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投稿 / 正文

关于菊花的历史故事,关于菊花的典故?

最有名的是“苏轼黄州菊花误”。故事内容:苏轼有一天去拜访当朝的宰相王安石,正巧王在会客,仆从把苏轼引入书房稍候。在书案上,苏轼发现有一首未写完的诗,墨迹未干,只有两句:“秋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遍地金。”

满腹经纶的苏轼看到此处,连连感叹:“当年此公下笔万言,皆锦绣文章;如今不但文思阻滞,且大谬不然,纵然有别的花落瓣,哪有菊花落瓣的呢?这岂不成为笑柄?”于是,提笔续写道:“秋花不似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就是因为这两句诗,王安石觉得苏轼少见多。

三国时代,曹操的儿子,魏文帝曹丕,曾经给他的好朋友钟繇写了一封谈菊花的信。

信上写到,派人送给他一束菊花,因为在秋天万木凋谢的时节,只有菊花绚丽多姿,茂盛地生长,可见它有些天地的真气,是人可以延年益寿的好东西,因此送来供他研究长生的道理。

晋代名医陶弘景也赞成人们吃菊花。并说:真菊花味甜,假菊花味苦。

诗人陶渊明也在他的诗中常提到服菊,并有“酒能祛百病,菊解制颓龄”的说法。人们爱菊,不但观赏,也早就认识到菊的药用和食用价值。

话说宋朝的苏轼,才气横溢,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善诗词、工书画,一生落笔千言,浑厚雄大。但不善于思索,恃才傲物,故一生因此而屡受打击。

话说,王安石任宰相时,苏东坡属其门下。某天,苏东坡去拜见王安石,恰巧王安石外出未归。苏东坡就坐在王安石的书房里等候,见镇纸下有一首诗,其中一句为:“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

苏东坡见后大笑,心想:黄花即菊花,开于深秋,其性坚强,敢与秋霜相抗,最能耐久,即使老而枯干也不会落瓣。他这句“吹落黄花满地金”简直就是胡说八道。提笔便续写了:“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之后他等了很久,仍不见王安石回来就回寓所了。

晚上,王安石回来后,看见案上的续诗问家人,家人说是苏东坡写的。王安石大怒,就把苏东坡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苏东坡只得忍气吞声的前去赴任。苏东坡任团练副使倒也清闲,故经常与朋友陈季常去游山玩水,饮酒赋诗。

秋天到了,正是菊花盛开时节。某天,陈季常邀苏东坡一同去花园赏菊,见花园里黄花纷纷落地,真似铺金一样,苏东坡大惊失色的啊了一声。陈季常问明原因后笑道:“不同地方的花是不一样的,黄州一带的菊花,经秋风吹后是落瓣的。”

苏东坡这才知道,王安石为了苏东坡续诗嘲笑他,特意把他贬到黄州,就是让他看看“吹落黄花满地金”的事实。

故事是这样:苏轼有一天去拜访当朝的宰相王安石,正巧王在会客,仆从把苏轼引入书房稍候。

在书案上,苏轼发现有一首未写完的诗,墨迹未干,只有两句:“秋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遍地金。

” 满腹经纶的苏轼看到此处,连连感叹:“当年此公下笔万言,皆锦绣文章;如今不但文思阻滞,且大谬不然,纵然有别的花落瓣,哪有菊花落瓣的呢?这岂不成为笑柄?”于是,提笔续写道:“秋花不似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

”就是因为这两句诗,王安石觉得苏轼少见多怪,缺乏历练,故贬他到黄州去任团练使(县武装部长)。

苏轼一边怪自己闯了祸,一边骂王安石小心眼,只好到黄州上任。在黄州,苏轼还真看到一种菊花,盛开时节,满地落英。原来天下真有落瓣的菊花。苏轼仰天长叹:“菊花误我!”

