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投稿 / 正文

三皇五帝的历史故事感想,三皇五帝读后感?

三皇五帝:天皇 地皇 泰皇,黄帝 帝喾 颛顼 尧 舜

这是中华民族文明的源头,从三皇五帝时代,中华民族便开始了不断的奋进之路。

几千年以来,三皇的说法也众说纷纭,但是唯一不变的是三皇的三个称谓。至于人选,其实比较杂乱,南宋时期有本《路史》更是把三皇分成了前中后三波,这种说法太过久远,而且由于南宋距离上古时期太长,所以也没有成为主流的定论。

唐代司马贞的《三皇本纪》里,将女娲之后的洪荒时代分成了很多“纪”,最后的三纪分别是因提纪、禅通纪、疏仡(yì)纪。

每一个纪元由一个人统治,因提纪是燧(suì)人,禅通纪是伏羲,疏仡纪是黄帝。

只是《三皇本纪》本来是为了补全史记而写的,但是在《史记》里,司马迁将黄帝纳入了五帝的范畴。

从三皇五帝的传说中,我们可以看出新石器时代晚期的文化特征,而不是旧石器时代晚期的化特征。

中国早期人类逐步积累生存经验的历史进程,他们的传说故事反映了父系氏族公社的部落联盟鼎盛及其解体的历史内容。

这些传说大约都是在新石器时代晚期,随着私有制的发展,各氏族部落之间为了争夺土地、财产、人口而产生了冲突,演变为大规模的战争。

三皇是指伏羲、燧人、神农,或者是指伏羲、神农、黄帝,或者是指伏羲、神农、女娲等。

五帝是东西南北中五方的天帝,也叫五方神。

中央的天帝是黄帝,他是天廷的最高统治者。

在五行中,中央属土,黄帝的属神是后土,手执一条大绳以治理四方。

东方在五行中属木,其天帝是太皞,属神是句芒,手里拿着圆规以治理春天,是管春天草木生长的神。

南方在五行中属火,其天帝是太阳神炎帝,属神是祝融,他手里拿着秤杆以治理夏天。

西方在五行中属金,其天帝是少昊,属神是蓐收,手里拿着一柄大斧来治理秋天。

北方在五行中属水,其天帝是颛顼,属神是玄冥,手里拿个秤锤来治理冬天。

这五方的天帝,各自统治着一片辽阔的土地。

一般认为中国古代的“三皇”是指:伏羲为天皇,神农为地皇,燧人为人皇。五帝即黄帝、颛顼、帝喾、尧、舜。在此,笔者根据有关史料及传说,将三皇五帝对人类社会的主要贡献简述如下:

伏羲为天皇。相传,伏羲通过对人体和自然界各种现象的长期观察,始作八卦(先天八卦),先天八卦堪称我国古代文化的源泉。先天八卦的创立,是人类历史上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一座里程碑。伏羲是最早对宇宙空间方位和日月星辰天体有所认识的部落首领。所以,伏羲又被称为昊天。

神农为地皇。在神农之前,人类主要是以捕猎、采摘为生,神农尝百草,分辨出哪些植物可以当做食物,哪些植物可以当药治病,教民依四时种五谷、植百果。据说他还发明了农耕工具耒、耜,为当时的农业发展作出了很大贡献。

燧人为人皇。燧人是原始社会向氏族公社过渡时期出现的部落首领,相传,燧人钻木取火,被人们誉为火神。燧人之时,人类的生产活动主要以狩猎采摘为主,火的发明为当时人类驱赶战胜野兽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人类用火烤制食品,由吃生食变为以熟食为主大大减少了疾病的发生,延长了人的寿命。

黄帝之时,诸侯互相侵伐,社会动荡不安,其中蚩尤最为残暴。黄帝修德振兵,与蚩尤部落战于涿鹿之野,擒杀了蚩尤。于是四海宾服,百姓得以安居乐业。相传,黄帝之时开始驯化鸟兽为人类所用,还发明了文字、织布机、轮车等,大大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所以,黄帝又被称为轩辕氏。

