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想聊湘江,琢磨很久,决定以上古故事传说为切入点,尤其是《史记》中的故事湖南。
这些故事传说,说真实吧,没有与时间线相符的考古做支撑;说不真实吧,但考古又提供了马后炮支撑,让故事传说扑朔迷离,好像真实的谎言,却隐藏着太史公司马迁的初心。
说的不一定对,算是一个角度。
❶ 新旧石器
我们常说的“三湘四水”,其实是个泛指,就像五湖四海、千山万水,就是一句过过嘴瘾的短语,真要深入解读,就会拉扯不清。
目前,四水是个简单的数学问题,没有争议。但三湘是个复杂的几何空间问题,说法很多,最靠谱的是潇湘、蒸湘和沅湘。沅湘主要指沅江和洞庭湖区域。
啥?怎么不叫资湘或澧湘?
主要是屈子日常念叨“浩浩沅湘,分流汨兮”“济沅湘以南征兮,就重华而陈词”……屈子在洞庭湖溜达了十几年,他说的“沅湘”肯定更权威嘛!咋听咋顺耳。
上古洞庭湖是一堆湖泊,星罗棋布没咋成片,到处是冒泡的沼泽地。两晋形成“五百里洞庭”,唐宋才扩展成“八百里洞庭”。
云梦泽早先主要指江汉平原,到孟浩然说“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时,洞庭湖才成为真正的云梦泽。
人类文明的早期曙光大都依山傍水。这个“依山”依的是土坡缓丘,便于打洞穴居。大家不要以为穴居就只能钻山洞,以为都是“山顶洞人”,其实还可以打地洞。
钻山洞主要是旧石器时代,工具是棍子和打制石器,没有精修,也不咋锋利,过着以忍饥挨饿为主,暴饮暴食为辅的操蛋日子。
工具不咋的,所以钻山洞为主,总不能拿根烧火棍在地上戳个洞吧。此时,湖南人主要在澧水中下游和沅江中上游地区钻山洞。
新旧石器过渡时代,就是电影《冰河时代》的那个时代,冰天雪地,食物短缺,动物灭绝,猛犸象竟然找不到对象。
此时,湘江上游的道县先民们却过着“稻花香里说丰年”的好日子。1995年,考古学家在玉蟾岩发现距今1.5万年的稻谷。
新石器时代,大家主要在洞庭湖一带混饭吃,仅长沙地区就发现了40多处新石器遗址,都有稻谷遗存、石器和陶器等。
这时期的工具以磨制石器为主,是一个真正“铁杵磨成针”的时代,磨棍子、磨石头、磨骨头……磨一切可磨的东西,非常的纯手工。
打洞技术有了质的提升,于是就有了半地穴居房子,就是房子一半在地下一半在地上,既然防寒保暖又抵御野兽侵袭。
另外,再不打地洞也没地方住了,一是没那么多山洞可钻;二是人口增长,上哪找那么大的山洞啊!
文化方面,呈现出屈家岭和龙山文化融合特点,啥意思呢?就是长江上游“苗蛮集团”的屈家岭文化顺江而下,长江下游“东夷集团”的龙山文化逆流而上,像两辆对开的列车,在洞庭湖撞上了。
此时,长沙是货真价实的“蛮夷”,处于部落阶段。
❷ 部落与联盟
部落之前是氏族,部落之后是部落联盟,代表部落联盟的是尧舜,代表部落的是炎黄,代表母系和父系氏族的分别是伏羲和女娲。
女娲天皇,伏羲地皇,炎帝人皇,他们都是半人半兽。女娲是蛙,伏羲是蛇,炎帝是牛。把伏羲和炎帝他俩放一起,大家可以打一个成语。
伏羲和女娲被誉为中国的亚当和夏娃,这比喻其实很扯蛋。首先,夏娃是亚当创造的,但女娲却早于伏羲,总不能女娲抽根肋骨造伏羲吧。
其次,女娲造人这事也没麻烦男人,搞得是抟土造人的无性繁殖,非常的女权主义。
我们现在的姓氏是从爹那里来的,其实最早是从妈那里来的。甲骨文的“姓”=生(产育)+女(母亲),左“生”右“女”,意思是人们不在乎爹,只崇拜和纪念妈。
跟着妈混的阶段是母系社会,还没有所谓“永恒的爱情”,为啥?因为生殖崇拜的核心是生儿育女,不是男欢女爱、卿卿我我。
男女没有“对偶关系”,仅仅是性的弱连接,自然就意味着弱义务,没必要一对一负责任嘛!
