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拆书:
文成公主和亲
所谓和亲,说到底就是通过结亲以息战求和。
自汉代起就有不少公主嫁到匈奴去。
皇帝将自家的公主嫁到四夷小国,一般是为了靖边,使对方不再来骚扰。
李渊举义旗起兵时,曾向突厥借了两千骑兵并称臣示弱。
当年李渊对突厥的使臣说:“你们要是不来侵犯我,不侵扰百姓,我征伐所得百姓及财物全都是可汗的。
”后来李唐建立,李渊不断地向突厥纳贡。
一直到李唐扫平中原,突厥在李渊父子身上榨取了不少油水。
可是,李渊父子内心其实是不服的,突厥与李唐的战争是迟早的事。
突厥雄踞于北方,当时基本是整个欧亚大陆上军事力量最强大的组织。
从隋代开始,突厥就不断与汉族政权打仗,隋炀帝亲征突厥,差点命丧雁门关。
那一仗李世民也曾参与,后来也正是他以疑兵之计智退突厥。
可以说,隋唐两代与突厥之间仇恨颇深。
在隋朝短短的三十八年中,先后有五个公主和亲,其中嫁给突厥的就有三个。
不论怎么说,对于弱者而言,和亲只是一个能暂时苟安的政治手段。
贞观时和亲的第一个公主是李唐宗室的女儿,她被封为弘化公主后,于贞观十四年(640)嫁给吐谷浑的国王诺曷钵。第二个和亲的公主即后世名声显赫的文成公主,文成公主也是宗室之女,于贞观十五年(641)嫁给了吐蕃赞普松赞干布。
贞观九年(635)正月,松赞干布派大相禄东赞到长安向李世民请求通婚。
禄东赞仪表堂堂,气宇不凡,谈吐应对落落大方,完全没有小国的鄙陋之气。
李世民一见禄东赞,甚是喜欢,想把琅琊长公主的外孙女段氏许配给他。
禄东赞不答应,说:“我在国内已有妻室,父母所聘,不能抛弃。
何况赞普还没有得配公主,我怎敢先娶!”李世民听闻此言对他越加佩服,想给禄东赞更多赏赐,禄东赞都回绝了,一心只想为松赞干布求亲。
李世民便将文成公主许嫁给松赞干布。
文成公主是宗室之女,美丽聪慧,勇敢坚毅,且极有学识。
而且她信仰佛教,对吐蕃后来的宗教及文化产生了重大影响。
贞观十五年(641),禄东赞到长安来接亲,李世民派出江夏王李道宗护送,并让他带了不少陪嫁品,浩浩荡荡地向逻些(即今天的拉萨)进发。
在文成公主带进吐蕃的物资中,除金银珠宝外,最重要的是多种经学、医学、营造类的书籍和农作物种子。
松赞干布亲自远迎,向唐使李道宗行子婿礼。
在娶文成公主的两年前,松赞干布已经与波婆罗(即今尼泊尔)的尺尊公主联姻。
文成公主进藏后,成为松赞干布的第二个妻子,与松赞干布共同生活了十年。
这期间,吐蕃一直没有与李唐发生军事冲突,入藏的文成公主也不遗余力地引领着吐蕃向前发展。
文成公主初进藏时,松赞干布脱下自己穿的皮袍,特地换上汉人的绸布衣服去见她。
文成公主见到吐蕃人脸上都涂着厚厚的赭红色染料,觉得既不美观又不卫生,便向松赞干布建议去除这一风俗。
松赞干布也知道自己的民族在文明上远远落后于大唐,于是不顾臣民的反对,下令全民不许再涂这些东西。
此外,松赞干布在文成公主的建议下,把贵族子弟都集中起来学习《诗经》《尚书》,并选派优秀子弟到长安学习。
李世民去世的第二年,远在高原之上的松赞干布也离世了。
唐高宗李治派专使到逻些吊祭,还为松赞干布塑石像,列于李世民昭陵之侧。
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并无子女,松赞干布去世后,文成公主又活了三十年,一直住在吐蕃。
她设计并协助建造了小昭寺。
她带去的农书、医书、历书对藏族的文化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汉族的纺织、制陶、酿酒工艺也传到了吐蕃。
680年,文成公主去世,吐蕃为她举行隆重的葬礼,唐朝也派出特使吊祭。
智退突厥
杰出的军事家不仅能在兵力保持优势时获得胜利,还应当能在完全没有优势时避免惨败。避免失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应对瞬息万变的情势,若没有智慧和胆量,肯定是不行的。李世民就曾上演过一场以弱退强的好戏。
武德七年(624),还是秦王的李世民在长安城内与李建成、李元吉二人“宫斗”,双方正拼得热火朝天时,突厥突然大军压境。
