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东晋和西晋建立的时间、人物、都城?
东晋(317年-420年),是由西晋宗室司马睿南迁后建立起来的政权,建都洛阳的西晋覆亡,史称东晋,此外,史书中又仿东汉称中汉,称东晋为中晋,寓以晋室中兴之意;又东晋统治地区大部分在江东,古称江左,因此以江左代指东晋。
西晋(266年—316年)是中国历史上三国后短暂的大一统王朝之一,另与东晋合称晋朝。国祚五十一年,传5帝,若以灭东吴始,则仅立朝37年。为了区别于五代时的后晋,史称西晋,又称为司马晋。
三国末期曹魏的大将军、太尉、太傅司马懿与二子司马师、司马昭都是权倾一时的权臣。司马炎于265年取代曹魏政权而建立,建国号为晋,定都于洛阳,西晋代魏后,期间发生西陵之战,280年灭孙吴,结束了三国鼎立的分裂局面,重新统一。
二、晋朝历代皇帝?
①
晋朝(265—420年),是中国历史上九个大一统朝代之一,分为西晋与东晋两个时期,它上承三国,下启南北朝,属于六朝之一。
司马炎逼迫魏元帝禅让,即位为帝,定有天下之号曰晋,建都洛阳,史称西晋,丞相、疏族琅琊王司马睿受到王氏和中朝勋臣的一致拥戴,317年三月在建业承制改元,即晋王位,改建业为建康,史称东晋,两晋共传十五帝,共一百五十五年。
1、西晋
西晋(公元266年—316年)是中国历史上短暂的大一统封建王朝,西晋为时仅51年,如果从灭吴开始算起,则仅立朝37年。
公元266年,司马炎登基,国号晋,定都洛阳,史称西晋,280年灭东吴,完成统一,后经历“八王之乱”,晋愍帝迁都长安,316年西晋被前赵所灭,北方相继建立了十六个国家,史称“五胡乱华”。
1、晋武帝司马炎
晋武帝司马炎(236年——290年),在公元265年称帝,265年—290年在位26年。
司马炎,字安世,司马昭的长子,河内温(今河南温县)人,晋朝的开国君主,265年他继承父亲司马昭的晋王之位,数月后逼迫魏元帝曹奂将帝位禅让给自己,国号大晋,建都洛阳。
公元279年他又命杜预、王浚等人分兵伐吴,于280年灭吴,统一全国,武帝生活十分荒淫,晋宫内宫女万人以上,并造成社会风气荒淫奢侈,有“王恺,石崇斗富”。
司马炎在公元290年病逝,时年55岁,谥号武皇帝,庙号世祖,葬峻阳陵。
2、晋惠帝司马衷
司马衷(259年——307年),字正度,河内温县人,晋武帝司马炎第二子,西晋的第二代皇帝,司马衷于267年被立为皇太子,290年即位,改元永熙,290年—307年在位18年。
他为人痴呆不任事,初由太傅杨骏辅政,后皇后贾南风杀害杨骏,掌握大权,在八王之乱中,惠帝的叔祖赵王司马伦篡夺了惠帝的帝位,并以惠帝为太上皇,囚禁于金墉城,齐王司马冏与成都王司马颖起兵反司马伦,群臣共谋杀司马伦党羽,迎晋惠帝复位,诛司马伦及其子,又由诸王辗转挟持,形同傀儡,受尽凌辱。
306年,东海王司马越将其迎归洛阳;307年,被司马越毒死,终年48岁。
3、晋怀帝司马炽
西晋孝怀皇帝司马炽(284年——313年),字丰度,西晋王朝的第三代皇帝,为司马炎的第二十五子,初封豫章王,惠帝在位期间,被立为皇太弟。司马越毒死惠帝后,立他为帝,改年号为“永嘉”,307年—313年在位7年。
匈奴军进攻洛阳,晋怀帝被匈奴贵族政权刘汉军俘虏,次年后被刘汉主刘聪用毒酒毒杀,时年30岁。
4、西晋孝愍帝司马邺
司马邺(300年——317年),又名司马业,字彦旗,西晋王朝第四位皇帝,晋武帝孙,吴孝王司马晏的儿子,初为秦王,驻守长安,311年,怀帝被刘汉军掳走后,群臣拥立他为太子。
313年,怀帝被毒死的消息传来,尚书、左仆射鞠允,卫将军索琳、梁芬等人于四月在长安扶立他为帝,改年号为“建兴”,313年—317年在位5年。
