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时代的艺术品,都是政治、经济、文化在艺术形态上的映射,每个时代的艺术风格,都是由当时的审美标准和审美趣味决定的。
玉器也是如此。
社会的发展,生产力的提高,对玉器的生产方式、工艺技术有根本性的影响,而人们认识水平的提高,生活方式的改变,审美意识的转变,决定了玉器的艺术风格、审美取向(审美趣味和审美追求)、价值观和哲学观。
就中国玉器史而言,不论是玉器的造型、纹饰,还是艺术风格、审美取向,都是当时人们生活方式、审美意识的集中体现。
为了更好地阐述汉代玉器观念、风格的形成,我们在这里重点谈汉代以前——玉的神化阶段的审美意识。杨伯达、牟永抗、卢兆荫等都对中国汉代玉器的发展阶段进行分期,我们这里采用牟永抗的分期方法,把汉以前的玉器文化分为三个阶段。按照卢兆荫的观点,认为汉代以前,人们对玉的认识或者说玉观念经历了三次大的升华。
1.汉以前玉器的审美意识
1、原始社会
在漫长的原始社会,玉器与石器共存,先民对玉材料的认识有一个漫长的过程。
旧石器时期,人们在长期的制石工艺过程中,将玉与石逐渐分离,到了新石器时代,玉器与石器才彻底分离。
其次在观念上,因为尚处在蛮荒时代,生产力低下,于是巫术盛行,认为宇宙间的一切均由神灵掌管,因此要祈求神的保护,以祭祀的形式来取悦神,所谓的祭祀本质上就是与神灵进行沟通。
而人们认为玉先天具有神力,玉成为沟通神灵的首选,他们把对神灵的敬仰倾注到玉器上,并相信玉器和玉器上的纹样具有特殊的法力,在这一思想观念的熏陶下,玉便成为神物、瑞物。
如良渚文化、红山文化的玉器就是神灵崇拜的媒介物,玉成了神灵的物化和载体,具有丰富的审美价值。
这是玉观念的一次重大飞跃,玉已被神化,正如风胡子所云:“玉亦神物也”。
从此,原始宗教或者说巫觋祭神都离不开玉,可以说,原始社会玉器的审美意识带有强烈的宗教神性色彩。
原始社会时期,玉器表现了原始人对美的表达及追求,将形式美与玉完美结合是这一时期玉器的创作理念。
这一时期的玉器遵循对称、均衡等形式美的标准,玉器的造型比例适中,表面光洁,还装饰有特殊纹饰,有较高的艺术性,呈现出朴拙、神秘的审美特色。
大约在距今5000年的新石器晚期,玉器已经具有形式美感和装饰作用,且充满了神秘的气息,如新石器时代北方玉器的代表红山文化玉器,无论是玉龙还是和兽形玦(猪龙),整体造型卷曲成“C”字形,在沉稳、庄重的神态中,透露出一种神圣的威严之感。
在当时,这类玉器的造型决不是为了表现某种动物,而应该具有特别的象征意义。
显然,这些高度概括的艺术形象,是先民神化了的神灵崇拜物。
如良渚玉器上的兽面纹,繁密而又严禁、规范,应是良渚部落的神徽,可见这一时期的玉器,具有很强的图腾崇拜、祖先崇拜等因素。
与此同时,玉又被赋予了新的意义,如良渚文化出土的“神徽”纹玉钺,即是作为权力的象征,已经具有了至高无上的地位。
2、商周时期
这一时期社会等级制度逐渐形成,于是形成了严密、规范的礼乐制度,玉也成为为等级制度服务的媒介,用玉制度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玉器成为礼法制度的载体。
玉器开始从神玉变成礼玉,这是玉观念的第二次升华。
商周时期继承了原始社会玉器传统并发扬光大,但在王权时代,玉器成为彰显权力与地位的象征,基于等级制度的玉礼器,被赋予了浓郁的政治化色彩。
商周时代,权力意识已成为社会意识的主宰,同时权力和财产的意识又进一步塑造、强化了人们的等级观念。
为了巩固已经取得的地位和政权,统治阶级把玉器由祀神发展为祀礼,成了一种重要的礼仪用器。
伴随着文明的到来,玉器的使用进一步制度化和规范化,造就了玉器史上又一繁荣时期。
如《周礼·春官·大宗伯》:“以玉作六瑞,以等邦国。
王执镇圭,公执桓圭,候执信圭,伯执躬圭,子执谷璧,男执蒲璧。
”这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等级差别和对玉器的重视。
商周时代的玉器审美活动,往往要绝对服从当时的政治、宗教及社会需要,其文化意义远远大于写实意义,因此人们对玉器美的认识又进一步升华。
如商周玉器中那种严格左右对称的构图,严谨规范的花纹,方折合度的造型,都是礼制观念下的形式表达。
这一时期的玉器由于凝结着浓重的理性内容,工匠们在制作时必须遵循严格的规范,不能逾越礼制规定,因此制作越来越理性化、规范化,在审美倾向上体现出过于规矩、神圣工整的审美特色。
这与西周严格的礼制是分不开的。
3、东周时期(春秋战国)
玉器在走过了巫神文明,跨越了王权体制后,进入了东周时期。
东周又分为春秋、战国两个时期,是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过渡时期,东周王室式微,礼崩乐坏,诸侯争霸,百家争鸣,各个诸侯国开始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使思想、文化、工艺、经济等,因不同地域、不同国别、不同地位而出现差异。
