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投稿 / 正文

诸葛亮舌战群儒故事200字,一句话概括诸葛亮舌战群儒?

成语舌战群儒,出自明代罗贯中《三国演义》第43回:“诸葛亮舌战群儒,鲁子敬力排众议。”

故事讲述诸葛亮为联盟孙权抵抗曹操的过程中遭到东吴诸谋士的责难,最后都被诸葛亮一一反驳,哑口无言。

诸葛亮蛇战群儒是发生在赤壁之战前,曹操亲率领百万大军攻打刘备,诸葛亮到东吴舌战群儒说服东吴联合刘备共同抗击曹操。当时东吴有部分官员主张与曹操义和,有部分主张与刘备联合抗曹。于是诸葛亮亲自到东吴与东吴官员辩论是否应该联合抗曹,最终成功说服东吴联合,才有后面的赤壁之战。

诸葛亮舌战群儒的故事,发生在东汉末年的赤壁之战前夕,即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较有实力的军阀大都被他消灭了,惟独刘备和孙权还有发展壮大的可能,曹操自知一下子吞并这两股势力还比较难。于是,曹操就派人拿着他的书信去东吴,想和孙权联手消灭刘备。

孙权手下的谋士大都主张降曹自保,只有鲁肃主张联刘抗曹。但鲁肃自知难以说服孙权和东吴的文臣,特意请诸葛亮来当说客。东吴的谋士一个接一个地向诸葛亮发难,先后有七人之多,都被诸葛亮反驳得有口难辩。

舌战群儒的内容突出在整个论辩过程中,诸葛亮语势磅礴,使对方慑服于他的语言威力,只有招架之功,而无反击之力。这一点突出体现在他的反问语气的运用上。

如反诘张昭:“鹏飞万里,其志岂群鸟能识哉?”“豫州不过暂借以容身,岂真将坐守于此耶?”“昔高皇数败于项羽,而垓下一战成功,此非韩信之良谋乎?”反击步骘:“君等闻曹操虚发诈伪之词,便畏惧请降,敢笑苏秦、张仪乎?”

对陆绩:“且高祖起身亭长,而终有天下;织席贩屦,又何足为辱乎?”对严 :“岂亦效书生,区区于笔砚之间,数黑论黄,舞文弄墨而已乎?”

一连串的反问句,语势强烈,咄咄逼人,我们可以说,诸葛亮舌战群儒只所以耐人寻味百读不厌,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论辩过程语势的力量。在以理服人的基础上,诸葛亮更以其语言的气势压倒了对手。

就语句而言,也突出显示了诸葛亮语言的气势。善用短句、排比对偶句该是其突出的特点。短句的使用简洁明快,适于论辩;排比句对偶句更有“壮气势广文义”的修辞特征,如“甲兵不完,城郭不固,军不经练,粮不继日”极言刘备当时所处的劣势地位;

讽小人之儒,则有“惟务雕虫,专工翰墨,青春作赋,皓首穷经,”可谓数尽小人儒者之弊。非语言大家无此上乘之作。

通过舌战群儒,诸葛亮达到了联合孙权,共同抵抗曹操的目的。

舌战群儒出自明代罗贯中所著章回小说《三国演义》。第四十三回诸葛亮舌战群儒 鲁子敬力排众议。

诸葛亮舌战群儒,东汉末,曹操自知一下吞并孙刘很难。于是想和孙权联手消灭刘备。孙权手下除鲁肃外都主张降曹自保。鲁肃特请诸葛亮当说客。诸葛亮至吴,一番话说得谋士张昭哑口无言。

之后,东吴谋士都向诸葛亮发难,先后有七人被诸葛亮反驳得有口难辩,最后孙联结盟,共抗曹操。

  舌战群儒【拼音】 shé zhàn qún rú【释义】舌战:激烈争辩;儒:指读书人。指同很多人辩论,并驳倒对方。【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43回:“诸葛亮舌战群儒,鲁子敬力排众议”解释:诸葛亮与众多儒官辩论并驳倒对方,鲁肃力排众议决定连刘抗曹。

1、诸葛亮舌战群儒的故事是有的。

2、诸葛亮舌战群儒的故事,最早见于《三国演义》第88回。

在当时,诸葛亮是已经名声显赫、深得刘备信任的大儒,一天他突然发现了很多书上的错误之处,并对此提出了批评。

结果其他群儒感到受辱,纷纷挑战诸葛亮,考问他的学问,但他竟能以寡敌众,一一把群儒问倒。

这个故事以其精彩的辩论、出奇制胜的演讲及诸葛亮精湛的辩论能力,深受人们喜爱,成为了中国文化中的传奇之一。

3、诸葛亮舌战群儒的故事曾被多次改编成电影、电视剧等形式,甚至被制成了“舌战群儒”这个游戏,成为了中国文化的一大特色,也能够启示人们,只有真正有学问、真正有能力的人才能在辩论中脱颖而出。

