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投稿 / 正文

中国饮食文化的历史总体特征,简述中国人的古代饮食的总体特征,求详述?

中国饮食文化源远流长,素有“烹饪王国”之称。中国烹饪不仅仅是技术,同时也是一种艺术,是文化,是我国各族人民辛勤的劳动成果和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它的特点众多:

① 重视饮食。中国古人说“民以食为天”。孔孟食道所提倡的“食不厌精,脍不厌细”使中国古代更加注重追求饮食的品质与卫生,为我国饮食烹调技艺的发展提供了条件。

② 风味多样。我国一直就有“南米北面”的说法,口味上有“南甜北咸东酸西辣”之分,主要是巴蜀、齐鲁、淮扬、粤闽四大风味。(习惯)&

③ 饮食以五谷为主。中国古代农业发达,农耕文明不断发展成熟,这就决定了我国以五谷为主食的饮食结构。五谷指的是稻、麦、黍、稷、菽这五种粮食作物。(习惯)

④ 四季有别。古代的中国人还特别强调进食与宇宙节律协调同步。孔子说的“不食不时”,包含有两重意思一是定时吃饭,二是不吃反季节食品。冬天味醇浓厚,夏天清淡凉爽;冬天多炖焖煨,夏天多凉拌冷冻。(习惯) ⑤ 讲究美感。拼盘,雕刻。

⑥ 食医结合。还有鸡汤可用于虚劳,当归羊肉汤可用于产后血虚,牛乳饮用于病愈后调理等等。 ⑦ 将哲学思想融入饮食意趣。中国人喜欢把自己的思想和志趣融入到饮食中,中国古代食物讲究相生相克即是阴阳五行相生相克思想在饮食方面的体现。

⑧ 美食往往与节庆联系在一起。端午节吃粽子,重阳节食饼饵,饮菊花酒,中秋节食月饼庆团圆,元宵节吃汤圆等这都是我们熟悉的例子。(习惯)&

⑨ 使用筷子。筷子是中国文化的一大特色,有着悠久的历史,材质多样,具有轻巧、灵活的特点,一直使用到今天。(习惯)

⑩ 饮食与政治联系,赋予特殊的政治寓意。故将统治者称为“肉食者”。而老百姓一年只有重大节日或祭祖祀神的时候才;能够吃肉,所以平民为“蔬食者”。

1、三代以前,原始社会,有饭吃就不错了,主要是五谷和猎获;

2、三代至秦,最好的食物就是肉,代表食物是肉羹,南方有鱼脍,即生鱼片;

3、汉朝以降,随着对外交流的加深,饮食开始多样化,葡萄芝麻等传入,但主要美食还是肉类,烹饪方法也大有改进,具体参看南越王墓资料;

4、唐宋时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和商业的繁荣,奠定了今日中国饮食的基础,菜系划分开始形成;

5明清至今,中国饮食体系完全形成,你我吃的就是,不必多讲。

中国是历史悠久的饮食文化之地。

饮食文化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年四季,按季节而吃,是中国烹饪又一大特征。

自古以来,我国一向按季节变化来调味、配菜,冬天味醇浓厚,夏天清淡凉爽;冬天多炖焖煨,夏天多凉拌冷冻。

风味多样、四季有别、讲究美感、注重情趣和食医结合。中国是文明古国,亦是悠久饮食文化之境地。将饮食文化归纳出以下几个特点:

1、风味多样由于中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各地气候、物产、风俗习惯都存在着差异,长期以来,在饮食上也就形成了许多风味。中国一直就有“南米北面”的说法,口味上有“南甜北咸东酸西辣”之分,主要是巴蜀、齐鲁、淮扬、粤闽四大风味。

2、四季有别一年四季,按季节而吃,是中国烹饪又一大特征。自古以来,中国一直按季节变化来调味、配菜,冬天味醇浓厚,夏天清淡凉爽;冬天多炖焖煨,夏天多凉拌冷冻。

3、讲究美感中国的烹饪,不仅技术精湛,而且有讲究菜肴美感的传统,注意食物的色、香、味、形、器的协调一致。对菜肴美感的表现是多方面的,无论是个红萝卜,还是一个白菜心,都可以雕出各种造型,独树一帜,达到色、香、味、形、美的和谐统一,给人以精神和物质高度统一的特殊享受。

