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投稿 / 正文

中秋节的筒历,中秋节简史——5分钟品读三千年

一文读懂到底谁是中秋节的

老祖宗

中秋又到了。跟咱们中国人一起过中秋的,还有日本、韩国、越南等等一大票东南亚国家。

特别是韩国,前些年还曾经把中秋申请为自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他们的中秋节叫做“秋夕”。

当时很多中国人都不干了,大家都觉得中秋节不是中国的吗,后来闹得沸沸扬扬。

今天,我们就来彻底扒一扒中秋节的历史,揭秘“中秋”和“秋夕”的真正起源,看一看,究竟谁才是真正的老祖宗?

1、先秦

中秋节最早可以追溯到周朝的祭月拜月活动。

古人将秋季的三个月(阴历七月、八月和九月)分为孟秋、仲秋和季秋。

仲秋八月是秋季最中间的那个月。而八月十五这一天,则正好将仲秋一分为二,因此这一日叫做“中秋”。

西周开国元勋周公旦曾在《周礼·春官》中描述了中春逆暑、中秋迎寒祭祀的场面。

根据记载,周朝在中秋之夜要敲击“土鼓”,吹奏“龠”(形似萧的一种古乐器),搭配《幽诗》来迎寒。

《周礼·春官·篱章》:“中春昼,击土鼓,龠《幽诗》,以逆暑。中秋夜迎寒亦如之。凡国祈年于田祖龠《幽雅 》,击土鼓以乐田峻。”

土鼓

也就是说,“中秋”一词早在西周就已经写在典籍里了,并且已经形成了固定的礼俗。

当然了,那时候中秋夜干的事跟现在不一样,主要是击鼓奏乐、祈年迎寒。然而到了不久后的春秋时期,就演化成以月亮为主题的大型活动——“祭月”。

祭月的主角当然是月亮。由于仲秋八月是粮食丰收的季节,因而此时的天子在中秋之夜设坛祭月,也是为了感谢天地日月所赐的粮食。

春秋时期的《管子·轻重己》中记录了天子祭月的隆重场面:

秋日粮食成熟的时候,天子从头到脚穿着白色服饰,插着玉揔,带着铜镜,在损箎、金石乐声的伴奏下,同百姓和诸侯等大臣一起祭月。

《尚书·尧典》:“宵中星虚,以殷仲秋。”

《管子·轻重己》:“秋至而禾熟。天子祀于太惢,西出其国百三十八里而坛,服白而絻白,搢玉揔,带锡监,吹损箎之风,凿动金石之音,朝诸侯卿大夫列士,循于百姓,号曰祭月。”

可以看出,当时的祭月仪式相当隆重,从天子到庶民都要参加,说是国家最盛大的祭典也不为过。

明 杜堇《祭月图》中国美术馆藏

而此时,朝鲜半岛的中秋在做什么呢?也在祭月吗?

实际上,关于朝鲜半岛这个时期在做些什么,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记载,一种是“刚刚诞生”,另一种是还处于“神话中的时代”。

在中国史书上,此时的朝鲜半岛被称为箕子朝鲜(公元前1120年~公元前194年)。

据说箕子是商纣王的叔父,周武王灭商后,箕子逃亡到朝鲜,在朝鲜半岛建立了政权。箕子带去了来自中华的先进的文化技术,最后被周武王封了“朝鲜王”。

这是中国史书上的第一个朝鲜半岛政权。

当然,韩国今天的史学家是不太乐意承认“第一个朝鲜半岛政权来自于中国王朝”这个说法的。

那么在他们看来,朝鲜半岛的文明到底是起源于哪里?

