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三个与诸葛亮相关的故事?
①
第一个就是隆中对,在诸葛亮还没有出茅庐的时候。刘备三顾茅庐,最后一次得见诸葛亮。诸葛亮就在茅庐给刘备分析天下大事。并且给刘备集团制订了未来的战略规划。使得刘备称自己得到诸葛亮以后是如鱼得水。
第二个就是草船借箭,赤壁之战前夕,为了凑满十万支箭,诸葛亮立下军令状,带着几条船和稻草人去进攻曹操,获得了十万支箭。
第三个是空城计,第一次北伐失去街亭以后,诸葛亮摆出了空城计吓跑了司马懿。
②
三个臭皮匠顶一个诸葛亮。小时候学过《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的文章。文章中写到诸葛亮带兵过江,江水湍急,而且里面多是突出水面的礁石。
普通竹筏和船只很难过去,打头阵的船只都被水冲走触礁沉没,诸葛亮一筹莫展,也想不出好办法,入夜来了3个做牛皮活的皮匠献策。
告诉诸葛亮买牛,然后把牛从肚皮下整张剥下来,封好切口后让士兵往里吹气,做成牛皮筏子,这样的筏子不怕撞,诸葛亮按此方法尝试并顺利过江。
之后“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这句民间谚语广为流传。
③
1、三顾茅庐
刘备携同关羽,张飞到隆中拜访诸葛亮,不巧诸葛亮出了门,没见到。
过了几天,刘备再冒着风雪去拜访,诸葛亮又跟朋友闲游去了。
两次见不到孔明,刘备有些失望,但是为了成就大业,他求才心切,不顾张飞关羽的埋怨,又安排第三次的拜访。
这回诸葛亮并没外出,不过还在草堂上睡午觉没醒,刘备便谦恭地拱手站在石阶上等候,直等到孔明睡醒,才得以晤面。
诸葛亮为刘备的其诚所感动,答应出山辅佐刘备,终於干出了一番事业。
2、如鱼得水
刘备三顾茅庐,请得诸葛亮出山之后,“食则同桌,寝则同榻”,终日共论天下大事,把孔明当作老师,关羽,张飞看在眼,很不痛快,便对刘备说:“孔明年纪轻轻,有甚麽才学大哥你对待他实在是好过头了,又没见到他显示出甚麽本事!”刘备劝解他们说:“我得到孔明,如鱼得水,两位弟弟不用再多说了。”
3、初出茅庐
诸葛亮随刘备到新野后不久,曹操就派了夏侯敦领兵十万,到达博望城,逼近新野。
刘备叫孔明指挥作战,孔明怕关张等人不听从号令,便要了刘备的宝剑和印章,显示他正掌握兵权,违令者斩。
孔明派兵遣将,在博望坡火攻曹兵,大败夏侯敦。
这场漂亮的胜仗,使关张开始佩服诸葛亮,从此诚心诚意地听从他的调遣。
《三国演义)第三十九回有首评议诗赞扬诸葛亮:“博望相持用火攻,指挥如意笑谈中。
直须惊破曹公胆,初出茅庐第一功!
”
二、三国历史人物故事刘备三顾茅庐?