4、注重情趣中国烹饪很早就注重品味情趣,不仅对饭菜点心的色、香、味有严格的要求,而且对它们的命名、品味的方式、进餐时的节奏、娱乐的穿插等都有一定的要求。

中国菜肴的名称可以说出神入化、雅俗共赏。

菜肴名称既有根据主、辅、调料及烹调方法的写实命名,也有根据历史掌故、神话传说、名人食趣、菜肴形象来命名的,如“全家福”、“将军过桥”、“狮子头”、“叫化鸡”、“龙凤呈祥”、“鸿门宴”、“东坡肉”。

5、食医结合中国的烹饪技术,与医疗保健有密切的联系,在几千年前有‘医食同源'和‘药膳同功'的说法,利用食物原料的药用价值,做成各种美味佳肴,达到对某些疾病防治的目的。

”扩展资料《中国饮食》是2009年时代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席坤。

《中国饮食》用生动有趣的笔法、丰富的故事,带领我们大快朵颐,完成一次中国饮食的舌尖之旅。

内容简介***曾说,“中国不独食品发明之多,烹调方法之美,为各国所不及,而中国人的饮食习尚合乎学卫生,尤为各国一般人所望尘莫及也。

”能把饮食上升为文化,甚至形成特有的民族性格、哲学思想,恐怕也只有中国人才能做到。

中国是“吃文化”最悠久的国家,很早我们就有“礼乐文化始于食”、“民以食为天”的观念,进而囊括了技艺、营养、礼仪等多方面文化,仅仅在菜肴上便形成了”观色、品香、尝味、赏形”的艺术,可谓博大精深。

《中国饮食》,用生动有趣的笔法、丰富的故事,带领我们大快朵颐,完成一次中国饮食的饕餮之旅。

中华民族饮食文化的形态特征及其演变轨迹,若从纵横贯通的历史大时空来考察,则明显地存在着食物原料选择的广泛性,进食心理选择的丰富性,肴馔制作的灵活性,区域风格历史的延续性和各区域间文化交流的通融性等五大特性。

文化属于人类的精神活动或者精神产品,所以一种文化的形成有特定的条件,经过时间的考验和累积,得到大多人的认同等等。中华饮食文化的形成伴随着中国人和社会的发展史进行,时间漫长。一般也很难像社会事件那样以一种“突变”的标志事件来划分。粗略地看,有一些阶段性特征,可以看出一个演变过程。

1、史前,上至北京猿人用火熟食,下迄龙山文化的晚期,是一个几十万年的漫长阶段,主要成果就是会用火李,开始吃熟食了。

2、夏商周三代,大约有2000年时间,食物原料比较丰富,周王室的饮膳制度完备,饮食思想有了初步总结(比如医食合一、本味主张、孔孟食道)。

3、两汉时期的400余年,是饮食史上比较重要的阶段,饮食的区域性特征体现出来,以旋转磨为代表的粮食加工、烹调方法、饮食器具、礼仪、习惯等奠定了后世2000年的基本风格。麦面粉食的发酵技术和豆类制品的广发利用及豆腐的发明,对中华民族饮食风格的影响意义重大。

4、三国两晋时期比较乱,大分裂,进步的就是南北食品、食风的交流影响,互相吸收进步,风格更加多样化。

5、后面的隋唐是比较稳定的,食物品种近一步丰富,饮茶风气得到普及,中外交流增多,把中国饮食文化推向亚洲甚至世界。两宋商业非常繁荣,饮食业相当发达,街上吃的店很多。

6、明清的饮食文化达到古代社会的高潮,出现一批美食学家。

7、清末到20世纪中期,被称为饮食文化“转折期”,一方面政治原因导致百姓食生活困难,另一方面西方的饮食习惯、工艺、理论等内容传入中国。

8、现代饮食文化还是个进行时态,80年代后的中国饮食已经从“吃饱”转向如何“吃好”,社会经济中餐饮业的职能逐渐拓展,食物生产的健康、安全问题不断出现与解决。网上曾有段子调侃,要么就逃走,要么“等死”,空气、食物的问题充斥在日常生活中,甚至危及生命。这也许是现代饮食文化的时代特征之一吧。