涿鹿之战,炎黄手牵手把蚩尤摁在草地上摩擦。蚩尤战败,溃败南迁。《史记·五帝本纪》说黄帝“南至于江,登熊、湘”,意思是黄帝南巡考察到了湖南,可不是为了追杀蚩尤旧部。
但《史记集解》说:“南伐至于召陵,登熊山。”硬说是追杀。估计太史公的棺材板会压不住。
黄帝南巡时,炎帝也南巡了,但炎帝南巡这事不是司马迁说的,是西晋皇甫谧说的。
这哥们很传奇,久病成医,是著名医学家和“针灸鼻祖”,但他却写了本史学著作《帝王世纪》。炎帝在湖南的那些事基本都是他说的。
他不仅把炎帝写成了吃苦耐劳的老农民,还让炎帝日常以身试毒,最后误食断肠草而亡“葬长沙”。
唐代司马贞表示附议,还写了本《史记补三皇本纪》,为司马迁补交了“三皇”历史作业,证明炎帝确实是“崩葬长沙茶乡之尾”,于是就有了始建于宋的株洲炎帝陵。
部落联盟时代,舜帝溯湘江而上进入九嶷山,娥皇女英一直在后面追。最后,舜帝葬于湘江源头九嶷山,二妃殉情于湘江之尾洞庭湖,爱情连接起湘江的头和尾,就有了“潇湘”。
永远忠诚地追赶,却永远见不到爱的人,古人竟然觉得这要命的爱情,就是“永恒的爱情”。
与炎帝农民形象相比,舜帝不仅会唱,还会弹五弦琴,像个文艺青年。韶山就是他唱《南风歌》,奏韶乐,引凤来仪而得名。
另外,湘江流域的衡阳岣嵝峰还流传着黄帝与嫘祖的故事,南岳衡山流传着祝融,以及大禹求得金简玉书治水秘籍的故事……这类故事传说在湘江流域数不胜数。
❸ 血统与道统
湖南除了“三皇五帝”,还有盘古、夸父、后羿等大咖的上古往事,甚至能凑出一副上古传说扑克牌,但邻省江西、贵州、广东却少有这类传说。
那问题来了,上古传说为啥都往湖南凑呢?魔幻的是,湖南考古并未提供有力支撑。即使有文化遗址,时间线也落后于司马迁《史记》。
例如,宁远舜帝庙遗址仅挖掘出唐宋遗址,传说却上溯至了大禹望九嶷而祭舜。
那问题又来了,为啥这些传说大多出自《史记》呢?
鲁迅曾评价《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离骚》是屈子的心情日记,日常表达香草美人小情绪和爱国忠君大情怀。
在鲁迅眼里,《史记》是绝唱,文学价值很高,但史料价值就像《离骚》一样不靠谱。这评价相当符合鲁迅的匕首风格。
梁启超说:“《史记》千古之绝作也……其寄意深远……故司马迁诚汉代独一无二之大儒也。”
老梁同志深谙司马迁初心,所以他在太史公“华夏”基础上,构建了一个新名字——中华民族,我们一直说到今天。
这就意味着我们不能仅用科学、客观来审视《史记》,而应该从人文建构和政治需求等方面来看。
司马迁之前,各宗各族传说各异,神农氏、女娲、伏羲、盘古,还有黄帝、炎帝、蚩尤……虽然没有酒,但绝对不缺故事;还有《山海经》《春秋》《左传》《战国策》《国语》……千万人著史,千万种面貌。
一个故事一个立场,有些屁股还是歪的,该如何甄别、择取、剪裁、建构呢?如果我们和太史公换位,肯定懵圈,为啥?
著史三千年,故事千根线,下笔一根针,无从下手嘛!
既然无从下手,那就不忘初心。司马迁首先确立了“统一的华夏”初心,咋统呢?从根本上建构民族起源和国家认同。
其实就是回答三个问题: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我们要到哪里去?
司马迁把百姓千族起源都系在黄帝身上,还为黄帝整了个亲兄弟——炎帝。黄帝和他媳妇嫘祖一脉还生育了颛顼(zhuān xū)、帝喾(kù)、尧、舜。
总之,炎帝和以黄帝为首的“五帝”都是一家人,你们爱信不信,反正大家都是炎黄子孙。
所以《史记》第一篇就是《五帝本纪》,第一帝就是黄帝,开篇就构建了华夏大族的血缘统系,大家“世世代代都是缘,流着相同的血”。
既然是一家人,那还打个毛线,和平相处,一起好好过日子不香吗?
