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投稿 / 正文

苏州近现代廉洁人物故事,近代史苏州姓许的名人?

许廷鑅(1675—1760年)字子逊,号竹素,甫里人。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中举人,后授官福建汀州武平知县。为官公正廉洁。百姓颂其为好官。曾应好友高文良的聘请,到广东担任粤秀书院山长,辛勤教育培养,选拔出陈弘谋等一批人才。

后来陈弘谋中进士,派到江苏任官。他先后执教于潮阳韩山书院、三山鳌峰书院、江阴澄江书院、太仓娄东书院。著有《竹素园诗钞》《竹素园集》等行世。

热心乡里公益,行善乐施,逝世时则“家徒四壁”。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于家病逝,享年84岁

原***司令员***

1、断齑画粥

范仲淹幼年丧父,四岁时随继父迁至长山 ,励志苦读于醴泉寺。因家境贫寒,便用两升小米煮粥,隔夜粥凝固后,用刀切为四块,早晚各食两块,再切一些腌菜佐食。

成年后,范仲淹又到应天书院刻苦攻读,冬天读书疲倦发困时,就用冷水洗脸,没有东西吃时,就喝稀粥度日。

一般人不能忍受的困苦生活,范仲淹却从不叫苦。经过苦读,范仲淹终于在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进士及第,官至参知政事。

2、泰州治堰

天禧五年(1021年),范仲淹调任泰州西溪盐仓监,负责监督淮盐贮运及转销。西溪濒临黄海之滨,唐时李承修筑的旧海堤因年久失修,多处溃决,海潮倒灌、卤水充斥。

淹没良田、毁坏盐灶,人民苦难深重。于是范仲淹上书江淮漕运张纶,痛陈海堤利害,建议沿海筑堤,重修捍海堰。

天圣三年(1024年),张纶奏明朝廷,仁宗调范仲淹为兴化县令,全面负责修堰工程。天圣四年(1026)八月,母亲谢氏病逝,范仲淹辞官守丧,工程由张纶主持完成。

33、实施新政

庆历三年(1043年)八月,范仲淹针对内忧(官僚队伍庞大但行政效率低)外患(辽和西夏威胁着北方和西北边疆)的现状,上疏《答手诏条陈十事》,提出十项改革纲领。

主张澄清吏治、改革科举、整修武备、减免徭役、发展农业生产等,内容涉及到政治、经济、军事、教育、科举等各个方面和领域。

新政实施的短短几个月间,政治局面已焕然一新:官僚机构开始精简;科举中,突出了实用议论文的考核,有特殊才干的人员,得到破格提拔;全国也普遍办起了学校。

庆历五年(1045年)正月,以夏竦为首的反对派攻击革新派为“朋党”,仁宗外放范仲淹、富弼等大臣,改革遂以失败告终。但新政虽只推行一年,却开北宋改革风气之先,成为王安石“熙宁变法”的前奏。

4、教子扶危

范仲淹熟治家甚严,教导子女做人要正心修身、积德行善,范氏家风清廉俭朴、乐善好施。一次,范仲淹让次子范纯仁自苏州运麦至四川。

范纯仁回来时碰见熟人石曼卿,得知他逢亲之丧,无钱运柩返乡,便将一船的麦子全部送给了他,助其还乡。范纯仁回到家中,没敢提及此事。

范仲淹问他在苏州遇到朋友了没有,范纯仁回答说:“路过丹阳时,碰到了石曼卿,他因亲人丧事,没钱运柩回乡,而被困在那里。”

范仲淹立刻说道:“你为什么不把船上的麦子全部送给他呢?”范纯仁回答说:“我已经送给他了。”范仲淹听后,对儿子的做法非常高兴,并夸奖他做的对。

5、举贤任能

范仲淹特别善于识人,当狄青还是个下级军官时,范仲淹就对他很器重,授之以《左氏春秋》说:“将不知古今,匹夫勇尔。”

