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投稿 / 正文

周朝不让说话的成语,路人不敢说话的典故?

路人不敢说话用成语说就是道路以目,岀自《国语·周语上》:三十四年,王益严,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意思是:在路上遇到不敢交谈,只是以目示意;形容人民对残暴统治的憎恨和恐惧。

周厉王时的百姓民怨问题,历史上最著名的故事之一,就要算周厉王禁谤了。

周厉王施政暴虐,受被他宠信的大臣荣夷公唆使,改变周朝原有的制度,把平民赖以谋生的许多行业,改归王室所有,一时间民生困苦民怨沸腾。

厉王不听劝谏却采用特务手段对付人民,凡经他们指认为反叛或诽谤的人,即行下狱处决。

这样一来,举国上下不再敢对国事评头论足了,就是相互见面,也不乱搭腔,而是道路以目。

朱元璋那个时候,人与人走在街上,只能眉目传情吧,

西周时期的成语:

老马识途—齐桓公成为霸主之后,齐国到处立威,并帮助弱小国家。有一次燕国求救,齐桓公派兵帮助燕国击退敌人。来到一处地方全是沙漠,大家迷了路。这时有一位大臣说可以找几匹当地的老马走在前面带路,一定能走出去。于是齐桓公采纳了这个建议,果然走出来了。

西周的成语故事(一):呆若木鸡(二):围魏救赵

战国时,魏军围困赵国京城邯郸。

赵国向齐国求救,齐威王命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出兵救赵。

田忌原想直接引兵去救赵国的邯郸,孙膑主张引兵去围攻魏国的京城大梁,魏必回兵自救,这样,不但能解除赵国的围困,还能使魏军疲劳不堪。

田忌采纳了孙膑的策略,引兵直奔大梁。

魏军闻讯急忙撤回围攻邯郸的部队,星夜回军援救大梁。

走到桂陵,齐军以逸待劳迎击魏军。

魏军大败,几乎全军覆没。

西周的成语故事(三):退避三舍

春秋时期,晋国内乱,晋献公的儿子重耳逃到楚国。楚成王收留并款待他,他许诺如晋楚发生战争晋军将退避三舍(一舍为三十里)。后来重耳在秦穆公的帮助下重回晋国执政。晋国支持宋国与楚国发生矛盾,两军在城濮相遇,重耳退避三舍,诱敌深入而大胜。

西周的成语故事(四):一鸣惊人

相传楚庄王(另一说为齐威王)临政三年终日作乐,不理朝政。一臣下对庄王说:“听说国中有一只大鸟,三年不飞,三年不鸣,是怎么回事?”庄王说:“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然后整顿朝政,富国强兵,短短数年形成大治局面。

西周的成语故事(五):三令五申

孙武流寓于吴,吴王想试试孙武的军事才能,就将180名年轻宫女交给孙武操练。

孙武将宫女分作两队,让吴王的宠姬当队长。

孙武向宫女们交代了口令之后击鼓传令,宫女们一阵哄笑,队伍乱成一片。

孙武再一次下达命令,宫女们只觉得好玩,根本不听命令。

孙武说号令既然已经明白又不听令,这是头领之罪,下令将两名队长处死。

吴王急忙叫人传令不能斩杀王妃,孙武仍然杀了两个王妃。

然后,孙武重新操练宫女,这回没人敢不听号令了

呆若木鸡

纪渻子是春秋时训练斗鸡的行家,由于他的名声太响亮了,于是齐王也把他找来训练斗鸡。

十天之后,齐王问他:「斗鸡现在训练得怎样了?」纪渻子回答说:「鸡的性情高傲,时候还不到。

」十天后齐王又来问他:「这回斗鸡该训练好了吧?」纪渻子回答说:「还没有,它现在还不能沉住气呢。

」一个月后齐王已经等得不耐烦了,可是纪渻子还是摇头说不行。

又过了十天后,纪渻子告诉齐王斗鸡训练好了,那只斗鸡非常厉害,别的鸡一见到它就吓得像木头一样呆住,可见它真是天下无敌的斗鸡!

词不达意言不由衷意思是不懂得依据不同情况,作非原则性的变动,拘泥于成规。词不达意指说话、写文章语句不能确切地表达意思。言不由衷指话不是从内心发出来的,即说的不是真心话。

词不达意的意思就是形容很多话是不能表达自己想表达的内容的。

言不由衷的意思就是有些话是没有办法真心的表达出来的。

出自《左传·隐公三年》。成语典故:

春秋时期,诸侯郑国的实力强大,郑庄公任周朝的卿士,执掌朝廷大权。他凭借自己的势力和地位,不把周天子放在眼里。当时任天子的周平王,是一个软弱无能的人,他不得不依靠郑庄公处理朝政,却又对虢公忌父十分相信,想让他代替郑庄公处理朝政。