司马邺即位时才13岁,由琅邪王司马睿,南阳王司马保辅政,匈奴刘曜进攻长安,愍帝投降,受尽侮辱,317年被杀,时年18岁。
2、东晋
东晋(317年-420年),是由西晋皇室后裔司马睿在南方建立起来的政权,公元317年,晋室南渡,司马睿在建邺建立东晋,东晋曾多次北伐,383年东晋与前秦淝水之战后得到暂时巩固,两晋时期少数民族迁至中原,北人南迁,两晋总历时一百五十六年,公元420年,刘裕建立宋,东晋灭亡。
5、晋元帝司马睿
司马睿(276年——322年),字景文,东晋王朝的开国皇帝,宣帝司马懿曾孙,琅邪武王司马伷之孙,琅邪恭王司马觐之子,晋怀帝任命他为镇东大将军,都督扬州江南军事。
西晋灭亡后,公元317年,时为西晋丞相的司马睿在建康称王,改元建武,次年称帝,成为东晋的开国皇帝,318年—322年在位6年,元帝即位后,矛盾四伏,忧愤而死,时年47岁。
6、晋明帝司马绍
司马绍(298年——325年),字道畿,东晋的第二代皇帝,晋元帝长子,庙号肃宗,322年—325年在位4年,母亲为代郡出身,他从小就聪明伶俐,为人豪爽,即位后,平定王敦叛乱,巩固了东晋的统治,在位期间曾经中兴,病死,终年27岁。
7、晋成帝司马衍
司马衍(321年——342年),字世根,汉族,明帝长子,明帝死后,司马衍于325年10月19日继位,由母亲庾太后辅政,庾太后死后由王导与庾亮辅政,325年—342年在位18年。
晋成帝在位期间,由于苏峻与祖约的叛乱,宫城迁移至石头城,直到西元329年陶侃平定苏峻之乱后才迁回建康。
晋成帝在位期间曾经命令庾亮北伐,但是败于石虎,西元336年晋成帝颁布壬辰诏书,禁止豪族将领将山川大泽私有化;341年又以土断方式将自江北迁来的世族编入户籍,342年晋成帝病死,终年21岁,葬于兴平陵(今江苏省江宁县鸡笼山)。
8、晋康帝司马岳
司马岳(322年——344年),字世同,东晋的第四代皇帝,342年—344年在位2年,明帝的儿子,母庾文君,是晋成帝的同母弟弟,326年被封为吴王,后封琅琊王,342年晋成帝死后,由于权臣庾冰与庾翼力主之故,晋康帝才得以用兄终弟及的方式继承帝位,344年患病身故,终年23岁,葬于崇平陵(今江苏省江宁县蒋山),其妻褚蒜子(崇德太后)生晋穆帝司马聃,死后谥为康献皇后。
9、晋穆帝司马聃
司马聃(343年——361年),康帝长子,344年由于晋康帝驾崩,2岁的他走向皇位,由于年幼而由褚太后掌政,并由何充辅政,何充过世后改由蔡谟与司马昱辅政,344年—361年在位17年。
晋穆帝在为期间东晋虽然北伐失败,但是由于桓温消灭了在四川立国的成汉,并且于356年夺回洛阳,虽然不久就因为粮运不继而撤退,东晋的版图仍然有所扩大,361年晋穆帝病死,终年19岁。
10、晋哀帝司马丕
司马丕(341年——365年),字千龄,为东晋的第六代皇帝,晋成帝之子,晋穆帝之堂兄弟,361年—365年在位5年。
晋哀帝本应继晋成帝之位即位,但是由于权臣庾冰的意见而无法即位;司马丕于361年在晋穆帝死后即位,改元隆和,但是大将桓温当国,晋哀帝形同傀儡。
晋哀帝即位不久就迷上了长生术,按照道士传授的长生法,断榖、服丹药,结果晋哀帝服药后药性大发而不能听政,于是由褚太后再次临朝,365年晋哀帝便因药物中毒死于太极殿,时年25岁。
11、晋废帝司马奕
司马奕(342年——386年),字延龄,东晋的第七位皇帝,晋成帝之子,晋哀帝司马丕同母之弟,又称海西公,365年—371年在位6年。
司马丕死后,司马奕于365年(兴宁三年)2月23日即帝位,司马奕即位之时,桓温掌握朝政,而且桓温也有意废掉司马奕自即位为皇帝,但司马奕本身并无过失可言,桓温便指司马奕阳痿不能人道,于371年废司马奕为东海王,之后在贬为海西公,迁居吴县。