狄青从此折节读书,精通兵法,后以武官任枢密使,成为一代名将。张载少年时,喜欢谈兵,至欲结客取洮西之地。二十一岁时,谒见范仲淹,范仲淹一见知其远器。

作为将领实在屈才,对他说:“儒者自有名教可乐,何事于兵?”劝他读《中庸》。后来张载遍观释老,无所得反而求六经,后成为北宋五子之一,宋明理学关学的创始人,一代大儒。

富弼少年时,好学有大度,范仲淹见而奇之说:“王佐之才也”,并把他的文章给王曾、晏殊看,晏殊就把女儿嫁给了富弼。

宋仁宗恢复制科后,范仲淹告诉富弼说:“你应该由制科步入仕途”,并推举他为茂材异等,富弼从此进入官场,成为一代名相。

相传范仲淹任杭州知府时,城中文武官员,大多得到过他的推荐,惟有苏麟,因在外县担任巡检,不在城里,未得提拔。

于是,苏麟就向范仲淹献诗一首,其中有两句为:“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范仲淹理解他的心情,便为他写了一封推举信,后来苏麟也得到升迁。

1、范仲淹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汉族,苏州吴县(今属江苏)人 。唐宰相履冰之后。北宋诗人、思想家、军事家和文学家。他为政清廉,体恤民情,刚直不阿,力主改革,屡遭奸佞诬谤,数度被贬。

2、屈原

屈原名平,字原,战国末期楚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屈原的事迹,主要见于司马迁《史记》的记载。

屈原于是年正月十四诞生于丹阳,即今湖北秭归,一生经历了楚威王、怀王、顷襄王三个时期,而主要活动于楚怀王时期。

3、岳飞

少时其母与其背刺“精忠报国”,成为其毕生的座佑铭。一生率领岳家军同金军进行了大小数百次战斗,所向披靡,金人流传有“撼山易,撼岳家军难”的哀叹。他忧国爱民,其军队纪律严明,饿时不扰民,冻死不进屋,受到人民的爱戴。

4、文天祥

南恭帝德佑元年(1275年)元军进迫临安,他在赣州组织民兵万人,北上勤王。次年以右相赴元营议和,因不屈被扣押,胁持北上,至镇江逃脱,辗转海道至福州,与张世杰等拥立赵纲为帝(端宗)。后进兵江西,号召人民继续抗元,兵败退守广东。

至元十九年十二月就义。有《文山先生全集》,其诗多叙及险恶经历,气势豪放,允称诗史,其中“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汉青”句,尤为后世传诵。

5、谭嗣同

因不满清政府的腐败统治,主张维新变法。宣传西方资产阶级社会政治学说和变法主张。8月被召入京任军机处章京,参与戊戌变法。

9月戊戍政变时被捕,28日与杨锐、林旭、刘光第、康广仁、杨深秀等同被杀于北京菜市口。他政治上抨击专制政体与纲常名教、哲学上继承王夫之的“道不离器”的观点,又借用物理学名词“以太”表示世界本原。所作诗歌风格雄健,富于爱国精神。

甘于清贫的名人很多,比如古代诗人李白、苏轼,现代作家钱钟书、贾平凹等。他们都不为富贵所动,追求内心的精神追求,创作出了令人钦佩的作品。他们的思想品质和对于人生的看法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让我们懂得珍惜内心的富足,不要只追求物质上的需求。

陶渊明:东晋诗人,曾任官职,但因不满朝廷腐败,辞官归隐。他甘于清贫,以耕读为生,写下了许多描绘田园生活的诗篇,如《桃花源记》、《归园田居》等。

杨振宁为追求学术,甘于清贫,放弃高薪回国任教,与妻子挤在清华宿舍,生活简朴。他说:“我从未在意过金钱和名利,只希望能为科学事业贡献一份力量。”

这种对知识的执着追求和对物质的淡泊,体现了真正的学者风范。他的故事激励了无数渴望知识、追求真理的年轻人。

甘于清贫的名人故事之一是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他的生活简朴,从不追求物质享受,常在雅典街头与人辩论哲学问题。

很多名人都甘于清贫,比如贝多芬和李白等。贝多芬在创作过程中,不断地追求音乐的完美,而不是为了金钱而创作。

李白则在他的诗中宣扬“天生我材必有用,君生我未必有缘”的理念,不追求世俗的名利,而是守护着自己内心的信仰。这些名人都选择了甘于清贫的生活方式,用他们的才华和良心去留下属于世人的珍贵财富。

