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千人读红楼梦,就有一千个结论。”是暂时的红学现象。泡沫可以千千万,但并不是繁荣的标志,而是“糊涂”与“梦魇”的表现。将来一切泡沫都自行消失了,肯定会出现“一千人读红楼梦,就只有一个结论”的新局面。这种结果,不是红学的萧条与没落,而是九九归一,万流归宗,是红学的“涅磐”与“新生”。
红学研究的首要宗旨,就是要坚信作者们的“写作原则”:“至若离合悲欢,兴衰际遇,则又追踪蹑迹,不敢稍加穿凿,徒为供人之目而反失其真传者。”(《第一回》)
换句话说,作者们将“真事隐去”,改用“假语村言”所写的东西,只能隐藏着同一段历史时期的历史人物与事件,不可能隐藏着第二个历史时期的历史人物与事件,最后研究的水落石出了,只会是“千条江河归大海”——那就是原作者预先设计的隐秘“真传”。不可能 “一千个人心中,就有一千个哈默雷特。”
例如刘姥姥与醉金刚倪二两个演员,隐射了德国传教士汤若望在中国不平凡的一生。蔡元培认为刘姥姥隐射康熙朝汤斌(错误指向)。杜世杰认为刘姥姥隐射宣武门南教堂德国神父汤若望(正确认定)。
笔者认为,刘姥姥与醉金刚倪二两个演员,联合演绎汤若望神父。
《第二十四回》贾芸向倪二借高利贷,购买强力流产不育药“冰片麝香”,送给王熙凤(下嫁皇父摄政王的孝庄)做礼物,演绎未亲政的顺治帝(贾芸是“后廊上住的五嫂子的儿子”:指代盛京后宫皇太极第五位后妃庄妃的儿子福临),与孝庄义父、顺治玛法(爷爷)汤若望合谋,旨在诱导“下嫁的太后”流产。
因为皇父摄政王的“哥儿”一旦降生,必将严重威胁顺治的皇位甚至生命,引发大清国山摇地动。
所以,汤若望神父坚决支持福临的阴谋诡计。
第六回《刘姥姥一进荣国府》,隐射顺治六年“秋尽冬初”,孝庄已经妊娠六七个月,果然出现先兆流产症状,急招德国神父(“外路和尚”)汤若望进宫保胎。
刘姥姥知道冰片麝香发挥药效了,就带着板儿(助产手法),直闯后宫正门乾清门(荣国府正门),被侍卫班挡驾(“几个挺胸叠肚指手画脚的人”)。
然后出东华门,绕道沙滩,抵达故宫后门神武门(荣国府后门),先向孩子们打听周瑞家的,请她引路,穿行御花园,经过西长街胡同,才磨蹭到西三所中宫殿(王熙凤小院)。
“……周瑞家的听了,方出去引他两个进入院来。
上了正房台矶,小丫头打起猩红毡帘,才入堂屋,只闻一阵香扑了脸来,竟不辨是何气味,身子如在云端里一般。
满屋中之物都耀眼争光的,使人头悬目眩”(汤若望知道此乃麝香冰片令人眩晕的药味)。
……方欲问时,只见小丫头子们齐乱跑,说:"奶奶下来了。
"——孝庄(王熙凤)已经自动流产了。
汤若望(刘姥姥)圆满完成了阴谋。
第六回的“真事隐去”就只有五个字“奶奶下来了”其他眼花缭乱的故事,都是“假语村言”。
第六十一回(6十1==7,标志顺治七年)《判冤决狱平儿行权》,平儿隐射孝庄的大秘书苏麻喇姑,她追述了顺治六年孝庄发生的流产旧案,但她没有识破其中的阴谋诡计。
平儿道:“何苦来操这心!‘得放手时须放手’,什么大不了的事,乐得不施恩呢。
依我说,纵在这屋里操上一百分的心,终久咱们是那边屋里去的(您的皇太后当到老也是白忙活,最后还要被定为多尔衮夫人,被休弃在皇室系统之外)。
没的结些小人仇恨,使人含怨。
况且自己又三灾八难的,好容易怀了一个哥儿,到了六七个月还掉了,焉知不是素日操劳太过,气恼伤着的。
如今乘早儿见一半不见一半的,也倒罢了。
”
平儿演绎孝庄大秘书苏麻喇姑
——平儿苏麻喇姑对大内隐秘最清楚,对“太后下嫁”的历史后果也十分明白(“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由于“太后下嫁”,薨逝后三十七年不能入土为安,既没有资格陪葬盛京昭陵,也没有资格进入遵化清东陵风水墙之内。而盛京昭陵与遵化东陵,都是大清的“金陵”也。
清人戚廖生(1730—1792,乾隆三十四年进士,乾隆五十七年卒于福建按察使)是识破《石头记》隐秘的第一位文人,但他没有深入研究,也不敢道破真相,只指明了揭示真相的方法。
他认为《石头记》“一声两歌,一手二牍;黄华二牍,左腕能楷,右腕能草。
神乎技矣!吾未之见也。
今则两歌而不分乎喉鼻,二牍而无区乎左右,一声也而两歌,一手也而二牍,此万万不能有之事,不可得之奇,而竟得之《石头记》一书,噫,异矣!”
