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投稿 / 正文

一年级必读汉字故事,三字经里的故事一年级孩子适合讲哪些?

适合一年级孩子讲的三字经里的故事:

1、《孟母三迁》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讲述孟母为了孟子能有一个适合学习的地方曾三次搬家。

2、《黄香温席》香九龄,能温席。讲述9岁的黄香很懂事。

3、《襄萤映雪》如襄萤,如映雪,家虽贫学不辍。这是两个关于勤学的故事。

4、《孟母断机》讲述孟子不好好学习孟母以刀断机的故事。

5、《五子登科》讲述宋代窦禹钧的五个儿子仪、俨、侃、偁、僖相继及第的故事。

6、《孔融让梨》讲述了孔融年纪虽小,就有很好的谦让风格。

7、《苏洵二十七方才学习》讲述了苏洵27岁才开始发奋读书,经过十多年的闭门苦读,学业大进的故事。

8、《孙敬悬发》讲述孙敬好学,苦读诗书常常通宵达旦,困倦得眼皮都睁不开的时候就弄根绳子把头发绑起来吊在房梁上,打盹时,揪一下头发就惊醒了,继续读书的故事。

9、《苏秦刺股》讲述苏秦读书时常读到深夜,有时不知不觉伏在书案上就睡着了,为了制止打瞌睡他想到了拿锥子刺大腿的方法。

《孔融让梨》

“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这是个尊敬兄长和友爱谦让的故事。

孔融父亲的朋友拿来一些梨,父亲叫孔融分梨,孔融挑了个最小的梨子,其余按照长幼顺序分给兄弟。孔融说:“我年纪小,应该吃小的梨,大梨该给哥哥们。”父亲听后十分惊喜,又问:“那弟弟也比你小啊?”孔融说:“弟弟比我小,所以我应该让着他。”孔融让梨的故事,很快传遍了汉朝。

《铁棒磨成针》

唐朝著名诗人李白小时候曾有一段时间,他时常逃学。

有一天,他逃学在外面,一边走一边玩。

突然,他看到一位老婆婆蹲在一块大石头旁,在石头上磨一根铁棒。

李白非常好奇,就走上前问老婆婆在做什么?老婆婆告诉他:“我正在磨一根绣花针。

”李白惊讶的问:“这么粗的一根铁棒,怎么可能磨成很细的绣花针呢?”老婆婆和蔼地说:“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只要你专心致志,铁棒必能磨成针。

”李白听了老奶奶的话,一下子明白了许多。

《孟母三迁》

《三字经》中说:“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说的是孟母三迁的故事。

孟子是战国时期的大学问家,孟子小时候,居住的地方离墓地很近,常和小伙伴玩办丧事的游戏,学了一些祭拜之类的事。

孟母觉得那个地方不适合孩子居住,于是就带着孟子搬到集市旁边。

到了市集,孟子又学了些做买卖和屠杀的东西。

孟母还是觉得这样不好,于是又搬到了学校附近。

孟子这才开始喜欢读书,变得懂礼貌。

这时候,孟母满意地说:“这才是孩子适合居住的地方!

《孟母断机》

孟子年龄大一点以后经常逃学,一天,他很早就回来了,孟母正在织布。孟母就当着他的面划断了正在织的一匹布,说:“你荒废学业,和这块断开的布有什么区别,还有什么用!”孟子听后,每天勤学苦读,后来成为仅次于孔子的圣人。

《黄香温席》

“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这是一个孝顺父母的故事。

汉朝时候,有一个叫黄香的孩子。

在他九岁的时候,就已经懂得孝顺长辈。

每当炎炎夏日到来的时候,就给父母搭蚊帐,用扇子对着父母的帐子扇风,让枕头和席子清凉爽快,把蚊子赶走,让父母睡个好觉;到了寒冷的冬天,他就先钻井被窝里,用自己的身体把被子暖热,让父母睡起来时觉得暖和。

