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铜为镜可正衣冠,以人为镜可明得失,以史为镜可知兴衰。
当代年轻人学习历史传统文化,能够增强民族自信,同时汲取历史文化中的精髓,提升个人道德品格与文化修养。
在流量至上,娱乐至上的当前,当代年轻人普遍喜爱的电视节目多为一些综艺节目,歌唱选秀节目,而关于传统历史文化的节目少之又少,就算推出也很少受到当代青年青睐,然而最近一档名为《典籍里的中国》的电视节目却成为现象级的“爆款”。
以往的历史传统文化电视节目多以讲学为主,如《百家讲坛》,对于年轻人而言晦涩难懂,枯燥乏味,而《典籍里的中国》以戏剧化的结构和影视化的表达对典籍进行了可视化、故事化、直观化的艺术转码。
“百岁老人”伏生讲述自己一生舍命守护《尚书》的故事,宋应星与袁隆平实现跨越三百多年的握手,司马迁子承父志、著书立说……节目的创新演绎,为我们识读古籍经典、触摸中华文化打开了新的可能。
看《典籍里的中国》,我们了解到了华夏九州的起源,明白了中国人的“根”在何处。
“禹敷土,随山刊木,奠高山大川”,一首《禹贡》,将我们的祖先大禹筚路蓝缕,开疆拓土的画面生动展现在我们面前,中华民族不怕困苦,勇于开拓的精神一直存于我们的血脉之中。
“称尔戈,比尔干,立尔矛,予其誓!”,一首《牧誓》,短短十二字展现了武王伐纣的决心,一个解救黎民于水火的君主形象跃然于眼前。
“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周武王为何能以五万余兵力对抗七十万大军?那是因为武王心系于民,以人民的幸福作为自己的追求,最终才能得人心而逆“天命”。
我们可以看出中华上下五千年,历朝历代,国家繁荣昌盛离不开人民,以人民为中心,得民心者才能长远发展,立于世界之巅。
这也是为什么党始终以群众路线作为工作指导思想的原因。
大力推广《典籍里的中国》文化教育节目,有利于加强青年的文化思想素养。特别是当下,“学四史”活动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中,用创新,形象的表演方式代替枯燥的讲学,更能调动青年干部的学习积极性,让青年干部从“让我学”转变为“我要学”。中国青年学好传统历史文化,中国社会才能风清气正,中华民族才能自强不息。
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承载的典籍进行更深入的挖掘,更精准地阐释,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融入我们的时代,融入学术、融入文化,还要融入生活。
在充分利用好新技术的情况下,在信息传播如此迅速的全球化时代背景下,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种子播散到世界的每个角落,这不仅是突出了我们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也是同世界交流,让我们在历史文化中汲取智慧,一同走向未来。
(四川省广元市苍溪县人社局 熊思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