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史记范蠡列传原文?
范蠡者,吴人也。
姓范,名缪,字叔度。
少孤贫,好学,能属文,事吴太子兴。
兴为楚所败,其徒皆奔散,独蠡与三百人走入会稽山,隐处良久,乃与邑中老子商谈,遂为海官。
范蠡化九江,成为楚之盟主,修平交之策,约山东以西为一家。
及吴王夫差伐越,蠡以九江之师助越,治舟载粮,用度经费,皆出於蠡,至是大败吴之计,联吴越之众以当强楚。
蠡为越使於楚,楚惜之,更使於秦。
秦穆公问蠡梁惠王,曰:“蠡何为者也?”梁王曰:“蠡为海官。
”穆公曰“是器也,吾欲得之。
”於是乃致蠡。
穆公待之甚厚,上公之位,令国人皆采海蠡而供上府。
穆公称蠡为“先生”,每於朝廷上客,莫不推避焉。
蠡归,闲居不仕。
穆公攻卫,欲杀其大夫士燮,蠡出谏曰:“此非上策,不如穷阎东来。
”穆公从之,遂降卫。
蠡去秦而之楚,楚昭王以为上宾,赐田万顷,从公游九江,著书数篇,世传不朽。
後既卒,葬於九江之阳。
天下儒者,孔子而已,足以道其大,至如范蠡之盛德,渊博学问,著书立说,与古人俱无异矣。
二、史记*屈原列传原文?
《史记.屈原列传》原文:“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
为楚怀王左徒。
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
”
三、史记游侠列传原文及解析?
《史记游侠列传》原文:
昔者虞舜窘于井廪,伊尹负于鼎俎,傅说匿于傅险,吕尚困于棘津,夷吾桎梏,百里饭牛,仲尼畏匡,菜色陈、蔡。
此皆学士所谓有道仁人也,犹然遭此灾,况以中材而涉乱世之末流乎?其遇害何可胜道哉!
鄙人有言曰:“何知仁义,已享其利者为有德。
”故伯夷丑周,饿死首阳山,而文、武不以其故贬王;跖跻暴戾,其徒诵义无穷。
今拘学或抱咫尺之义,久孤于世,岂若卑论侪俗,与世沉浮而取荣名哉!
而布衣之徒,设取予然诺,千里诵义,为死不顾世。
此亦有所长,非苟而已也。
太史公曰:其行虽不轨于正义,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厄困。既已存亡死生矣,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盖亦有足多者焉。
《史记游侠列传》解析:
《史记游侠列传》主要讲述了历史上的一些游侠人物和他们的行为事迹。
文章中列举了多个游侠的例子,如虞舜、伊尹、傅说、吕尚等,他们都是在困境中展现出坚韧和勇气的人物。
这些人被视为有道仁人,但仍然遭受到种种不幸和灾难。
文章进一步指出,即使是一个普通人,如果能够遵循信诺、仁义、勇敢等道德原则,也能够被视为游侠。
游侠的行为虽然有时不合法度,但他们的言必信、行必果、已诺必诚等品质是值得赞扬的。
他们不畏艰险、不图名利、羞伐其德的精神也是游侠的品质所在。
此外,《史记游侠列传》还对游侠的行为和品质进行了评价。
虽然游侠的行为有时不合乎法律和规范,但他们的行为却符合了社会的公正和正义。
他们不畏权势、不惧强暴、勇于担当的精神品质也是社会所需要的。
同时,《史记游侠列传》也揭示了社会的黑暗和不公现象,以及人们对于正义和公正的渴望。
游侠的存在和行动也给了人们希望和信念,让人们看到了正义和公正的力量。
总之,《史记游侠列传》通过讲述游侠的故事和评价游侠的品质,展现了历史上社会的黑暗和不公现象,同时也表达了人们对于正义和公正的追求和信仰。
四、淮阴侯列传原文及解释?
