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投稿 / 正文

清朝本来可以避免灭亡,注重读书学习的清帝,为何没能阻止清朝走向灭亡?

清朝从1644年入关到1911年被推翻,历时268年,是中国历史上以少数民族统治全国时间最长、最稳定的一个朝代。

总结清朝治世理政的经验,十分重要的一点就是清朝的皇帝比较注重读书学习。

那么,清帝是如何读书学习的?读书学习对每个皇帝执政带来了哪些影响?清朝最后灭亡和清帝读书又有着怎样的关系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一探究竟吧!

严格的读书家规和大内读书生活

清朝皇帝的读书学习生活,大致可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对幼年皇帝和皇太子、皇子、皇孙的启蒙培养;一种是成年皇帝的经筵典学。

对皇子皇孙的培养教育,是关乎一个王朝兴衰继绝的基本国策,在中国历史上,每个朝代都十分重视,清朝尤为甚之,而且做得更好。

△《道光帝行乐图》

左侧亭中读书的是皇四子奕詝和皇六子奕訢

首先,皇子均较早入学。

清朝入关前,皇太极就要求,满蒙将领的子弟“但有八岁以上,十五岁以下,俱令报名读书,不许姑息容忍。

甚至他将是否送子弟读书作为将领能否从军出征的条件。

“如有爱惜不令读书者,其父兄也不许披甲随征,可与子弟一起在家闲处。

从康熙朝起,对皇子皇孙的学习,有了更严格的规定:皇子6岁入学,“就师读书于上书房。

康熙认为,一个人幼年所读之书,将会终身受益。

七八岁所读之书,五六十年犹不遗忘,二十以外所读之书,数月不温,即至荒疏。

“成就德器,皆在自幼豫教。

”“应须早学,勿失机会。

△圆明园中的上书房——洞天深处

其次,对皇子学习时间严格控制。

读书的皇子,每天寅时(清晨3点—5点)开始进书房,一边早读一边等师傅。

5点至7点,师傅到书房后开始上课。

中间用膳两刻钟,下午3点至5点左右放学。

每年除了元旦、端午、中秋、皇帝皇太后生日、本人生日外,再没有其他假期,直到嘉庆十二年开始才规定,夏至至立秋期间,因天气炎热,每日上半天功课。

清朝皇子们读书的情景,连当时的一些汉族大臣也不得不折服。

乾隆年间在军机处入值的赵翼曾说:“余内值时,届早班之期,率以五鼓入,时部院百官未有至者,唯内府苏拉数人往来黑暗中,残睡未醒时,复依柱假寐。

然已隐隐望见有白纱灯一点,入隆宗门,则皇子进书房也。

对此,赵翼当时感叹到:我们专门指望读书吃饭的人,还不能每天那么辛苦地学习,而人家帝王之家的子孙却能天天如此,他们怎会学得不好!可以想见,当年每天清宫中起床最早的,是那些要上学读书的皇子皇孙们。

皇子们学习的内容,以儒家经典为主。先从读《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开始,进行启蒙教育。一边学识字,一边学句读;然后学《四书》;再学《五经》;进而学《帝鉴》《资治通鉴》等;幼帝还要加上学读奏折,以训练当皇帝的基本功。