王安石和苏轼是北宋时期的两位著名文学家和政治家,他们之间有一段关于菊花的典故。

故事发生在王安石担任宰相期间,他提倡新法改革,推行了一系列变革政策。而苏轼则持保守态度,对王安石的改革持批评态度。

有一年秋天,苏轼种了一些菊花,其中一株菊花开得特别美丽。苏轼邀请王安石前来观赏,希望通过这朵菊花来表达自己对王安石的批评和不满。他给这朵菊花取名为"秋胜",寓意着菊花在秋天中的傲然和壮丽。

王安石看到菊花后,深受触动。他欣赏菊花的美丽,同时也理解了苏轼对他的批评。于是,王安石写下了一首诗,表达了自己对苏轼的敬意和感激之情。诗中写道:"秋胜菊花傲霜枝,玉壶凝露共清辉。谢公楼上谁家子,一片风光胜万枝。"

这个典故意味着王安石和苏轼之间的政治分歧和文化交流。尽管他们在政治观点上存在分歧,但通过这朵菊花,他们彼此表达了对彼此的尊重和欣赏。这也反映了中国文化中重视花卉的意象和诗意表达的传统。

菊花在我国已经有三千多年的栽培历史了,在历史的长河中诞生了许多关于菊花的神话传说,其中有熊偷菊救母的传说广为流传,女娲和伏羲的孩子有熊,为了就好女娲的眼睛而前往天庭偷菊花,为不仅治好了女娲的眼睛,还为人间带来了菊花。

1、菊花的两大神话传说

1、有熊偷菊救母

据说在女娲九十九岁的时候,眼睛突然失明,伏羲为了治好女娲的眼睛,便派遣他们的儿子有熊前往天庭去偷取菊花。有熊走了七七四十九天的路,又爬了七七四十九天的天梯,才终于来到了南天门。

有熊躲开了天兵天将的看守,从侧面的墙上爬进了天庭的花园,此时正是晚秋时节,唯有凌傲风霜的菊花开放,有熊摘取了最大的一朵菊花,却没想到正好被二郎神瞧见,便把有熊打入天牢。

玉帝的大女儿雷姐知道了有熊的孝心,爱上了这个凡尘的青年,便将帮助其逃狱,私奔下凡带走了菊花。有熊治好了女娲的眼睛,但是皇帝却震怒无比,要派兵捉拿有熊和雷姐时,被托塔天王阻止,请求玉帝成全他俩。玉帝虽然同意但雷姐却永世不得再回天庭,最后给了雷姐菊花、山药、牛膝以及地黄这四种花药当作嫁妆。

2、菊花岛的诞生

兴城觉华岛还有个名字叫做菊花岛,在兴城的海口处有一座菊花女像,眺望着菊花岛。在菊花的神话传说中,这位菊花女是为了拯救苍生而献身,人们为了纪念她就为她树立了雕像。

相传,在渤海中有一位吃人的龙王三太子,他每个月要吃一对童男童女,每年还要换一个十七八岁的姑娘当老婆。为了除掉这位三太子,一名叫做菊花的姑娘主动的提出要和三太子结婚,色性大发的三太子看见美人后,当然是得意忘形。

在新婚之夜,菊花将三太子灌醉,然后支走宫女并将三太子杀害,之后菊花乔装成为宫女出逃,没过多久形迹就败露了,遭到了巡海夜叉的追杀。菊花一介凡人如何斗得过妖神,于是就撞死了附近的礁石上,没想到菊花的尸体一倒,就从海底冒出了一座海岛。

在菊花死后的第二年,这座海岛上开满了菊花,人们为了纪念菊花姑娘,就将这座海岛命名为菊花岛,并在海岛的对岸修了一尊菊花姑娘的雕像,用以纪念她的伟大事迹。

2、菊花的象征意义

1、象征正直

古代的菊花多为黄色,不像现在经过人工的培育后各种颜色都有。在古代黄色是一种十分高贵的颜色,是皇帝的专属颜色,古代黄色也被称之为“中色”、“正色”,象征着做人正直,不偏斜。

