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共工历史上是什么人物?
共工,又名共工氏、康回、孔壬,中国古代神话中的水神。
炎帝后裔,祝融之子。
在早期的文献中,共工是尧的臣子,之后演变为古帝王、部落首领,后再转变为神话中怒撞不周山、破坏天体秩序的天神。
共工所处的时代,往前可追溯至高辛氏、颛顼、黄帝、炎帝等时期,往后则流传至舜、禹时期。
二、共工故里什么意思?
共工故里通常指的是与中国古代神话人物共工有关的地方或地区。共工在中国神话中是水神,的一员,他与颛顼争夺天帝之位,失败后愤怒地撞倒了不周山,导致洪水泛滥,给人类带来灾难。因此,共工的故里可能会与这些神话故事相关联,成为人们纪念和研究共工文化的地方。
然而,由于共工是神话人物,并非历史人物,所以并没有确切的历史文献记载其故里具体在哪里。不同的地方可能会根据传说或民间信仰来宣称自己是共工的故里。因此,“共工故里”更多的是一个文化概念,而不是一个确切的地理位置。
三、伏羲,共工出自黄土高原吗?
①
伏羲,共工不是出自黄土高原。古代神话传说中盘古开辟洪荒天地力竭陨落身化洪荒万物,伏羲和妹妹女娲在撑天柱不周山下孕育而出,为洪荒天地先天生灵,共工为巫族十二祖巫之一,出生在不周山下的盘古神殿,由盘古精血所化,严格意义来说,伏羲和共工都是出自撑天柱不周山下。
②
1、伏羲 出生于甘肃省的天水陇南一带 。
2、神话中的女娲:又称女阴、女娲娘娘,凤姓,生于成纪(今甘肃秦安县),一说她的名字为风里希(或为凤里牺)。
3、现实中的女娲:女娲是一个真实存在过的历史人物,主要活动于黄土高原,她的陵寝位于山西省临汾市洪洞县赵城镇东的侯村。
4、炎帝:中华民族的始祖之一 又称赤帝、烈山氏,距今约四千多年前生于姜水之岸(今陕西宝鸡一带)。他与黄帝结盟并逐渐形成了华夏族,这才有了今天的炎黄子孙。
5、黄帝出生于陕西境内的黄土高原,确切地说,就是今陕北高原的黄陵境内。
③
伏羲,共工出自黄河流域,不一定是黄土高原
四、舜为什么要流放共工?
神话上 据《淮南子‧天文训》∶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历史上有这么一种说法,尧舜禹时代的禅让制可能只是当时夺取帝位的加以的掩饰,这样一来很多东西就可以解释了,共工是帝尧的亲信,所以舜在夺取了帝位之后肯定要流放共工,安插自己的亲信啊,也解释了为什么帝尧在让位之后还在四处巡视(也相当于流放,就和咱大宋皇帝被人逮了之后称之为北狩巡猎),大家都知道是怎么一回事~这些都只是猜测,毕竟那么远的年代谁也无法解释那时发生的事情,大家只有根据当时发生的事情想象出合理的经过吧~~
五、共工和颛顼之争?
中国传说中的一个故事,据说在远古时代,共工和颛顼是两个非常有权势的神明,但他们在洪水灾害中没有达成一致,导致争斗甚至打了起来。最终颛顼获得了胜利,而共工则投水而死。
而这个故事的真实性并不能得到证实,它更多是从史诗或民间传说中传承下来的故事。据史学家考证,这个故事与夏代氏族的实际情况有关,而且与社会的发展密切相关。在这个故事中,共工代表了野蛮和暴力,而颛顼则象征着文明和秩序。故事表达了一个重要的意义,那就是文明和秩序必须战胜野蛮和暴力才能稳定的社会。
共工和颛顼之争是中国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我们理解古代社会的发展以及人类文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共工与颛顼争夺部落天帝之位。
出自西汉刘安所著《淮南子》中的<共工怒触不周山>这篇神话故事。
原文是:
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共工和颛顼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两个神祇,据传他们曾经发生过一场争斗。
据《山海经》记载,共工是大禹的叔父,颛顼是大禹的祖先。共工为了争夺天帝的位置,挥动巨大的石柱撞向天空,结果撞裂了天柱,导致大地震动,山河移位,洪水泛滥,人民生灵涂炭。颛顼为了平息洪水,使用了九个大水库来控制水流,最终成功平息洪水,救了人民。