很多韩国史书都认为,古朝鲜的开国君主名叫檀君,是他们的天神与一只熊变成的女人结婚诞下的后代。根据这种说法,檀君建国一千多年后,自己隐居去当山神,才将王位让给了我们的箕子。

总之,不论是箕子朝鲜还是檀君朝鲜,在这个时期都没有出现关于中秋的记载。


2、汉

到了秦汉,原本由天子与民众共同参与的祭月大典,逐渐被皇室垄断,成了单纯的帝王之礼,只剩少数地方还在民间留有祭月的习俗。

典籍上对于帝王祭月的规范也留下了明确的记载:春天,天子要在白天祭日,秋天,天子要在夜晚祭月。

西汉戴圣《礼记》:“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以朝,夕月以夕。”

《礼记》中将春天祭日称为“春朝日”,将秋天祭月称为“秋夕月”。今天韩国中秋节使用的“秋夕”一词,最早就出现于此。

现在我们知道了,早在西汉,韩国的“秋夕”这个词就已经出现在我国的典籍之上,其中“夕”这个字指的就是“祭月”。

除此之外,我们熟悉的“嫦娥奔月”“月中蟾蜍”“月兔”等跟中秋和月亮有关的美丽故事,也基本在这个时期就已经开始流传起来。

西汉《淮南子·览冥》:“羿请不死之 药于西王母,姮娥窃之奔月。”

汉代画像石《东王公会西王母》

而此时的朝鲜半岛呢,还处在箕子朝鲜之后的高句丽、百济、新罗三国混战时期,没有形成统一的王朝。而从这往前的所有历史,包括前面的箕子朝鲜和檀君朝鲜,都是直到一千年后,相当于我国的南宋时期,才出现在朝鲜半岛的第一本史书《三国史记》上。

朝鲜半岛三国时期

到了我国的东汉时候,朝鲜半岛正在混战的三个国家之中,出现了一个人物——儒理尼师今。他是新罗的第三代国君,在位的时间大概相当于我国东汉的光武帝刘秀时期。

光武帝刘秀

在这个时候的新罗,每逢秋季有一个“嘉俳节”,节日从七月十六持续到八月十五。在这期间,国王会将众人分为两队,比赛把麻搓成线,输的人要准备酒食犒劳胜者,还搭配着各种歌舞百戏,庆祝劳作,因此叫做“嘉俳”。

金富轼《三国史记》:“王既定六部,中分为二 ,使王女二人,各率部内女子,分朋造党,自秋七月既望,每日早集大部之庭绩麻,乙夜而罢。至八月十五日,考其功之多少,负者置酒食,以谢胜者,于时歌舞百戏皆作,谓之嘉俳。”

韩国第一本史书《三国史记》

这段1000年后的文字勉强可以算是韩国关于“中秋”的最早记载。

虽然从内容看来,“嘉俳节”的时间与我们的中秋接近,是从中秋节往前一个月,但节日主题似乎跟月亮没有太大关系。

而且这本书成于千年之后,书中所载,其实是遥远的后世所书写的前世,其可靠性与真实性都有待考证。


3、魏晋

魏晋可算是中国古代最追求“个性”的时期,名士们抓紧一切可以展现风流倜傥的时机,个个都有情调,人人皆有追求。中秋夜自然也不会被放过。

加上嫦娥奔月、玉兔捣药等故事广为人知,人们从敬畏日月、祭拜日月,逐渐向赏月、玩月转变。

晋傅玄《拟天问》:“月中何有,白兔捣药。”

明 唐寅《嫦娥执桂图》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

《晋书》中就记载,东晋名士谢尚就曾在秋夜,泛舟湖上赏月。

《晋书·袁宏传》:“谢尚时镇牛渚,秋夜乘月,微服泛江。”

而这一时期的韩国史书上,极少有关于中秋的记载。


4、隋唐

到了唐朝,关于隋代历史的纪传体史书《隋书》出现了。

有意思的是,其中竟然有目前世界上最早的,关于韩国中秋的文献记载。这比韩国自己的第一本史书《三国史记》还要早上四百多年。

《隋书》:“新罗国,在高丽东南,居汉时乐浪之地,或称斯罗。……每年正月元旦相贺,王设宴会,班赉群官,其日拜日月神。至八月十五日,设乐,令官入射,赏以马布。”