郑庄公知道这件事后,对周平王特别不满。周平王非常害怕,赶紧向郑庄公解释说,他没有让忌父取代郑庄公的想法。为了取得郑庄公的信任,他和郑庄公互换人质,让周太子狐到郑国去作人质,而郑公子忽则到周朝来做人质。

公元前720年,周平王死去,他的孙子姬林继位。称周桓王。周桓王也想让忌父代替郑庄公当卿士掌管朝政。郑庄公知道后大怒,派大夫祭足领兵马,到周朝的温地收割麦子,并全部运送到郑国。到了秋天,祭足又带领兵马到周朝成周,把那里的谷子全部割掉,运回郑国。从此,两国之间的关系愈加恶化,彼此间结下了仇恨。

词不达意:[ cí bù dá yì ]

1、 【解释】:词:言词;意:意思。指词句不能确切地表达出意思和感情。

2、 【出自】:《仪礼·聘礼》:“辞多则史,少则不达,辞苟足以达义之至也。”宋·惠洪《高安城隍庙记》:“盖五百年而书功烈者,辞不达意,余尝叹息之。”

3、 【示例】:不然,必有个~的毛病。 ◎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三十回

4、 【语法】: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指词语不能确切表达意思

言不由衷:[ yán bù yóu zhōng ]

1、 【解释】:由:从;衷:内心。话不是打心眼里说出来的,即说的不是真心话。指心口不一致。

2、 【出自】:《左传·隐公三年》: “信不由中,质无益也。”杨伯峻注:“人言为信,中同衷。”

3、 【示例】:旋复下一通令,洋洋洒洒,约一二千言,小子因他~,不愿详录。 ◎蔡东藩、许廑父《民国通俗演义》第二十八回

词不达意的意思是逻辑不大好,或者说话能力不足,和真实想要表达的东西说得不一样。

言不由衷的意思是说出口的话不是自己本来的意思,但是不得不这么说

夜以继日

周公旦是西周初杰出的政治家。他在哥哥姬发领导的攻伐殷商的事业中,起了很大作用。担起辅助朝政的重任后,他忠于职守,为巩固周王朝的统治呕心沥血。

周武王死后,由周公旦辅助成王执政。

有些贵族猜忌他,在成王面前造谣,说他有篡位的野心,有的兄弟还和纣王的儿子武庚勾结起来,发动武装叛乱。

此外,东方的夷族也乘机作乱。

但周公坚韧不拔,遵照武王的遗志办事,他消除了成王的误解,击败了武庚的叛乱和夷族的反抗,制定了礼法和刑律,继续分封诸侯,并建筑洛邑(今河南洛阳),设立了东都成周。

由于为国操劳过度,周公在东都建立后不久就去世了。临死前,他还谆谆告诫大臣们,一定要帮助天子管好中原的事;自己死后要葬在成周,以表示虽死不忘王命。

孟子赞扬他说:“周公想兼学夏、商、周三代开国君主的贤德,来把周朝治理好,如果有不适合于当时情况的,他就抬起头来想,夜以继日地想,等想出了好的办法,便坐着等待天明,马上去施行。”

应当是后面的这个不稂不莠的意思,前面的是一个错误的写法,也没有这个词的,所谓的不稂不莠稂和莠,那都是庄稼地里面的杂草,那么也就是说,庄稼地里面没有这样的杂草可以用来形容,现在呢,我们都用来形容人没有出息,品质不够高,不够优秀

不稂不莠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是bù láng bù yǒu,意思是禾苗中无野草,后比喻人不成才,没出息,出自 《诗经·小雅·大田》。

成语故事: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有一首反映西周农事生活的诗篇《大田》,诗人抒发风调雨顺带来丰收的喜悦心情:“谷粒长了皮壳,长得坚实完好,没有稂草莠草。除去青虫、丝虫等虫害,不让它祸害我的庄稼。稷神有灵,快把它们投进大火。”近义词:不郎不秀

不郎不秀,汉语成语,拼音为bù láng bù xiù,意思是不高不下,后比喻不成材。出自《留青日札·沈尤之秀》。

成语故事

明朝时期,田艺蘅《留青札记》中记载:元朝时称人以郎、官、秀为等第,“秀”是最高级别,“郎”是最下的,至明朝时称鄙人为“不郎不秀”,是指不高不下。良莠不齐就是不郎不秀,称那些高不成、低不就的人。

1、休戚相关是成语,不是成语故事。

2、休戚相关的意思是彼此的喜悦与忧愁共同承担。形容彼此命运联系在一起,息息相关。休:欢乐,吉庆;戚:悲哀,忧愁。

3、休戚相关在句子中一般作谓语、定语。

4、出自《国语·周语下》:“晋国有忧,未尝不戚,有庆,未尝不怡。……为晋休戚,不背本也。”