根据传说,这场争斗最终以颛顼胜利结束,共工被流放到了南方。这场争斗被视为是一个象征着人与自然之间的斗争,以及权力之争的寓言。
④
共工与颛顼之争是古代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矛盾。这场斗争始于商朝时期,当时共工部分人渴望建立一个受自己控制的权力结构,而颛顼则是对此形成的一种反抗。两者之间的斗争持续至周朝时期,最终共工战胜,统一了天下。
⑤
1 这是中国古代神话故事中的一个传说,描述了共工和颛顼因为治理洪水的争斗而导致共工最终失败的故事。
2 据《山海经》中描述,共工和颛顼是两位神明,共工主管水,在治理洪水过程中与颛顼发生纷争,结果共工愤怒之下砸断了天柱,导致天地间不再相连,人间陷入混乱。
颛顼最终击败了共工,并将其驱逐到了北方。
3 传说中的共工是一个代表水的神,而颛顼则代表着火。
这个故事提醒人们要尊重自然,不要对自然环境造成破坏和伤害。
⑥
颛顼与共工之战是古代汉族神话传说故事。4500年前,在炎黄部落联盟内部,由颛顼和共工争夺最高领导权的战争。在战争中,共工用水攻之计,造成洪水泛滥,因此而失道寡助,反而是颛顼获得了最后的胜利。
战后,颛顼成为了炎黄部落联盟的最高领袖,历史上的五帝之一。恒山主神北岳大帝。
六、山海经最初的神祗
按照人类神话发展的过程来看,最早出现的神灵应是原始社会的自然神,主要有地神、天神、日神和月神。
《山海经》记载了日神羲和、天神帝俊和月神常羲,却找不到地神的相关事迹。
现在道教神话中地位卑微、身材矮小的土地公,似乎很难和《山海经》上古大神产生关联。
那么,中国神话里的第一位地神是谁呢?有学者认为,这位上古大神在道教神话中,地位仅次于玉皇大帝。
说到地神,对道教神话有所了解的读者,会立即想到后土皇地祇,也就是民间俗称的“后土娘娘”。
她是道教尊神“四御”之一,主宰阴阳两界和自然万物的大地之母。
但是,后土皇地祇是宋代才被朝廷加封的神位,要求民间将她与玉皇大帝同等规格祭拜。
后土在历史上确有其人,但并不是一位女神。
在《山海经》记载的上古神话中,后土是一位男性,他是炎帝的后代。
《山海经》的《海内西经》介绍了炎帝家族的谱系。
书中记载后土是炎帝的直系后裔,水神共工的第四个儿子,巨人夸父的祖父。
《大荒北经》记载,后土是黄帝的臣子,帮助黄帝管理土地和农事。
在《楚辞》中,后土还是古老的冥界主神。
他和异兽土伯居住在幽都之山,人死之后灵魂都汇聚在这里。
从《山海经》的相关记载来看,后土确实像是地神。
那么,这位上古大神究竟是谁呢?其实,后土就是《史记》记载的后稷,他是周人追认的始祖。商朝以天神帝俊为祭祀主神,周朝以地神后稷为祭祀主神。所谓“社稷”,就是从这里起源的。另外,“后”字是尊称,在甲骨文里的象形意义是土堆,象征着地神,或者人间的最高统治者。因此,夏朝君主称“后”,大禹的家族也称夏后氏。
那么,后土就是第一位地神吗?当然不是,《山海经》已经告诉我们答案:第一位地神是上古大神——轩辕黄帝。
《山海经》里天神帝俊主宰万物,轩辕黄帝主宰人间。
《中山经》记载:“黄帝四面”。
这里并不是说黄帝长了四张脸,而是说黄帝主宰华夏四方的土地。
上古四方神句芒、祝融、蓐收和禺强,都是黄帝委派的地神。
另外,黄帝这个称号的本意就是地神,因为土地是黄色的。
后来,道教神话兴起,地神黄帝被纳入道教神仙体系。
黄帝骑黄龙升仙后,变成了中天紫微北极太皇大帝。
紫薇大帝是道教“四御”之首,地位仅次于玉皇大帝。
从秦汉到宋代,地神的地位一步步衰落,最终演变成矮小的土地公。
这里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地神其实被历代王朝统治者兼任。
因为,历代皇帝皆自称“天子”,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君主不再需要一个主宰大地的神灵,土地公的职能受到了限制。
由此可见,道教神话中的紫薇大帝和《山海经》记载的地神,其实是同一个人,他就是华夏人文始祖——黄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