戚廖生看出了《石头记》阴阳对立,正反两面,两条脉络,两个内容,一是小说,一是历史。
由于受到时代与条件的限制,戚廖生还不可能揭示《石头记》里隐喻的真实历史,但他理解了这段历史非同小可,“字字写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因此,他对《石头记》采取了极为慎重的态度,对于原文,一字一句,一笔一画,都尽量保留,以待后人的研究。
民初王梦沅指出:“盖上下数百人中,不必一一派定角色,或比此言彼,或数人合演一人,或一人分扮数人,或先演后半部再演前半部,或但用之此一场即不复问下一场。”
在索隐派前辈的基础上,笔者从《石头记》挖掘并总结出九百余条历史事件与历史人物的信息。
从而证实《石头记》作者对明亡清兴的那段历史是高度负责任的,隐写的一丝不苟,影射的天衣无缝,确实遵循了作者的写作原则,那就是“至若离合悲欢,兴衰际遇,则又追踪蹑迹,不敢稍加穿凿,徒为供人之目而反失其真传者。
”……“虽其中大旨谈情,亦不过实录其事”。
笔者认为,凡符合上引“写作原则”的索隐成果,就经得起推敲与验证,就符合历史事实,也必然符合《红楼梦》作者的宗旨。
《红楼梦》演员可以变换面孔与场景,但演绎的历史事实却万变不离其宗,全部符合历史记录。
虽然目前尚未得到大家的认同,但最终是会被广大读者认同的。
凡偏离上引“写作原则”的索隐成果,就是无中生有,信口开河或信口雌黄,就经不起推敲与验证,因为不符合历史事实,也就不符合《红楼梦》作者的原意。
虽然现在是闹热的主流派,但最后会轰然崩溃的。
如果大家共同努力,运用“蚂蚁啃骨头”的苯办法,从《石头记》文本原文中,索解出一千条隐射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与文化典故,估计《红楼梦》的问题就基本解决了。九九归一,千条江河归大海了,大家就可以实事求是的研究《红楼梦》博大精深的文学、艺术、美学与哲学价值了。
目前,“真假”二字,横亘在面前,大家除了争吵,什么也办不成。笔者想每次列举50例索解出来的历史人物与历史事件的新信息,先辨真假,再谈是非,发表出来,以飨读者,同时征求批评。十次之后,就可以勾画出作者们“真事隐去”的原貌,也就揭示出“假语村言”的障眼法了。
《红楼梦》第一回采用了两个神话故事。
一个是女娲氏炼石补天,遗弃一块未用,大荒顽石不甘寂寞而要下世历劫的故事(孝庄的故事)。
另一个是警幻仙子赤瑕宫里的神瑛侍者,“凡心偶炽,乘此昌明太平朝世,意欲下凡造历幻缘”的故事,而神瑛用甘露之惠救活的绛珠仙子也要下世,以眼泪还债,因此勾出多少风流冤家陪他们去了结此案——这是作者杜撰的爱情故事(顺治皇帝与董鄂氏皇贵妃的故事)。
前一个神话勾画出了元明清三朝特别是天命、天聪、崇德时代数百个历史人物的故事。后一个神话勾出了明亡清兴特别是崇德、顺治、康熙时代数百个历史人物的故事。
笔者通过文本原文与历史资料的反复对照,总结出九百余条历史人物与历史事件的信息,为澄清“真事隐”与“假语存”的辨证统一关系,提供了实事求是的根据。
不是一个人物,一个故事,一个场景,一句说辞符合历史事实,而是所有的人物,所有的故事,所有的场景,所有的说辞,都符合明亡清兴半个多世纪的历史事实。
从多尔衮获得察哈尔蒙古林丹汗的元顺帝废玉玺(“大荒顽石”),皇太极(“癞头和尚”)将它改造成清朝玉玺始,到康熙三十六年康熙第三次御驾亲征噶尔丹(贾宝玉以“大舜之正裔”,大骂野驴匈奴为“猖狂跳梁之小丑”),即孝庄逝世后十年。
恰好是六十年一个甲子的历史(1636年崇德元年——1697年康熙三十六年)。