△同治帝读书像

清朝成年的皇帝,学习内容更加庞博,除四书五经等儒家经典外,主要是史书,如《史记》《汉书》《资治通鉴》等等,另外还有佛、释、道,诸子百家,以及诗、赋、书、画。

读书最博泛的是康熙皇帝,天文、地理、数学、医学、农学等等,几乎无书不读。

他说:“凡事可论贵贱老少,唯读书不论贵贱老少,读书一卷,则有一卷之益,读书一日,则有一日之益。

△康熙帝读书像

为保证读书学习时间,他们还给自己定了规定:一是每天早起必须读《圣训》一章。

《圣训》是其祖父辈皇帝一生重要诏令、谕旨的汇集,对后继位的皇帝来说,《圣训》就是他们行动的指南和准则。

读《圣训》既是为了从其祖宗教诲中学习治世经验,也是为了时刻提醒自己不忘祖制。

二是隔天进行一次日讲。

即由“旧讲起居注官”给皇帝讲解经史。

三是每年春秋两次在文华殿举行经筵,即皇帝和大臣集体学习四书五经。

一般是提前定好选题,先由侍讲大臣讲,再由皇帝讲,更多的时候是皇帝自学。

在《康熙起居注》中,有多处记载他理政之余抽时间读书的事迹,如康熙自己所说“朕在宫中,手不释卷。

”“朝于斯,夕于斯。

”“逐日未理事前,五更即起诵读,日暮理事稍暇,复讲论琢磨。

”“至于听政之暇,无问寒暑,惟有读书写字而已。

面对略显枯燥和晦涩的经史子集、国学文典,清朝皇帝采取的是反复习读,由多而精,由博而通的方法。

为了提高学习效率,他们有时也采取一些新的学习方式。

例如,在清宫皇帝学习用具档案中,有一张《大学图》,这是把儒家经典《大学》的内容归纳提炼后,用表格形式制成的一张挂图,图中包括“内圣、外王、继天立极之道、心图、操存、省察”几部分,每部分用经典的词语层层分解,然后再把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连接成大图,使人既可以一目了然理解大学的精神内涵,又能够容易记忆,还可以随处张挂,便随时随地阅读。

读书对每个皇帝执政能力的影响

清朝皇帝虽然都能严守家规,重视读书学习,但是由于每个人生活时代、读书环境不同,悟性资质、刻苦努力程度不同等,每个人读书学习的成效也有差异,这种差异明显表现在他们的执政能力上。

清朝入关后共268年,加上入关前努尔哈赤,1583年起兵到1644年顺治入关的60年,共十三朝12帝328年,可以划分兴、盛、衰、亡四个时期。

从1583年至1683年,即从努尔哈赤1583年起兵到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平定三藩,统一台湾,稳定了南中国,共100年为兴起时期;从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到乾隆三十年至四十年(1765年-1775年)前后统一北疆,确定了全国版图,清朝社会经济文化均达到鼎盛时期,约100年为清朝鼎盛时期;从乾隆四十年(1775年)前后到光绪二十年(1894年)甲午战争失败,约110年为衰落时期;从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后到宣统三年(1911年),约15年为清朝最后的灭亡时期。

△清时期(1820年)疆域

在这四个时段中,可以很清楚地看出,兴盛时期的皇帝,普遍比衰亡时期的皇帝学习修养好。

努尔哈赤和皇太极,虽然终日南征北战,但他们绝对不是一介武夫,而是都很善于学习,努尔哈赤提出以蒙古文字为基础创造了满文文字,从而结束了满族只有语言没有文字的历史;皇太极最喜欢读史书,他曾命人翻译了《辽史》《宋史》《金史》《元史》部分和《三国演义》。

入关后的顺治和康熙皇帝,都是幼年继位,当时清朝江山未稳,他们如饥似渴地学习,希望自己尽快成长,建立巩固的大清朝。

雍正皇帝虽然45岁才登上皇位,但是他当皇帝前参加了康熙朝一系列的社会实践,处理过大事大案,他的学习是在韬光养晦,并非死读书。

雍正最得心应手的就是驾驭百官,他上台以后首先连发12道谕旨,从中央到地方谈的全是吏治,学习和实践驾轻就熟。

到了乾隆皇帝,虽然他也是在书斋长大的,但他一是参加过一定的社会实践,从雍正十一年起,“每岁代祀北郊”参加西北用兵和西南改土归流决策。

特别在其前半朝,还有创业兼守成,完成大一统的巨任,其学习也不是空读书。

△雍正帝读书像

所以在清朝入关后的皇帝中,康雍乾三帝,文韬武略,学识渊博,文化修养最高。

康熙有御制诗1147首,乾隆御制诗41800首;康熙、雍正、乾隆均写得一手好字,都懂泼墨挥毫等等。

广博的读书学习基础和修养,使他们能够在执政中鉴古知今,得心应手。

清朝许多重要的方针政策,都是入关时发韧,康熙时制定,雍正、乾隆时完善。

如清朝在边疆民族宗教上,采取的是尊其教,重其俗的政策,包括加封达赖、班禅、章嘉、哲布尊丹巴四大活佛;康乾两朝建立避暑山庄外八庙,用于接待蒙古王公大臣;每年派大臣到西藏参加熬茶仪式等等。