2、吉祥长寿

菊花自古有着长寿的象征,菊花在万物开始凋零的秋季,有着凌傲风霜的气节,被人们当作是吉祥、长寿的花卉,常被用来送给老人,祝福长者万寿无疆。

3、象征隐士

隐士的象征来自于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的这首诗赋予了菊花超凡脱俗的隐士风范,从此菊花也象征着隐士,想要归隐田园的意思。

结语:看完上面的内容,相信大家应该知道菊花广为流传的神话传说故事了,菊花的生命力非常顽强,也是勤苦劳动人民的化身。

菊花的两大神话传说 菊花的象征意义

这个故事叫做白衣送酒。王弘做江州刺史的时候,重阳节这天,陶渊明没有酒喝,就在东篱采了一把菊花,又坐在东篱旁边。

过了一会,陶渊明望见一个穿白衣的人过来了,原来是刺史王弘给他送酒来了。

渊明当即小酌一番,大醉而归。

陶渊明,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

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

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最末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

扩展资料:陶渊明的文学城就陶渊明作品的语言平淡,但这平淡是把深厚的感情和丰富的思想用朴素平易的语言表达出来;表意易读懂,其内涵还需细细品味,但又富有情致和趣味。

梁实秋曰:“绚烂之极归于平淡,但是那平不是平庸的平,那淡不是淡而无味的淡,那平淡乃是不露斧凿之痕的一种艺术韵味。”

如农家口语,但塑造出来的艺术形象却生动鲜明。

苏轼云:“渊明诗初视若散缓,熟读有奇趣。

如嗳嗳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又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大率才高意远,则所寓得奇妙,遂能如此,如大匠运斤,无斧凿痕,不知者则疲精力,至死不悟。”体现了一种“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王安石语)的巧妙构思。

陶渊明爱服食菊花,更爱喝菊花酒。

陶渊明不愿折腰而辞官之后,归隐山林时发现极少的收入来源不能满足日常的酒水开支,再加上发现菊花有药用的价值之后,于是自酿菊酒,来满足自己的口腹。

陶渊明看着手中被用来酿酒的菊花,想到了自己的遭遇,他发现菊花虽然山林中渺小不起眼,但它同样有着令人骄傲的价值和品质,这不正是象征着他自己嘛。

历朝历代以来,皆有隐士,但能做到像陶渊明这样豁达,且堪比花之隐逸者中的菊花的人,可谓是少之又少。同样在今天看来,五柳先生之隐逸,千古无二。

东晋后期的大诗人陶渊明,是名人之后,他的曾祖父是赫赫有名的东晋大司马。年轻时的陶渊明本有“大济于苍生”之志,可是,在国家濒临崩溃的动乱年月里,陶渊明的一腔抱负根本无法实现。

加之他性格耿直,清明廉正,不愿卑躬屈膝攀附权贵,因而和污浊黑暗的现实社会发生了尖锐的矛盾,产生了格格不入的感情。

为了生存,陶渊明最初做过州里的小官,可由于看不惯官场上的那一套恶劣作风,不久便辞职回家了。后来,为了生活他还陆续做过一些地位不高的官职,过着时隐时仕的生活。

陶渊明最后一次做官,是义熙元年(405年)。那一年,已过“不惑之年”(四十一岁)的陶渊明在朋友的劝说下,再次出任彭泽县令。有一次,县里派督邮来了解情况。

有人告诉陶渊明说:那是上面派下来的人,应当穿戴整齐、恭恭敬敬地去迎接。陶渊明听后长长叹了一口气:“我不愿为了小小县令的五斗薪俸,就低声下气去向这些家伙献殷勤”。

说完,就辞掉官职,回家去了。陶渊明当彭泽县令,不过八十多天。他这次弃职而去,便永远脱离了官场。

此后,他一面读书为文,一面参加农业劳动。后来由于农田不断受灾,房屋又被火烧,家境越来越恶化。但他始终不愿再为官受禄,甚至连江州刺使送来的米和肉也坚拒不受。朝廷曾征召他任著作郎,也被他拒绝了。