春秋战国时期,由于儒家思想占据主导地位,所以在祭祀、敬神的功能外,玉器又被融入了儒家思想,玉又被人格化、道德化了,即“古之君子必佩玉,……君子无故,玉不去身,君子以玉比德焉。
”,成为后世玉文化的核心。
玉器成为表达伦理教化和人伦规范的重要物质载体,这是玉在古人思想意识中的第三次升华。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不再受中央的约束,由于各国区域、人文、习俗的差异,形成了玉器多样化、地方化和个性化的发展。
如南方楚国可能倾向于巫文化,秦国更倾向北方中原特色。
由于社会经济政治的变化,带来了各诸侯国礼制观念的变化,玉器的礼仪性功能有所衰退,玉礼器相对减少;由于以玉比德,玉佩饰大量增加,上至统治者,下至文武大臣,从头到脚都装饰佩玉,并且出现了成套的剑饰、带钩。
春秋战国时期的玉器,在继承传统思想观念的基础上进一步伦理化,君子佩玉,以显示自己的美德,玉器的伦理价值远高于它的审美价值和艺术价值。
东周王室和曾、魏、楚、鲁以及中山诸国治玉工艺水平都很高,各诸侯王国均设玉作,普遍采用和田玉碾制玉器,在传世玉器和出土玉器中,和田玉的比重大为增加,齐国的玛瑙、水晶工艺较为发达。
玉器门类更为完整,涉及社会的各个层面,造型、纹饰不断创新,形制上与前代相比,立体的玉雕减少,而平面的增多;构思大胆、巧妙,富于变化,艺术风格更加活泼,完全没有了商周玉器的严谨规整;工艺、技术等方面均超过西周,对后世,尤其是汉代玉器的题材、工艺技术,风格设计影响极大。
随着科学的进步,人性的觉醒,人们的审美价值念发生了翻天复地的变化,玉器从早期的娱神逐渐转移到娱人,所以玉器制作较为精致,玉器装饰趋于细密化,还增加了立体感,出现了一批玲珑剔透、繁缛华丽的玉器艺术品,说明这一时期的琢玉工艺有了较大的提高。
尤其是富有弹性的曲线,突破了礼制制度下所抑制的人性欲望,大量龙、凤、虎形玉佩是最具时代精神的器物,造型呈S形,富有动态美。
应该说,春秋战国是文化大发展的时期,实现了由卜巫的宗教文化,向以人为中心的人文文化的历史转型。
2.汉代审美意识的转变
从玉器发展的历史脉络梳理中可以看出,玉器走过了巫玉、神玉、王玉等多个阶段(表2),由于玉器特有的质地和光泽,逐渐脱离了实用性,开始具有装饰功能。
而随着政权的建立,玉器愈来愈被统治阶级所重视,玉器又和国家、礼乐制度有了密切的联系,礼器的功能性占据了主要地位;自西周开始,儒家文化开始在中国占据主导地位,玉器开始和人们的道德情操挂钩,以后愈演愈烈,到汉代达到高潮。
中国玉器发展阶段简表
朝代 | 时代背景 | 发展阶段 | 玉器作用 | 玉观念 | 分期 | |
原始社会 | 玉石分离 | 神玉阶段 | 玉器成为与神沟通的媒介物 | 第一次飞跃 | 神秘化、神圣化 | 神化阶段 |
商周时期 | 礼乐制度 | 礼玉阶段 | 玉器成为礼法制度的载体 | 第二次飞跃 | 礼仪化、人格化 | |
东周时期 | 以玉比德 | 王玉阶段 | 玉器成为伦理教化和人伦规范的载体 | 第三次飞跃 | ||
两汉时期 | 汉武帝打通西域 | 白玉阶段 | 和阗白玉成为玉器主流材质 | 第四次飞跃 | ||
唐代-清代 | 玉器人间化大众化、非宗教化 | 世俗化阶段 | 世俗化、生活化 | 人化阶段 |
从审美特点看,两汉以前的玉器主要是巫玉、礼玉,更偏于神秘、威严,从汉代以后,玉器主要向观赏、陈设以及实用器转变。
这一时期,由于人们战胜自然的能力不断提高,所以玉器中神灵的意识已完全蜕化,不再盲目乞求神灵的恩赐,礼制制度也逐渐淡化,人逐渐成为生活的主角,充满信心地表现现实生活,人们的审美意识发生很大的变化目光转向现实生活,表现出更加浓厚的人间性和非宗教化的特点,开启并确立了世俗化、生活化的新方向。
可以说,从汉代开始,玉器的审美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玉器逐渐揭去了神秘的面纱,逐渐去魅化,没有史前玉器的神秘,没有商周时期的威严。
两汉时期,玉器一改汉以前的神秘、宗教色彩,开始面向生活,强调写实的新风格。
随着两汉的结束,玉器作为等级制度载体和道德教化的作用也逐步淡化,而呈现出唯美的、世俗化的特点。
自唐开始,玉器便形成了重实用、重欣赏、重陈设的面貌,玉器由浓重的政治化、等级化,开始呈现出世俗化的倾向,一扫过去图案化、抽象化、神秘化之风,开始面向生活,显示出浓厚的生活气息,表达人的理想和愿望,开创了一种崭新的美学思潮。
因此可以说,汉代玉器是中国玉器审美史上的转折点,代表了上古时期玉器工艺的最高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