帝颛顼(高阳氏)是黄帝之孙。颛顼为帝清白,知人善任,教化有方。为人足智多谋,祭祀虔诚,顺应天地,受到了民众的爱戴。

帝喾(高辛氏)是黄帝的曾孙。高辛自幼聪明,为帝俭朴,明察秋毫。顺天之义,知民之急,仁而威,惠而信,修身而天下服。

帝尧(陶唐氏)是帝喾之子。帝尧宽厚仁义,知识渊博,富而不骄,贵而不舒,合和万国,与民同乐。帝尧之时,百工兴旺,天下太平。据说陶器就是他发明的,所以尧又被称为陶唐氏。

帝舜(有虞氏)属颛顼之后。

舜虽是颛顼之后,但自舜以上六世皆为庶人。

因舜勤奋努力,并以孝闻名取得了帝尧的信任,帝尧以娥皇、女英二女与舜为妻。

帝尧虽有九个儿子,但经多方考验,最终将帝位禅让给了舜。

帝尧命舜行天子之政时,舜巡狩四方,了解灾情,体察民情,同律度量衡,并建议帝尧流放了朝中的四个凶人,至此天下得以安宁。

舜为帝后,行厚德,亲贤能,远佞人,起用大禹等有能力的人治理天下,而后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百业兴旺,路不拾遗,夜不闭户。 “六亿神州尽舜尧”,既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又是对尧舜时代的赞美。

三皇五帝讲究天人合一,天下大同

中国古书上,把伏羲、女娲、神农称为“三皇”,把太皞、炎帝、黄帝、少皞、颛顼称为“五帝”,其实“三皇五帝”都是象征性的人物,是想象中的氏族部落或部落联盟的领袖。关于“三皇五帝”的记载,虽然是一些美丽动人的神话,却能反映原始社会氏族和部落的历史。

传说伏羲、女娲、神农是远古时代的大圣人,各有一些了不起的功绩。

伏羲,又称庖羲。据说他是个大发明家,“始作八封”,“作结绳而为网罟”。这是两件大的发明创造。当然,社会出现这样的新事物,是由于人们集体劳动的结果,而不会是某个“圣人”的恩赐。但这个传说告诉我们,那个伏羲氏族开始使用一种记事符号,又懂得制网捕鱼了。

女娲的主要业绩是“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据说,在这以前,天塌地陷,灾害不息,经过她老人家的工作,一切就序了。她也就成了传说中整理天地的神。这个故事反映了远古人类与自然界的艰苦斗争。