刘备去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一共请了三次,才有了著名的《隆中对》,诸葛亮出山辅佐刘备成就大业,才有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刘备三顾茅庐请孔明出山,最后奠定蜀国基业,出现魏蜀吴三分天下局面。
三国》中,刘备为了实现雄心壮志,将张飞、关羽拉入团队,桃团三结义。但是为了使团队更强大,有更多的能人相助,怎么办,还是得接着增员。
有人给他出主意了,诸葛亮这个厉害,去增他吧。那诸葛亮到底多厉害呢? “可比兴周八百年之姜子牙、旺汉四百年之张子房也。”
三人拔山涉水、翻山越岭,终于找到‘卧龙先生’诸葛亮乡间别墅。刘备为了表示诚意亲自去:“汉左将军宜城亭侯领豫州牧皇叔刘备,特来拜见先生。”
没想吃了个瘪,看大门的说:“我记不得许多名字。”刘备直接无语了:你只说刘备来访。看大门的说:先生不在家,出去浪了。归期亦不定,或三五日,或十数日,张备先生,你要是想在这里等也无妨。
正念叨着,忽见一人,容貌轩昂,丰姿俊爽,头戴逍遥巾,身穿皂布袍,杖藜从山僻小路而来。刘备下马行礼,来人去不是诸葛亮。
下雪的时候,几个人又去了一趟,还是没见到诸葛亮,倒是见到了他兄弟、他老丈人。客套了一番,然后告辞。张飞那爆脾气都快哭出来了,这诸葛亮,他亲戚都识遍了,就是不见他人。
过了一段时间,刘备总结了一下,可能是因为我心不诚,才见不到?于是“选择吉期,斋戒三日,薰沐更衣”。张飞越想越气,说:量此村夫,何足为大贤;今番不须哥哥去;他如不来,我只用一条麻绳缚将来!
刘备吓了一跳,那可不行。于是赶紧给两人做思想工作,费尽口舌,安抚情绪。玄德曰:“汝若同往,不可失礼。” 飞应诺。
又到诸葛亮家,看门的说,今日先生虽在家,但今在草堂上昼寝未醒。三人只能在雪地里等他睡到自然醒。张飞大怒:“这先生如何傲慢!见我哥哥侍立阶下,他竟高卧,推睡不起!等我去屋后放一把火,看他起不起!”
诸葛亮终于睡醒了,看门的说有人在雪地里等了好几个小时了,于是他怒道:“何不早报!尚容更衣。”
进屋里之后,刘备就开始和诸葛亮从星星月亮聊到诗词歌赋,又聊到人生哲学。从行业,到公司,到个人(三讲),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相谈甚欢。
后来诸葛亮被说动了:“吾受刘皇叔三顾之恩,不容不出。汝可躬耕于此,勿得荒芜田亩。待我功成之日,即当归隐。”
三、三顾茅庐的历史人物故事?
三顾茅庐的主人公是汉末刘备。官渡大战后,曹操打败了刘备。刘备只得投靠刘表。曹操为得到刘备的谋士徐庶,就慌称徐庶的母亲病了,让徐庶立刻去许都。徐庶临走时告诉刘备,隆中有个奇才叫诸葛亮,如果能得到他的帮助,就可以得到天下了。
第二天,刘备就和关羽、张飞带着礼物,到隆中去拜访诸葛亮。谁知诸葛亮刚好出游去了,书童也说不准什么时候回来。刘备只好回去了。
过了几天,刘备和关羽。张飞冒着大雪又来到诸葛亮的家。刘备看见一个青年正在读书,急忙过去行礼。可那个青年是诸葛亮的弟弟。他告诉刘备,哥哥被朋友邀走了。刘备非常失望,只好留下一封信,说渴望得到诸葛亮的帮助,平定天下。
转眼过了新年,刘备选了个好日子,又一次来到隆中。这次,诸葛亮正好在睡觉。刘备让关羽、张飞在门外等候,自己在台阶下静静地站着。过了很长时间,诸葛亮才醒来,刘备向他请教平定天下的办法。
四、七步之才三顾茅庐望梅止渴,的历史人物是谁?