此后经过“批阅十载,增删五次”,《红楼梦》于1706年左右问世。
它与《聊斋志异》、《桃花扇》、《长生殿》是同一时代的文学作品,属于晚明清初文学一脉。
笔者坚信,世界上没有过不去的火焰山,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索解出1000条以上历史人物与历史事件新信息,红楼隐秘问题就可望基本解决。从而开创《红楼梦》研究工作中科学的平民化的有实际意义的新局面,结束中国知识分子读不懂中国书的耻辱。
《石头记》开头云:“此开卷第一回也。作者自云:因曾历过一番梦幻之后,故将真事隐去,而借“通灵”之说,撰此《石头记》一书也。故曰“甄士隐”云云。”——里面隐藏着真实的历史。
“虽我未学,下笔无文,又何妨用假语村言,敷演出一段故事来,亦可使闺阁昭传,复可悦世之目,破人愁闷,不亦宜乎?”故曰“贾雨村”云云”——表面演义着虚构的小说。
用虚构的小说来表现真实的历史。就是《红楼梦》(《风月宝鉴》)的两面。小说人物地点时间可以敷衍荒唐挪移错落,但涉及的历史必须“追踪蹑迹,不敢稍加穿凿。”
“但书中所记何事何人?自又云:“今风尘碌碌,一事无成,忽念及当日所有之女子,一一细考较去,觉其行止见识,皆出于我之上。
何我堂堂须眉,诚不若彼裙钗哉?实愧则有余,悔又无益之大无可如何之日也!当此,则自欲将已往所赖天恩祖德,锦衣纨裤之时,饫甘餍肥之日,背父兄教育之恩,负师友规谈之德,以至今日一技无成,半生潦倒之罪,编述一集,以告天下人:我之罪固不免,然闺阁中本自历历有人,万不可因我之不肖,自护己短,一并使其泯灭也。
虽今日之茅椽蓬牖,瓦灶绳床,其晨夕风露,阶柳庭花,亦未有妨我之襟怀笔墨者。
”
——作者是一事无成的堂堂须眉。欲将一技无成,半生潦倒之罪,编述一集,以告天下人:我之罪固不免,然闺阁中本自历历有人,万不可因我之不肖,自护己短,一并使其泯灭也。
——被描写的女主角是原作者厮守半生的一群巾帼不让须眉的裙钗。
《石头记》结尾云:“原来是敷衍荒唐!不但作者不知,抄者不知,并阅者也不知。不过游戏笔墨,陶情适性而已!” ——作者估计没有中国人能看懂。
“过去未来,莫谓智贤能打破。”
“前因后果,须知亲近不相逢。”
正面公子红妆的故事(假语村言),背面白骨如山的历史(真事隐去),加上出神入化的写作技巧(“天外书传天外事,两番人作一番人”)——三者辩证统一,结合的天衣无缝。这就是三维红学。三者缺一不可。不是互相排斥,而是共同努力,促进红学的清醒与进步。
二十一世纪的国人,应当先看懂中华文明的光辉结晶。
“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历史悠久,还有一部红楼梦。”——难道永远没有中国人读懂吗?已经让美国留学生胡适忽悠了一百年,还要引进外国专家或国外技术来解读《红楼梦》吗?
(俞平伯老师——新红学考据派的创始人)
(胡适——新红学考据派的创始人)
俞平伯老先生云:“我看红学这东西,大抵是上了胡适之的当了。……红学愈显,红楼愈隐。”其临终遗言十分沉痛:“胡适、俞平伯是腰斩《红楼梦》的,有罪。程伟元、高鹗是保全《红楼梦》的,有功。千秋功罪,难以词达。”
胡适俞平伯是新红学考据派的创始人。胡适老师早已作古。俞平伯老师临终之际,终于幡然悔悟,全盘否定自己终生痴迷的所谓新红学。对于胡适自以为”批倒斗臭”的索隐派,俞平伯老师认真的予以了肯定:“既然有隐,何不可索?”
这是学术大师何等宽广的襟怀,多么磊落的气度。
史册号网友观点:把那900条清宫秘密一一对应都写出来让大家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