有一名名叫戴琳的清贫学者,他在清贫中积累了丰富的学识和道德风范,被后人称为“清贫大师”。

另一位名叫樊宗师的医生,虽然生活清贫,但从不向患者收费,被誉为“白衣樊达人”。

还有一位名叫陆游的文学家,虽然身为官员,但深受清贫之道的启发,主张节约生活、弃奢从俭。这些名人都认识到清贫的价值所在,他们在清贫中寻找到了真正的快乐和成就。

甘于清贫的名人故事有很多,其中最著名的可能是孔子。他年轻时居住在贫穷的家庭中,但却不断学习进取,最终成为一位伟大的哲学家和教育家。

即使在成为知名人士之后,他还是不懈地寻求更高的道德和道德标准,并且常常以身作则来引领他的学生和追随者。

他的故事提醒我们,不要因平淡的生活而放弃追求更高的理想,要坚持不懈地积极进取,最终成就自己的人生价值。

作为一个普通的人,我也无法回答每一个名人的故事。但是,有一些名人如达芬奇、毕加索和海明威等都以甘于清贫的精神成为了传世之作的创造者。

他们淡泊名利,专注于自己的创作,为世界带来了无穷的艺术和智慧。

        以下是关于一些甘于清贫、品行高洁的名人故事:

1、范仲淹:北宋时期的政治家、文学家,他一生清廉,为官多年未曾改变自己的生活简朴。他曾经说过:“如果一个官吏能做到‘忍穷’,可免一人一家之祸;如果所有官吏都能‘忍穷’,则可免政权颠覆之祸。”即使在贫困之时,他也没有动过不义之财的念头。

2、鲁卿:北宋时期的官员,他为人清廉守正、忧国忧民、自甘清贫。他为了把母亲从苏州接到广德,卖了一匹马才凑够路费。他认为如果一个官吏能做到“忍穷”,可免一人一家之祸;如果所有官吏都能“忍穷”,则可免政权颠覆之祸。

3、司马光:北宋时期的政治家、历史学家,他一生清廉,不喜奢侈。他在洛阳时,曾用典钱买下一片竹林,在里面盖了几间简陋的茅屋,并亲自题名为“独乐园”。他在那里度过了晚年时光,留下了许多清词丽句。

4、梭罗:19世纪美国的一位作家,他住在一座与世隔绝的小屋中,以写作为生。他过着极度清贫的生活,拥有极少的财产和物质,但他的内心却非常富足。他的清贫生活激发了他的写作灵感,也启发了许多读者,教会了他们珍惜自己的生活。

        以上是几位甘于清贫、品行高洁的名人故事。他们面对贫穷不抱怨、不妥协,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清贫也可以活出别样的精彩。

甘于清贫,是一种高尚的品质。很多名人都有这种品质,比如陶渊明,他辞官归隐,过着简朴的生活,写出了《桃花源记》等不朽的作品。

李白是一位甘于清贫的名人,他舍弃了官职和财富,选择了自由独立的生活。

他以饮酒作乐,以清贫自傲,坚持自己的诗人身份,不受世俗的束缚。

他在诗中表达了对清贫的理解和认可,将清贫视为一种自由和灵感的源泉。

他的生活和诗歌都体现了甘于清贫的精神,成为后人学习的榜样和启示。

李白的故事告诉我们,甘于清贫并不意味着放弃追求,而是追求内心真诚和自由满足。

甘于清贫的名人故事,可以说是数不胜数。其中一个著名的例子就是毕加索,这位艺术家虽然一生创作众多的杰作,却过着简朴的生活。他曾经说过:“我是一个穷光蛋,但是我有我的画。”

毕加索并不在乎物质的富裕,而是专注于他心中的创作。这种甘于清贫的态度,使他能够全情投入艺术,并留下了不朽的作品,也成为了后人学习的楷模。

陶渊明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文学家和诗人,他甘于清贫,一生致力于文学创作。他辞去官职,归隐田园,过着清贫的生活。然而,他的作品却充满了对人生和自然的热爱,留下了许多不朽的诗篇。