司马奕遭此挫折,心灰意冷,又怕再遭祸端,便枉塞聪明以苟且偷生,之后司马奕便沉迷于酒色,于386年过世,时年45岁,曾用年号:太和(366年)
12、晋简文帝司马昱
司马昱(320年——372年),字道万,河内温县人,晋元帝少子,371年—372年在位2年,母郑阿春,司马绍之弟,幼岐嶷,为元帝所爱,初封琅邪王,初封会稽王,桓温于公元371年11月废司马奕后,于同月己酉日立他为帝,改年号为“咸安”。
司马昱继位后,一切听命于桓温,形同傀儡,公元372年7月,司马昱病危,宣布立子昌明为太子,并在一天一夜之内,连发四道诏书,请以大司马镇姑孰(今安徽省当涂县)的桓温入京辅政,桓温不理睬,司马昱只好写下遗诏,授权桓温可以依据周公辅助成王的故例摄政;如果太子不值得辅助,可以取而代之,自行称帝。
郎中王坦之接到这诏书,极力劝谏,并当着司马昱的面将诏书撕成碎片,司马昱自慰地说:“天下本是取来之物,卿何必如此着急呢?”王坦之反驳说:“天下是宣帝、元帝的天下,陛下怎能私自授予他人!
”司马昱沉吟良久,无话可答,命令王坦之重新起草遗诏,改成:“家国大事都要一一禀告大司马(桓温),太子要象刘禅对待诸葛亮一样,敬重桓温。
”
第二天(己末日),司马昱死于建康宫中,终年53岁,司马昱死后的庙号为太宗,谥号为简文帝。
13、晋孝武帝司马曜
司马曜(352年——396年11月6日),字昌明,是东晋的第九个皇帝,晋简文帝的第三个儿子,372年—396年在位25年,晋安帝和晋恭帝的父亲,母李陵容。
383年,与前秦有“淝水之战”,在谢安领导下,大败前秦军,谢安死后,社会矛盾逐渐尖锐,加上,孝武帝“溺于酒色”,时因酒后戏言,被张贵人命宫女用被子闷死,终年45岁。
14、晋安帝司马德宗
司马德宗(382年——419年1月28日),字安德,是东晋的第十位皇帝,孝武帝长子,396年—419年在位23年。
司马德宗即位后,发生内乱,国势日衰,安帝没有什么政治才能,被刘裕买通宦官勒死,终年37岁,谥号为安帝。
15、晋恭帝司马德文
司马德文(386年——421年),东晋的末代皇帝,418年—420年在位3年,孝武帝子,安帝同母弟,最早封琅邪王,后被封为中军将军、散骑常侍、卫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加侍中,领司徒、录尚书六条事等职。
刘裕勒死安帝后,立他为帝,为刘裕所废,后又被刘裕派人用被子闷死,终年36岁
②
公元280年,西晋司马炎灭亡东吴,天下再次一统,结束了混乱的时代。
西晋
都城洛阳,266年-316年,国祚51年。从灭东吴、统一全国始,共统一中原37年,是中国历史上三国时期之后的统一王朝。后经历八王之乱,为西晋亡国和五胡十六国埋下伏笔。
西晋共经历5位帝王,不包括3位追封帝王。
3位追封帝王,均为权倾一时的人物,能够左右时局,掌握大权。
5位正式帝王里面,仅有开国皇帝司马炎掌权最久,为25年,且因为病重而亡,其他4位帝王均无善后。
其中司马衷有先天性缺陷,为痴呆;司马伦则是以下犯上,擅自称帝,后战败还位于司马衷;另外2帝均为刘聪所杀(刘聪为十六国汉赵皇帝)。
从权力来源看,首先是奠基人司马懿为主,他是京兆府尹的儿子,拥有相对的政治资源。其次是司马师、司马昭两兄弟,均为一代枭雄,但都未能喧宾夺主,自立为帝。
从帝位继承来看,司马炎成为皇帝,他是司马昭的嫡长子,而司马昭的哥哥司马师没有儿子。后代皇帝均为司马炎的子嗣,除司马伦外。
东晋
东晋首都建康(今南京),国土面积约300万平方公里,共经历11位皇帝,享国103年。
东晋是由西晋皇族司马睿南迁后建立起来的王朝,是门阀士族政治,与北方的五胡十六国并存,这一历史时期又称东晋十六国。从东晋的势力范围可以看出,天下再次四分五裂,东晋长期的偏安统治, 疆域大体上局限于淮河、长江流域以南。