东汉末年,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想将当时有实力的诸侯逐一进行消灭,但是在消灭这些诸侯的过程中,蜀地的刘备和东吴的孙权这两股势力比较棘手,曹操经过分析,发现自己没有办法像对付袁绍一样对付他们,可是又不能放任刘、孙两家势力继续发展壮大,同时又担心这两股势力联合起来,对自己造成威胁,经过和谋士的谋划,曹操决定和东吴结盟,灭掉刘备的汉军。

孙权收到曹操的结盟信函,手下的谋士分析局势后,大都主张降曹自保,只有鲁肃主张联刘抗曹。但鲁肃自知难以说服孙权和东吴的大臣,所以想请蜀地的诸葛亮共同游说。而此时的诸葛亮看到曹操的部署已经猜到曹操想联吴抗蜀,所以他和刘备商议后,决定和东吴结成联盟共同抗曹。在接到鲁肃的邀请后,诸葛亮踏上了东吴游说的征程。

诸葛亮到达吴国后鲁肃接待了他,随后在孙权的安排下,第二天邀请诸葛亮在大帐议事。

诸葛亮一进入账内,看到东吴的二十多位文武官员,整衣端坐。

忙上前向孙权行礼后,在客位上落座。

这时东吴谋士张昭率先开口问道:“我听说刘备三顾先生于草庐之中,幸得先生,以为‘如鱼得水’,因而想要吞并荆襄二地。

如今荆襄二地却一下归属了曹操,不知你们是何用意啊?” 诸葛亮听后心中暗想:张昭乃是孙权手下的第一谋士,若不先难倒他,如何说服得了孙权?于是答道:“在我看来,我主取汉上之地易如反掌。

我主刘备谦卑仁义,不忍去夺同宗兄弟的基业,因此将荆州推让掉了。

刘琮是个小孩子,听任佞言,私自投降,致使曹操很猖獗。

如今我主屯兵江夏,是另有良图,这可不是等闲之辈所能理解的。

”张昭听后说道:“如果是这样,先生可就自相矛盾了。

先生自比管仲、乐毅,管仲辅佐桓公称霸诸侯,一统天下;乐毅扶持微弱的燕国,拿下齐国七十多个城池。

这两个人,可都是济世之才啊!

而先生只会在草庐之中笑傲风月、抱膝危坐。

如今既然事从刘备,就该为百姓谋利益,除害灭贼。

然而刘备在未得先生之时,尚能够纵横天下,割据城地;如今得了先生,人们更加仰望,就连三岁的幼童都说刘备是如虎添翼,不久汉室兴旺,曹操可灭了。

朝野上下无不拭目以待,对先生抱有极大希望。

可为何自从先生跟了刘备,曹兵一来,你们就丢盔卸甲,望风而窜,弃新野,走樊城,败当阳,奔夏口,无容身之地。

如此辜负了刘表遗愿,令天下百姓大失所望。

那刘备自从有了先生,为何反倒不如当初了呢?管仲、乐毅难道就是这样的吗? 我的话愚鲁直率,请先生不要见怪!

”诸葛亮听后笑着说道:“大鹏展翅飞万里,它的志向难道是那些小燕雀能认识的吗?比如一个人得了多年的痼疾,应当先给他喝点稀粥,同药一起服下。

等到他肺腑调和、形体慢慢养得安稳些了,再用肉食补养,加上效力强的药治疗,这样病根才能除尽,人得以全面康复。

如果不等病人气脉缓和,就给他吃烈药和味道厚重的食物,想要求得平安,实在就难了。

我主刘备,以前兵败于汝南,寄靠在刘表门下,兵不到一千,将只有关、张、赵云三人,正像是到了病重危急的时刻。

新野小县地僻人稀粮又少,他不过是暂时借以安身,怎可能长久坐守在那里呢?但就是在这样的处境条件下,却能够火烧博望,水淹曹军,令夏侯惇等心惊胆寒。

依我看来,就是管仲、乐毅用兵,也不过如此吧。

至于刘琮投降曹操,我主当时根本不知,且又不忍心乘乱夺取同宗之业;当阳之败,我主不忍丢下百姓,几十万人扶老携幼相随渡江,每日与民一同颠簸十余里路而放弃去取江陵,真是大仁大义啊!

