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投稿 / 正文

红楼梦的故事框架厚重,周汝昌认为,红楼梦的主体构架为立体式建筑?

是的,红楼梦展示框架不是平面图,而是多层次立体结构。

人物就二千多人,明写俩大贾府,暗中四大家族和一众王府公孙。

重点写荣国府贾政一支,贾赦次之。

荣国府着重写,宁国府次之。

人物是以大家长贾母为中心,以十二金钗为重点,多层次来描述一个封建贵族的兴衰史。

太虚幻境告诉了读者书的宗旨,以及人物的命运,结局。君子设宗教导人,红楼梦的作者独开生面,用一面《风月宝鉴》为我们幻话出红颜白骨的悲剧人生。什么凤曲之乳,麟醅之髓,什么千红一枯,万艳同悲等等都是悲剧人物的身份标识,其镜之香更是直接暗示埋身庵观的(翰林)草木精花。

太虚幻境在整个红楼梦这本书中的作用是:为整部小说的布局作了安排。也指在告诉人们—人生如梦!同时也给读者以新奇的感觉。

第五回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第116回贾宝玉再游太虚幻境,从而达到小说严谨,缜密的效果。太虚幻境的名称与道教,佛教都有关系,可见,“太虚幻境”内容既体现作者创新的文学水平更说明作者的知识面是多么广阔!难怪《红楼梦》是文学之罪啊!

是全书的总纲。

通过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利用画册、判词及歌曲的形式,隐喻含蓄地将《红楼梦》众多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的发展和结局交代出来。

《红楼梦》只流传下80回,遗失了结尾,因此,对于《红楼梦》中人物的命运,基本上是依据这些隐喻揣摸出来的。

《红楼梦》在整体框架上也体现了人生如梦的构思。

贾宝玉及金陵十二钗的故事,其实都是在经历一场梦幻,他们都是梦幻中人。

一旦梦中醒来,一切归于虚无。

小说第1回提到:“此回中凡用‘梦’,用‘幻’等字,是提醒阅者眼目,亦是此书立意本旨。

”对这段话,我们也不妨从叙事学角度看。

贾宝玉第一次梦游太虚幻境在整个小说构思中有着重要作用。

在第5回,宁府梅花盛开,请贾母等众人来赏花,宝玉因到秦氏房中睡午觉而入梦。

关于这个梦境,学者有许多猜测和观点。

但是,这个梦境重要的还在于它的叙事和结构意义,在于作者借用了传统的佛道文化观念甚至语言和思维方式来构建这个神奇的梦境,并让此梦境影响到整部小说,为整部小说的布局做了安排。