黄香的故事流传到了京城,京城人都说:“天下无双,江夏黄香。

《囊萤映雪》

“如囊萤,如映雪,家虽贫,学不辍。”这是两个关于勤学的故事。

晋代时,一个名叫车胤的孩子,从小好学,但因家境贫困,没钱买灯油供他晚上读书。夏天的一个晚上,他在院子里背一篇文章,忽然见许多萤火虫在低空中飞舞。于是,他找了一个白口袋,抓了几十只萤火虫放在里面,扎住袋口吊起来。虽然不怎么亮,但可勉强看书了。

晋代有个叫孙康的人,一天半夜,他从睡梦中醒来,发现窗缝里透进一丝光亮。原来那是大雪映出来的光。他发现雪光可以用来看书。孙康不顾寒冷,立即看起书来。此后,每逢有雪的晚上,他都不放过这个读书的好机会。后来,他当了一个御史大夫。

《负薪挂角》

“如负薪,如挂角。身虽劳,犹苦卓。”这也是两个勤学的故事。

汉朝时候的朱买臣,小时候,家里很穷。为了维持生活,他每天都得上山砍柴,没有时间读书。但是他好学不倦,常常背着柴一边走,一边看书。后来终于得到重用,当上了会稽太守。

隋朝李密,少年时在宫廷里当侍卫。他生性灵活,在值班的时候,左顾右盼,被隋炀帝发现了,认为这孩子不老实,就免了他的差使。李密回家以后,发奋读书,决定做个有学问的人。有一回,李密骑了一头牛,出门看朋友。在路上,他把《汉书》挂在牛角上,抓紧时间读书。此事被传为佳话。

画龙点睛

传说古时候有个画家叫张僧繇,他画龙画得异常好。

有一次,他在金陵(此刻南京)安乐寺的墙壁上画了四条巨龙,那龙画得活灵活现,十分逼真,只是都没有眼睛。

人们问张僧繇:“为什么不把眼睛画出来。

”他说:“眼睛可不能轻易画呀!

一画了,龙就会腾空飞走的!

”大家听了,谁也不信,都认为他在说大话。

之后,经不起人们一再请求,张僧繇只好答应把龙的眼睛画出来。

奇怪的事情果然发生了,他刚刚点出第二条龙的眼睛,突然刮起了大风,顷刻间电闪雷鸣。

两条巨龙转动着光芒四射的眼睛冲天而起,腾空而去。

围观的人,个个看得目瞪口呆,对张僧繇更佩服了。

“画龙点睛”就是从这个传说中来的。此刻一般用来比喻写作、讲话时,在关键性的地方用上一两句精辟的语言来点明含义,使资料更加生动有力。这种手法也称为“点睛”之笔。

可以讲述仓颉造字的故事给一年级的学生听。

因为仓颉是我国古代的一位伟大发明家,他发明了汉字,为我们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在讲这个故事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展示汉字的构成和演变,让学生感受到汉字的博大精深,激发学生学习汉字的热情,培养他们的文化自信心,同时加深他们对中华文化的了解和认识。

值得一提的是,讲故事的过程中需要注意语言的简单浅显,让一年级学生易于理解,同时也可以在故事结束后带领学生一起做一些与汉字相关的手工活动,增加教学的趣味性和互动性。

人类一开始是没有汉字的,过了很久很久,为了适应生活的需要,帮助表达,交换,记忆等,人们才开始结绳记事。除此之外,还有人使用“物语”,就是用一个具体事物代表一种固定的含义,比如树叶信。

不论是结绳记事,还是“物语”,使用起来都比较麻烦,所以人们才发明了汉字。仓颉是皇帝的史官,专门负责记载各种事件,数据等信息资料。据说,他是这样发明汉字的——

一天,仓颉独自在家编筐。突然,一位好朋友慌慌张张跑到他家,告诉他,山上下来的老虎把村里的一头黄牛给咬死了。

仓颉约了大伙儿去除害。临行前,他在墙上给母亲留言,画了一只老虎,又画了一个圆圈,里面点了一个圆点,意思是他外出打虎,太阳落山才能回来。仓颉的母亲回来后,看见墙上的画,误以为儿子死了,伤心过度,离开了人世,仓颉既难过又后悔。