其中记载,新罗国在每年的元旦拜日月神。到了八月十五,奏乐,令百官比赛射箭,马和布匹作为奖励。

《隋书》

唐朝的八月十五也是我国历史上赏月玩月的巅峰时期。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赏月玩月的普遍盛行,也是大唐盛世的一种体现。

唐代也是我国诗歌艺术的高峰,众多诗人在这个盛世挥洒诗篇,对月亮进行丰富的文学表现。《全唐诗》中收录的关于中秋或八月十五的诗篇,就有一百首以上。

《全唐诗》

除了嫦娥和玉兔,“吴刚伐桂”的故事此时也被记载在唐朝的《酉阳杂俎》中,流传至今。

《酉阳杂姐·天咫》:“旧言月中有桂有蟾蛤。故古异书言,月桂高五百丈。下有一人常祈之树创随合。人姓吴名刚,学仙有过,滴令伐树。”

就连传奇皇帝唐玄宗也留下了一段“月宫夜游”的佳话。在传说中,他在月宫偶遇了嫦娥、吴刚,还带回了留名青史的月宫仙乐“霓裳羽衣曲”。

明 周臣《明皇游月宫图》扇面

在这个时代,“中秋”一词已经成为民间约定俗成的节日称号,并且在中秋夜发展出各种丰富的赏月活动。

与此同时,朝鲜半岛的新罗统一了三国,终结了战乱。随后新罗王朝迅速修复了与唐朝的关系,不断派遣人员入唐为质、朝贡、留学、贸易,大量吸收盛唐文化,极大的促进朝鲜半岛的文化发展。

在唐末成书的《旧唐书》中,再次出现了关于新罗八月十五日的习俗记载。不过内容与《隋书》的记载大同小异,主要是赏赐群臣、举行射箭比赛之类的。

《旧唐书》:“(新罗)重元日,相庆贺宴飨,每以其日拜日月神。又重八月十五日,设乐饮宴,赉群臣,射其庭。”


5、宋

在《东京梦华录》中有着关于北宋中秋节的详细描述。

北宋时的东京,中秋节前会布置门面,许多小店在此时售卖新酒。当中秋夜来临,伴随着丝篁笙竽的乐声,有钱人家登上装饰好的楼台、酒楼,玩月、赏月。

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丝篁鼎沸,近内庭居民,深夜遥闻笙竽之声,宛若云外。”“中秋节前,诸店皆卖新酒,重新结络门面采楼花头。”

南宋 陈清波《瑶台步月图》故宫博物院藏

疑似月饼的前身也出现在苏轼的诗句中:“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这是六十五岁的苏轼在离开廉州时,写给廉州太守的诗。吃“小饼”犹如“嚼月亮”,如此的情趣大概就是今天月饼的由来。

到了南宋,中秋节的兴盛更进一步,被确立成为法定节假日。南宋的人民跟今天一样,举国上下放假一天来过节。

于是这一日的民间习俗自然更加热闹起来,除了赏月,源自先秦的拜月也再次流行。不过此时人们很少再祭拜农事,主要求的是功名和美貌。

南宋罗烨《醉翁谈录》:“倾城人家子女不以贫富,能自行至十二三,皆以成人之服饰之,登楼,或于中庭,焚香拜月,各有所期。男则愿步蟾宫,高攀仙桂… … 女则愿貌似嫦娥,圆如皓月。”

同一时期,朝鲜半岛上的政治形势再次发生变化,新罗王朝已经变成高丽王朝。在此期间,韩国历史上的第一本史书《三国史记》终于横空出世,讲述了在高丽、新罗王朝之前的三国战乱时期的历史,本文前面所有出于韩国本土的史料记载,都出自于这本书。