而且,在小说结局,贾宝玉再游太虚幻境(第116回),甄士隐又详说太虚情,首尾完整,从而形成了小说严谨、缜密的结构框架。

“太虚幻境”是现实生活中根本不存在的幻想境界,与书中的“大荒山”、“无稽崖”一样,都是作家的虚构。

它更可能是作家根据神话故事中的仙境描写并比照宗教寺庙建筑而创造的。

脂砚斋就太虚幻境的构造有个批语:“菩萨天尊皆因僧道而有,以点俗人,独不许幻造太虚幻境以警情者乎?观者恶其荒唐,余则喜其新鲜。

有修庙造塔祈福者,余今意欲起太虚幻境以较修七十二司更有功德。

”(甲戌眉批)而“太虚幻境”的名称,与道教、佛教都有关系。

《庄子·天下》云:“建之以常无有,主之以太一”。

“太”是至高至极,“一”是绝对唯一的意思。

《庄子·天下》称老子之学“主之以太一”,“太一”是老子之“道”的别名。

成玄英疏:“太者,广大之名”,“言大道旷荡,无不制围,囊括万有,通而为一。

”参照“太一”之名,可见,所谓“太虚”,就是指广阔的宇宙空间。

“虚”本为空无之意。

《老子》、《庄子》都以虚为一种内心境界。

《老子》十六章云:“致虚极,守静笃。

”《庄子·人间世》云:“虚者心斋也。

”佛经中也经常借用“虚”字来表达其空无之意,如《圆觉经》云:“彼知觉者,犹如虚空,知虚空者,即空华相。

”“太虚”一词连用最早见于道家经典《庄子·知北游》:“若是者,外不观乎宇宙,内不知乎太初,是以不过乎昆仑,不游乎太虚。

”以太虚指广漠的空间。

而《老子》认为,道大而虚静。

所以,“太虚”实际上也就是指宇宙的本体“道”。

《淮南子·天文训》讲:“道始生虚廓,虚廓生宇宙,宇宙生气。

”认为虚廓是先于气的世界本原。

《黄帝内经·素问·五运行大论》言:“帝曰:地之为下否乎?岐伯曰:地为人之下,太虚之中者也。

帝曰:凭乎?岐伯曰:大气举之也。

”这里又把太虚与气联系起来。

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太虚”一词也经常被提到。

如《文选》中孙绰《游天台山赋》云:“太虚辽廓而无阂,运自然之妙有。

” 李善注:“太虚,谓天也。

自然,谓道也。

无阂,谓无名。

妙有,谓一也。

”唐陆龟蒙《江湖散人传》:“天地大者也,在太虚中一物耳。

”这里的“太虚”又指广阔的宇宙空间。

“幻境”一词,则与佛家观念较密切。

在第二章,我们已提到《楞严经》中就多次用“梦”、“幻”等字来表达其佛家观念。

《圆觉经》更是多次借幻境说佛法:善男子,一切众生种种幻化,皆生如来圆觉妙心,犹如空花从空而有,幻华虽灭,空性不坏。

众生幻心,还依幻灭,诸幻尽灭,觉心不动。

依幻说觉,亦名为幻,若说有觉,犹未离幻,说无觉者,亦复如是,是故幻灭名为不动。

譬如钻火,两木相因,火出木尽,灰飞烟灭,以幻修幻,亦复如是,诸幻灭尽,不入断灭。

幻境如同“幻化”、“幻灭”、“幻形”、“幻心”等等,有佛家所谓“一切诸法,空无实性”的意思。

因此,“幻境”亦即“虚空之境”。

可以说,太虚幻境的命名融合了佛道文化观念及语言,是作家创造的天堂境界。

贾宝玉梦入太虚幻境后,看了薄命司中的十二金钗册子,有正册、副册及又副册。

宝玉看完宝钗、黛玉的判词后仍不解,此时脂砚斋写了一段批语:“世之好事者争传《推背图》之说,想前人断不肯煽惑愚迷,即有此说,亦非常人供谈之物。

此回悉借其法,为众女子数运之机。

无可以供茶酒之物,亦无干涉政事,真奇想奇笔。

”(甲戌眉批)脂评作者明确指出曹雪芹在此回利用了《推背图》的形式,有图有诗,形同谶语,预示了十二金钗及几个丫环的各自命运及归宿。

《推背图》相传唐朝贞观年中李淳风和袁天罡所著。

全集一卷,凡六十图像,以卦分系之。

书名“推背图”是根据第六十图像(最后一卦)中的颂曰“万万千千说不尽,不如推背去归休”而名。

每图像下有三言、四言或杂言的四句谶语,还有五言、六言或七言的四句诗,名之曰“颂”,充分利用了谐音、转义、双关、暗喻、测字、商谜等等手法来作出有关政事的预言。

宋元明清,官方大都把它作为妖书图谶来禁止刊行、出售、传抄、拥有及流传,查获出违犯者,要治以重罪,这是因为历代一些有志图王者及农民往往利用此书的预言,为自己的取而代之和造反制造舆论。

然而屡禁不绝,一直在民间暗中流传。

曹雪芹应是看到过这本书的,否则不会如此熟悉其形式与手法,并能在《红楼梦》中有创造性的运用。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史册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hicehao.com/v20221118214636c302sg.html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