1、七步之才的历史人物是曹操的儿子曹植。
东汉时期整个社会动荡,虽然后来三国归晋,才总算是结束了这种战乱,但是作为文学家的曹植,他尽管出身于军阀世家,可是他并不留恋于权利,反而是醉心于文学,府中更是养了一大批的文人,这也使得称帝后的曹丕很不满,他害怕曹植会与自己为敌人。
于是在众目睽睽之下,他让曹植在七步之内写下一首诗,这对于才高八斗的曹植来说那就是小菜一碟,于是他写下了著名的《七步诗》。
2、三顾茅庐的历史人物是刘备。
建安十二年,刘备在“三顾茅庐”后,见到诸葛亮,问其应如何统一天下,诸葛亮在分析了当时的形势后,提出夺取荆、益两地为根据地,进行政治改革,联合孙权,南抚夷越,西和诸戎,从而统一中国。
3、望梅止渴的历史人物是曹操,出自于刘义庆《世说新语·假谲》。曹操利用人们对梅酸的条件反射,克服了士兵因干渴而产生的困难,成功地走出旱地。所以在遇到困难的时侯,不要害怕,可以用成功来激励自己,这样就会有勇气去战胜困难。
七步之才说的是曹操的儿子曹植,被逼要在七步之内写一首诗故事。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三顾茅庐说的是诸葛亮的故事,刘备听说诸葛亮有才能,请其出山,三次到诸葛亮的茅庐是相请,感动了诸葛亮为刘备鞠躬尽瘁打天下,守天下。
望梅止渴说的是曹操带兵打仗的途中,士兵疲惫不堪,口渴难耐之际,曹操心想一计,利用人们吃梅口中酸水暂时解除口渴,顺利完成行军任务。
五、三顾茅庐里的人物及故事?
三顾茅庐里的人物主要有刘备、诸葛亮、关羽、张飞。
故事讲的是刘备屯兵新野。徐庶被曹操骗去曹营。临走前向刘备介绍诸葛亮。说诸葛亮在隆中,如果能请出山,可得天下。
诸葛亮带关羽张飞来隆中请诸葛亮。到了诸葛亮家,只看到诸葛亮的童子。说先生不在,出游去了。刘备问何时回来。童子说不知道。刘备只好回来了。
过了些日子,刘备又带关羽张飞前来。碰到一个人,说是诸葛亮的弟弟。诸葛亮的弟弟说他的哥哥出门,没在家。刘备又没见到诸葛亮。
转眼过了新年。
刘备挑了一个好日子,又带关羽张飞来拜见诸葛亮。
这回诸葛亮在家。
但是正在草庐之中睡觉。
刘备不敢打扰,只能站在门外静静的等待。
张飞见刘备迟迟不起来,非常生气,就要叫醒诸葛亮,被刘备制止,后来张飞要到后院放火,逼诸葛亮出来,也被刘备制止。
等了半天,诸葛亮终于起来了。
刘备终于见到诸葛亮,虚心向诸葛亮请教。
诸葛亮在隆中与刘备谈论天下大事。
著名的隆中对就是诸葛亮和刘备这次见面时的杰作。
刘备最后请出了诸葛亮,得以三分天下,成就大业。
三顾茅庐的主要人物有:诸葛亮、刘备、关羽、张飞四人。
《三国演义》把刘备三次亲自请诸葛亮的这件事情,叫做“三顾茅庐”。
诸葛亮在著名的《出师表》中,也有“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之句。
于是后世人见有人为请他所敬仰的人出来帮助自己做事,而一连几次亲自到那人的家里去的时候,就引用这句话来形容请人的渴望和诚恳的心情。
也就是不耻下问,虚心求才的.意思。
三顾茅庐的主要人物有:诸葛亮、刘备、关羽、张飞四人。
三顾茅庐又名三顾草庐,典出《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现在常用来比喻真心诚意,一再邀请、拜访有专长的贤人。
公元207年冬至公元208年春,当时驻军新野(今河南新野)的刘备,带着关羽、张飞二人,三次到南阳卧龙岗诸葛亮居住的草庐请诸葛亮出山辅佐的故事。此后传为佳话,渐成典故。
六、历史上,还有没有类似“刘备三顾茅庐”的故事?