陶渊明是在贫病交加中离开人世的。他原本可以活得舒适些,至少衣食不愁,但那要以付出人格和气节为代价。陶渊明因“不为五斗米折腰”,而获得了心灵的自由,获得了人格的尊严,写出了一代文风并流传百世的诗文。

在为后人留下宝贵文学财富的同时,也留下了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他因“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高风亮节,成为中国后代有志之士的楷模。

陶渊明是一位隐士,菊花大多生长在偏僻的地方,一副与世无争的样子,也花中的隐士,周墩颐在《爱莲说》中写到:“菊,花之隐逸者也”,想那时,陶渊明隐居的地方一定很孤寂,一般娇艳名贵的花也不会在那生生长,只有菊花与他为伴。

正因为这些,陶渊明对菊花有着特殊的好感,因此也有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悠闲与惬意。

晋陶渊明独爱菊”,从一般的泛论,进入具体叙说,显示陶渊明的性格特征。

陶渊明是晋末宋初的一位杰出诗人,他做过江州祭酒、镇军参军一些小官。

他不满士族把持的黑暗统治,不愿与其同流合污,更不对之卑躬屈节。

他做彭泽县令时,恰好碰上督邮来视察工作,县吏告诉他,“应束带见之”;他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当即辞去彭泽令,决心远离统治者,洁身自好。

此后,他长期归隐田园,以酒遣怀,以菊花为伴侣,再没有出仕。

作者写陶渊明独爱菊,正是对他不苟随时俗的高洁品质的赞颂。

王弘做江州刺史的时候,重阳节这天,陶渊明没有酒喝,就在东篱采了一把菊花,又坐在东篱旁边。过了一会,陶渊明望见一个穿白衣的人过来了,原来是刺史王弘给他送酒来了。渊明当即小酌一番,大醉而归。

我国古时菊花的诗赋典故也极多,最有名的可能当属“苏轼黄州(湖北黄岗)菊花误”了。

    故事是这样:苏轼有一天去拜访当朝的宰相王安石,正巧王在会客,仆从把苏轼引入书房稍候。在书案上,苏轼发现有一首未写完的诗,墨迹未干,只有两句:“秋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遍地金。”

    满腹经纶的苏轼看到此处,连连感叹:“当年此公下笔万言,皆锦绣文章;如今不但文思阻滞,且大谬不然,纵然有别的花落瓣,哪有菊花落瓣的呢?这岂不成为笑柄?”于是,提笔续写道:“秋花不似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

    苏轼一边怪自己闯了祸,一边骂王安石小心眼,只好到黄州上任。在黄州,苏轼还真看到一种菊花,盛开时节,满地落英。原来天下真有落瓣的菊花。苏轼仰天长叹:“菊花误我!”

    据说,这种菊花叫“落瓣菊”,只有黄州有,而且只有赤壁岩下第三道岩坎上的菊花才落瓣,是非常奇特的花种。不要说苏轼不知,即使当地人,见过这种菊花的也不多。

    据考证,上面故事时间不对。

    苏轼被贬黄州时,王安石已辞官归田,自然不可能为一首菊花诗而计较并将苏轼发配到黄州。

    真实的情况是,王安石虽然与苏轼政见上时有相左,但也是颇有胸襟之人,在得知苏轼因“乌台诗案”入狱后,王安石心急如焚,急忙上书皇上,说苏轼是人才、是名士,岂有圣君诛杀人才名士的?这个高帽子给皇上一戴,才救了苏轼,才有了苏轼发配黄州这段故事。

可见苏轼被贬黄州,既与黄州菊花无干,也与王安石无干。

    这个故事是有着太多的戏说成分,但我相信落瓣的菊花一定是有的,不然,屈原如何会有“夕餐秋菊之落英”的诗句呢?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史册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hicehao.com/v202310281718118bf10sg.html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