虽然突厥一直接受李唐纳贡称臣,但一到冬季闲来无事,就跑到汉民区抢掠。
李渊不堪其扰,因为没实力反击,也束手无策。
这一次,突厥从三月份,自原州一直抢到朔州,六月打到山西左云。
他们在代州被守兵击败,回侵朔州,被唐将秦武通的军队打败。
突厥再回击原州,李渊调了宁州刺史鹿大师去救援,又调灵州总管杨师道去大木根山抄突厥的后路。
突厥又袭击陇州,尉迟敬德前去迎敌。
突厥一时没占到便宜,当月十五日又突袭平凉的阴盘。
这时,李唐内部发生了激烈的争论。李渊苦于连年受突厥侵袭,于是决定迁都。李建成、李元吉兄弟俩支持这一决定,而且李渊最为宠信的重臣裴寂也十分支持。但李世民坚决反对,他说:“未听闻有避让之法可躲开豺狼的,唯有打败突厥,才能解决边患。”李渊深以为然,便收回成命,取消迁都,任命李世民为统帅,全力迎战突厥。
突厥此时也在激烈讨论,是一举消灭李唐,还是保留它,年年吃进贡呢?他们分析之后认为,现在李唐肯定要统一中原,原来那些割据势力都已经被李家父子消灭得差不多了。突厥迟早是要与李家父子对垒的,不如趁现在李唐的势力还不够强大,一举歼灭为好。于是突厥倾全力来攻打李唐。
当年七月二十一日,李渊派李世民出豳州道迎战突厥。
八月十二日两军相遇在五陇阪,双方摆开阵势准备拼死一战。
突厥在到五陇阪之前已经连续攻下了原州、忻州、并州,直到被绥州刺史刘大俱击退。
突厥当时的可汗有颉利和突利两位,颉利是大可汗,突利是小可汗,二人是叔侄,但一向不和。
五陇阪一战,突厥大小可汗带了最精锐的一万兵马参战,李世民与弟弟李元吉带的兵马因连日行军已经疲惫不堪,再加上粮草被阻断,战斗力堪忧。
当时关中地区一直下着大雨,李元吉和许多部将都认为敌强我弱,应当紧闭城门拒敌,李世民坚决不许。
这时,突厥摆开了阵势,一遍遍地敲着战鼓。
就在颉利可汗以为李世民不会出阵迎敌之时,李世民突然带着一百名骑兵飞奔到突厥阵前,大喝道:“颉利小人,你背盟负约,食我民脂民膏多年,真乃豺狼野种!你以为我李世民会怕你吗!有种的咱们单打独斗,我这一百骑兵足够踩平你的虾兵蟹将了!”李世民说完哈哈大笑。
颉利在雨中犹疑起来,不明白李世民的用意。
李世民用兵一向神出鬼没,只见他轻装上阵,又谩骂不休,莫不是诱敌之计?颉利没敢操兵器打上来,按兵不动想再看看情况。
李世民又策马逼上前来,叫了旁边的将领:“你再去这样骂一遍突利小贼!”突利也是没敢吱声。
他不知李世民葫芦里卖的什么药,不敢上前接招。
李世民哈哈大笑,又驱马到了突厥军营的壕沟前。
这下颉利沉不住气了,大雨中他隐隐地听到李世民的部将对突利说什么盟约,渐渐担心起来。
这两个可汗一向不和,各怀鬼胎。
颉利想,如果突利与李世民勾结,这会儿打起来,自己两面受敌,搞不好还会丢掉性命。
于是,他对李世民大喊:“秦王暂且留步,今日雨大,单打独斗也显不出咱俩的厉害,不如来日决一死战。
我退兵一里,各自坚营如何?”李世民答:“来日就来日,我怕你什么?来日一样斩你的狗头。
”骂完便引兵回营。
回营之后,诸将仍旧心惊,若真打起来,胜负难料。
李世民分析道:“连日阴雨,突厥所擅用的弓箭已不好用。
弓上的筋胶由于阴雨受潮而发黏失效,弓不可用,对突厥来说,就像是飞鸟折翼!而我们住在房屋之中,所带兵刃都锋利适用,不趁机攻打他们还等到什么时候?”于是,李世民冒雨又将自己的军队向前推进一段。
突厥巡夜者见此情景惊骇不已。
当天夜里,李世民派了口舌灵利之士去游说突利联唐:第一,分析双方实力和形势,对突利说明与唐朝死磕没有好果子吃,对双方都不利。
第二,即使突厥一时胜了,突厥不会农耕,中原又不适合放牧,他们没有占到多大的便宜。
第三,如果突厥一家独大,没有人可以控制颉利可汗,突利便永远没有出头之日。
而且颉利心胸狭小,手段狠毒,长期与之争权,突利未必有好下场。
第四,如果突利归顺大唐,大唐肯定愿意帮忙灭了颉利,并扶持突利。
突利可汗最终被说动了。
次日,颉利可汗要打开营门摆阵攻敌,可突利就是不干。颉利无奈,只好派了阿史那思摩来求见李世民请和。李世民顺水推舟,拿出早就拟好的停战协议,订了盟约,双方撤军。
一场重大的危机就这么被化解了,不得不说李世民实在是聪明!这个离间计用得恰到好处、恰值其时。不过突厥也没有恪守信用,虽然签了盟约,照样小抢小闹。不过,突厥这一年没占到什么便宜:先在麟游杜阳谷被柴绍打败;九月初六,又在绥州被都督刘大俱打败,刘大俱还活捉了三名突厥贵族。