寡不敌众,胜负乃是兵家常事。

昔日汉高祖刘邦多次败给项羽,然而垓下一战却取得了决定性胜利,难道不是因为韩信为他出了良谋吗?可韩信辅佐刘邦那么久,也没得几次胜利啊。

因此说,国家大事,天下安危,要靠谋划。

那些夸夸其谈、善于巧辩之徒,靠虚荣之气压人;尽管能够坐着议论、站着高谈,可是到了关键时刻应付各种形势变化,却什么都不行了。

这才真正是叫天下耻笑的呀!

”诸葛亮这番话,说得张昭哑口无言。

这时虞翻高声问道:“如今曹公屯兵百万,列将千名,虎视眈眈要踏平、吞食江夏,先生认为该怎么办呢?”诸葛亮淡然地说道:“曹操收并了袁绍蚁聚之兵,劫刘表乌合之众,虽有百万之军,但是也没什么可怕。

”虞翻一听冷笑着说道:“哼!

你们军败于当阳,计穷于夏口,区区求救于人,还说‘不怕’, 这可真是大言不惭啊!

”诸葛亮笑着说道:“我主刘备不是只靠几千仁义之师,就能抵抗百万残暴之众的吗?退守夏口是为了等待更好的时机。

而如今,你们江东兵精粮足,且凭借有长江之天险,有的人却还想要主公孙权屈膝投降曹贼,而竟不顾天下人的耻笑。

从这一点来看,我主刘备难道是怕曹操的吗?”虞翻被诸葛亮噎得说不出话来。

这时,步骘起身发问道:“先生难道想效法张仪和苏秦来游说我们东吴吗?”诸葛亮听后回敬道:“步子山先生以为张仪、苏秦是辩士?却大概还不知道他二人也是豪杰吧;苏秦佩挂六国相印,张仪两次为秦国宰相,都是匡扶国家的谋士,可不是那些畏强欺弱、怕刀怕枪的人所能比的。

君等只听曹操虚发的假诈之词,就吓得想去投降,还竟好意思在这里笑话苏秦和张仪吗?” 步骘也被他问得说不出话了。

随后其他的官员和谋士都一一给诸葛亮提问,而诸葛亮都轻松自如地回答了这些问题,孙权看到他如此厉害,又有鲁肃在旁边的不断劝说,最后同意了和刘备结盟共同抗曹。

故事讲述诸葛亮为联盟孙权抵抗曹操的过程中遭到东吴诸谋士的责难,最后都被诸葛亮一一反驳,哑口无言。东汉末期,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整个论辩过程中,诸葛亮语势磅礴,使对方慑服于他的语言威力,只有招架之功,而无反击之力,说明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口才智慧了得。

诸葛亮舌群儒主要是在去东吴说服孔权蜀吴联盟对抗曹操的一场舌战,当时东吴大部分文武百官都不支持孙刘联盟,这时的诸葛亮要想说服这些东吴文武大臣真是展现了诸葛亮的心有沉着,口才的体现,政治的眼光,总之经过十万激烈的辦论,把东吴众臣说得哑口无言,之所以才有了诸葛亮舌战群儒的金典故事流传至今。

舌战群儒。三国中前期,刘备势力还很小,被曹操赶得走投无路。想去投靠东吴,就是孙权。派诸葛亮去做说客。但是东吴谋臣处处刁难诸葛亮,诸葛亮凭着他的满腹经纶舌战群儒。说得他们个个哑口无言。后来经鲁肃协助,说服孙权联合起来抵抗曹操。

诸葛亮舌战群儒讲得是诸葛亮出使东吴,联合吴国共抗曹操,吴国很多文武官员并不赞同诸葛亮的观点,尤其是刘备借了荆州不还。

诸葛亮一个人面对东吴许多人,给他们分析当前的形势,曹操势力非常强大,如果东吴和蜀国不联合起来,将会逐一被曹操消灭。

诸葛亮舌战群儒,出自罗贯中所著的我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诸葛亮舌战群儒,说的是诸葛亮说服孙权抗击曹操的故事。诸葛亮为联盟孙权抵抗曹操的过程中遭到东吴诸谋士的责难,最后都被诸葛亮一一反驳,诸多谋生皆哑口无言。

