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投稿 / 正文

因为直谏死于唐太宗之手的南朝宰相,刘洎是谁,因为直谏死于唐太宗之手的南朝宰相,刘洎

上一集历史崔讲了,山东博州人马周,从小喜欢读书,而且过目不忘,是传说中的神童,但是父母去世的太早,没人关心,导致自尊心太强,行为有点乖张,一般人都理解不了。

长大后,很不巧,天下大乱,杨广远征高句丽,从东都赶往江都,此后农民起义在全国范围爆发,李渊家族在太原起义,无论在哪,一片喊打喊杀。

这样的环境,杨坚时期实行的科举制,自然覆盖不到马周,幸运的是,有个土豪看中了马周的才华,资助他去长安,寻找功名,此后马周投奔长安的常何。

常何是李唐的将军,在玄武门事变后,更是升官发财,一次偶然的机会,马周替常何写了一篇策论,内容洋洋洒洒,覆盖了多个方面,被毛主席认为,地位堪比贾谊的《治安策》。

而穷困潦倒了几十年的马周,因为这篇文章,更因为常何推荐,唐太宗的赏识,正式踏入仕途,为李世民打工,官拜监察御史,直至中书省老大,二品大员。

马周是寒族士子出生的宰相,没有任何背景,在李唐的朝廷中,代表的是一股新崛起的力量,今天历史崔的故事,讲的是唐朝宰相中的另一位人物,来自南朝的刘洎(读 ji)。

聊下面的话题前,先熟悉下前面的章节:

1、武则天当上皇后的第一个牺牲品,褚遂良

2、马周,唐初寒门士子的第一任代表

刘洎,字思道,家乡在湖北著名城市江陵,刘洎的家族来自南阳刘氏,东汉和西汉加起来几百年,姓刘的在中原,有几个大家族也没什么奇怪的,南阳刘氏最早的记载,应该是汉景帝的儿子刘发。

随着五胡乱华,中原的大家族纷纷赶往江东,或者修建堡垒自保,刘洎的家族,来到了和南朝一江之隔的荆州,安顿了几代人,经历过淝水之战,也经历过杨坚的五十万大军攻灭南朝陈国。

这么悠久的家族,肯定会出现几位大人物,离刘洎最近的,是他的曾祖父刘之遴,八岁可以写文章,十五岁就已经是秀才了,以主簿的身份进入官场,仕途也很顺利,太学博士、中书舍人、南郡太守。

因为需要照顾母亲,致仕回家,几年后再度出山,成为湘东王萧绎的长史,依旧在荆州当官,侯景之乱那会,跑回家乡避难,没想到,在半路,就被乱军给杀了。

(侯景之乱,把南朝本就不雄厚的实力,也给掏空了,陈霸先的崛起,更像是一种回光返照)

侯景之乱导致梁国,名存实亡,浙江人陈霸先,揭竿而起,建立陈国,在公元589年,随着隋朝的五十万大军,陈国也没了,刘氏家族进入隋朝的公务员系统,因为抑郁不得志,在萧铣重新建立梁国后,刘洎丢掉铁饭碗,投奔萧铣去了,官拜黄门侍郎。

黄门侍郎按照官位划分,属于皇帝的近侍,身边的亲信。

萧铣的出生,前面历史崔有介绍过,因为是西梁的皇族后裔,西梁灭亡后,穷困潦倒过一阵子,杨广上台后,看在老婆萧皇后的面子上,杨广给了萧铣一份差事,做了县令。

隋末乱世,岳州校尉董景珍等人,起兵,成立独立武装,迎接萧铣,做皇帝。

本来老董只是希望扶持一位傀儡皇帝,没想到萧铣通过不断的吸收南方武装,特别是颍川大头目沈柳生,抗衡董景珍。

当时中原,李密、王世充、窦建德、李渊等人,打的很热闹,实力强大,萧铣插不上手,只能继续向岭南夸张,而刘洎的任务,率领一支军队,进攻岭南的外围。

史书记载,刘洎进入岭南,很成功,攻陷了五十多座城池,战后,萧铣也不着急,让他好好治理这几块地盘,如果中原的军队南侵,萧铣还能带着家眷,去岭南躲躲。

可惜,李靖率领军队,神出鬼没,萧铣还没反应,各处的军队,都没时间赶来救援,都城江陵就被攻陷了,萧铣被杀,刘洎也就投降了李唐。

岭南少数民族很多,而且到处都是原始森林,唐朝的部队很难深入,刘洎能主动投降,李渊当然很高兴,赐官南康州都督府长史。

康州这个地方,在今天的广东省中部,再偏西一点,和封开县、怀集县、广宁县,接壤,武德五年,设立南康州,统帅岭南一带六个州的军事。

(岭南好风光)