东晋时代,内部经常四分五裂,大臣掌权。11位皇帝中,司马睿为开国皇帝,但执政仅6年,且大权旁落。自323年-365年之后的5位皇帝更是英年早逝,平均年龄不到25岁,可见政治相当混乱。另外有两帝因大权旁落忧愤而死,有两帝被人杀害。
从血缘关系来看待东晋皇帝,可见存在兄终弟及的情况,出现了两次,其他皇帝基本都是顺位登基,现存的上任皇帝的嫡长子。
但在连续经历了帝王英年早逝后,皇帝大权又被权臣恒温掌握,东晋此后再无皇帝掌权。
恒楚插曲
在公元403年,恒温的小儿子自立为帝,建立了恒楚政权,废黜了东晋皇帝,谥号武悼皇帝。但这只是昙花一现,随后便兵败身亡,还政于东晋司马德宗,延续二帝,残喘数年。
东晋后为刘裕所灭,刘裕后建立宋朝,史称刘宋。史家誉之为“定乱代兴之君”,也有“南朝第一帝”之称。
两晋总结
西晋:厉兵秣马,天下归一。八王之乱,风云再起。短命王朝,天下大乱。
东晋:衣冠南渡,延续晋朝。内忧外患,帝位不牢。权臣叛乱,最终灭亡。
三、东晋是如何分裂的?
东晋的分裂其实跟一项制度有莫大关系,那便是曹魏以来所推行的门阀制度,其核心就是九品中正制。
九品中正制,是在曹丕执政期间由吏部尚书陈群所制定的一项考察士人选拔官吏的制度。
这项制度规定,全国所有郡设中正,选择所谓“贤有识鉴”的中央官兼任,负责评定其原籍所在郡士人(包括已出仕者)的等弟,分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这九品。
随后,中正把评定的结果汇总到大司徒那里,待大司徒审核后,再转交给吏部,作为官吏选拔和升降的依据。
这样一来的话,选拔官员和官吏升降的大权就掌握在了中正的手中。
因为士人不管是通过何种方式入仕途,都必须要经过中正的评定,以获取一定的品弟,否则就没有资格入仕。
最初,曹魏时代品弟的标准是德、才,可司马懿执政后,为了笼络门阀世族以篡位,便将其标准改为了看门第,门第高则品高,所授的官也高,门第低则品也低,所授的官也就低,形成了“公门有公,卿门有卿”,高级官吏的职位完全被门阀世族垄断的局面。
而出身寒微的士人,即便才智过人也再难有出头之日,士、庶的界限越来越严格,越来越分明。
然而我们知道,一个国家的兴盛,离开人才那是绝对不行的,作为统治者,其责任之一,就是要去发现、培养和重用人才。
而司马懿执政期间的九品中正制,其最大的弊端,就是排斥人才、压抑人才,乃至于扼杀人才。
他党同伐异,排除异己,不仅消灭政敌曹爽等,还株连大批正始名士。
于是乎,嵇康打铁以远祸,阮籍酗酒以自污,邓艾沉冤不得申雪。
与人才济济的三国时代相比,西晋的人才屈指可数,廖若星辰,这就是西晋九品中正制所推行的恶果。
1、西晋的灭亡,晋武帝司马炎病故,由次子惠帝司马衷继位。惠帝本是愚痴之人,并不能治理国家,于是便发生了晋朝历史上有名的“八王之乱”。其中八王全部是晋皇室宗亲。“八王之乱”使晋朝原本就衰弱的统治进一步恶化。
公元308年,匈奴大单于刘渊称帝,开始了灭晋的历程。登基后,刘渊立即谴其子刘聪与大将王弥进攻西晋都城洛阳。攻克洛阳,掠走晋怀帝司马炽。
怀帝被俘后,豫州刺史阎鼎与雍州刺史贾疋等人又拥立武帝之孙司马邺为帝,都于长安。至建安四年(公元316年)长安被围,晋愍帝司马邺出降,西晋王朝终结。
西晋王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被外族攻灭的王朝。公元316年西晋亡,共历5个皇帝52年,其中,病死的一位,国亡被杀的二位,内争被毒死的二位。
2、东晋的开始与灭亡
公元316年,西晋的末代皇帝司马邺被俘,宣告了西晋的灭亡,但一些晋朝的旧臣并不甘心亡国的命运,仍在全国各地积极活动,准备恢复晋朝的统治。