康熙曾自豪地说:“昔秦兴土石之工,修筑长城,我朝施恩于喀尔喀,使之防备朔方,较长城更为坚固。

在吏制和用人上,康熙、雍正和乾隆在日讲和经筵中都曾多次和讲官大臣进行讨论,认真吸收汉族官制的经验,形成了“知人则哲”,“才有大小,学有浅深,朝廷因才使器,难拒一格”,选人“先观人心术,次才学”等用人思想,逐渐建立了一套十分完备的官员任用考察监督管理制度。

但是乾隆四十年之后,清朝皇帝的读书功底虽然还在,但已经是盛极而衰,大清国力也开始日趋下降。

进入守成期的嘉庆、道光和咸丰都是纯粹的书斋书生,嘉庆、道光在书房读书超过30年,读书范围也就是四书五经,其不论是知识的广博、扎实程度,还是理论和实践的结合能力,都远不如康雍乾三帝。

他们虽然在其师傅的引导、教诲、帮助下做了皇帝,但师傅并没教会他们怎么当皇帝,上台以后越来越显实践经验少,人也变得越来越保守。

最后的三位皇帝,都是幼年即位,同治是清帝中学习最差的一位,常托病逃学,有时上课没精打采,或嬉闹玩耍。

其学习能力也较为一般,某些文章段落,其甚至要背诵若干年才能记住。

光绪比较爱学习,但是在两宫垂帘的特殊环境下,埋没了他的天赋,控制了他的自由,成了死读书。

△光绪帝读书像

清帝读书“偏科”与死读书的教训

清帝的读书与执政,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值得借鉴的经验,也有一些教训和启示。

统治了268年一代王朝,在中国历史上可算是长久的,但是面对一些后进国家的迅速崛起,为什么清朝帝国迅速走向了灭亡?如果深入思考,众多历史原因之中,清帝读书学习的一些不足应当列在其中。

那就是,在清朝皇帝的读书学习生活中,有几个致命的问题——只读了《四书五经》等儒家经典,没好好学习科学知识;只读了中国的书,没读关于世界的书;中后期纯书斋的学习脱离实际,为读书而读书,只为竞争上岗当皇帝而读书,很少考虑为治世而读书。

翻开清朝皇帝读书的记录,除康熙皇帝自己读过一些西方数学、地理、医学等书籍,光绪皇帝学过英语,读过一些西方的书之外,其他皇帝都没学过西方文化,而即便个别皇帝学习过西方文化,也仅局限在宫中了解。

△运输英国马戛尔尼使团送给乾隆皇帝的西方科技礼品

英国国家海事博物馆藏

如乾隆时期英国的马嘎尔尼使团曾带来了西方的望远镜等科技仪器,但直到咸丰十年(1860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时,这些仪器都还存在清宫库房里,从未被认真学习和研究过,更甭提向社会推广。

所以,若说在清前期,世界各国都还在中世纪徘徊,清朝在当时还是个发达国家,不读世界的书产生不了大的危机。

但从乾隆中期以后,世界已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英国进行了工业革命、法国发生了大革命、美利坚合众国已经建立,及至19世纪,俄国废除了农奴制、日本进行了明治维新,而这时的清朝皇帝还沉醉在天朝大国梦中,抱残守缺,只读《四书五经》,不了解世界发展大势,所以造成落后挨打,最后被侵略、被瓜分的残局。

清朝从雍正时起,政权基本稳固,皇子皇孙有了好的学习条件,但是也失去了参加社会实践、在大风大浪中锻炼的机会,个个都成了纯书斋里长大的书生,加上从雍正朝起实行了秘密立储制度,保证了在传位过程中政权的稳定过渡,但是也产生了一些弊端,不选皇太子,不公开竞争,只要老皇帝看中,就能当皇帝。

所以清朝中间阶段的几个皇帝,从嘉庆开始,个个都是听话型、保守型,他们好好读书,都只是表现给老皇帝看的,实际执政能力却不行。

所以只能使清朝沿着中衰——灭亡的路走下去了。

[文章来源]

《清帝读书与执政》

[作者]

邹 爱 莲

[编辑]

赵 磊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史册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hicehao.com/x20221105142405f509.html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