①
《淮阴侯列传》原文出自中国古代历史书《史记》的《淮阴侯列传》篇章。这篇篇章记载了项羽(字聘,项羽为楚汉战争中楚军的统帅,被封为淮阴侯)的生平和楚汉战争的历史。
以下是《淮阴侯列传》原文的开头部分:
楚、项氏,亲戚王孙,封为淮阴侯。
淮阴中,项悍生而多力,为人治,善射猎,有力自胥帝。
自胥以后,号曰楚,号白公。
白公曰熊婴,熊婴曰楚庄王,楚庄王曰楚宣王,楚宣王曰楚景王,楚景王曰楚悼王,楚悼王曰楚恭王,楚恭王曰楚共王,楚共王曰楚灵王,楚灵王曰楚景侯,楚景侯曰楚孝王,楚孝王曰楚惠王,楚惠王曰楚春王,楚春王曰楚成王,楚成王曰楚康王,楚康王曰楚春申君。
楚春申君娶田氏,生句践。
春申君孙尚为田文侯,田文侯生田文子。
文子为楚王良佐,数纣,楚灭,魏、卫、赵、燕、韩、齐并立,楚以五城归,立为楚王,号王践。
田文子死,楚惠王以王践弑田文子之孙,卒立。
王践败,遗于赵田文子孙曰王英。
王英兄为郢都人,其父在卢骚。
王英乃往谒赵,赵人欲立之。
郢都人闻其来也,曰:“吾兄年少,民皆爱之,必欲立之。
”益谓王英曰:“若即立吾兄,必闻楚兵至,不可救也。
”乃皆入,曰:“闻楚兵将至,愿舍先。
”王英乃谒赵将,赵将遂代立王英。
楚康王悼田文子,田文子门人多大者。
田文子闻王康曰:“嗣吾室。
”曰:“嗣乃君。
”乃告之曰:“吾所以能有百战之国,贤士也。
上述原文是《淮阴侯列传》的开篇,它主要描述了楚国的历史和项羽的背景。这段文字中提到了楚国历代国君的名字以及田氏的后裔,以及楚国的政治动荡。
要详细解释这一篇章的内容会涉及到很多历史背景和人物,因此无法在一个简短的回答中详细解释每个名字和事件。总的来说,这篇文章讲述了楚国历史中的重要事件,以及楚国的兴衰。后文将继续讲述项羽的事迹以及楚汉战争的情况。如果您对特定部分有更详细的疑问,欢迎提出。
②
《淮阴侯列传》是《史记》中的一篇历史传记,记载了楚汉战争时期的淮阴侯刘邦的事迹。以下是其中一段原文及其解释:
原文:
淮阴侯者,其父曰江城侯淮阳君,淮阳男明,高祖之少弟也。或勇猛而多智谋,望重於同族。孝景时为中尉,当孝景质遇呼韩而自附袁盎等辄许以为将,盎等因争功名,於是相怨竞欲杀淮阳君。
解释:
这里提到的淮阴侯,他的父亲是江城侯淮阳君,而淮阳君的名字是明,他是汉高祖的小弟。淮阳君可能是一个勇猛且聪明多谋的人,受到同族人的尊敬。在汉景帝时,他曾担任中尉的职务。当时,汉景帝把他派遣到呼韩那里作为质子,并与袁盎等人结交,袁盎等人为争夺功名而互相怀恨,竞相想要杀掉淮阳君。
这段原文较长,详细描述了淮阳君的背景和其中的纷争,这是《淮阴侯列传》中的一部分。
五、屈原列传节选高中必修原文?