317年,琅琊王司马睿在南渡过江的中原氏族与江南氏族的拥护下,在建康称帝,国号仍为晋,司马睿是为晋元帝,因其继西晋之后偏安于江南,故史家称之为东晋。
公元383年,在北方建立的前秦政权,和东晋发生了著名的淝水之战,前秦军队被东晋军队打败。此后东晋乘胜北伐,收复一些失地,但东晋内部矛盾与权利之争使北伐成果无法巩固。到公元420年,大将刘裕废除了东晋皇帝,自己称帝,建立了南朝的宋国,从此东晋宣告灭亡。
东晋自公元316年司马睿称帝开始,到420年晋恭帝司马德文逊位止,共历11个皇帝,104年。纵观东晋的历史,可以用“皇帝垂拱,士族当权”来概括。
东晋末年,社会动荡加剧,时局瞬息万变,士族已无法照旧当权,司马氏也不能照旧而居帝位。此时,已经走到历史前台的庶族代表人物刘裕则毫不留情地抛弃了司马氏,改变了门阀政治的格局,重建起皇权政治的统治秩序。
扩展资料:
晋朝简介
晋朝(266年-420年),中国历史上的朝代,上承三国下启南北朝,分为西晋与东晋两,其中西晋为中国历史上大一统王朝之一,东晋则属于六朝之一,两晋共传十五帝,共一百五十五年。
公元266年司马炎篡魏,建国号为晋,定都洛阳,史称西晋,公元280年灭吴,完成统一。后经历八王之乱和永嘉之祸,国势渐衰,316年西晋被北方蛮族灭亡,北方陷于混乱,史称五胡乱华。
317年,晋室南渡,司马睿在建邺建立东晋,东晋曾多次北伐。383年东晋与前秦淝水之战后得到暂时巩固。两晋时期五胡迁至中原,加强了民族融合,北人南迁,开发了江南地区。420年,刘裕建立刘宋,东晋灭亡。中国历史进入了南北朝时期。
两晋的政治体制为世族政治,是隋唐的三省六部制的基础。而晋朝时期的农业、商业、手工业等相比较三国时期有了进一步发展。
晋朝虽为汉末以来中国文化中衰时期,但在哲学、文学、艺术、史学、科技等方面也有新的发展。两晋的文化走向多元发展,是一个文化开创、冲突又融合的时代,由于儒教独尊的地位被打破,哲学、文学、艺术、史学及科技纷纷出现革新,有些成为独立的学问。
四、为什么中国历史中,晋朝的历史最不为人们所熟知?
中国历史上下共有五千年之久,在这期间,涌现出许多的朝代。朝代的更替已经成为了时代的象征。现在的我们,说起古代历史的某一个时间段的时候,我们一般都不会说多少年,而是用哪个朝代来说这一个时间段。在中国,朝代的意义已经深入人心了。
我们曾感概周朝青铜器技术的先进,也曾感概秦朝因为自己的残暴而走向灭忙;我们曾为汉朝说的“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激动万分,也曾对三国的计谋纷战津津乐道;我们曾为隋朝的昙花一现感到惋惜,也曾为唐朝的强大的感到自豪;我们曾为宋朝的繁荣感到惊叹,也曾细细品味明清时期的不同。
中国历史上这么多的朝代,每个朝代都有着自己的特点
但在这么多的朝代中,有一个朝代我们很少提及。
这个朝代就是晋朝。
晋朝(266年-420年),中国历史上的朝代,上承三国下启南北朝,分为西晋与东晋两个时期,其中西晋为中国历史上大一统王朝之一,东晋则属于六朝之一,两晋共传十五帝,共一百五十五年。
公元266年司马炎篡魏,建国号为晋,定都洛阳,史称西晋,公元280年灭吴,完成统一。
后经历八王之乱和永嘉之祸,国势渐衰,316年西晋被北方蛮族灭亡。
317年,西晋皇室南渡江南,司马睿在建邺延续晋朝,史称东晋,东晋曾多次北伐中原汉地。
383年东晋与前秦淝水之战后得到暂时巩固。
两晋时期北方南迁的汉人将先进技术带入江南,进一步开发了江南地区。
420年,刘裕建立刘宋,东晋灭亡。
中国历史进入了南北朝时期。
在我们的认知中,一直以来,晋朝的存在感都十分低。很多人就只知道一个王羲之是晋朝的,其它关于晋朝的一无所知,那么到底是为什么人们很少提起晋朝呢?
