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投稿 / 正文

西安事变简介100字以内,深度解说西安事变?

1936年12月12日,为救民族危亡劝谏蒋介石改善“攘外必先安内”的既定国策、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张学良杨虎城依然在西安临潼对蒋介石实行“兵谏”,扣留来陕督战的蒋介石,发动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亦称双十二事变。

1936年12月25日,在中共中央和周恩来等人的努力下,蒋介石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等六项主张,为“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奠定了基础。

1936年12月12日,为挽救民族危亡、劝谏蒋介石改变“攘外必先安内”的既定国策、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张学良、杨虎城毅然在临潼对蒋介石实行“兵谏”,扣留来陕督战的蒋介石,发动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亦称双十二事变。

提出抗日救国八项政治主张,逼蒋介石抗日。

1936年12月25日,在中共中央和周恩来等人的努力下,蒋介石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等六项主张,为“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奠定了基础。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准备了必要的前提,成为由国内战争走向抗日民族战争的转折点。

1936年12月12日晨,按照张学良、杨虎城商定的计划,东北军一部包围华清池,扣留了蒋介石;第十七路军同时控制西安全城,扣留了在西安的陈诚、邵力子、蒋鼎文、陈调元、卫立煌、朱绍良等国民党军政要员。这一事件史称“西安事变”。

1、背景:

1936年12月12日,为挽救民族危亡、劝谏蒋介石改变“攘外必先安内”的既定国策、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张学良、杨虎城毅然在临潼对蒋介石实行“兵谏”,扣留来陕督战的蒋介石,发动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亦称双十二事变。提出抗日救国八项政治主张,逼蒋介石抗日。

2、结果

1936年12月24日,蒋介石签订六项协议,被迫接受停止内战,联合抗日的主张。12月25日,蒋介石最后获得释放 ,事件得以和平解决。

3、历史意义

1、西安事变及其和平解决在中国社会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为中国社会的发展起到了无可替代的作用。

2、西安事变发生及和平解决,基本结束了长达十年的内战,开始了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一致抗日的新阶段,促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抗日热情,奠定了全民族抗战的基础,成为由国内战争走向抗日民族战争的转折点,成为时局转换的枢纽。

3、西安事变是中国社会矛盾变化的转折点,中日民族矛盾成为中国社会主要矛盾,中国提前与日本进入战争状态。

是中国由内战到抗战的转折点,是中国由分裂到统一的转折点,是中国社会政治由专制到逐步民主的转折点。

由这一系列转折,奠定了抗日战争胜利的基础。

同时,中国共产党获得了合法生存与喘息休整、壮大的机会,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人民的革命力量开辟了发展壮大的前景,确立了中国共产党在中国社会发展中的领导地位和核心地位

       西安事变及其和平解决,在中国社会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为中国社会的发展起到了无可替代的作用。

它的发生及和平解决,基本结束了长达十年的内战,开始了国共两党的第二次合作,达成一致抗日的新阶段,促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成为由国内战争走向抗日民族战争的转折点,成为时局转换的枢纽。

       路线,实际就是指政策或者性质。事件,就是历史上或社会上发生的不平常的大事情。

蒋介石不抵抗日本侵略者!他认为共产党才是他的心腹大患,放异东北三省,将张学良调往西北对付延安的共产党,斤迫使张和杨发动了西安事变,促成了国共两党共同战日的统一战线,和平解决了西安事变!

西安事变的路线是:停止内战,一致抗战,以兵谏形式逼迫蒋介石抗日。1936年12月12日东北军张学良,西北军杨虎城在西安联合进行兵谏,逼迫蒋介石停止内战,一致抗战,史称西安事变。

西安事变,又称双十二事变。1936年12月12日,时任西北剿匪副总司令的东北军领袖张学良和时任国民革命军第十七路总指挥的西北军领袖杨虎城在西安发动兵谏,扣押时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和西北剿匪总司令的蒋中正。

最终蒋中正被迫接受"停止剿共、一同抗日"的主张而告和平解决,迫使国民政府放弃「攘外必先安内」的基本国策,使中国建立了形式上的民族统一抗日战线。

西安事变是1936年12月12,那年“双12”距现在82年了,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也注定了国共合作抗日的开始,也是名族凝聚力最好的体现,伟大的中华民族,谢谢

西安事变发生在1937年,距离现在84年了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史册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hicehao.com/t202308021612083d76sg.html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