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北宋地图和南宋地图对比?
①
宋朝分为两个阶段,前期的北宋、后期的南宋,北宋和南宋地图对比,南宋比北宋少了广大的中原地区,南宋的都城在临安,而北宋在开封。
②
北宋统治时间是960-1127年,南宋统治时期是1127-1279年,中间1127年发生了靖康之耻。宋朝的开国皇帝是赵匡胤,南宋第一任皇帝是赵构。
二、南宋和北宋的版图对比?
北宋疆域
北宋的疆土,初期北抵幽云十六洲,就是现在的北京周围.西边的疆土不稳定,初期抵制到宁夏,陜西一带.后来臣服于宋朝的李元昊自立西夏王朝,定都银川,北宋市区陜西,宁夏的疆土.西南方向的吐蕃,也就是西藏在当时就自立王朝.云南一带的段氏家族建立的大理王朝,不过还是臣服于北宋的.南方抵制海南和现在的越南河内一带
南宋疆域
南宋初,金兵一度进到今湖南、江西和浙江三省的中部。
绍兴九年(公元1139年,金天眷二年),宋金第一次和议成立,双方确定以当时的黄河为界。
但次年金人毁约,出兵取河南、陜西。
绍兴十一年(金皇统元年),宋金议定以淮河为界。
第二年又将西部界线调整至大散关(今陜西宝鸡市西南)及今秦岭以南。
以后虽有局部变动,基本稳定在这条界线。
三、宋朝控制过西域没有?
宋朝没有控制过西域
第一,虽然宋朝没有在军事上统一西域,但西域部分国家认同宋朝在的中原王朝正统地位,并向宋朝纳贡。
宋朝时期,西域先后存在三个面积较大的国家:喀拉汗王国、高昌回鹘王国和于阗王国,这三个国家都是位于西域的地方性政权。除了这三个面积较大的国家,西域还有
于阗王国是唐朝的“迷弟”,为了保持对唐朝正统地位的政治认同,于阗国王将自己的姓氏改为“李姓”。公元912年,唐朝已经灭亡5年,于阗国王尉迟僧乌波登基,其自称李圣天。于阗国王对唐朝和中原王朝的认可直至唐朝灭亡都一直存在。
唐朝灭亡后,中原地区经历多次军事政变,先后出现后梁、后唐等5个割据政权。公元960年,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建立文治兴盛的宋朝。961年,于阗王国派出使者来到中原,向宋太祖表明归顺之意,并献上了各种玉器。此后,于阗王国和宋朝的来往非常频繁。
1006年,喀拉汗王国灭亡于阗王国,但喀拉汗王国对宋朝纳贡称臣。
1063年,喀拉汗王国“遣使罗撒温献方物” ,宋帝国册封喀拉汗国王为“归忠保顺砳鳞黑韩王”。
此后,喀拉汗王国经常派出使者来到开封,向宋朝皇帝纳贡。
宋朝还把自己的公主嫁给喀拉汗王国,喀拉汗王国的使臣于1081年来开封,称呼宋神宗为“阿舅”。
果断没有,那里是西夏,回鹘的地盘了,去查查宋朝地图就知道了
四、北宋初期著名四大院?