1·朝代特性
晋朝前面是三国,后面是南北朝。这两个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出了名的纷乱时期,而晋朝就恰好夹在这两个时期之间,相对来说,晋朝是一个大一统的王朝,历史就略显平淡,远没有三国,南北朝时期来的精彩。
在历史上,在朝代名字上,经常会将“魏”和“晋”放在一起称作魏晋。这也和魏与晋之间的渊源有关。曹魏西晋,实际上只是一个前后拥有两个皇室的同一套功勋人马的官僚集团,曹魏与西晋虽名为两朝、归属两姓,却可以视为一个政权去看待。
三国时期故事的精彩程度基本上每个人都耳熟能详,三国这一个时期在中国的历史上有着十分钟重要的比重。但是,三国时期越精彩,就越能凸显出晋朝的落寞。
2·文化中衰
晋朝是汉末以来中国文化的中衰期。在这一个时期,中国文化的发展处于停滞阶段。最能反应这一个现象的就是在晋朝出的著作十分的少。中国的文化,其中一个很重要的载体,就是书籍,书籍可以呈现出一个时期,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文化,思想,教育等。但是在晋朝这个时期,著作少,实在是反应了但是文化的停滞。
3·英雄人物
我们了解一个朝代,很多时候,是从这个朝代的英雄人物的了解开始的。英雄人物很多时候是一个朝代的象征。就如秦朝秦始皇,汉朝汉武帝霍去病,唐朝李世民李白杜甫等。但是晋朝,他们的英雄人物,我们能熟知的,几乎没有。这也导致了,我们失去了一个了解一个朝代的重要渠道。
4·影视作品
一个朝代在人们心中的影响力,和后世我们拍摄的影视作品也又很大关系。三国时期为什么那么火,那么为人所知。除了一本三国演义外,更多的是有三国题材拍摄出来的电影多的数不胜数。当我们小时候,不曾真正看书的时候,我们知识的汲取,更多的是从这些影视作品上。
以晋朝为主题或背景拍摄的影视作品实在是太少了。可能我们想上几分钟也不能想出一部有关的作品。在我们现代的这个社会,影视作品对我们的影响确实很大,所以,这也是晋朝这么少被提及的一个原因。
5·缺少正史
这一点也是晋朝为什么这么少被提及的最重要的原因。那就是,晋朝没有正史。是的,你没有看错,晋朝没!有!正!史!很难以想象,作为一个王朝,晋朝连正史都没有。
晋朝没有正史的原因十分的复杂。当时晋朝刚建立之初,朝代内部十分复杂,很多士族的权力十分巨大。导致晋朝内部斗争十分严重,所以这也导致了没有人愿意去修这一部史书。
再后来五胡乱华,少数民族入侵,晋王朝内忧外患,更加没有精力去修一本史书这也导致了晋朝至其灭忙都无法做出自己的史书。
同时,也和晋朝的时代特性有关,晋朝后面是南北朝和隋朝。南北朝是出了名的乱,而隋朝则是出了名的短。所以这两个时期的朝代即使想要为晋朝修一部史书,也有心无力。
一个王朝,连正史都没有,是可悲的。后人想要了解这个王朝,只能从别的朝代的正史,或者野史上去了解。这样的一个朝代,就算有人想要去了解,也有心无力。
在后世之人的印象中,晋朝的形象只会越来越淡,同时在历史的长河中也会越来越淡。也许有那么一天,人们会都遗忘历史上还有这样一个朝代。
西晋末年“八王之乱”致使社会动荡,民不聊生,直接导致了西晋的灭亡。
西晋的灭亡,导致北方游牧民族入侵,“五胡乱华”(匈奴、鲜卑、羯、羌、氐五个胡人大部落)。
后西晋皇族司马睿偏安江东建立东晋,至此进入东晋十六国时期。
胡人的入侵,开始了长达300年的黑暗大动乱时期,胡人大肆掠杀汉人,手段残忍,行为恶劣,惨无人道,百姓流离失所,苦不堪言。
后来幸有冉闵大帝横空出世,下“杀胡令”力挽狂澜,保留已幸存不多的汉人。
五、三国介绍?