1.最早的是有巢氏(旧石器时代):当时人们不懂人工取火和熟食。饮食状况是茹毛饮血,不属于饮食文化。

2.燧人氏:钻木取火,从此熟食,进入石烹时代。主要烹调方法:①炮,即钻火使果肉而燔之; ②煲:用泥裹后烧; ③用石臼盛水、食,用烧红的石子烫熟食物; ④焙炒:把石片烧热,再把植物种子放在上面炒。

3.伏羲氏:在饮食上,结网罟以教佃渔,养牺牲以充庖厨。

4.神农氏:"耕而陶",是中国农业的开创者,尝白草,开创古医药学,发明耒耜,教民稼穑。陶具使人们第一次拥有了炊具和容器,为制作发酵性食品提供了可能,如酒、醢、醯(醋)、酪、酢、醴等。 鼎是最早的炊具之一,有爪儿因为当时没灶,还有鬲,其爪是空心的,鬶用来煮酒的。

5.黄帝:中华民族的饮食状况又有了改善,皇帝作灶,始为灶神,集中火力节省燃料,使食物速熟,而广泛使用在秦汉时期,当时是釜,高脚灶具逐步退出历史舞台,"蒸谷为饮,烹谷为粥"首次因烹调方法区别食品,蒸锅发明了,叫甑。蒸盐业是黄帝臣子宿沙氏发明,从此不仅懂得了烹还懂得调,有益人的健康。

6.周秦时期:是中国饮食文化的成形时期,以谷物蔬菜为主食。

春秋战国时期,自产的谷物菜疏基本都有了,但结构与现在不同,当时早田作业主要是:稷,(最重要)是小米,又称谷子,长时期占主导地位,为五谷之长,好的稷叫梁之精品又叫黄梁。

黍,是大黄粘米仅次于稷,又称粟,是脱粒的黍。

麦,大麦。

菽,是豆类,当时主要是黄豆,黑豆。

麻,即麻子。

菽和麻都是百姓穷人吃的,麻又叫苴。

南方还有稻,古代稻是糯米,普通稻叫粳秫,周以后中原才开始引种稻子,属细粮,较珍贵。

菰米, 是一种水生植物茭白的种子,黑色,叫雕胡饭,特别香滑,和碎瓷片一起放在皮袋里揉来脱粒。

7.汉代:中国饮食文化的丰富时期,归功于汉代中西(西域)饮食文化的交流,引进石榴、芝麻、葡萄、胡桃(即核桃)、西瓜、甜瓜、黄瓜、菠菜、胡萝卜、茴香、芹菜、胡豆、扁豆、苜蓿(主要用于马粮),莴笋、大葱、大蒜,还传入一些烹调方法,如炸油饼,胡饼即芝麻烧饼也叫炉桡。

淮南王刘安发明豆腐,使豆类的营养得到消化,物美价廉,可做出许多种菜肴,1960年河南密县发现的汉墓中的大画像石上就有豆腐作坊的石刻。

东汉还发明了植物油。

在此以前都用动物油,叫脂膏,带角的动物油叫脂,无角的如犬,叫膏。

脂较硬,膏较稀软,植物油有杏仁油,奈实油,麻油,但很稀少,南北朝以后植物油的品种增加,价格也便宜。

8.唐宋:饮食文化的高峰,过分讲究。“素蒸声音部、罔川图小样”,最具代表性的是烧尾宴。

9.明清:饮食文化是又一高峰,是唐宋食俗的继续和发展,同时又混入满蒙的特点,饮食结构有了很大变化,主食:菰米已被彻底淘汰,麻子退出主食行列改用榨油,豆料也不再作主食,成为菜肴,北方黄河流域小麦的比例大辐度增加,面成为宋以后北方的主食,明代又一次大规模引进,马铃薯,甘薯,蔬菜的种植达到较高水准,成为主要菜肴。

肉类:人工畜养的畜禽成为肉食主要来源。

满汉全席代表了清代饮食文化的最高水平。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史册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hicehao.com/u202402111614104111sg.html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