吴张昭等力主投降,鲁肃不同意,权倾向于鲁肃。诸葛亮辩倒群儒。东吴粮官黄盖和鲁肃引孔明见孙权。

诸葛亮用言语激孙权,孙权变色入后堂。

亮怪孙权不门已破曹之策。肃又引出堂孔明入后堂叙话。

孔明向孙权说明操兵弱点孙权联合可破敌曹操的道理。

孙权信其言。张昭等人又力主投降,提醒孙权不可中刘备之计,孙权犹豫不定。

诸葛亮舌战群儒主要就是曹操举兵南下要攻打刘备和孙权时,刘备派诸葛亮去江东说服孙权希望联吴抗曹。

主要去江东后和江东的各位大臣进行了一番对话,当时的江东,很多人惧怕曹操,不希望与刘备联合抗曹,诸葛亮据理力争,在会上,和江东的各位大臣一一进行了答辩,最终说的江东个人无言以对。

诸葛亮在东吴舌战群儒主要内容如下:在赤壁之战的前夜,诸葛亮为说动东吴孙权一起联合抗曹操,就在东吴做劝说工作。遇孙权方主降派阻绕,诸葛亮就动用三寸不烂之舌,分析东吴与刘备联合起来战胜曹操的优势,说明了不联合有被曹操各个击破的危险,从而使孙权接受了诸葛亮的建议,为赢得赤壁之战奠定了基础。

总体来说,诸葛亮这个典故发生的背景是,曹操南下,而对于孙权来说,是战是和犹豫不决。

孙权的下属分为主战和主降,武将主战,文官主降。

诸葛亮刚到江东先与东吴的文官舌战,这也是孙权见诸葛亮前对诸葛亮进行的一次试探。

而诸葛亮对于每个文官的发问和刁难都有理有据地进行了反击,有的甚至是驳斥,最后驳的所有文臣哑口无言,诸葛亮在理论上取得了初步的胜利,获得了面见孙权的机会。

《三国演义》第四十三回写诸葛亮只身随鲁肃过江、游说东吴群臣。时值刘备新败,退守夏口,曹操大军压境,东吴上下主降之风日盛。在此情势下,诸葛亮以其超人的胆识同东吴群儒展开舌战,并以其滔滔辩才使对手一个个皆成“口”下败将,并最终说服了孙权,使孙刘联盟共抗曹操的局面得以形成。

情节

曹操占据荆州、襄阳之后,当阳一战,刘备兵败夏口。

鲁肃过江求见,探问曹军虚实及刘备去向。

诸葛亮答以将往苍梧投奔太守吴臣。

鲁肃乃邀诸葛亮一同过江,与孙权共商破曹之计,刘备假意不允。

诸葛亮自请与鲁肃同行,刘备方许前往。

东吴谋士张昭、步骘、蒋综、陆绩等探知消息,欲难倒诸葛亮,以便降曹。

及与诸葛亮相见,掀起一场舌辩,诸葛亮侃侃而谈,驳得诸人哑口无言,含羞带愧。

黄盖见状,责张昭等徒逞舌辩,并请诸葛亮往见孙权,陈述和战利害。

开场白:

公元208年秋天,曹操统率80万大军南征,想一举消灭刘表、刘备、孙权等割据势力,统一全国。

恰巧这一年荆州刘表病逝。

刘表的小儿子刘琮害怕曹操,很快就率部投降了。

暂时依靠刘表、驻扎在新野的刘备在诸葛亮的辅佐下,虽然用计火烧博望、火烧新野,小胜了两阵,但最终还是因兵微将寡难以抵抗,不得已放弃新野,败走樊城,来到江夏与刘表的大儿子刘琦会合,以待时机。

刘备凭着自身的力量是无法抵抗曹操的。怎么办呢?在这危急关头,诸葛亮主动提出出使东吴,促成孙刘联盟,共同抵抗曹操。这时,恰巧东吴的大臣鲁肃也来到了江夏。

于是,鲁肃和诸葛亮一起来到了东吴。

鲁肃:孔明先生,一路辛苦,请休息一会,我要先去面见我的主公。

孔明:子敬先生,不必客气,您忙您的事去吧。

(鲁肃告辞,前往孙权的议事厅。此时孙权正在和文武百官议事。)

鲁肃:主公,我从江夏回来了,特来向您报告。

孙权:哦,(递过一份劝降书),子敬,你看,这是昨天曹操派人送来的劝降书。今日大家正在商议此事。”

鲁肃:(接过曹操写的劝降书看完后)主公您的意思怎样?

孙权:还没有定论。(面对大家)你们都发表一下意见吧。

张昭:曹操拥有百万之众,凭借天子的名,征讨四方,要是我们不顺从,则名不顺。现在曹操已经得荆州,兵强马壮,势不可敌。以我之见,不如降曹,这是当前最好的办法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史册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hicehao.com/w2024011209101156a10sg.html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