三国(220年-280年)是中国历史上位于汉朝之后,晋朝之前的一段历史时期。这一个时期,先后出现了曹魏、蜀汉、东吴三个主要政权。
190年,汉朝的中央集权制度崩溃,军阀四起,天下大乱。
208年发生赤壁之战,曹操被孙刘联军击败,奠定了三国鼎立的雏型。
220年,汉朝丞相曹丕迫使汉献帝禅让帝位,定都洛阳,国号“魏”,史称曹魏,标志着汉朝时代的正式结束。
221年刘备称帝,定都成都,史称蜀汉。
229年孙权称帝,定都建邺,国号“吴”,史称东吴。
曹魏后期的实权渐被司马懿掌控。263年,曹魏的司马昭发动魏灭蜀之战,蜀汉灭亡。266年2月8日,魏国权臣司马炎迫使魏元帝禅让帝位,建国号为“晋”,史称西晋,三国时代结束,晋朝时代开始。280年,晋灭东吴,统一全国。至此,三家归晋。
答:三国(220年-280年)是中国东汉与西晋之间的一段历史时期,主要有曹魏、蜀汉、东吴三个政权。
赤壁之战中曹操被孙刘联军击败,形成三国鼎立的雏型。220年,曹丕篡汉称帝,国号“魏”,史称曹魏,三国历史正式开始。
次年刘备在成都接续汉朝,史称蜀汉。222年刘备在夷陵之战失败,孙权获得荆州大部。223年刘备去世,诸葛亮辅佐刘备之子刘禅与孙权重新联盟、恢复国内生产。
229年孙权称帝,国号“吴”,史称东吴,至此三国正式鼎立。此后的数十年内,蜀汉诸葛亮、姜维多次率军北伐曹魏,但始终未能改变三足鼎立的格局。曹魏后期的实权渐渐被司马氏掌控。
263年,曹魏的司马昭发动魏灭蜀之战,蜀汉灭亡。两年后司马昭病死,其子司马炎废魏元帝自立,国号“晋”,史称西晋。公元280年,西晋灭东吴,统一中国。至此三国时期结束,进入晋朝。
③
《三国演义》是我国最早的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小说,描写了三国时期的历史故事,集体表现了统治者之间政治和军事斗争。该书最早的版本是明嘉靖元年刊印的《三国志通俗演义》,分24卷,240则,每则一个七言标题。
此后新的刊本迭出,卷数、回目、引用诗词等均有改动。清康熙时,毛纶、毛宗岗父子对《三国志演义》进行了修订,遂成为最通行的本子。今有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年版。
④
《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全名为《三国志通俗演义》,作者是元末明初的著名小说家罗贯中。《三国志通俗演义》成书后有嘉靖壬午本等多个版本传于世,到了明末清初,毛宗岗对《三国演义》整顿回目、修正文辞、改换诗文。
《三国演义》描写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百年的历史风云,以描写战争为主,诉说了东汉末年的群雄割据混战和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最终司马炎一统三国,建立晋朝的故事。反映了三国时代各类社会斗争与矛盾的转化,并概括了这一时代的历史巨变,塑造了一群叱咤风云的三国英雄人物。
全书可大致分为黄巾起义、董卓之乱、群雄逐鹿、三国鼎立、三国归晋五大部分。在广阔的历史舞台上,上演了一幕幕气势磅礴的战争场面。作者罗贯中将兵法三十六计融于字里行间,既有情节,也有兵法韬略。
1、三国演义的文学成就:
《三国演义》采用浅近的文言,明快流畅,雅俗共赏;笔法富于变化,对比映衬,旁冗侧出,波澜曲折,摇曳多姿。又以宏伟的结构,把百年左右头绪纷繁、错综复杂的事件和众多的人物组织得完整严密,叙述得有条不紊、前后呼应,彼此关联,环环紧扣,层层推进。
2、三国演义的艺术成就:
《三国演义》的艺术成就更重要的是在军事政治描写和人物塑造上。小说最擅长描写战争,并能写出每次战争的特点。注意描写在具体条件下不同战略战术的运用,指导作战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而不把主要笔墨花在单纯的实力和武艺较量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