儿,由于包拯做得完全正确,
二、包拯为民请命的事例简写?
包公,名包拯,字希仁,宋朝合肥人,曾任开封府尹,是宋朝有名的清官。他铁面无私,执法公正不阿,替民伸冤除害,深得人心。
传说包拯三十岁当了开封府尹。那时,他已经是个有智有谋的清官,隔着窗棂吹喇叭──响声在外啦!推荐他来京主事的,是当朝大师王延龄。此人是三朝元老,白胡子齐腰深,还日夜思念着国事。包拯虽是他推荐的,但是他对包拯的人品、才智究竟怎样,还了解的不那么清楚,总想我个机会试试包拯的才能。
这天一早,老太师刚刚起身,漱洗完毕,要仆人端上早点,三个五香蛋。他一个鸡蛋刚吃完,忽听家人禀报:“新府尹包拯来拜。”
王延龄一听,惊喜异常,一面吩咐:“快请。”一面脑子转开了:“我何不借此机会当面试试他呢。” 怎样试呢?王延龄拿着筷子,正要夹第二只蛋时,主意来了。他赶忙放下筷子,端起蛋碗放到桌上,对丫环说;“秋菊,你替我办件事好吗?”
秋菊说:“老太师尽管吩咐。”
王延龄指着桌上的五香蛋说:“秋菊,你把这两只五香蛋吃了,任何人追问,不管怎样哄骗、威胁、烤打,你都不要说是你吃的。凡事有我做主,事后再赏你。”
秋菊听了一愣,可是老太师的吩咐又不敢拒绝,只得照吃了。
王延龄看她吃了,就走出内室,到了中堂,见到包拯后寒暄了几句,便说;“舍下刚发生一桩不体面的事,想请包大人协助办理一下。”
包拯说:“太师不必客气,有事只管吩咐,下官一定照办。”
“那好。”
王延龄说罢,便起身领着包拯走到内室指着空碗说:“每天早上,我用三只五香蛋当早点。今日,刚吃了一只,因闹肚子,上厕所一趟,回来时那剩下的两只蛋竟不见了。此事虽小,不过太师府里怎能容有这样手脚不干净的人?”
包拯点点头,问道:“时间多长?”
“不长。头尾半顿饭的时间。”
“这段时间内,家里有没有外人来了又走的?”
“没有。”
“老太师问了家里众人吗?”
“问了,他们都说未见。你说怪不?”
包拯思索片刻说:“太师,只要信得过,我立即判明此案。”
王延龄双手一拱,说:“那就仰仗也大人了。”
“太师:恕我放肆啦!”
“不必客气。”
包拯挽起施子,走出内室,来到中堂,吩咐说:“现在太师府里大小众人,全部集中,一厢站立。”
常言说得好:“宰相家人四品官。”这些家人虽然站立一旁,并不把新府尹放在眼里。
包拯一见火了,桌子一拍,喝道:“王子犯法,与民同罪。今日,我来办案,诸位休得怠慢,免得皮肉吃苦。谁偷吃了太师的五香蛋,快说。”
众人一惊,顿时,老实了。
可是包拯连问三次,这些家人竟象木头桩子一样,闷声不响。
秋菊站在那里,也象无事的一样。
王延龄在一旁睁大眼睛,装着急于要把此事弄明白的样子,眼看众人一言不发,他想:“包拯啊包拯,这事够你喝一壶了,下一步你难道和一般官员一样动刑吗?即使棍棒下面找出犯人来,也不算高明。
”想到这,故意说:“包大人,常言说,肉怕渣,人怕打,既然他们不说,你用刑吧!
”
包拯把手一摆说:“不。”转脸对众人冷笑两声,说:“偷蛋的,你不招认,我自有办法。来人啊,给我端碗清水和一只空盘子来。”
“是。”随从答应着去办了。
王延龄看到这里,心里乐了,包拯果然名不虚传。审理案子能够动脑子,不屈打成招。
王太师正在想时,随从把一碗水和一只盘子拿来了。包拯个随从把盘子放在屋中间。然后说:“每人喝口水,在嘴里激漱吐到盘子里,不准把水咽下肚。”
头一个人喝口水,漱漱吐到盘子里。包拯瞅瞅盘子里的水,未吱声,又让第二个人把水吐到盘里。包拯又瞧瞧,又未吱声。轮到第三人,正是秋菊,她拒绝喝水漱嘴,包拯离了坐位,指着她说:“嘿嘿,鸡蛋是你偷吃的。”
秋菊顿时脸红到脖子梗,低头搓弄着衣角。王延龄忙说:“包大人,你断定是她偷吃的,道理何在呢?”
包拯说:“大师,刚吃过鸡蛋,一定会有蛋黄渣子塞在牙缝里,我让他用清水漱嘴,再吐出来,就根据吐出来的水里有无蛋黄沫子来判断。她不敢喝清水漱嘴,不是她是谁呢?”
一席话说得太师点头称是。心想,这包拯还真有招数哩。
三、包拯刚正不阿的小故事?