《屈原列传》选自《史记》,是司马迁创作的一篇列传。以下是《屈原列传》节选原文(高中必修部分):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
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屈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
其后,诸侯共伐楚,大破之,亡其七邑。王乃召屈平曰:“寡人不用先生之言,今适如此,为之奈何?”屈平对曰:“臣闻之,国乱思良将,家贫思贤妻。今亡七邑,非必由于令尹也。王如修政,何以商于之地?”王曰:“吾欲易之,谁可使者?”对曰:“上官大夫。”王曰:“屈平既黜,孤何以亲之?”对曰:“以修政。”
王卒问政,上官大夫对曰:“昔伊尹相殷,契为司马,当其务,修其兵,因而用之。”王曰:“何如?”上官大夫曰:“可一试也,以臣所闻,先王尝有军旅,以御北夷,使屈平为统帅,立帛千匹,令屈平选兵将,以当北夷。”王曰:“善,寡人将图之。”乃以上官大夫为中军司马,令屈平佐之。
屈平既绌,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惠王患之。
乃令张仪详去秦,厚币委质事楚,曰:“秦甚憎齐,齐与楚从亲,楚诚能绝齐,秦原献商、于之地六百里。
”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使使如秦受地。
张仪诈之曰:“仪与王约六里,不闻六百里。
”楚使怒去,归告怀王。
怀王怒,大兴师伐秦。
秦发兵击之,大破楚师于丹、淅,斩首八万,虏楚将屈匄,遂取楚汉中地。
怀王乃悉发国中兵,以深入击秦,战于蓝田。魏闻之,袭楚至邓。楚兵惧,自秦归。而齐竟怒,不救楚,楚大困。
屈原既绌,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惠王患之。
以上是《屈原列传》的部分节选。屈原作为楚国的忠臣,因其忠诚正直而遭受陷害,最终导致楚国的衰败。这一故事揭示了政治斗争的残酷性以及忠诚正直之士在政治斗争中的无奈。
《屈原列传》是中国古代文学名著《史记》中的一篇传记,也是高中必修的文学作品之一。其中的节选包括屈原辞官、离乡背井、投江自尽等重要情节。
这些节选展示了屈原忠诚爱国、坚守信仰的精神,以及他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自我牺牲的决心。通过阅读这些原文,学生可以深入了解屈原的思想和情感,体味古代文化的独特魅力,同时也能够培养对国家、民族的热爱和责任感。
六、史记张苍列传原文?
四年,丞相灌婴卒,张苍为丞相。
自汉兴至孝文二十馀年,会天下初定,将相公卿皆军吏。
张苍为计相时,绪正律历。
以高祖十月始至霸上,因故秦时本以十月为岁首,弗革。
推五德之运,以为汉当水德之时,尚黑如故。
吹律调乐,入之音声,及以比定律令,若百工,天下作程品。
至于为丞相,卒就之。
故汉家言律历者,本之张苍。
苍本好书,无所不观,无所不通,而尤善律历。
苍德王陵。王陵者,安国侯也。及苍贵,常父事王陵。陵死后,苍为丞相,洗沐,常先朝陵夫人上食,然后敢归家
七、史记屈原列传原文及解释?
原文:《屈原列传》
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离骚”者,犹离忧也。
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
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
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
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
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
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
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
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
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
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
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长子顷襄王立,以其弟子兰为令尹。楚人既咎子兰以劝怀王入秦而不反也。屈平既嫉之,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然终无可奈何,故不可以反。卒以此见怀王之终不悟也。
人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
然亡国破家相随属,而圣君治国累世而不见者,其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也。
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兰,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此不知人之祸也。
《易》曰:“井渫不食,为我心恻,可以汲。
王明,并受其福。
”王之不明,岂足福哉!
