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投稿 / 正文

唐代名人故事推荐卡,刘禹锡的人物介绍小卡片?

刘禹锡简介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 ,晚年自号庐山人,彭城(今江苏徐州)人,是匈奴人的后裔。唐代中晚期诗人、哲学家。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第。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

诗现存800余首。其学习民歌,反映民众生活和风土人情的诗,题材广阔,风格上汲取巴蜀民歌含蓄宛转、朴素优美的特色,清新自然,健康活泼,充满生活情趣。其讽刺诗往往以寓言托物手法,抨击镇压永贞革新的权贵,涉及较广的社会现象。晚年所作,风格渐趋含蓄,讽刺而不露痕迹。

刘禹锡耳濡目染,加上天资聪颖,敏而好学,从小就才学过人,气度非凡。他十九岁游学长安,上书朝廷。二十一岁,与柳宗元同榜考中进士。同年又考中了博学宏词科。

1、先准备需要的材料,有硬纸片、剪刀还有胶水,将刚才准备好的硬纸片用剪刀剪成适合大小的长方形。

2、然后在硬纸片上用铅笔划成不同的小格子,分别将历史名人的事迹和生辰写在上面,结尾加上名人名句。

3、再找出一张印有历史名人头像的报纸,沿着头像剪裁下来,再用胶水粘贴到卡纸片上。

4、最后一步,用胶水把剪裁好的卡片,粘贴到墙上或者需要的地方,这样历史名人卡片就制作完成啦。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剑南道绵州昌隆青莲乡。

生性爽朗洒脱,俊逸出尘。

为人广交豪杰,嗜酒如命,精通剑术。

是中国诗歌史中的传奇人物,时人常以“李杜”并称。

诗歌创作仅凭纯粹的天才肆意挥洒,人评:“绣口一吐,便是半个盛唐”。

其人昂扬而独立的风骨,更使得在诗坛拥有“独步古今”“冠绝华夏”的地位,堪当诗歌中“绝对真理”一般的存在。

魏征,的故事,话说在唐朝初期,太子和秦王李世民争夺皇位,最终太子失败了,而李世民成功当上了皇帝,也就是大名鼎鼎的唐太宗。

当时魏征是太子的部下,唐太宗听说魏征是一个很有才能的人,便派人将他找来,就是你曾经帮助太子来对付我,魏征却一点都不害怕,他上前一步,不慌不忙地回答说“可惜当时太子没有听我的话,要不然他也不会失败了。

大家听了顿时都吓出一身冷汗,但没想到正是因为魏征这样真诚直率、有胆识的态度,唐太宗不但没有责怪他,反而笑着说事情既然都过去了,那就不要再提了,今后你就好好帮助我治理国家吧”

大唐名相张柬之

北宋名臣范仲淹言为官之道: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然大唐名相张柬之,却是逆行者。他居庙堂之高,则忧其君;而处江湖之远,则忧其民。

在他的为官生涯中,做得最漂亮的事就是推倒则天王朝,是为君忧;做得最感人的是请罢姚州,是为民忧。

旧时有俗语:当官不为民作主,不如回家卖红薯。

可见,为民忧,应是做官的根本。

张柬之,虽是一代名相,但却是历尽磨难,大器晚成。

武则天向狄仁杰求荐宰相,狄仁杰隆重地推荐了张柬之。

然张柬之在七十多岁才做到监察御史,他还不好好珍惜。

武则天因为突厥首领要以女儿和亲,竟有让自己侄子武延秀出面迎娶之意。

不料,张柬之闻而反对,致使武则天一怒之下将其赶出京城,贬为蜀州刺史。

张柬之“疏奏,则天不纳”。若以成败论英雄,张柬之请罢姚州书简直不值一提。但若以为官的品质而言,张柬之的胆气、才识都可彪炳历史。因此,当武则天再让狄仁杰推荐宰相人选时,狄仁杰再一次推选了张柬之,张柬之也因而成为大唐宰相。

李白无疑是最为出色的一位。

他的才华、豪放、气节和传奇的人生经历,让无数后人所传颂。

某日,历史爱好者小王前去参观李白故居,想要了解更多关于李白的故事。

在故居前,他遇见了一位长者,对方声称自己是李白的弟子,愿讲述一些李白的趣事。

小王听后大为感慨,原来李白不仅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还是一位如此有趣的人物!

唐朝的历史名人故事:

《李白求师》

李白晚年,政治上很不得志,他怀着愁闷的心情往返于宣城、南陵、歙县(在安徽省)、采石等地,写诗饮酒、漫游名山大川。

一天清晨,李白象往日一样,在歙县城街头的一家酒店买酒,忽听隔壁的柴草行里有人在问话:“老人家,你这么一大把年纪,怎么能挑这么多柴草,你家住哪?”

回答的是一阵爽朗的大笑声。接着,便听见有人在高声吟诗:

“负薪朝出卖,沽酒日西归。

借问家何处?穿云入翠微!”

李白听了,不觉一惊。

这是谁?竟随口吟出这样动人的诗句!