朱元璋濠州起兵后,利用刘福通在北方抗击元军之际,挥兵向南进发,一路上下滁州、取太平、占金陵,建立了根据地,随后又进军安徽,直逼浙江,连下婺州、衢州、处州等地,在不到六年工夫里,成为了一方之雄。
他不但自己英勇骁战,善于组织指挥,而且重视招罗知识分子来为自己服务,尤其在听纳名儒范常、陶安、朱升、唐仲实等禁屠杀、安人心、占金陵及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等策略和建议后,势力和声望有很大提高,朱元璋充分认识到知识的作用,便更尊重有识之士,每到一地总要求访当地名士,召请他们出来。朱元璋占据处州以后,听说处州一带有四位贤达,除了一是刘伯温;二是金华宋濂,元至正年间曾被荐授为翰林编修,后辞而不就,隐遁山中著述。
宋濂精通文史,享有声名;三是丽水叶深,博学有才藻,元末被授为行省元帅。
四是龙泉章溢,曾是大官,后辞官不受,退隐匡山。
四人之中,宋、叶、章三人都曾应朱元璋的邀请,入幕为官,但刘伯温婉言辞谢。
当时刘伯温认为,自己作为元朝的臣子,投奔义军,这是一种背叛失节的行为,决心实在难下。
他便以身体有疾,风烛残年的老母需要进孝,两个儿子尚未成年需要教养为理由婉言拒绝了。
朱元璋见刘伯温拒绝,不甘心,又派一人到刘伯温处请他,遭拒,朱元璋还不死心,再次派江南名士、处州路总管孙炎前往青田邀聘。
经过孙炎的反复劝说,他终于答应应聘出山、辅佐朱元璋建立大业。
至正二十年(1360年)农历三月,刘伯温打点行装,背着一个小包袱来到了金陵。
他的包袱里装着《时务十八策》。
关于刘伯温与朱元璋相见的具体情节,正史里没有记载,野史里倒有一个关于他们见面的情节。
朱元璋与刘伯温见面后,朱元璋问:“久闻先生大名,出口成章,即兴作诗应该不在话下了。
”刘伯温答道:“写诗是读书人的小技。
”当时,朱元璋正在吃饭,就指着斑竹筷子要他吟咏。
刘伯温应声吟道:一对湘江玉并看,二妃曾洒泪痕斑。
斑竹产于湖南,竿上的点点斑痕,凝寄着一段动人的神话。
据说,古代舜帝有娥皇,女英两个妃子,他们感情甚好,“舜死,二妃泪下,染竹即斑,妃死起湘水神,故曰‘湘妃竹’”(张华《博物志》),民间又称它为“泪竹”。
这联诗概括了这个典故,书生气十足,朱元璋听后颇不以为然,说:“秀才味!
”刘伯温很机警,马上说:“我还未吟完呢!
”跟着续吟了两句:汉家四百年天下,尽在留侯一箸间。
这句诗涉及张良,刘邦两位赫赫有名的历史人物,热烈赞扬汉初谋士张良的功勋。
刘邦曾说:“夫运筹策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
”(《汉书.高帝纪》)“帷幄”即行军帐篷,“筹”是古人用来计数的小竹片,“运筹策”就是策划军事行动。
刘邦是说张良的计策十分高明,自己不及他。
“箸”即筷子,据说张良计划军事行动时,用来作“筹”,这个典故与筷子有关,刘伯温巧妙地用上了。
刘邦能创立四百年的天下,与张良的出色谋略息息相关,“尽在留侯一箸间”这句,用夸张手法来突出张良的重要贡献,进而让朱元璋认识谋士的重要作用,并以张良自比,表示自己能像张良辅助刘邦那样来辅助朱元璋打天下。
七、历史人物刘备三顾茅庐的故事?
三顾茅庐讲述的是刘备带着关羽和张飞三次拜访诸葛亮的故事。
刘备听说南阳有一个奇人叫诸葛亮,登门去拜访,结果诸葛亮出游了;第二次刘备冒着大雪再次拜访,诸葛亮去友人家了;第三次刘备拜访,诸葛亮正在家里睡觉,刘备一直等到他醒来,终于得见诸葛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