令尹子兰闻之,大怒。
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
顷襄王怒而迁之。
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屈原曰:“举世皆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
”渔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
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
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乃作《怀沙》之赋。
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以死。
屈原既死之后,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辞而以赋见称。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终莫敢直谏。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自屈原沉汨罗后百有馀年,汉有贾生,为长沙王太傅。过湘水,投书以吊屈原。
太史公曰:“余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悲其志。适长沙,过屈原所自沉渊,未尝不垂涕,想见其为人。及见贾生吊之,又怪屈原以彼其材游诸侯,何国不容,而自令若是!读《鵩鸟赋》,同死生,轻去就,又爽然自失矣。”
2、翻译:
屈原名平,与楚国的王族同姓。他曾担任楚怀王的左徒。见闻广博,记忆力很强,通晓治理国家的道理,熟悉外交应对辞令。对内与怀王谋划商议国事,发号施令;对外接待宾客,应酬诸侯。怀王很信任他。
上官大夫和他同在朝列,想争得怀王的宠幸,心里嫉妒屈原的才能。
怀王让屈原制订法令,屈原起草尚未定稿,上官大夫见了就想强行更改它(想邀功),屈原不赞同,他就在怀王面前谗毁屈原说:“大王叫屈原制订法令,大家没有不知道的,每一项法令发出,屈原就夸耀自己的功劳说:除了我,没有人能做的。
”怀王很生气,就疏远了屈原。
屈原痛心怀王惑于小人之言,不能明辨是非,小人混淆黑白,使怀王看不明白,邪恶的小人妨碍国家,端方正直的君子则不为朝廷所容,所以忧愁苦闷,写下了《离骚》。
“离骚”,就是遭到忧愁的意思。
天是人类的原始,父母是人的根本。
人处于困境就会追念本源,所以到了极其劳苦疲倦的时候,没有不叫天的;遇到病痛或忧伤的时候,没有不叫父母的。
屈原行为正直,竭尽自己的忠诚和智慧来辅助君主,谗邪的小人来离间他,可以说到了困境了。
诚信却被怀疑,忠实却被诽谤,能够没有怨恨吗?屈原之所以写《离骚》,其原因大概是从怨愤引起的。
《国风》虽然多写男女爱情,但不过分而失当。
《小雅》虽然多讥讽指责,但并不宣扬作乱。
像《离骚》,可以说是兼有二者的特点了。
它对远古上溯到帝喾,近世称述齐桓公,中古称述商汤和周武王,用来讽刺当时的政事。
阐明道德的广阔崇高,国家治乱兴亡的道理,无不完全表现出来。
他的文笔简约,词意精微,他的志趣高洁,行为廉正。
就其文字描写来看,不过寻常事物,但它的旨趣是极大的(因为关系到国家的治乱),举的是近事,而表达的意思却十分深远。
由于志趣高洁,所以文章中称述的事物也是透散着芬芳的,由于行为廉正,所以到死也不为奸邪势力所容。
他独自远离污泥浊水之中,像蝉脱壳一样摆脱浊秽,浮游在尘世之外,不受浊世的玷辱,保持皎洁的品质,出污泥而不染。
可以推断,屈原的志向,即使和日月争辉,也是可以的。
怀王的长子顷襄王即位,任用他的弟弟子兰为令尹。
楚国人都抱怨子兰,因为他劝怀王入秦而最终未能回来。
屈原也为此怨恨子兰,虽然流放在外,仍然眷恋着楚国,心里挂念着怀王,念念不忘返回朝廷。
他希望国君总有一天醒悟,世俗总有一天改变。
屈原关怀君王,想振兴国家改变楚国的形势,一篇作品中,都再三表现出来这种想法。
然而终于无可奈何,所以不能够返回朝廷。
由此可以看出怀王始终没有觉悟啊。
国君无论愚笨或明智、贤明或昏庸,没有不想求得忠臣来为自己服务,选拔贤才来辅助自己的。
然而国破家亡的事接连发生,而圣明君主治理好国家的多少世代也没有出现,这是因为所谓忠臣并不忠,所谓贤臣并不贤。
怀王因为不明白忠臣的职分,所以在内被郑袖所迷惑,在外被张仪所欺骗,疏远屈原而信任上官大夫和令尹子兰,军队被挫败,土地被削减,失去了六个郡,自己也被扣留死在秦国,为天下人所耻笑。
这是不了解人的祸害。
《易经》说:“井淘干净了,还没有人喝井里的水,使我心里难过,因为井水是供人汲取饮用的。
君王贤明,天下人都能得福。
”君王不贤明,难道还谈得上福吗!