高丽王朝

韩国史书大多是后世撰写前世,其中记载的真实性和准确性都存在一定的疑问。

此刻高丽王朝的历史,也是在400年后,到了朝鲜王朝的1449年(相当于我国明朝英宗时期),才由郑麟趾撰修了《高丽史》。

在《高丽史》中,“秋夕”被记录为法定假日。但由于相关文字内容实在是太少,以至于我们甚至无法判定“秋夕”的具体时间。

《高丽史》

当我们全面搜寻《高丽史》的记录时,我们发现,这本书里既出现了《三国史记》中曾出现过的“秋夕”字眼,也出现了与我国一样的“中秋”。

关于“秋夕”的主要记载有筵席和进献酒果。和前朝一样,这里的“秋夕”很难看出与八月十五中秋节有多少关联。

《高丽史·世家》:“太祖守侍中开书筵以李穑领书筵事门下评理郑梦周知书筵事左代言权近左副代言柳琰成均大司成郑道传···……都堂以秋夕遣知密直李彬等献禑衣、酒果。”

而关于“中秋”一词,出现的最早记录是关于高丽睿宗四年(1109年),相当于我国北宋徽宗时期。这一次的记载,与真正的中秋节开始有几分相似了。

《高丽史·世家》睿宗卷二:“王以中秋率文臣,玩月于重光便殿,御制咏月诗,其末联云:他日吾民富寿,好酬佳节,燕公卿,命文臣和进。”

宋徽宗

这是韩国史书中关于“中秋节”的第一次记载。可以看出,此时高丽的“中秋”与我国中秋节已经颇为相似了,也是以月亮为主题,有着赏月、咏月诗的习俗。

我们可以推测,这显然是受到了来自于中国的影响,很可能是唐宋两代中朝文化交流的结果。

而在这段记载之前,八月十五这天的韩国,不论是“嘉俳”还是“秋夕”,都跟月亮没什么关系。


6、元明清

元明清时期的中秋节,拥有比唐宋更加丰富的习俗,特别是祭月,被宫廷重新重视起来。

月饼也出现在了明朝的记载中,除了形似月亮之外,还拥有了“团圆”的内涵。

明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八月十五日谓之“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遗,取团圆之义。”

除了流传至今的月饼,中国的古人们在中秋节还会吃芋头、桂花鸭等时令菜品。

在这段时间的朝鲜半岛上,高丽王朝一直统治到我国的明太祖朱元璋时期,直到1392年李成桂建国,取代了高丽王朝。李氏朝鲜成为朝鲜半岛上最后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

李氏朝鲜

到了我国的清朝时期,韩国迈出了“中秋节”演变的重要一步。

在李氏朝鲜的第23代君主期间,再次出现了八月十五的记载。此前韩国的历史记载,都是后代写前代,唯有这本《东国岁时记》是当代成书,但此时已是我国的晚清时期。

根据这本书的记载,这个时期朝鲜半岛放弃了《高丽史》里曾出现的“中秋”二字,复用了“秋夕”这个名字。并且出现了“八月十五日是秋夕节”的确凿记载,还将这时候的秋夕节与古时的嘉俳节联系在了一起。

《东国岁时记》:“十五日,东俗称秋夕,又曰嘉俳。肇自新罗俗,乡里田家为一年最重之名节。以其新谷己登,西成不远,黄鸡白酒,四邻醉抱,以乐之。”

我们再来看看韩国秋夕的节令食物:

如果说过去新罗时期的“秋夕”与中秋看起来关系不大,那么到了晚清时期的李氏朝鲜,经历了这么多年的中韩贸易和文化交流,韩国的秋夕与中国的中秋相比,可以说是“换汤不换药”了。

至此,我们基本上可以得出结论:

史册号网友观点:叫农历或夏历,不要叫阴历;因为,夏历或农历是阴阳合历,不是阴历,也不是阳历。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史册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hicehao.com/u202404051030052795.html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