他问酒保,酒保告诉他:这是一位叫许宣平的老翁,他恨透了官府,看穿了世俗,隐居深山,但谁也不知道他住在哪座山里。

最近,他常到这一带来游历,每天天一亮,就见他挑柴进镇,柴担上挂着花瓢和曲竹杖。

卖掉柴就打酒喝,喝醉了就吟诗,一路走一路吟,过路的人还以为他是疯子哩。

李白暗想:这不是和自己一样的“诗狂”吗?他马上转身出门,只见那老翁上了街头的小桥,虽然步履艰难,但李白无论怎么赶也赶不上。

追上小桥,穿过竹林,绕过江汊(河流的分岔),李白累得气喘吁吁,腰酸腿痛,定神一看,老翁早已无影无踪了。李白顿足长叹,“莫不是我真的遇上了仙人!”

他撩起袍子又赶了一程,还是不见老翁,只好失望地回来。

那天夜里,李白怎么也睡不着,回想起自己大半辈子除了杜甫之外,还没结识到几个真正的诗友。没想到今天竟遇上这样一个诗仙,可不能错过机会,一定要找到他!

第二天,李白在柴草行门口一直等到日落西山,也不见老翁踪迹。

第三天,第四天,天天落空。

第五天一早,李白背起酒壶,带着干粮上路了。他下了最大的决心,找不到老翁,就是死也要死在这儿的山林里。

翻过座座开满野花的山冈,趟过道道湍急的溪流,拨开丛丛荆棘,整整一个多月,还是没见老翁的影子。

李白有点泄气了。

正在这时候,他回想起少年时碰到的那位用铁杵磨针的婆婆,婆婆说得好:“只要有决心,铁杵磨成针。

”要想找到老翁,就看自己有没有毅力啦。

想到这里,李白紧紧腰带,咬咬牙,又往前走。

累了,趴在岩石上睡一会;饿了,摘一把野果充饥;酒瘾上来,就捧着酒壶美美地喝上一口。

这天黄昏,晚霞把天空染得通红通红,清泉与翠竹互为衬托,显得分外秀丽。李白一心惦念着老翁,哪顾得欣赏景色。他拖着疲惫的身子,一瘸一拐地来到黄山附近的紫阳山下。转过山口,只见前面立着一块巨石,上面似乎还刻着字。李白忘记了疲劳,一头扑上去,仔细辨认起来,哦,原来是一首诗:

“隐居三十载,筑室南山巅。

静夜玩明月,闲朝饮碧泉。

樵夫歌垄上,谷鸟戏岩前。

乐矣不知老,都忘甲子年。”

连读三遍,李白失声叫道:“妙哉!妙哉!真是仙人之声哪!”心想:见到老翁,一定得拜他三拜,好好请教请教。虽说自己也跟诗打了几十年交道,但这散发着野花香味的诗还真是头回领略哩。

他回转身,看见崖石边的平地上摊着一堆稻谷,看来,准是许宣平老翁晒的。李白索性往边上一蹲,一边欣赏山中的景致,一边等老翁来收谷。

天黑了,李白忽听到山下传来阵阵击水声,循声望去,只见山下的小河对岸划来一只小船,一位须发飘飘的老人立在船头弄桨。李白上前询问道:“老人家,请问,许宣平老翁家在何处?”

原来这老人正是李白要找的许宣平老翁,上次他见李白身穿御赐锦袍,以为又是官家派来找他去做官的,所以再也不愿去歙县城了。没料到,此人竟跟踪而来。这时,老人瞟了李白一眼,随手指指船篱,漫不经心地答道:“门口一杆竹,便是许翁家!”

李白抬眼望了望郁郁葱葱的山峦,又问:“处处皆青竹,何处去找寻?”

老人重新打量着这位风尘仆仆、满脸汗水的客人,反问道:“你是……”

“我是李白。”说着,深深地一揖。

老人愣住了:“你是李白?李白就是你?”

李白连忙说明了自己的来意。

老人一听,双手一拱:“哎呀,你是当今的诗仙!我算什么,不过是诗海里的一滴水罢了。你这大海怎么来向一滴水求教,实在不敢当,不敢当!”说完,撑起船就要往回走。

李白一把拉住老翁的衣袖,苦苦哀求道:“老人家,三个月了,我风风雨雨到处找你,好不容易见到了老师,难道就这样打发我回去不成!”

李白真挚的话语打动了老人的心。两人对视了好久,老人猛地拉住李白,跳上了小船。

从此,无论在漫天的朝霞里,还是在落日的余辉中,人们经常看到李白和这位老人,坐在溪水边的大青石上饮酒吟诗。那朗朗的笑声,和飞瀑的喧哗声汇成一片,随溪水一起送到百里千里之外……

至今,许多游人一到黄山,总爱顺着淙淙的溪水,去追寻李白的游踪。

看见了吗?过虎头岩,在鸣弦泉下,有一块刻着“醉石”二字的巨石,传说,当年李白和老人就在这里欣赏山景,饮酒吟诗。他们经常用旁边的泉水来洗酒杯,所以这泉就叫“洗杯泉”。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史册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hicehao.com/t202401111048082055sg.html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