令尹子兰得知屈原怨恨他,非常愤怒,终于让上官大夫在顷襄王面前说屈原的坏话。
顷襄王发怒,就放逐了屈原。
屈原到了江滨,披散头发,在水泽边一面走,一面吟咏着。
脸色憔悴,形体面貌像枯死的树木一样毫无生气。
渔父看见他,便问道:“您不是三闾大夫吗?为什么来到这儿?”屈原说:“整个世界都是混浊的,只有我一人清白;众人都沉醉,只有我一人清醒。
因此被放逐。
”渔父说:“聪明贤哲的人,不受外界事物的束缚,而能够随着世俗变化。
整个世界都混浊,为什么不随大流而且推波助澜呢?众人都沉醉,为什么不吃点酒糟,喝点薄酒?为什么要怀抱美玉一般的品质,却使自己被放逐呢?”屈原说:“我听说,刚洗过头的一定要弹去帽上的灰沙,刚洗过澡的一定要抖掉衣上的尘土。
谁能让自己清白的身躯,蒙受外物的污染呢?宁可投入长流的大江而葬身于江鱼的腹中。
又哪能使自己高洁的品质,去蒙受世俗的尘垢呢?”于是他写了《怀沙》赋。
因此抱着石头,就自投汨罗江而死。
屈原死了以后,楚国有宋玉、唐勒、景差等人,都爱好文学,而以善作赋被人称赞。但他们都效法屈原辞令委婉含蓄的一面,始终不敢直言进谏。在这以后,楚国一天天削弱,几十年后,终于被秦国灭掉。自从屈原自沉汨罗江后一百多年,汉代有个贾谊,担任长沙王的太傅。路过湘水时,写了文章来凭吊屈原。
太史公说:我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为他的志向不能实现而悲伤。
到长沙,经过屈原自沉的地方,未尝不流下眼泪,追怀他的为人。
看到贾谊凭吊他的文章,文中又责怪屈原如果凭他的才能去游说诸侯,哪个国家不会容纳,却自己选择了这样的道路!
读了《服鸟赋》,把生和死等同看待,认为被贬和任用是不重要的,这又使我感到茫茫然失落什么了。
八、史记张良列传原文?
留侯张良者,其先韩人也。大父开地,相韩昭侯、宣惠王、襄哀王。父平,相釐王、悼惠王。悼惠王二十三年,平卒。卒二十岁,秦灭韩。良年少,未宦事韩。韩破,良家僮三百人,弟死不葬,悉以家财求客刺秦王,为韩报仇,以大父、父五世相韩故。
良尝学礼淮阳。东见仓海君。得力士,为铁椎重百二十斤。秦皇帝东游,良与客狙击秦始皇博浪沙中,误中副车。秦皇帝大怒,大索天下,求贼甚急,为张良故也。良乃更名姓,亡匿下邳。
后十年,陈涉等起兵,良亦聚少年百余人。景驹自立为楚假王,在留。良欲往从之,道遇沛公。沛公将数千人,略地下邳西,遂属焉。沛公拜良为厩将。良数以《太公兵法》说沛公,沛公善之,常用其策。良为他人言,皆不省。良曰:“沛公殆天授。”故遂从之,不去见景驹。
留侯张良者,其先韩人也。韩破,良家僮三百人,弟死不葬,悉以家财求客刺秦王,为韩报仇,以大父、父五世相韩故。
沛公之从雒阳①南出,良引兵从沛公。
沛公欲以兵二万人击秦峣下军,良说曰:“秦兵尚强,未可轻。
臣闻其将屠者子,贾竖易动以利。
愿沛公且留壁,使人先行,为五万人具食,益为张旗帜诸山上,为疑兵,令郦食其②持重宝啖秦将。
”秦将果畔,欲连和俱西袭咸阳,沛公欲听之。
良曰:“此独其将欲叛耳,恐士卒不从。
不从必危,不如因其解击之。
”沛公乃引兵击秦军,大破之。
遂至咸阳,秦王子婴降沛公。
汉元年正月,(沛公)使请汉中地。项王乃许之。良因说汉王曰:“王何不烧绝所过栈道,示天下无还心,以固项王意。”乃使良还。行,烧绝栈道。
项王以此无西忧汉心,而发兵北击齐。良亡,间行归汉王。至下邑,汉王下马踞鞍而问曰:“吾欲捐关以东等弃之,谁可与共功者?”良进曰:“九江王黥布,楚枭将,与项王有郤;彭越与齐王田荣反梁地:此两人可急使。而汉王之将独韩信可属大事,当一面。即欲捐之,捐之此三人,则楚可破也。”然卒破楚者,此三人力也。
张良多病,未尝特将也。
常为画策臣,时时从汉王。
汉四年,韩信破齐而欲自立为齐王,汉王怨。
张良说汉王,汉王使良授齐王信印。
其秋,汉王追楚至阳夏南,战不利而壁固陵,诸侯期不至。
良说汉王,汉王用其计,诸侯皆至。
汉六年正月,封功臣。
高帝曰:“运筹策帷帐中,决胜千里外,子房功也。
自择齐三万户。
”良曰:“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
”乃封张良为留侯。
高帝崩,后八年卒,谥为文成侯。
九、史记吕不韦列传原文?