从此,仓颉离开家,体察各地的风土人情,决心创造一种简便的记事方式。

有一天,仓颉看到三个人在岔路口争吵。

第一个人说:"咱们往西走吧,那里有两只老虎,不及时打死,就会错过机会。

”第二个人说:“我认为咱们该往东,东面有羊。

”第三个人说:“应该往北,北面可以追到鹿群。

”原来,他们都是看着地上的脚印来识别动物的。

于是,仓颉便把自己看到的日月星辰,山川河流,鸟兽虫鱼,草木器皿等按形状画下来,造出了各种不同的符号,用来代表不同的事物。

仓颉把这些符号叫做“字”。

就这样,人类最早的文字之一——汉字产生了。

传说,仓颉造字成功那天发生了很多怪事,大白天下起了谷子雨,甚至连龙都藏了起来。

仓颉造字是我国流传最为广泛的汉字起源故事。在今天的河南,陕西,山西,山东等地,还有十几处仓颉造字传说的历史遗迹呢!

专家们认为,汉字的产生不可能是一个人完成的,而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不断积累,不断总结的结果。不过,仓颉很可能是在汉字发展中做出重大贡献的人物。我们今天使用的汉字是由千千万万个“仓颉”经过几千年的不断努力,共同创造和发展而来的。

有人送给曹操一盒酥。曹操在盒子上写了“一口酥”三个字,然后交给大臣。杨修看后立刻把酥分给众人吃了。曹操假装责怪他。杨修说:你在盒子上分明写着一人一口酥,我们怎敢违抗丞相的指令呢。

汉字的有趣故事

1、有一次,北方匈奴要进攻中原,遣人先送来一张“战表”。皇上拆开一看,原来是“天心取米”四个大字。满朝文武大臣,没有一个解得此谜。皇上无法可想,只得张榜招贤。这时,宫中一个名叫何瑭的官说,他有退兵之计,皇上急宣何瑭上殿。

何瑭指着“战表”上的四个字对皇上说:“天者,吾国也;心者,中原也:米者,圣上也。天心取米,就是要夺我国江山,取君王之位。”皇上急道:“那怎么办呢?”何瑭说:“无妨,我自有退兵办法。”说着,提笔在手,在四个字上各添了一笔,原信退给了来人。

匈奴的领兵元帅,以为是中原不敢应战,可是拆开一看,顿时大惊失色,急令退兵。

原来,何瑭在“天心取米”四个字上各加一笔后,变成了“未必敢来”。

2、有人给曹操送来一盒酥,曹操在盒子上写了“一合酥”三个字,杨修看后,立即把酥分给众人吃了,曹操假装责怪他,杨修说:你在盒子上分明写着一人一口酥,我们怎敢违抗丞相的指令呢,曹操虽然表面上嬉笑,心里却越来越讨厌他了,杨修与人分吃贡酥,则完全是曲解曹操的题字,纯属恶作剧,曹操“心恶之”,而尚能表现出“喜笑”之态,已很宽容。

3、唐朝有个人叫张打油,写了一首咏雪的诗:江山一笼统,井上黑窟窿。

黄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

全诗用语俚俗,浅白显露,张打油名声就此传开。

苏小妹的前额特宽,两人曾互作打油诗戏谑对方。

苏轼首先发难: 前脚未出闺房内,额头已到华堂前。

苏小妹不甘示弱,反唇相讥道:去年一点相思泪,今年始流到嘴边。

明初大才子解缙生性滑稽诙谐,机智善变,一次随朱元璋同出钓鱼,朱钓了半天,不见一条鱼上钩.

