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韩国行政区域中划分的"道"是什么意思?
①
和中国自明朝之后就形成了大致稳定的一级政区类似,朝鲜半岛的区划基本成型于李氏朝鲜时期的“朝鲜八道”,并延续至今(其中不跨三八线的五道日后各自分成两道,即朝鲜十三道的由来)。
二战之后,半岛南北分裂:除三八线横跨的黄海道、京畿道和江原道分属两国外,朝鲜全纳平安道和咸镜道,韩国全纳忠清道、全罗道和庆尚道。现今北部的慈江道、两江道和南部的济州道,均系从原政区中新析出的版块。【@地理简话:朝鲜的一级政区为什么叫“道”?
https://www.toutiao.com/i6824534062665826820/
】②
道在韩国相当于我国的省级行政单位。道下又有郡,相当于我国的市级行政单位。韩国现在共有一都九道六广域。一都(特别市)首尔。九道:京畿道、江原道、忠清北道、忠清南道、全罗北道、全罗南道、庆尚北道、庆尚南道、济州道,六广域(市):釜山、大邱、仁川、光州、大田、蔚山。
二、韩国的"道"是什么概念啊?
韩国的"道",相当于中国的“省”一级别的行政区划。
大韩民国行政区划中,全国划分为一个特别市(首都)、一个特别自治市、六个广域市、八个道及一个特别自治道;以上一级行政区称为“广域自治团体”,共有十七个。
广域自治团体以下之二级行政区则称为“基础自治团体”,共有73个自治市、86个郡、69个自治区。
基础自治团体以下又分为面、邑、洞;再分为里、统以及最基层的班。
三、明清时期的监察体制?
(一)监察权相对独立。
唐时虽设独立的监察机构御史台,但其最高长官御史大夫的任用权却往往掌握在唐朝宰相的手中,而宋朝虽然由皇帝直接控制御史台谏的任命权,但与唐朝相似的是,在这之下的各个机构的设置台院、殿院、察院等都是隶属于御史台之下,即使是与台院并列的谏院,其下属的官员之间也是一种明确的隶属关系,元朝也大致如此。
清朝时,但到了明朝,十三道监察御史虽形式上要受督察院的节制,但行驶职权时,往往可以撇开它而独立行动,直接受皇帝节制;而在六科给事中和督察院之间,六科给事中的独立性更强,两者即历史上所谓的“科道”并不互相统属,“督察院管不了六科,六科完全是独立的并只对皇帝负责的监察机构”。
如六科在工作中与督察院发生矛盾,督察院是不得行文指令六科的,只有皇帝才有资格充当仲裁人和协调人。
同时,御史的委任权属皇帝,而不是吏部。至于监察官员方面,虽然所列举各代都可以以下监上,但明朝这种情况更是普遍。至清朝,雍正以后,将六科并于督察院,这样六科给事中和15道监察御史都隶属于督察院,从而使督察院成为清代主管监察的总机关,也是历代监察制度发展的最后形式。
(二)监察监督范围扩大,权大威重。
各监察范围上,各个朝代大致相同,即监察官员掌持邦国刑宪典章,以肃正朝廷,有权弹劾百官,参与大狱的审讯和监督府库的出纳,纠察朝仪、分巡两京、巡查驿馆,监仓库,监驻军,而监察御史作为皇帝在地方上的耳目,权利更大,是朝廷的重要机构。
(三)位卑权重,禄薄赏厚。
明之前的监察官员的官阶是相对较高的,最低也为正八品、正九品,到了清代,监察系统因满人的存在,地位更是大大提高到了正一品,而明朝监察系统中的官员的地位明显是比较卑微的,明朝监察御史和六科给事中秩低,仅为七品、从七品之职,有些甚至是九品芝麻官,如都察院里的司狱司,但是,尽管官阶如此低下,但是他们的权力是极大的,能够规谏君主,奏劾皇亲国戚,奸邪大臣,黎明百姓就更不用说了,似乎一切的人都在他们的纠弹范围之内。
同时,虽位卑,但他们的赏赐也是比较厚的,御史工作有成绩,就可以得到很快的擢升。
御史、给事中权势极重,升迁较速,如都给事中再升,留京任职。
则可官职“太常太仆、少卿、上宝卿等官”即使外派,御史、都给事中到地方上也可升至从三品官,总的来说,一旦当选为监察官员,日后大多官运亨通
(四)上下左右,事前、事中、事后的监督机制。
监察官员的上下监督源于各级监察机构的相对独立性、各级官吏的实质上的不统属以及监察官员的权重,从而将上下和左右同级官吏置于纵横交错的监察系统之中,这在前面几点已经陆续论述过。在此重点论述事前事后的监督机制。
四、剑来章节解析?