北宋四大书院是指应天府书院(今河南商丘睢阳南湖畔)、岳麓书院(今湖南长沙岳麓山)、白鹿洞书院(今江西九江庐山)、石鼓书院(今湖南衡阳石鼓山)。
范成大《骖鸾录》和清代全祖望均赞同,朱熹《石鼓书院记》:“若此山,若岳麓、若白鹿洞之类是也”。天下四大书院的来源最早是宋马端临的《文献通考》卷47,并指出嵩阳后来无闻,后来的历史学家皆以《文献通考》为据。
随着北宋科举取士规模的扩大,而宋初官学却又长期处于低迷不振的状态,士人们求学的需求大却苦无其所,这时的书院应运而生,直接起到填补官学空白的作用,为广大士子提供了读书求学的场所。
当时比较著名的四大书院有河南商丘的应天府书院、湖南长沙的岳麓书院、江西庐山的白鹿洞书院以及河南登封太室山的嵩阳书院,这些书院都由大儒主持掌管,为国家培养出大批优秀的人才。
1、应天府书院
应天府书院又称应天书院,位于河南省商丘市睢阳区商丘古城南湖畔,是五代后晋时期的商丘人杨悫所创办。
北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宋真宗改升应天书院为府学,称为“应天府书院”,并正式赐额“应天府书院”。
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应天府(今河南商丘今)升格为南京,成为宋朝的陪都,因此应天书院又称为“南京书院”。
庆历三年(1043年),应天府书院又改升为“南京国子监”,成为北宋的最高学府,同时也成为中国古代书院中唯一一座升级为国子监的书院。
随后由于晏珠和范仲淹等人的加入,应天府书院逐渐发展为北宋最具影响力的书院。
元代赵孟瞓在《义学记》里记载:“宋初时天下有四大书院,应天书院为首。
”
二、岳麓书院
坐落于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湖南长沙湘江西岸的岳麓山脚下湖南大学内,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学府之一。
其古代传统的书院建筑至今被完整保存,也是唯一中国古代延续到现在的学府。
岳麓书院主体建筑面积有31000多平方米,分为书院主体、附属文庙及新建的中国书院博物馆。
现存建筑大部分为明清遗物,其古建筑在布局上采用中轴对称、纵深多进的院落形式,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书院建筑群。
3、白鹿洞书院
位于江西九江市庐山五老峰南麓,始建于南唐升元年间(公元940年),已有1000多年历史。
“始于唐,盛于宋,沿于明清”,是中国首间完备的书院,南唐时建成“庐山国学”(“白鹿国学”),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由中央政府于京城之外设立的国学堂。
白鹿洞是一个山壁上挖出的半圆形石洞,高4米、宽4米多、深6米多,内墙砌以花岗岩石、地铺石砖,皆较平整,一只小石鹿蹲卧在石基上,后面有一块屏风大的石碑,上面刻有《大司马大中丞蔡公重兴白鹿洞碑记》,文为清代顺治年间任洞主的熊维典所撰。
说的是这里当初的白鹿洞有名无实,在明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间由南康知府王溱挖山开洞而成。
此后王溱还写了一篇《新辟石洞告后士文》,说明白鹿洞名震天下却无洞,开洞可以使先哲遗迹不泯,使后人之景仰愈久愈切等等。
洞的正壁上刻有王溱所书的《鹿洞记》。
白鹿洞书院坐北朝南,整个建筑群沿贯道溪自西向东串联式而筑,布局考究,由近及远依次排列着五个高大的院门而构成五大院落,分别为先贤书院、礼圣殿、白鹿洞书院、紫阳书院和延宾馆士子楼,每一组院落又各自有两至三进建筑。
1996年,白鹿洞书院连同庐山风景区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4、嵩阳书院
位于河南省郑州市登封市区北3千米峻极峰下。
始建于北魏太和八年(484年),初名为嵩阳寺(佛教寺院)。
于宋景祜二年(1035年)重修太室书院时赐名为嵩阳书院,并设院长掌理院务。
嵩阳书院为北宋四大书院之一,也是宋代程朱理学的发源地之一。
嵩阳书院至今遗存的主要文物有唐至清代碑碣70余条,包括《汉封将军柏碑》、唐代隶书代表作品《大唐嵩阳观纪圣德感应之颂碑》、北宋黄庭坚的《诗碑》等;西汉元封六年(公元前110年),汉武帝刘彻游嵩岳时封的“大将军”柏树;明万历二十一年(公元1593年)的石刻地图“登封县地图”;北宋理学名家程颢、程颐兄弟到嵩阳书院讲学时亲手所栽的“二程手植槐”等。
嵩阳书院走出的历史名人有: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司马光;北宋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北宋哲学家、教育家、理学奠基人、诗人程颢;北宋教育家、理学家程颐;清顺治十六年进士、登封知县叶封等。
2010年8月1日,嵩阳书院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