居里夫人,她发现了镭和钋两种元素,却放弃了申请专利,无私奉献。她甘于清贫,为科学事业献身。

曾经有一位名人,他虽然有才华和机遇,但却选择甘于清贫。他不追逐物质财富,而是追求内心的满足和精神的富足。

他把时间和精力投入到自己热爱的事业中,为人们带来智慧和启迪。

他以自己的清贫为榜样,鼓励人们追求更有意义的生活。

他的名声和影响力超越了财富的界限,成为人们心目中的典范。

他是一位真正意义上的富有者,因为他拥有内心的满足和人们的尊重。

有很多名人都甘于清贫,比如李白、苏轼、康熙皇帝等等。他们不追求物质上的享受,而是更注重精神上的追求和修养。

他们在清贫中寻找到了更深层次的人生意义,不但成为后人的楷模,也给人们带来深刻的启示和思考。这些名人故事告诉我们,生活的意义不在于追求物质上的繁华和富贵,而在于追求内心的平静和谐。

范仲淹,北宋名臣,甘于清贫,不图富贵。他任官时,以“安贫乐道”为准则,家中简陋,衣食朴素,生活清苦,但他却心系百姓,勤政爱民。

第一首诗是《有会而作》:“弱年逢家乏,老至更长饥。菽麦实所羡,孰敢慕甘肥。惄如亚九饭,当暑厌寒衣。岁月将欲暮,如何辛苦悲。常善粥者心,深念蒙袂非。嗟来何足吝,徒没空自遗。斯滥岂攸志,固穷夙所归。馁也已矣夫,在昔余多师。”

写这首诗的时候,陶渊明已经六十多岁了,而此时,正是陶渊明最困苦的时候。看他自己的写的,少年的时候家里就穷,到了老年了,更是常常饥饿。

范仲淹二岁的时候死了父亲。

母亲很穷,没有依靠。

就改嫁到了常山的朱家。

(范仲淹)长大以后,知道了自己的生世,含着眼泪告别母亲,离开去应天府的南都学舍读书。

(他)白天、深夜都认真读书。

五年中,竟然没有曾经脱去衣服上床睡觉。

有时夜里感到昏昏欲睡,往往把水浇在脸上。

(范仲淹)常常是白天苦读,什么也不吃,直到日头偏西才吃一点东西。

就这样,他领悟了六经的主旨,后来又立下了造福天下的志向。

他常常自己讲道:“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居里夫人培养子女节俭朴实,轻财的品德.她对女儿的爱,表现为一种有节制的爱,一种有理智额定爱,她对女儿生活上严加管束,要求她们''俭以养志'',她教育女儿说:''贫困固然不方便,但过富也比一定是好事.必须依靠自己的力量,谋求生活.''

中国古代的代表要说隋文帝扬坚:隋朝统一了四分五裂的中国,当时经济萧条,隋文帝以身作则,虽贵为帝王但经常是粗茶淡饭,只穿布衣。

日以继夜励精图治终于使隋朝强大起来,出现了“开皇之治”。

他不仅对自己要求节俭而且还对后宫人员的穿着要求尽量朴素;一次一位大臣送给太子一张玉床,他听说后严厉斥责了太子并让太子当面将玉床杂碎。

中国现代的代表恐怕是我们最熟悉不过的了:雷锋。从小学开始老师就让我们学雷锋,他的许许多多事迹都深深地印在人们心中。一双袜子新3年旧3年缝缝补补又3年说的就是雷锋,可能夸张,但要说明的就是他节俭甘于清贫价值取向吧。他的奉贤就更多,什么好事做了一火车等等,许多小学生都比我知道的多。

包拯

出生于北宋

时期,考取功名,步入官场。

大家应该都知道,电视剧经常宣扬,刚正不阿,办案如神,秉公办理。

包拯的故事广为流传,是历史上有名的清官,不攀权附势,面对王公贵族,也不徇私枉法,铁面无私,在他这里,天子犯法于庶民同罪,被后人称为包青天

3、实施新政

范仲淹是宋代文学家、政治家,他的“岳阳楼记”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名篇,除此之外,他还有许多优秀的故事。