神农是传说个主掌稼穑的土神。

大概是指原始社会农业开始发展的氏族名称。

据记载,当初人们吃生肉,喝兽血,穿兽皮。

神农认为人们这样生活下去,是难以维持的。

于是,他“尝百草之实,察酸苦之味,教民食五谷”。

实际上农业生产知识是上古人类实践经验的积累。

神农并无其人。

后来人们推测,神农氏的事迹,大致反映相当子母系氏族制繁荣时期的社会情况。

传说中的五位上古帝王,文书记载很不一致。他们活动的时代可能已经进入父系氏族制,或原始社会末期了。

太皞,也称为太昊,姓风。相传他人头蛇身,或人头龙身,可能是以蛇或龙为图腾的氏族首领,居住在陈地(即现在河南淮阳县)。他应该是淮河流域氏族部落想象中的祖先。

炎帝,姓姜。

相传他牛头人身,可能是以牛为图鹏的氏族首领。

最初,这个氏族活动于渭河流域,后来进入黄河中游,与九黎族发生了长时期的冲突。

九黎族的首领叫蚩尤,兽身人言,铜头铁脖子,头上有角,耳上生毛硬如剑戟,能吃砂石,可能是以某种猛兽为图腮的氏族。

他有兄弟八十一人,即八十一个氏族,是勇悍善战的强大氏族部落。

蚩尤把炎帝驱逐到涿鹿(今河北西北桑干河流域)。

炎帝向黄帝求援,双方在涿鹿大战-场。

蚩尤请风伯雨师兴风作雨,造了大雾使黄帝的士兵迷失方向,黄帝请旱神女魃,把天气放晴,造了“指南车”辨别方向。

这场激烈战争的结果是蚩尤失败,被杀死了。

黄帝取得了胜利,被推举为“天子”。

黄帝姓姬,号轩辕氏,又号有熊氏。

传说黄帝族原先居住在西北方,过着不定居的游牧生活,打败蚩尤后又与炎帝族在阪泉发生三次大战。

黄帝统率以熊、罴、貔、貅、虎等野兽为图腾的氏族参加战斗,打败了炎帝部落,进入黄河流域。

从此,黄帝部落定居中原,并很快发展起来。

史书记载“黄帝之子二十五宗,其得姓者十四人,为十二姓”,说明这些部落形成了巨大的部落联盟。

黄帝后代与其他部落共同融合,形成中华民族,黄帝轩辕氏被看成是华夏族的始祖。

后来,中国人自称是“黄帝子孙”。

正是这个原因,后人把许多发明创造都传作是黄帝的功绩,说他用玉作兵器,造舟车弓箭,染五色衣裳。他让妻子嫘祖教人民养蚕。他命令大臣仓颉造文字,大挠造干支,伶伦制作乐器等等。这些传说不大可靠,我们只能理解为黄帝时代生产工具大有进步。

少皞,也叫少昊,姓己,名挚,号穷桑帝,传说是黄帝的后代,居住在山东曲阜一带。这个部落以鸟为图腾,有风鸟氏、玄乌氏、青乌氏,共二十四种。这可能是二十四个氏族合成的一个大的部落。少皞族是黄帝族向东发展的一支。

颛顼,号高阳氏,居住河南濮阳县一带,相传是黄帝的儿子昌意的后代。

古书记载;“高阳氏有才子八人”,可能这是八个氏族。

颛顼对九黎族信奉巫教,杂拜鬼神的风尚进行了治理,逼迫他们顺从黄帝族的教化。

后来,有个部落的首领共工对颛顼非常不满,愤怒地用头撞倒了不周山。

顿时,撑着天空的柱子斜了,拴者大地的绳子断了。

于是天向西北倾斜,日月星辰移动;地在东南洼陷,江河随之东流。

这是说共工改造自然,成了胜利的英雄。

这些古代神话传说,形象地反映了我们中华民族勤劳、勇敢和智慧的光荣传统,深刻地说明人类社会的最初文明是经过艰苦斗争创造出来的。

三皇五帝到秦,是我中华文明初步形成,旦生我中华诸多文化名家,夏商周的文化,先秦文化,在制度方面是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化。由公天下到家天下的形成。

为后世封建制,制定了实行嫡长子继承制,礼乐制维系统治秩序,严格规定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之间的上下尊卑关系,

中国是人类文明的起源之一。从远古时代起,我们的祖先就已经生活在了这片广袤辽阔的大地上。

根据目前的考古化石可知,生活在今云南地区、距今170万年的元谋人已是典型的猿人了,而距今70—20万年前的北京猿人则已经能够制作简单的工具,并且掌握了使用天然火的能力,这一切都预示着文明的曙光。

北京猿人生活场景

大约从五六千年前开始,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开始进入农耕畜牧阶段,而中国的历史也由此进入了古史传说时期。

关于这一时期的历史,古书所载多充满神话色彩,其中较为可靠的当属三皇五帝。三皇五帝,说法不一,较为主流者认为“三皇”指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五帝”则指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

