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投稿 / 正文

怎么评价明朝士大夫?明朝士大夫的黑历史:把马屁拍到了极致,操作手法堪称空前绝后

明朝士大夫的黑历史:把马屁拍到了极致,操作手法堪称空前绝后

在中国的封建历史上,明朝是一个非常值得研究的时代:

皇帝集权到了明朝达到了历史的巅峰;特务政治在明太祖朱元璋手里首创,并且在这个时代得到了空前绝后的壮盛;

程朱理学虽说兴起在宋代,但也唯有到了明朝的时候才真正实现了对主流意识形态的掌控,最严苛、最细碎的封建理念、封建习俗也几乎在明朝达到了最高峰……

尽管有着铁骨铮铮的方孝孺和被后世部分历史学家欣赏不已的东林党人,但也无法否认:就在这样一个极度讲气节、重道德的时代,曾经滋生了一大批可以毫无廉耻、毫无底线地拍马屁的士大夫群体。

更何况,这群士大夫们将拍马屁的功夫下到极致的对象,是一个太监!

在今天的道德观看来,是不应该嘲笑一个人的生理缺陷的。但在明朝,太监的生理缺陷几乎就可以和卑贱划上等号。

太监的生理缺陷有的被逼无奈——或者因为犯罪,或者因为谋生,但也有相当一部分太监是出于自愿的,是计划用生理上的舍弃谋求更大的利益。

太监专权在中国历史上时有发生,例如嬴政时代的赵高,杨贵妃时代的高力士……这其中就包括了好几个操控朝政到了可以随意换皇帝地步的太监。

但在所有有太监存在的历史里,明朝的太监还创造了一个记录:太监专权也达到了空前绝后的程度。

站在明朝太监专权高峰之巅的,当然就非魏忠贤莫属了。

历史上其余的太监,即便是非常专权,但限于政治伦理和朝廷规矩,好歹还需要一个遮羞布,或者需要狐假虎威,假借着皇帝的名义。

但魏忠贤不同,因为在魏忠贤时代的朝廷官吏们看来,魏忠贤走到哪里,就相当于皇帝就在哪里,大臣们的奏章和内阁的票拟就跟进到哪里;所谓的圣旨,不过就是魏忠贤的意思。妥妥的一个代理皇帝!

魏忠贤出身贫苦,在贡献自己的生理特征之前,魏忠贤是受过一丁点的基础教育。但从历史事实看,他似乎也没有多大的学问、多高的韬略,那他是凭什么步步高升、成为了明朝的代理皇帝的?

主要的原因有两个:

其一,明朝的政治设计有缺陷,也或者说是给魏忠贤这样的人上位留足了空子。倘若不是魏忠贤,那么一定会有张忠贤、李忠贤之流“填补”这个历史空白。

朱元璋废除了宰相制,皇权是高度集中了,但皇帝的工作量却相应出现了“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的情形。

无奈之下,内阁制度应运而生。从本质上说就是,朱元璋取消了宰相,由自己来担任,但必须选取几个精干、得力、放心的大臣给自己帮忙。这群扮演着秘书角色的人,就是内阁大臣。

各地和各部院上报的奏章、公文,内阁要先提出拟办意见,附在奏章后面,然后呈给皇帝,这就是票拟;皇帝如果同意拟办意见,就会用红笔“照抄”一遍,然后送还内阁,这就是批朱或者批红。

起初的皇帝都比较勤奋,在批红这件事上大约都是亲自操刀。到了后来,皇帝逐渐懈怠,加之事务日益繁巨,代替皇帝批红的事就交给了秉笔太监。

魏忠贤人生最闪光的时刻,就是从担任秉笔太监这个重要岗位开启的。谁让皇帝明熹宗对魏忠贤特别倚重、特别信赖呢!

其二,朝廷上下文人士大夫捧臭脚。上至阁臣,下至民间的文士,都追着魏忠贤的臭脚吹捧。当拍马屁的功夫做到极致,当谄媚的手法玩到空前绝后的时候,臭狗屎也就变成了不老仙丹。

魏忠贤尽管文化水准不高,品德也没有可圈可点之处,但估计是小时候评书、小曲听多了,骨子深处潜藏着一个国之栋梁、千古贤臣梦想,既然达到了在内宫之中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位置,就时刻把自己幻想成了姜子牙、张良、萧何、诸葛孔明之流的人物。

他当然也好歹有点自知之明,知道自己做不到这个地步。但他又明白传播学里的精髓——众口铄金。但凡一件事情,说的人多了,也就变成了事实,至少是舆论上的事实。

最先站出来捧臭脚的,是那些阁臣们。阁臣们尽管级别很高,职权也很大,但奈何魏忠贤位置更显赫、权势更逼人,但凡魏忠贤看着不顺眼的人,在内阁是待不下去的。

阁臣们都是精明人,琢磨透了魏忠贤的心思,于是就比赛着赞美魏忠贤。嘴上一片溢美之辞还不算,还要白纸黑字写出来,但凡涉及到魏忠贤的内阁票拟,什么词肉麻用什么词,哪个比喻能抬高,就用哪个历史上的名臣来比拟,加在魏忠贤头上的光环、声誉于是就逐渐水涨船高、步步升天。

例如,就有文人在上书里说魏忠贤“伟略高伊吕,雄才压管商”,伊尹、吕望、管仲、商鞅,都是古代名臣的典范,对于一个臣子来说,能被比喻为这几个人已经是最高荣誉了,但这个拍马屁的文人,居然声称魏忠贤的德才是“高”和“压”过他们的。

还有国子监(明代的最高学府)的监生们,上书说魏忠贤光大了圣人之学,功劳不在“亚圣”孟子之下,应该在文庙设立牌位,令其配祀孔子。

对于这些吹捧,魏忠贤不但不脸红,反而是坦然接受。

尽管汉语的文字和中华文化的典故是储存丰厚的,但终究抵不过文人士大夫们掘地三尺的搜寻,当文字游戏、语言吹捧黔驴技穷的时候,要想将拍马屁的事业再推进一步,就非得动点真格了。

于是,各地开始比赛着给魏忠贤建造生祠。明熹宗在位的时候,全国累计为魏忠贤建立生祠92座。每有生祠建成,迎接魏忠贤的雕像入祠受奉的时候,朝廷上下的文武大臣跪地叩拜。

古代叩拜皇帝的礼节是三跪九叩,而叩拜魏忠贤的礼节是三跪五叩。

当然还有一大批人,做赞美文章要么才华不够,要么文化“潜力”早已被他人捷足先“挖”尽;修建生祠成本又太高,于是绞尽脑汁在拍马屁方面持续创新。

这项创新就是争做魏忠贤的干儿子、干孙子。这些认干亲的人,根据认亲的先后、关系的亲疏,诞生了“五虎”“五彪”“十狗”“十孩儿”“四十孙”等在当时威福莫比、声势震天的特殊团队。

到明熹宗驾崩,魏忠贤失势,魏忠贤党羽被清算的时候,仅仅干亲关系的就有200多人。

人和人之间,真诚的赞美既是一种美德,也可以算作是一种社交技巧,有利于构建和谐愉悦的人际关系。中国人自古以来也有“千穿万穿,马屁不穿”的古训,合理尺度的戴戴高帽子、说点人情话,也有利于获得某些好处。

但明朝的文人士大夫们,能够毫无底线、毫无章法地拍魏忠贤的马屁,既是明朝文人群体的耻辱,也是整个中国政治史上的奇葩。

史册号网友观点:明朝的皇帝太信任太监,最不愿意穿越的朝代。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史册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hicehao.com/y202211021702071623.html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