①
包公还未做官的时候有一次路过农村的田地,发现有机会农你们在哭泣,他就问为啥?
这几个农民就说他们的庄稼被财主家的牛吃了,财主权势大,牛现在还在田地里吃庄稼,包公一问原来是他叔叔家的牛,他很生气!就拿着镰刀把牛尾巴砍下来了,把牛敢跑了!后来叔叔听到这事气的转头就走了!
②
包公陈州放粮
陈州三年大旱灾颗粒不收,国舅安乐侯庞昱抢男霸女、荼毒百姓、克扣赈粮、强征壮丁建造花园,使得陈州民不聊生,包公奉旨下陈州查赈,公孙策设计要来龙虎狗三口御铡。
庞国舅潜刺客暗杀包公,被南侠展昭所救,展昭并帮助包公保护人证、受害者,捉拿庞国舅,经包公审明案情,把安乐侯庞昱送进龙头铡,陈州百姓无不感谢为民做主的包青天。
③
包公铡侄
包拯的亲侄子包勉,在做了地方官之后,行为不检点,丝毫没有包拯的半点作风,他贪赃枉法,本以为能够逍遥法外,但是作恶多端,人神共愤,最终纸包不住火。
事情败露,案件的处理上几经周转,就应差阳错的到了包拯手上。包拯看了之后,非常生气,没想到自己侄子这么不中用,但又非常为难。
嫂娘从小对包拯恩重如山,而这包勉又是嫂娘唯一的儿子,在公私两难的选择间,包拯随后选择了贯彻自己的执法风格,他选择大义灭亲,就下令斩了包勉,然后再向自己的嫂娘赔罪道歉。
四、历史上为民做主的官?
1、北宋时期的包拯,北宋时期涌现了很多清官,但包拯在众多清官中算是较为突出的一位了,素有“铁面无私”之称。
2、明朝的海瑞,海瑞这个人十分体恤百姓,除掉正常的俸禄之外,他不会多拿一分钱,甚至还将俸禄全部捐出去,还经常“教唆”属下一起这样做。
3、清朝的于成龙,他因杰出的政绩和廉洁的作风受到康熙的器重,也因此受百姓的欢迎。
清朝第一廉吏于成龙,明朝的海瑞,宋朝的包拯,唐朝的魏征,汉朝的强项令董宣,都是法律的捍卫者,尤其是董宣,皇亲国戚也不能违法,皇帝的姐姐求情也不行,皇帝也不能干预他执法,他这精神就是放到现在也是闪闪发光的,法律高于一切,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包拯,宋朝时期著名的清官,深受当时百姓们的尊重,也被后世誉为包青天。在他的整个官场生涯中,他曾经担任过许多官职,也遭受许多挫折,但是他不忘初心,励志成为一名真正为国家,为百姓服务的父母官。
他值得后世官员的效仿,也值得百姓们的尊重。
根据历史记载,包拯廉洁奉公,严格执法,真正贯彻着天子犯法与庶民同罪这一自古以来流传的话,他并不会因为犯人是当朝权贵而选择低头依附于他,也不会因为犯人是穷苦百姓而不给予理睬,他总是铁面无私,严格按照法律规定来判案。
这样一来,他就受到朝廷官员们的排挤,但是皇帝信任他,就这样一心为民做主的包拯继续完成着他的使命。
④
这可就多了去了,几乎每一个朝代都会有那么几个清官,像晏子、黄霸、杨震、诸葛亮、魏征、姚崇、范仲淹、司马光、于谦、于成龙、包拯等等,都是一等一的大清官,每个人的事迹与西门豹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
先说说诸葛亮吧,历史上是确有其人的,只不过没有小说中那么出彩,他字孔明,号卧龙,今山东省沂南县人士,是三国时期蜀国的丞相,是中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改革家。可以说刘备在他的辅佐下才有了蜀汉王朝。
⑤
可就多了去了,几乎每一个朝代都会有那么几个清官,像晏子、黄霸、杨震、诸葛亮、魏征、姚崇、范仲淹、司马光、于谦、于成龙、包拯等等,都是一等一的大清官,每个人的事迹与西门豹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
朝的白居易,宋朝的寇准、苏轼苏东坡,不仅判案高明,还对百姓特别友善关爱,而且为官清廉。
白居易在去世时,他当年在杭州为太守时所有的俸禄留给杭州人民改善城市建设都还没有用完,一直到唐后期,这些俸禄才被接下来的官员用光。而白居易自己回到洛阳养老之后,家里渐渐入不敷出,老婆孩子们甚至没有像样的衣服。
这些古人值得人们尊敬。
寇准、苏轼发配到海南岛,人们还是愿意用口碑维护正义。
当寇准病逝,灵柩从海南返回陕西故乡时,无数百姓沿途痛哭,执柳枝哭拜后插在路边,十年后成为参天大树,人称“寇公柳”,名垂青史。
我国历史上的清官还有狄仁杰,包青天。他们都秉公执法,一心为民,是现代官场人士们应该学习的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