当时中华大地尚未形成国家组织,各部落之间互推一首领为诸部落之共主,也就是部落联盟的首领。所谓“三皇五帝”,可能就是中原地区部落联盟的首领。

黄帝时期,黄帝首先联合同属黄河流域的炎帝部落在涿鹿之战中击败江淮流域的蚩尤部落,然后又在阪泉之战中击败炎帝部落,炎、黄两部落遂逐渐走向融合,形成了华夏族的主体,这也是后世中国人称自己为“炎黄子孙”的原因所在。

黄帝战蚩尤

自炎、黄之后,人们安居乐业,讲信修睦,可谓天下为公。

对于部落联盟首领的接替,人们以相对和平的禅让制进行。尧帝在位七十载,晚年禅位于德才兼备的舜;舜帝在位近四十年,晚年又禅位于治水有功的禹。禹继承部落联盟首领后,统率中原部落征伐南方的三苗部落,在此过程中逐渐确立了王权。不久,禹大会诸部落首领于涂山,是为“涂山之会”。

各部首领对禹行臣服之礼,俨然已成国家之规模,而禹也由部落联盟首长转化为国家君王,这标志着夏王朝的建立。禹去世后,其子夏启继位,并在都城阳翟举行了“钧台之享”,得到了各部落首领的确认,自此传统的“禅让制”由“世袭制”取代,夏王朝的统治基本确立。

中国历史也进入了王朝统治时期。

夏朝疆域

相传夏启死后传位其子太康,然太康终日游猎田间,不理政事,以致“太康失国”之祸。此后历经三世,少康重新夺回王位,后励精图治,遂成就“少康中兴”的局面。

少康之子季杼在位期间向东用兵,征服东夷,夏王朝进入全盛时期。至夏朝第十四位君主孔甲时,其荒淫无度,诸侯叛夏,史称“孔甲乱夏”;至第十七为君主桀时,其暴虐无道、内外失德,以致民心尽失,原为夏朝臣属的商部落在首领商汤的领导下兴兵伐夏,并于鸣条之战中大败夏桀,夏朝灭亡。

从禹到桀,夏王朝共传十七位君王,大约从公元前2070年到公元前1600年,享国470年。

商朝疆域

商汤在鸣条之战中大败夏桀,遂取代夏朝在黄河下游地区建立起新的王朝,是为商朝。由于商朝前期未能确定明确的王位继承制度,以致出现了“九世之乱”的王位争夺纷争;加之水旱灾害频发,屡次迁都,致使政局动荡不安。

到第十九位君主盘庚时,其力排众议,迁都于殷,政局逐渐趋于稳定,此后商朝又被称为“殷商”。到第二十二位君主武丁时,相传其在位五十九年,任用贤能,对内安定秩序,发展生产,对外征伐四夷,开疆拓土,殷商国势达于鼎盛。

然而,无休止地对外征伐极大地消耗了国力,武丁之后殷商国势日衰。到第三十位君主商纣时,其生性残暴,整日“以酒为池,以肉为林”,引起了人们的激烈反抗。此时生活于渭水流域,原为商朝外服邦国的周人势力兴起,并在周文王、周武王的治理下逐渐强盛。

公元前1046年,武王兴兵伐纣,牧野大战,商军倒戈,纣王自焚,商朝灭亡。从汤到纣,商王朝传世三十位君王,大约从公元前1600年到公元前1046年,享国550余年。商王朝时期,国家更具规模,尤其是灿烂的青铜文化在中华文明早期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西周疆域

武王伐纣,将黄河流域东西两部分紧密地结合了起来,从而造就了比商王朝更灿烂、更伟大的王朝,是为周王朝。周朝后来因国都迁徙,分为西周与东周,而东周时代的历史又与西周截然不同,当然这是后话了。

先说西周,武王灭商后定都镐京,分封纣王之子武庚管理殷商旧地,并以自己的兄弟管叔、蔡叔、霍叔监督武庚。武王在位四年而崩,其子成王继位,因其年幼,武王弟周公辅政。管叔不满周公摄政,武庚趁机煽动,遂成“三监之乱”。