其实,司马迁建构的黄帝后裔谱系漏洞百出。大家都纳闷咋就和炎黄二老攀上亲戚了,不科学嘛!炎黄充其量算个大型独联体,大家纷纷表示不服。但《史记》位列二十四史之首,不服不行。
《史记》载,黄帝打败蚩尤后,日理万机,东西南北到处溜达。“南至于江,登熊、湘”,就是南巡到了湖南。
对于“南巡”这事,我们有深厚的历史情结。最著名的是邓公“南巡”,在南海边画了个圈,后来成了“魔法圈”。
其实,“南巡”就是从黄帝就开始的,炎帝、尧和舜也都属于这个宏大叙事体系,先进带后进,共同进步嘛!
《史记》之前的魏国史书《竹书纪年》说:“昔尧德衰,为舜所囚”。段子手韩非子也说:“舜逼尧,禹逼舜,汤放桀……”意思是尧舜禹汤都不是善茬。
但太史公说,一家人不拉仇恨,应该宽容敦厚、谦卑礼让,搞得《史记》和谐得像小学生思想品德课。
到此,司马迁已回答两个问题:我们是炎黄子孙,我们从北方(中原)来。那我们要到哪里去呢?就是我们的理想是啥,为啥而奋斗。
“天下明德皆自虞帝始”“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嶷,是为零陵”,就有了宁远舜帝陵。
《史记·五帝本纪》四千余言,舜独占两千有余。太史公对舜进行了无情地讴歌,直接把舜写成了童话。他是道德楷模、劳动模范、人生导师,用德孝、民本、天下为公……为后世树理想、明方向。
今天,我们的理想是啥?就是天下为公,构筑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大家共同富裕,一起过好日子。这是上下五千年,我们矢志不渝的理想。
❹ 地缘湖南
在南方,司马迁为啥把黄帝、舜帝,甚至炎帝故事设定在湖南?这主要和湖南地理位置及司马迁所处时代有关。
湖南地处长江中游洞庭之南,“江南”最早就是指洞庭以南区域。大家别不信,前文的“南至于江,登熊、湘”“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嶷”就是证据。后来顺长江而下到了长三角,被大家玩成了高逼格的文化概念。
湖南地处第二台阶到第三台阶过渡地带,南岭、罗霄山、雪峰山、武陵山等把湖南包得跟粽子似的,湘江贯穿其中。
秦始皇修灵渠沟通长江和珠江水系,逆湘江而上,可达珠三角;出洞庭逆长江而上可达巴蜀,顺长江而下可到长三角;逆汉江而上可入襄阳以图中原,就是《射雕英雄传》郭靖死守的那个襄阳。
在两晋经济中心南移和两宋政治中心东移之前,湖南是妥妥的“敏感湖南”。啥意思呢?就是汉朝湖南虽地处南部边陲,但涉及汉朝核心利益,战略地位很高,执政者高度重视。为啥高度重视?因为南越国!
当年,秦始皇派赵佗攻打百越,屯兵戍边。甲骨文“越”是武装劫掠的意思,百越就是说这地方到处是土匪和抢劫犯。
秦末大乱,赵佗趁机割据岭南,打脸始皇帝,建立南越国。
这其实也是秦两世而亡的重要原因,军工复合体利益庞大,始皇帝改革动了他们的奶酪。
等到秦末刺头陈胜吴广喊出“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时,军头们纷纷表示自己有种,摇身成为割据一方的诸侯。直到汉武帝发兵10万征伐,才搞定这地方。
征服之后,司马迁可能觉得汉朝很难在岭南实行稳定统治,为啥?一是太远,治理成本太高,屯兵戍边又容易搞乌龙、闹割据;
二是武帝末年,衰败之象已显。所以司马迁虽然写了《南越列传》,但炎帝、黄帝和舜帝的脚步基本止步于岭北的湖南。
这有点类似于《大宛列传》,虽然汉朝征服了大宛,但司马迁并未把大宛纳入炎黄世系。因为大宛远在今天的吉尔吉斯斯坦、哈萨克斯坦一带,汉朝统治能力很难达到和长久维持。
❺ 尾声
司马迁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圣人生于北而葬于南,南北成为生死相依的共同体。
湖南有很多与“陵”有关的地名,如沅陵、零陵、茶陵、炎陵、醴陵、武陵等。“陵”的甲骨文=(阜,盘山石阶)+(大,正在跨步登山的人)+(止,前行)。
就是人拾阶而上,登上高山等着升天,这玩意其实就是天葬。
上古时期,湖南似乎就是大家默认的终点、尽头,所以舜帝和炎帝归葬于此。此后,华夏大族的血统与道统,就随着湘江波涛,翻越千山,通江达海。
史册号网友观点:湖南福岩洞遗址和玉蟾岩遗址,证明人类文明确实源于湖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