吕不韦者,阳翟大贾人也。往来贩贱卖贵,家累千金。
秦昭王四十年,太子死。其四十二年,以其次子安国君为太子。安国君有子二十余人。安国君有所甚爱姬,立以为正夫人,号曰华阳夫人。华阳夫人无子。安国君中男名子楚,子楚母曰夏姬,毋爱。子楚为秦质子于赵。秦数攻赵,赵不甚礼子楚。
子楚,秦诸庶孽孙,质于诸侯,车乘进用不饶,居处困,不得意。
吕不韦贾邯郸,见而怜之,曰“此奇货可居”。
乃往见子楚,说曰:“吾能大子之门。
”子楚笑曰:“且自大君之门,而乃大吾门!
”吕不韦曰:“子不知也,吾门待子门而大。
”子楚心知所谓,乃引与坐,深语。
吕不韦曰:“秦王老矣,安国君得为太子。
窃闻安国君爱幸华阳夫人,华阳夫人无子,能立适嗣者独华阳夫人耳。
今子兄弟二十余人,子又居中,不甚见幸,久质诸侯。
即大王薨,安国君立为王,则子毋几得与长子及诸子旦暮在前者争为太子矣。
”子楚曰:“然。
为之柰何?”吕不韦曰:“子贫,客于此,非有以奉献于亲及结宾客也。
不韦虽贫,请以千金为子西游,事安国君及华阳夫人,立子为适嗣。
”子楚乃顿首曰:“必如君策,请得分秦国与君共之。
吕不韦乃以五百金与子楚,为进用,结宾客;而复以五百金买奇物玩好,自奉而西游秦,求见华阳夫人姊,而皆以其物献华阳夫人。
因言子楚贤智,结诸侯宾客遍天下,常曰“楚也以夫人为天,日夜泣思太子及夫人”。
夫人大喜。
不韦因使其姊说夫人曰:“吾闻之,以色事人者,色衰而爱弛。
今夫人事太子,甚爱而无子,不以此时蚤自结于诸子中贤孝者,举立以为适而子之,夫在则重尊,夫百岁之後,所子者为王,终不失势,此所谓一言而万世之利也。
不以繁华时树本,即色衰爱弛後,虽欲开一语,尚可得乎?今子楚贤,而自知中男也,次不得为适,其母又不得幸,自附夫人,夫人诚以此时拔以为适,夫人则竟世有宠于秦矣。
”华阳夫人以为然,承太子间,从容言子楚质于赵者绝贤,来往者皆称誉之。
乃因涕泣曰:“妾幸得充後宫,不幸无子,原得子楚立以为适嗣,以讬妾身。
”安国君许之,乃与夫人刻玉符,约以为适嗣。
安国君及夫人因厚餽遗子楚,而请吕不韦傅之,子楚以此名誉益盛于诸侯。
吕不韦取邯郸诸姬绝好善舞者与居,知有身。子楚从不韦饮,见而说之,因起为寿,请之。吕不韦怒,念业已破家为子楚,欲以钓奇,乃遂献其姬。姬自匿有身,至大期时,生子政。子楚遂立姬为夫人。
秦昭王五十年,使王齮围邯郸,急,赵欲杀子楚。子楚与吕不韦谋,行金六百斤予守者吏,得脱。亡赴秦军,遂以得归。赵欲杀子楚妻子。子楚夫人,赵豪家女也,得匿,以故母子竟得活。
秦昭王五十六年薨,太子安国君立为王,华阳夫人为王后,子楚为太子。赵亦奉子楚夫人及子政归秦。