老刘毕竟是读书人,家学渊源,在荆州一带拥有很高的地位,到了李世民时期,刘洎被调入中央,官拜给事中,赐爵位清苑县男,从五品。

贞观十一年,刘洎和马周一样,成为御史,开始不断地向唐太宗提意见。

老刘建议的方向,是吏治,主要是各级官员,职位不清、效率不高的问题。

在唐太宗时期,能当上御史,给皇帝的报告,又十分中肯,有建设性,升官还是一件很简单的事,刘洎的履历也很丰富:尚书右丞、黄门侍郎、散骑常侍、银青光禄大夫、上护军。

唐太宗后期,继承人问题是每个官吏,都不能回避的话题,其中太子李承乾和魏王李泰,是呼声最高的,在站队问题上,官吏的品级就表现出来了:

职位高的,比如长孙无忌等人,保持中立,对谁都不错,但保持距离,直到最后,形势明朗,才公开站出来支持;

职位中下的,选队站好,和投资一样,想要回报率高,就得在天使轮就开始投,这世界上,总是不缺少,希望一步登天的人。

当然,偶尔也有几位,高不成低不就的,比如刘洎,他的官衔,是从三品,要想升到正二品,成为宰相,只有冒险一搏。

李泰的支持中,除了刘洎,还有个比他官位更高的。

岑文本,也是南朝人,他的经历,更传奇,最早成名的原因,是因为替父亲伸冤,向皇帝告御状,萧铣被杀后,岑文本作为荆州的实际负责人,安定民心,此后由李靖推荐,进入中央核心机构,官拜中书侍郎。

因为太子的不受待见,在魏王李泰身边,同样聚集着一批核心成员,唐太宗废除李承乾后,不选李泰,转而立李治,其中的原因,似乎并不单单只是为了保全三个儿子,或者李泰过早的对帝位的窥视,和李泰身边这群官吏,也有一定的关系。

唐高宗李治时期,因为房遗爱谋反事件,房玄龄家族在中央的老干部群体中除名,其实更早之前,和房玄龄齐名的杜如晦家族,老杜的儿子杜荷,因为参加了太子的谋反案,也被中央除名。

(房玄龄和杜如晦只是一个代表,身后拥有的势力,也很庞大)

跟着李承乾的大臣,不是抄家,就是流放,不过,站在李泰这一边的,显然要好了好多,贞观十八年,刘洎和岑文本,同时被升为正二品大员,老刘为侍中,负责门下省,岑文本为中书令,成了中书省的老大。

虽然唐太宗用高官厚禄,暂时稳定了,李泰身边的幕僚,但是刘洎的好日子,也没多长时间。

因为魏征的直谏榜样,刘洎对于唐太宗,也是有什么说什么,首先,刘洎第一个把新任太子李治,赶出了皇宫。

当时,李世民的身体,已经不大好了,为了照顾父亲,当然主要还是讨好老爹,李治三天两头往皇帝的寝宫跑,刘洎是这么劝皇帝的:

“太子宜勤学问,亲师友。今入侍宫闱,动逾旬朔,师保以下,接对甚希,伏愿少抑下流之爱,弘远大之规,则海内幸甚!”

太子,就该有个太子的样子,应该跟着老师,多学习治理国家的技巧,老往皇宫内跑,影响不好。

这是第一个建议,刘洎得罪了太子李治。

“顷上书人不称旨者,或面加穷诘,无不惭退,恐非奖进言者之路。”

这是刘洎对唐太宗说的,意思是,责怪李世民不开言路,得罪了皇帝。

唐太宗也知道,刘洎说的,话糙理不糙,虽然都是对的,但是建议的方式,值得深究,进谏是门学问,为此,老李也委婉的提醒过刘洎:

“卿性疏而太健,恐以此取败,深宜诫慎,以保终吉。”

就是告诫刘洎,说话不要太直接,委婉一点,更好。

这是唐太宗在贞观十九年,准备东征高句丽前,对刘洎说的,当时李治作为太子,镇守长安,而刘洎是辅政大臣,他对自己倒是很有信心,面对李世民的重托,是这么说的:

陛下,不用担心长安,有我在,不管是谁,多大的官,只要是犯了罪,我都办了他。

同年十二月,唐太宗的东征大军,返回国内,刘洎因为说错了话,被唐太宗赐死。

唐高宗时期,李治重新掌握权力,武则天顺利成为皇后,老刘的儿子刘弘业,为父亲伸冤,当时的朝廷内,都在声讨元老派,大臣们顺势,就把刘洎的死,算到褚遂良的头上。

褚老爷子已经死了,而因为这笔账,褚遂良的后代,再次被流放。

刘洎是被赐死的,而他的老乡,同样支持魏王李泰的岑文本,则死在了东征途中,下一集历史崔将讲述,岑文本的故事,欢迎继续关注。

-------------完---------------

我的私人微信:289950983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史册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hicehao.com/w20230328202009ea09.html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