其中包括了"嫁女"、"舍身"、"临危"、"论画"四个故事。

在“嫁女”中,他不追求儿子高官厚禄,儿子绝处逢生;在“舍身”中,他心系百姓,富人听后减税;在“临危”中,他宁死不屈,光宗耀祖;在“论画”中,他见贤思齐,愿意认错求教,最终成就了自己的画艺。

范仲淹这四个小故事,深刻体现了他的忠诚、仁爱和善良品质,一直被后人传颂不衰。

况钟(1383-1443),字伯律。

靖安(今靖安县)人。

明代官吏、诗人。

早年曾在尚书吕震属下为小吏,因有奇才,为吕震所重视,并推荐为仪制司主事。

明成祖朱棣永乐年间,因荐为礼部郎中。

宣德五年(1430)升任苏州知府。

当时苏州豪强污吏相互勾结利用,百姓赋税繁重,是全国有名的难治之府。

况钟上任后,许多问题者等待他去处理。

开初,不少属下和群吏都站在他四周,看他如何理事。

他假装不懂,左顾右问,只按群吏的欲望办事,群吏们都很高兴,私下以为这位新任太守是很容易欺侮的。

几天后,他召集群吏宣布:前几天某件事是应该做的,是某某不让我做;某件事是不应该做的,是某某强行我做的!

你们有些人长期以来玩弄这种手段,罪当死!

于是将罪大恶极的数人处以死刑,并训斥那些贪虐庸懦的官吏。

因此大震全府,上下都奉法职守。

况钟不仅刚正廉洁,而且孜孜爱民。

前后各届苏州知府都不能与他相比。

他在任期间,先后为人民办了许多好事。

贪官污吏动不动对百姓处以酷刑,他先后酌情予以减免者近一千四百余人。

同时,他协同巡抚周忱,悉心筹划,为百姓奏免赋税粮七十余万石。

他兴利除弊,不遗余力,锄豪强,扶良善,是明代著名的清官。

因此,百姓对他奉之若神。

正统六年(1441),况钟在苏州任期十年已满,当地官民二万多人向上级请求留任。

他死后,很多人为他哭泣,悲痛不已,并立祠纪念他。

对于他的刚正清廉的思想品格和深入实际的求实精神,优秀传统戏曲《十五贯》作了较深的刻画,至今仍在人们心目中留下难忘的印象。

在文化教育方面,他十分重视培养人才。

注重开办地方学校,招收学生,以儒教培养学生。

还重视招收贫困学生,并给他们一定的救济,使很多单门寒士得以成就学业。

有一个叫邹亮的曾经向况钟献诗,请他指点。

他看后很高兴,觉得邹亮很有才华,便推荐他当官。

有的人为此写匿名信诬陷邹亮,况钟看信后风趣地说:“这不过是想要我更快地提拔邹亮已。

”不久,邹亮果然被提任为吏、刑二部司务,后又升为御史,并成为明代“景泰十才子”之一。

况钟的主要著作多收集在《况太守集》中。

全书十六卷,卷首、补遗各一卷,为光绪十年(1884)刊本,津河广仁堂所刻,今全国只有中国科学院图书馆、上海图书馆和甘肃省图书馆有全本藏书。

另一《况靖安集》,全书八卷,首尾各一卷,为光绪十七年(1891)刊本,原为靖安县城双溪陈氏藏版,今存江西省图书馆。

《四库全书》均不录。

他的诗作以规劝诗为主,有一定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如对农民,有《劝农诗》二首,其一:“嗟我微材愧牧民,车驱有句向农申。