秦王立一年,薨,谥为孝文王。太子子楚代立,是为庄襄王。庄襄王所母华阳后为华阳太后,真母夏姬尊以为夏太后。庄襄王元年,以吕不韦为丞相,封为文信侯,食河南雒阳十万户。
庄襄王即位三年,薨,太子政立为王,尊吕不韦为相国,号称“仲父”。秦王年少,太后时时窃私通吕不韦。不韦家僮万人。
当是时,魏有信陵君,楚有春申君,赵有平原君,齐有孟尝君,皆下士喜宾客以相倾。
吕不韦以秦之强,羞不如,亦招致士,厚遇之,至食客三千人。
是时诸侯多辩士,如荀卿之徒,著书布天下。
吕不韦乃使其客人人著所闻,集论以为八览、六论、十二纪,二十余万言。
以为备天地万物古今之事,号曰“吕氏春秋”。
布咸阳市门,悬千金其上,延诸侯游士宾客有能增损一字者予千金。
始皇帝益壮,太后淫不止。
吕不韦恐觉祸及己,乃私求大阴人嫪毐以为舍人,时纵倡乐,使毐以其阴关桐轮而行,令太后闻之,以啗太后。
太后闻,果欲私得之。
吕不韦乃进嫪毐,诈令人以腐罪告之。
不韦又阴谓太后曰:“可事诈腐,则得给事中。
”太后乃阴厚赐主腐者吏,诈论之,拔其须眉为宦者,遂得侍太后。
太后私与通,绝爱之。
有身,太后恐人知之,诈卜当避时,徙宫居雍。
嫪毐常从,赏赐甚厚,事皆决于嫪毐。
嫪毐家僮数千人,诸客求宦为嫪毐舍人千余人。
始皇七年,庄襄王母夏太后薨。孝文王后曰华阳太后,与孝文王会葬寿陵。夏太后子庄襄王葬芷阳,故夏太后独别葬杜东,曰:“东望吾子,西望吾夫。後百年,旁当有万家邑”。
始皇九年,有告嫪毐实非宦者,常与太后私乱,生子二人,皆匿之。与太后谋曰“王即薨,以子为後”。于是秦王下吏治,具得情实,事连相国吕不韦。九月,夷嫪毐三族,杀太后所生两子,而遂迁太后于雍。诸嫪毐舍人皆没其家而迁之蜀。王欲诛相国,为其奉先王功大,及宾客辩士为游说者众,王不忍致法。
秦王十年十月,免相国吕不韦。及齐人茅焦说秦王,秦王乃迎太后于雍,归复咸阳,而出文信侯就国河南。
岁余,诸侯宾客使者相望于道,请文信侯。秦王恐其为变,乃赐文信侯书曰:“君何功于秦?秦封君河南,食十万户;君何亲于秦?号称仲父。其与家属徙处蜀!”吕不韦自度稍侵,恐诛,乃饮酖而死。秦王所加怒吕不韦、嫪毐皆已死,乃皆复归嫪毐舍人迁蜀者。
始皇十九年,太后薨,谥为帝太后,与庄襄王会葬茝阳。
太史公曰:不韦及嫪毐贵,封号文信侯。人之告嫪毐,毐闻之。秦王验左右,未发。上之雍郊,嫪毐恐祸起,乃与党谋,矫太后玺发卒以反蕲年宫。发吏攻毐,毐败亡走,追斩之好畤,遂灭其宗。而吕不韦由此绌矣。孔子之所谓“闻”者,其吕子乎?
索隐述赞:不韦钓奇,委质子楚。华阳立嗣,邯郸献女。及封河南,乃号仲父。徙蜀惩谤,悬金作语。筹策既成,富贵斯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