能够帮助她一个人,却不知道自己能够管他,是剑来的第二十章。 能管他的人一个已经死了一个却不知道自己能管的这个好像来说是第几集,发誓真的已经忘记了。
能管他的人一个已经死了一个,却不知道怎么去管他的话应该是这个人,可能是因为想法太简单了,所以一直需要人来给他安排。
比如书中的亚圣提倡人性本善,这与孟子的道路是符合的。
而与亚圣唱对台戏的文圣老秀才则讲求人性本恶,实际上就是告诉大家老秀才就是主张人性本恶论的荀子。
荀子的人性本恶论催生了规范论,也就是韩非子的法家路线(崔瀺的事功+法术势),韩非子的法家路线促成了本来毫无文化的秦国吞并六国(大骊吞并宝瓶州)。
那么问题来了,陈平安难道是总管凭空捏造出来的一个哲学流派吗?
当然不是。
从总管对于儒家文化的研究来看,即便他要推出自己的哲学流派,他也应当是以儒家的某个成熟流派作为蓝本。
而笔者认为,陈平安的原型就是王阳明。
分析来看:陈平安和崔瀺是对手,说明其不是法家,而且还力图改造法家学者崔东山;
陈平安不肯拜荀子为师,说明其不认可人性本恶。
③
《剑来》的第四百七十二章,关于一把竹剑鞘的小事,片段总结,《剑来》最新章小结,这么白话的分析,你们确定还不了解?
老剑圣跟陈平安再次重逢,差点认不出来,只是老剑圣更苍老了,也不佩剑了。老门房将一桩糗事说的很自豪,传出去就是一桩天大的美谈,有出息的陈平安!世间真话很假,假话很真,仔细想想还真是这么一回事。
④
431章看到一半的时候,我发了一个帖子《陈平安就是王阳明》。431章看完之后,我对本章的寓意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先说结论:陈平安走的路线就是心学王阳明的路线,未来可能会走向泰州学派。
本章对于陈平安和王阳明关联性的暗示简直不能太多,比如:知行合一、良知、山中贼和竹子,分别明示了四件事情:王阳明提倡知行合一、王阳明的致良知四句、王阳明的山中贼和心中贼难易论和王阳明的格竹子失败事迹。其中,文胆破碎隐喻的正是王阳明对着竹子格物失败的事件!
以下具体展开论述:
1、陈平安和王阳明的渊源
小说连载至此,绝大多数人都认为小说的各个儒家角色和历史上的儒门圣人之间是有对应联系的。
那么问题来了,陈平安难道是总管凭空捏造出来的一个哲学流派吗?当然不是。
分析来看:陈平安和崔瀺是对手,说明其不是法家,而且还力图改造法家学者崔东山;陈平安不肯拜荀子为师,说明其不认可人性本恶;陈平安没有和亚圣团体走到一起,说明其不认可人性本善。
儒家不主张人性生来有善、恶之分的学派有哪个?只有王阳明。
因为阳明四句是这么说:“无善无恶心之体”。
只有选择了王阳明,他才能超越老秀才和亚圣,赌城一家。
本章(431章)为这个推断提供了五大理由——
理由一:知行合一
阳明哲学最重要的两条之一:知行合一。反观陈平安:学问不深,并非儒者,但是却每每在行动之后得出新的道理,不断成长,然后用每次获得的新道理指导实践。
理由二:致良知
阳明哲学最重要的两条之二:致良知。
最新更新的一章说明陈平安最大的坎就在良知上面。
且看这一段:“崔瀺点头道:‘可是陈平安只要过不去心里的坎,接下来做什么,都是新的心结,哪怕顾璨愿意低头认错,又如何?毕竟又那么多枉死的无辜之人,就会像阴魂不散的孤魂野鬼,一直在陈平安心扉外边,使劲敲门,大声喊冤,日日夜夜,责问陈平安的…
良知。
第一难,难在顾璨愿不愿意认错。
第二难,难在陈平安如何一个个捋清楚书上读来的、别人嘴里听来的、自己琢磨出来的那么多道理,找出自己道理中的那个立身之本,第三难,难在知道了之后,会不会发现其实是自己错了,到底能否坚守本心。
第四难,难在陈平安如何去做。
最难在三四。
第三难,他陈平安就注定过不去。
’”这一段说明,崔瀺认为陈平安在良知上是很难过去的。
陈平安到底要怎么化解顾璨事件?关键节点在良知。
什么是良知?如何运用良知?给出答案的,恰恰是王阳明。
王阳明的致良知四句是这么说的:“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为什么他会原谅顾璨?因为顾的本性是无善无恶。
为什么顾璨会为非作歹?因为有善有恶是意之动。
如何才能够让顾璨回归正道?知善知恶是良知。
怎么样才能够彻底帮助顾璨?陈平安要帮助他为善去恶。
理由三:山中贼论
总管用心良苦,唯恐读者看不出他影射王阳明,所以加了一句话:“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
”这句话太赤裸裸了,因为这句话正是王阳明在传习录里说的。
王阳明儒者出身,结果半生倥偬,奔波在湖南、贵州各地平定叛乱,投身兵家,所以感慨:“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
用拳头讲道理很容易,但是要化解内心深处的疑惑、得到真正的道理,却非常难。
对顾璨能用拳头讲道理嘛?不能。
那么只有想办法得出自己的道理,把心中的疑惑和困扰消灭掉,才能“破心中贼”,龙场悟道!