【成语故事】:

春秋时期,晋国的晋淖公周子,又叫姬周,年轻的时候曾因受到族人晋厉公的排挤,不能留在国内,而客居到周地洛阳,在周朝世卿襄公手下做事,周王的大夫单襄公很器重他,把他请到自己家里,就像对待贵宾一样地招待他。

周子虽然年纪轻轻,却表现得十分老成持重。

他站立的时候稳稳当当,毫无轻浮的举动;看书的时候全神贯注,目不斜视,听人讲话的时候恭恭敬敬,很有礼貌;自己说话时总是忘不了忠孝仁义;待人接物时总是十分友善、和睦;他自己虽然身在周地,可是听说自己的祖国晋国有什么灾难时就忧心忡忡;听说到晋国有什么喜庆的事情时就非常高兴。

所有这些表现,单襄公都看在眼里,喜在心里,认为他将来一定大有前途,很有希望回到晋国去做个好国君。

因此,单襄公对周子更加关心、爱护。

不久,晋国国内果然发生了内乱,原来一直害怕失去权力而排挤王室公子的晋厉公被杀死了。

于是,晋国大夫就派人到洛阳来,把周子接了回去,让他做了晋国的国君。

成语“不可救药”应是产生于周朝,见于《诗经》。在《诗经/大雅/板》就有“多将熇熇,不可救药”之语。药是治疗。原指火势大,已救不了,后指病入膏肓,没法医治了,引而比喻指事情已坏到无法挽救的地步。

从“不可救药”成语中,应给人有警醒,要做到居安思危,未雨绸缪,防微杜渐,有备无患。不可骄傲自满,粗心大意,任由坏事发展下去,要长治久安,要长寿康泰,就要会治于未病未乱,千万不要放纵到无可收拾无可挽回时才去管去治理。最聪明的是治未病治未乱,真的做到防患未然,有备无患。

以“不可”开头的成语有好些个,借此列出,也能给人一种联想,一种启迪:

不可理喻,不可多得,不可开交,不可名状,不可磨灭,不可偏废,不可企及,不可收拾,不可胜数,不可思议,不可言宣,不可向迩,不可言状,不可一世,不可逾越,不可终日,不可救药,不可同日而语,不可。。。

不可救药成语典故西周王朝到了后期,奴隶主贵族日益腐朽,不断搜刮钱财,发动战争,压迫百姓和奴隶。

周厉王即位后,对百姓和奴隶的剥削压迫更重。

他贪财好利,独占山林川泽,不许百姓打猎、砍柴、捕鱼,还派人监视他们的言行;谁议论他,他就把谁杀死。

人民忍无可忍,到处都有人起来反抗,周王朝的统治越来越不稳固。

眼看周王朝政权摇摇欲坠,关心国家的大臣都很痛心。

忠心耿耿的老臣凡伯,极力劝谏周厉王改变暴虐的政治,力修德政,挽救国家。

可是周厉王不听,一些权臣也嘲笑凡伯,说他昏庸无能,不识时务。

凡伯非常气愤,挥笔写了一首长诗,表达自己焦急的心情。

这首诗很长,其中有一节是这样的:“上天正在逞威肆虐,不要这样盲目快乐。

我这老夫一片诚意,小子们却是骄傲自得。

我进谏的并非老昏之言。

你们反倒拿来取笑戏谑。

你们的气焰炽盛如火,真是病重到不能用药救活。

”不可救药,成语, 作谓语、定语、补语。

药:用药治疗。

比喻到了无法拯救的地步,谓病重到已无法用药医治,比喻人或事物坏到无法挽救的地步。

语出《诗·大雅·板》:“多将熇熇,不可救药。

” 孔颖达 疏:“多行惨酷毒害之恶,熇熇然使恶加於民,不可救止而药治之。

” 宋 严羽 《沧浪诗话·诗辨》:“野狐外道,蒙蔽其真识,不可救药,终不悟也。

” 明 宋濂 《傅守刚墓碣》:“鱼烂河决,不可救药,君子每为之太息。

耳聋眼瞎ěr lóng yǎn xiā

成语释义:指因突然遭到强烈刺激而耳朵变聋,眼睛变瞎。

典故出处:清·西周生《醒世姻缘传》第六回:"那个昏大官人就像耳聋眼瞎的一般。"

耳聋眼花ěr lóng yǎn huā

成语解释:年老体衰者听力和视力都不好。也形容人对事物的知觉极为迟钝。

典故出处:清·西周生《醒世姻缘传》第九十回:"晁夫人又不头疼脑热,又不耳聋眼花。"

耳聋眼花。意思是指年老体衰者听觉、视觉衰退。形容人对事物的知觉极为迟钝。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史册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hicehao.com/w202303130526110d310sg.html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