人生务本惟耕凿,世道还醇重蜡豳。

粒粒皆从辛苦出,般般无过朴诚遵。

迩来弊革应须尽,并戴尧天荷圣仁。

”其二:“田歌四起韵悠扬,阡陌循行劝课忙。

父老挈觞随旆右,儿童驱犊驻车旁。

丰穰有光流亡免,游情无民风俗良。

早纳官租多积谷,防饥防盗乐无荒。

”这两首诗表现了一个正直清廉的封建官吏一方面维护封建统治阶级利益的急切愿望,另一方面又希望百姓能安居乐业的爱民心情。

这可以说是全面表现作者精神面貌的代表作。

尽管他是以封建统治阶级利益为前提,但他力图兴利除弊,寄希望于丰衣足食,在客观上总是符合人民愿望的,而且他懂得农民的艰辛,也是一种爱民的表现,所以当他任满离开苏州时,许多百姓老幼为他送行,而他自己却是“检点行囊一担轻”,“如水襟怀对大江”,“不带江南一寸棉”,这正是他为官清廉的写照。

对于后代的教育,有《又勉子侄诗》:“存心立品贵无差,子孝臣忠两尽嘉。

惟有一经堪裕后,任贻多宝总虚花。

膏腴竟作儿孙累,珠玉还为妻女瑕。

师剑古箴传肖者,取之不竭用无涯。

”作为一个封建官吏能如此对待自己和教育后代是难能可贵的。

在艺术上,他的诗作大多明晓通达,不过多追求形式美,比较质朴自如,热忱奔放。

不少语言口语化,接近民众语言,因此能更好地为表现内容服务。

希望对你有帮助

胡绩宗,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人,明代著名大儒。

胡 缵宗自幼勤奋好学,二十九岁中进士后即入翰林院任职,但受派系牵连,被人诬告而遭贬谪。

初入仕途,即遇坎坷,翰林院少了位优秀人,地方上却多了一位好官。

胡 缵宗历任安庆知府、苏州知府、山东巡抚、河南巡抚等职,为官清廉,政绩卓著,深得民心。

当他从安庆离任时,所有百姓泪眼相送;在他离别苏州十年后,当地百姓仍感念不已,为他立“去思碑”。

这是何等深厚的感情!

胡 缵宗的品德、才能,足以让他在仕途上有更大作为。

然而,明朝正德、嘉靖年间,皇帝昏庸,奸臣当道,官场黑暗,让胡 缵宗看不到希望。

“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一方面,儒家积极入世的精神激励胡缵宗投身仕途;另一方面,仕途的黑暗、不测,也不断让胡 缵宗心生退隐之思。

嘉靖十八年(1539),开封官署大火,任河南巡抚的胡 缵宗弃官回乡,走上了他向往已久的田园生活。

退隐后,胡绩宗回到了秦安县兴国镇邢泉村,这里是胡缵宗儿时成长、少时求学的地方。

熟悉的地方,美好的环境,闲适的生活,终于让胡 缵宗心灵得到了解放。

为官三十多年,胡 缵宗早已对仕途心灰意冷,他为自己确立了新的人生目标:著书传道。

胡宗著书甚富,有《鸟鼠山人集》《胡氏诗识》《春秋本义》《安庆府志》《秦州志》《汉中府志》《巩郡记》《拟古乐府》等,在经学、哲学、古文、诗歌、方志等方面都展现出卓越的才华,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深厚的学识与刚正的性格涵养了胡 缵宗的书法艺术。

他的楷书取法颜真卿、柳公权,笔力刚健遒劲,结体严整,笔法沉着稳健,大气磅礴。

他的行草书宗法二王,笔墨浓重,流畅纯熟,有奇崛之处。

时代也对胡 缵宗的书法产生了重大影响,他所处的时代正是明代书法艺术的兴盛期。

当时许多文人书画家集中在江浙一带,特别是苏州地区,被称为“吴中四家”的文徽明、祝允明、王宠、陈道复等吴中名士均与胡 缵宗交往频繁,不但同游山水林泉,相互之间还时有诗歌赠答。

早在明朝嘉靖时期,胡 缵宗墨迹已被时人视若卞壁,拱为珍宝。明人陶宗仪《书史会要》评价其“书法笔力清劲古雅”。而今,我们还能够在很多名山名寺看到其手迹,例如,天水伏羲庙门匾“与天地准”,曲阜孔庙正面第一坊巨匾“金声玉振”,苏州虎丘篆书“千人坐”,山东济南“趵突泉”,江苏镇江焦山迎客照壁“海不扬波”等。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史册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hicehao.com/t20240322163812ce31sg.html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