恫吓颉利
与汉武帝刘彻相比,李世民建立武功的难度要大得多。
刘彻上台之前,大汉已经过几代皇帝的励精图治,有了充分积累。
刘彻的祖父汉文帝、父亲汉景帝都是持家勤俭、兴国有方的好皇帝。
刘彻当家之时,全国有两三千万人口,国富民强。
大将卫青、霍去病远征匈奴,动辄出动人马数十万,烟尘遮天蔽日。
李世民没有这样的家底,甚至与隋炀帝相比,也显得寒酸。
隋朝中期,全国有九百万户百姓,而李世民执政之初,连两百万户都不到,到了贞观后期,全国也才有三百多万户。
冷兵器时代,打仗拼的是人命,后勤补给靠的也是家家户户交纳的粮食。
人少,是很严重的问题。
不过,这些都无法阻挡李世民一统天下,成为“天可汗”的步伐。
因为李世民是一个比刘彻更高明的军事家,兵法用得滚瓜烂熟,出神入化。
三十六计中真的应该加上恫吓之计,有时恫吓也是可以解决大问题的。
兵法讲究攻城为下,攻心为上,不折人之兵,不费己之卒就能退敌,当然是上上计。
武德九年(626)李世民就玩过这么一招,后来与突厥结成便桥之盟。
武德九年六月,发生了玄武门之变,李世民杀了太子哥哥和齐王弟弟,让父亲李渊当太上皇。这时候李唐虽建国九年,但是一直在与全国各地的“反贼”打仗,来不及充实国力。十二月,李世民刚当上皇帝没几天,突厥又来趁火打劫,想大肆抢掠一番。
颉利、突利两位可汗带着二十万兵马浩浩荡荡地朝长安杀过来,京师震动。富人们早早地收拾细软逃命,穷家小户也惊慌不已,胡乱逃窜。长安城内一片混乱,李世民下令全城戒严。八月八日,颉利的前锋杀到便桥(即西渭桥)之北并驻扎下来。这里距长安不到五十里,新君李世民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颉利可汗派了高级将领执失思力入朝打探情况,并要挟李世民。
执失思力在朝堂上虚张声势,威胁说:“我们两位可汗带了百万大军兵临城下。
你是战是降给个话,我好回去复命。
”李世民厉声道:“我与突厥结盟为亲,曾与你们可汗当面约定,现在你们又擅自违约,带兵打到我的地盘上来。
我问心无愧,你还敢自夸强盛,我先把你给杀了!”执失思力被吓得不轻,立即道歉,请求李世民让自己回去复命。
站在一旁的大臣萧瑀、封德彝等人奏道:“陛下勿怒。
现在大军压城,且两国交兵不斩来使,宜将执失思力礼送回去。
”李世民说:“不是这样的。
现在我要是把他放回去,突厥一定以为我惧怕他们。
”李世民下令把执失思力关起来,对大臣们说:“颉利是听说我们国家有变,知道我刚即位,以为我不敢迎击。
现在要是闭门自守,他们一定会纵兵大肆抢掠,难以收拾。
明天我要亲自出去迎敌,以示轻敌。
再炫耀一下军容,让敌人知道我下决心要死战。
能不能以军威恫吓突厥,就在此一举了!”于是,李世民连夜布置了浩大的军阵。
第二天,李世民一身金甲,兵刃闪亮,策马向渭水便桥而来,他只带了高士廉、房玄龄等六人。
李世民隔着渭水向颉利可汗喊话,责备他背信弃义,违约南侵。
李世民言辞滔滔,一番讲得话义正辞严,气势逼人,颉利顿时哑口无言。
这时,李世民布置的军队慢慢出现了。
只见漫野皆是唐兵,旌旗连绵不断,刀戟森然,寒光闪闪,军容整齐肃杀,阵形一丝不乱。
更可怕的是,唐兵之多,一眼望不到头。
颉利可汗大惊,这时又传来线报,说执失思力被唐朝扣押。
看样子李世民早就做好了准备,志在必得。
颉利心中大惧,便同意和谈。
李世民通过一番表演,达到了不战而胜的目的!这一幕,与武德七年(624)五陇阪之战有异曲同工之妙。那一仗靠的是离间计,而这一仗则是以恫吓退敌,居然也达到了目的!李世民胆略和智慧兼具,实在是古往今来屈指可数的军事奇才。
第二天,颉利可汗与李世民就在便桥之上斩白马,举行仪式,签订盟约,两国罢战休兵。颉利带着二十万突厥士兵回到了塞北。不过对这件事李世民深以为耻。直到四年后李靖打败了颉利可汗,以三千骑兵攻克了突厥的重镇定襄,李世民对李靖感叹道:“你这是报了我便桥之羞啊。”
历史皇帝李世民文成公主为什么唐朝之后的少数民族越来越难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