理由四:文胆破碎
各位读者都注意到本章陈平安文胆破碎,可是各位有没有看到一个细节——文胆破碎前陈平安在干嘛?他在看竹子!竹子对于很多人来说觉得不算什么,可是各位有没有想到一点:朱老乞丐是看纸质书的,李家儿子的断水大观也是纸质书,为什么陈平安要用竹子写道理?
笔者斗胆认为,这是在致敬王阳明的格物致知。
王阳明年轻的时候,膜拜程朱理学。
理学讲究格物致知,认为万事万物蕴含天理,所以王阳明就对着一根竹子,格了三天三夜,结果生了一场大病。
醒来之后,王阳明终于明白——看竹子是得不到什么道理的!
想要致知、致良知,只有知行合一。
这一觉悟,让他和理学彻底了断,开创了阳明心学的未来。
竹子上的文字,让文胆化身的金色小人受益匪浅。
可是当陈平安开始逐渐怀疑理学的“存天理,灭人欲”(顾璨恰恰是为了活下去才违背道德)的时候,金色小人开始逐渐褪色。
当陈平安最后决定理解顾璨的“人欲”,开始质疑“天理”的普适性的时候,他已经决定和理学分道扬镳。
正如王阳明放弃了格竹子一样,陈平安不再把竹子上的道理当成真理,也就不会把文胆背后所象征的理学奉为圭臬。
此时文胆的破碎,恰恰是他新学问的开端!
其重要意义,不亚于王阳明放弃理学格物的重要意义。
理由五:人生轨迹
梳理了陈平安和王阳明学问的相似之处,我们再来看两人的人生轨迹,会发现有许多一致之处:陈平安意图成为儒者,纠结于道德良心,王阳明亦然;王阳明身为儒者,却最后成为了明末最出名的军事家,俨然成为兵家,这又与陈平安的纯粹武夫之路何其相似?阳明心学的支派泰州学派,讲求从心所欲,这与老剑条和陈平安追求的剑修之路,又是不谋而合。
所以,陈阳明的推测,并不是空穴来风!
2、对书简湖事件和陈平安未来发展的推想
书简湖这个名字,实在讽刺,因为这里罪尊重的恰恰是丛林法则,恰恰是最不讲书上道理的地方。但是对于陈平安来说,书简湖的名字有特定的意义——在这里,陈平安将抛掉书简(书者论述,简者竹条也),完成自己哲学的初步构建。
笔者斗胆推断:书简湖的事件,将会以陈平安实践良知四句为解决方案。
陈平安首先已经认可顾璨“存人欲”的合理性——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
接下来,他必须通过知行合一的方式,让顾璨知善知恶,帮助顾璨为善去恶。
逝者不可追,但是为何陈平安要凝聚魂魄之法?为何要搜集整个书简湖的档案?因为他要分先后、审大小、定善恶,那就必须要先掌握全面的资料。
具体的作法,是总管安排的悬念,但是无论如何,四句真言将会是陈平安处理事情的原则。
陈平安未来发展如何?我们既然已经知道王阳明和陈平安的共性,就可以推测陈平安未来的境遇。
王阳明最为人熟知的是几件事:一是格竹子,已经发生过了;二是投身军事,也在陈平安走兵家路线的事情上得到了体现;三是龙场悟道,这表示陈平安将会在面临人生最低潮的时候,在被发配、排挤、远离权力中心的时候,完成自己的哲学构建;四是营中长啸,这表示陈平安的觉悟将会撼动周围一方天地。
此外还有一个小事情,王阳明常躺在棺材中悟道,所以,如果未来小说中出现棺材,这将会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道具。
3、结语
总管文章格局之大,令人叹服。好的小说不只是情节出众,更重要的是有思想底蕴和内涵。很多人看到讲道理的部分就想跳过,殊不知,本书最有价值的地方恰恰就是讲道理。陈平安的成长,不只是一个冒险故事,更是一连串的哲学实践课——道理有用,道理要讲,道理要用,可是如何得到道理?如何践行道理?
致良知,知行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