故事:从前,有个纨袴子弟,自幼好吃懒做,不好好念书。长大以后,常因写错别字闹笑话。

有一天他妻子说想吃枇杷。他从桌子上随手拿出一张纸,挥笔在上面写了几个字。写完后便招呼仆人去买枇杷。他妻子接过纸来一看,噗哧一声笑了。原来上面写的是“买琵琶五斤”。五个字写错了两个,将“枇杷”误写成“琵琶”。他妻子看过后,在后面题了一首打油诗:

枇杷并非此琵琶,

只怪当年识字差。

倘若琵琶能结果,

满城箫鼓尽飞花。

这个纨袴子弟看过妻子的题诗,羞了个大红脸。“枇杷”和“琵琶”读音相同,都读pípa,是同音词。但“枇杷”是一种水果,而“琵琶”则是一种弦乐器,意义和写法完全不同。

字谜:

2110 ,猜一个字 答案是:言

4个人搬个木头 ,猜一个字 答案是:杰

一人 ,猜一个字 答案是:大

一人一张口,口下长只手,猜一字 答案是:拿

1 有2 因为汉字故事往往通过简短的故事来帮助人们理解汉字,所以它们的篇幅通常都比较短。

3 例如,“木”字,源于古代的一种叫“斧”(fǔ)的道具,因为伐木需要用到斧子,所以把它写成形似斧子的“木”字。

这个故事简短而有趣,也是记忆汉字的好方法。

因为汉字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悠久且充满含义。

其中有一则故事是关于“人”字的,据说在古代,人们本来是用两根“竖”和一根“横”来表示“人”的,后来因为写起来太麻烦,就缩减为一个“人”字的形式。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汉字不仅有形象的含义,也有历史的沉淀和演变。

关于这个问题,有,比如:

1、鸟语花香

故事简介:一只小鸟在花丛中唱歌,引来了许多蝴蝶和蜜蜂,花园里充满了甜蜜的气息和欢声笑语。

2、猴子捞月

故事简介:一只猴子看到月亮落到了水里,想要捞起来,结果反而把自己弄得湿透了,最后才意识到自己的愚蠢。

3、愚公移山

故事简介:愚公觉得家门口的两座大山阻碍了他的生活,于是他决定用自己的力量把山移走,经过长期的努力,终于成功了。

4、天上掉下个林妹妹

故事简介:林妹妹从天上掉下来,被一位好心人收养,后来长大了成为了一位美丽善良的姑娘,最后和爱人幸福地生活在一起。

5、乌鸦喝水

故事简介:一只乌鸦口渴了,找到了一口水,但水面太低了,无法喝到水,于是它用石子投入水中,让水位提高,终于喝到了水。

从前,古代有一个人名叫仓颉。他是个爱动脑子,很聪明的人。他的兴趣就是造文字。每天,他把看到的许多的东西编成文字。

有一天,仓颉从外面回家,看到他的儿子趴在门上偷听他爷爷和奶奶在里面说话。仓颉突然想到造一个字,就是“闻”字。这个字的意思就是听。

还有一次,仓颉到山上,经过山谷,看到泉水哗哗地从山上流淌下来,像是流不尽似地。于是仓颉又发明了“源”字。

那一天,仓颉的朋友请他到饭店吃饭。仓颉和他的朋友一起喝酒。突然,不知从哪里跑出一只老鼠,蹿过桌面,把酒杯的酒给撞撒了。仓颉眼睛一亮。有造出两个字来。一个是“酒”字,杯子里有酒。另一个是“撒”字,杯子里没有酒,全倒光了。

有一次,仓颉很早起来,他看到太阳在树木的上面。于是,他又造了一个字,就是“早”字。

关于这个问题,有,以下是一些简短的汉字故事:

1、 路:一只蜗牛爬过了道路,最终到达了终点。

2、 火:小明不小心打翻了油灯,火苗燃起,他赶紧用毛毯把火扑灭了。

3、 山:小鸟在山上唱歌,引来了一只熊前来听音乐。

4、 水:小女孩在河边玩耍,不小心掉进了水里,但幸好她会游泳。

5、 田:农夫在田里劳作,收获了丰收的果实。

6、 树:小猫爬上了树,却不知道该如何下来,最后被主人救下。

7、 月:晚上,月亮高挂在天空中,照亮了大地。

8、 风:微风吹拂着花丛,让人感到清爽宜人。

9、 鸟:小鸟在枝头跳跃,欢快地唱着歌。

10、 花:春天里,花儿盛开,美丽动人。

有的,以下是一些简短的汉字故事:

1、 狗咬吕洞宾:因为吕洞宾身上有一股神气,一只狗想咬他,结果被神气震退。

2、 画龙点睛:一个画家画了一条龙,觉得还不够完美,就在龙眼上点了一点颜色,龙立刻栩栩如生。

3、 三顾茅庐:刘备三次拜访诸葛亮,终于说服他出山,一起建立了蜀汉。

4、 望梅止渴:一个人口渴透了,在路边看到一棵梅树,就望着梅树幻想自己喝到了梅汁,结果真的解渴了。

5、 走马观花:匆匆忙忙地看到一些景物,只能匆匆一瞥,无法细细品味。

6、 一箭双雕:一箭射中两只鸟,事半功倍。

7、 抛砖引玉:用一些简单的话或事物,引导别人进一步发表意见或思考。

王献之是王羲之的第七个儿子,自幼聪明好学,在书法上专工草书隶书,也善画画儿。

他七八岁时始学书法,师承父亲。

有一次,王羲之看献之正聚精会神地练习书法,便悄悄走到背后,突然伸手去抽献之手中的毛笔,献之握笔很牢,没被抽掉。

父亲很高兴,夸赞道:“此儿后当复有大名。

”小献之听后心中沾沾自喜。

还有一次,羲之的一位朋友让献之在扇子上写字,献之挥笔便写,突然笔落扇上,把字污染了,小献之灵机一动,一只小牛栩栩如生于扇面上。

再加上众人对献之书法绘画赞不绝口,小献之滋长了骄傲情绪。

献之的父母看此情景,若有所思…

一天,小献之问母亲郗氏:“我只要再写上三年就行了吧?”妈妈摇摇头。

“五年总行了吧?”妈妈又摇摇头。

献之急了,冲着妈妈说:“那您说究竟要多长时间?”“你要记住,写完院里这18缸水,你的字才会有筋有骨,有血有肉,才会站得直立得稳。

”献之一回头,原来父亲站在了他的背后。

王献之心中不服,啥都没说,一咬牙又练了5年,把一大堆写好的字给父亲看,希望听到几句表扬的话。

谁知,王羲之一张张掀过,一个劲地摇头。

掀到一个“大”字,父亲现出了较满意的表情,随手在“大”字下填了一个点,然后把字稿全部退还给献之。

小献之心中仍然不服,又将全部习字抱给母亲看,并说:“我又练了5 年,并且是完全按照父亲的字样练的。您仔细看看,我和父亲的字还有什么不同?”母亲果然认真地看了3天,最后指着王羲之在“大”字下加的那个点儿,叹了口气说:“吾儿磨尽三缸水,惟有一点似羲之。”

献之听后泄气了,有气无力地说:“难啊!这样下去,啥时候才能有好结果呢?”母亲见他的骄气已经消尽了,就鼓励他说:“孩子,只要功夫深,就没有过不去的河、翻不过的山。你只要像这几年一样坚持不懈地练下去,就一定会达到目的的!”

献之听完后深受感动,又锲而不舍地练下去。功夫不负有心人,献之练字用尽了18大缸水,在书法上突飞猛进。后来,王献之的字也到了力透纸背、炉火纯青的程度,他的字和王羲之的字并列,被人们称为“二王”。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史册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hicehao.com/v20230902184408a399sg.html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