周公东征,杀管叔,平定叛乱,史称“二次克商”。与此同时,周公大规模分封宗族姻亲及功臣,广建诸侯国,屏护王室,西周势力遂进一步向东方延伸。此后,西周社会稳定,生产发展,成王、康王在位四十载海内安宁,号曰“成康之治”。

周人势力向东延伸后,继而向南扩张,然昭王南征而不复,扩张受挫,周室中衰。穆王时,远伐西北,虽有胜绩,然“自是远服者不至”。其后共王、懿王、夷王,只能勉力维持局面。至厉王时,王室欲垄断山林之利,钳制舆论,遂引发“国人暴动”,厉王出逃,周公、召公二相行政,史称“共和行政”。

共和十四载,厉王崩,宣王立,王室复兴,南征北战,多有胜利,史称“宣王中兴”,然而实际上徒有中兴之名,已难掩王朝衰败景象。周幽王继位后,沉湎酒色,昏庸无道,甚至为博美人一笑,不惜“烽火戏诸侯”,以致失信诸侯。

公元前771年,犬戎族攻打镐京,诸侯不至,周幽王被杀于骊山,西周灭亡。幽王死后,其子平王继位,平王见镐京残破,遂于公元前770年迁都洛邑。平王东迁,标志着东周时代的开始。

春秋战国形势图

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从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76年是为春秋时期,从公元前475年到公元前221年是为战国时期。西周立国近三百年,实行分封制藩屏王室,以宗法制实现权力的传承,而宗法分封制的维持是以实力为依托的。

骊山之乱后,平王东迁,周王室失去了足以驾驭各诸侯国的军事力量,由此引起的现象便是王命不行,诸侯不至。王室既已衰微,诸侯国势力崛起,东周时期的政治重心遂由周天子转向了诸侯,即“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变为“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为了取得代天子以行王命的地位,春秋时期诸侯之间展开争霸战争,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相继争霸,号曰“春秋五霸”。

到了战国时期,韩、赵、魏三家分晋,田氏代齐,传统的礼乐制度更加沦丧,春秋时期代天子行王命的“霸主”角色已不能满足诸侯国君,各诸侯国君纷纷改称“王”,诸侯国之间的争霸战争转化成更为激烈的兼并战争。

环顾宇内,以齐、楚、燕、韩、赵、魏、秦实力强大,号曰“战国七雄”。

为了在激烈的战争中求得生存,各国先后进行了变法运动,其中以魏文侯改革、商鞅变法、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成果显著,尤以商鞅在秦国的变法最为成功。

秦国因商鞅变法而日渐强大,逐渐具备了一统寰宇的实力。纵观春秋战国时期,频繁的战争加重了人民的痛苦,而对乱世的思考与改革,使许多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纷纷著书立说,从而形成了中国历史上思想领域“百家争鸣”的局面。

百家争鸣

公元前256年,秦国出兵进攻久已衰败的周王室,东周灭亡,自此名义上的“天下共主”不复存在。

秦王嬴政继位后,从公元前231年到公元前221年,相继灭掉韩、赵、魏、楚、燕、齐,统一中国,并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制王朝——秦朝。嬴政自认功过三皇,德超五帝,遂自称皇帝,是为秦始皇,中国历史开始进入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统治时期。

三皇五帝:并不是真正的帝王,仅仅是原始社会中后期出现的为人类作出卓越贡献的早期部落联盟的首领,后人追尊为“皇”或“帝”。

三皇五帝的说法,应该是指后人对远古时期帝王,三皇五帝朝代的概括,而不是全指,是华夏文明对祖先的尊崇与缅怀。

中国古代神话体系是中国文明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中国古代早期神话和早期的政治相结合,使统治者权力逐渐神化,演变成至高无上的天子权力。

口口相传的神话逐渐成为了妇孺皆知的"历史"。在生产力水平和认识能力较低的社会,人们很难分辨每个人都在传的故事的真实性,就这样,产生了口口相传的三皇五帝。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史册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hicehao.com/u20230424124610a2a10sg.html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