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项羽背水一战还是破釜沉舟?
①
项羽的“破釜沉舟”
项羽的“破釜沉舟”与韩信的“背水一战”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将己方逼入险地后绝地求生,所谓置之死地而后生。原理虽一样,实质却不同。
先说说项羽。项羽夺取宋义兵权后,立即着手进攻王离。项羽先派当阳君、蒲将军过河攻秦,结果屡战不利。项羽知道不能再拖,时间越久对诸侯联军越不利。若赵国被灭,六国刚刚崛起的势头就会被秦军压住,胜利的天平离六国越来越远。
②
背水一战和破釜沉舟都是指的项羽的巨鹿之战。
公元前209年,我国历史上爆发了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起义。陈胜吴广牺牲后,刘邦和项羽率领的两支军队逐渐壮大起来。
公元前207年,项羽的起义军与秦将章邯率领的秦军主力部队在巨鹿(今河北邢台市)展开大战;项羽不畏强敌,引兵渡漳水(由巨鹿东北流向东南的一条河)。
渡河后,项羽命令全军:“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巨鹿一战,大破秦军,项兵威震诸侯。
③
项羽是破釜沉舟。
《史记·项羽本纪》:“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
后人由“皆沉船,破釜甑”提炼出成语“破釜沉舟”。
破釜沉舟是一个汉语成语,最早出自《史记·项羽本纪》。
该成语指把饭锅打破,把渡船凿沉,比喻不留退路,做事果决。在句中一般作谓语、宾语、状语。也写作”破釜沉船”、”沉舟破釜”。
④
项羽是还是破釜沉舟
项羽“破釜沉舟”发生在秦末反秦之战中。当时秦朝名将章邯携大胜楚国、赵国之威,举大军围困赵王于巨鹿城。赵国若失,反秦大业岌岌可危,故而各国诸侯都发兵救赵。秦军根据形势一分为二,王离负责围困巨鹿,章邯则在南边筑运粮甬道,两军成掎角之势。
各路诸侯名为救赵,但都有意保存己方实力,尽力避免与秦军交锋。这种情况下,时任楚军副帅的项羽挺身而出,果断斩杀临阵不前的主帅宋义,在率军渡过漳水时,下令将炊具砸破,战船凿沉,庐舍烧掉,士兵只带三天的粮食,以示此战无还心,这就是著名的“破釜沉舟”。
韩信“背水一战”则发生在楚汉战争中,当时项羽、刘邦两军对峙于荥阳,韩信独领一军扫荡各国,灭魏、代之后,精兵被刘邦悉数抽走,韩信领新兵数万,下井陉口进攻赵国,赵国派陈余率二十万人迎敌。
李左车建议陈余出奇兵偷袭韩信粮草,陈余不听。韩信探知这一情况,才敢继续进兵。决战前夕,韩信下令军队背水列阵,此举犯了兵法大忌,引发赵军的轻视和嘲笑。
可见,无论项羽还是韩信,确实都面临“只能胜、不能败”的局面。
项羽是杀了主帅夺取兵权的,一旦战败,必是千夫所指,甚至性命不保。
韩信面临的形势则更加凶险,双方实力对比悬殊,无论兵力还是战力,赵军都占绝对上风。
且韩信率数万人由狭窄的井陉口孤军深入,后方没有援军和补给,一旦战败或不能速胜,必然死无葬身之地。
两位军事奇才都面临着此生最大的一次考验。
作战过程:“破釜沉舟”与“背水一战”均非取胜关键
“破釜沉舟”展现了项羽强悍勇猛的作战风格,然而巨鹿之战的胜利,却并非单靠强悍勇猛。实际上,在斩杀宋义后,项羽做了一件事:他命心腹将领率两万楚军渡过漳水,赶赴巨鹿战场。在这支先遣部队小胜秦军后,项羽方才率全军渡河,并且“破釜沉舟”,一鼓作气围困王离,九战九胜,并断绝秦军粮道,最终大破秦军、生擒王离。
可见,“破釜沉舟”绝非赌徒式的放手一搏,项羽是有一定把握的。
首先,他身后是一支以八千江东子弟兵为班底的精兵,战斗力不逊于没落中的秦军。
其次,他的两万先遣部队,已提前探知秦军虚实,这仗该怎么打他已了然于胸。
还有最后一点不应忽略:各路诸侯尽管各怀鬼胎,但毕竟人数众多,对秦军起到震慑和牵制作用,否则秦军没必要分兵驻扎。
这些都为项羽取胜创造了条件。
二、破釜沉舟和背水一战哪个更早?
破釜沉舟更早。
背水一战,又称井陉之战,发生于汉高祖三年(前204年)。
破釜沉舟是巨鹿之战时项羽的典故,时间是秦二世三年十二月(公元前207年)。《史记·项羽本纪》记载,项羽跟秦兵打仗,过河后把釜(锅)都打破,船都弄沉,表示决不后退。比喻决心战斗到底。
背水一战,出自西汉·司马迁《史记·淮阴侯列传》。
这则成语原意指背靠临近河水之地摆阵,或布下阵势。后来指处于绝境之中,为求出路而决一死战。
破釜沉舟 是项羽早年与秦军主将章邯决战时 敌强我弱 敌众我寡情况下, 为了让将士拼死一战,破釜沉舟,断绝退路,从而让战士们在绝境下,为了求生,爆发出巨大的战斗力,最终打败秦军,奠定了胜利的基础,而背水一战则是在秦朝灭亡后,汉将韩信在与诸侯赵国军队决战时,打破常规,背水列阵,断绝退路,使将士只能拼死一搏,最终大破敌军,取得胜利。
背水一战的典故发生在项羽和秦朝军队之间的战争故事,破釜沉舟的典故发生在项羽和刘邦楚汉争霸的战争故事,所以背水一战发生的时间早于破釜沉舟。这两个典故讲的都是置于死地而后生,显示了做事情的决心,把潜力发挥到极致,都是很经典的故事。
三、项羽的破釜沉舟和韩信的背水一战意义上有何不同?
项羽的破釜沉舟和韩信的背水一战意义上究竟有何不同呢?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必须要回顾一下历史上项羽的破釜沉舟和韩信的背水一战具体的历史背景和当时的实际情况,以及它们对后世的影响。
首先来解释一下两个典故字面上的意思。破釜沉舟,意思是砸坏了吃饭的锅,凿沉了回去乘坐的船。背水一战,意思是,背后靠着一条河,没有了退路,和敌人战斗。
这里应该说明的一点是,无论是破釜沉舟,还是背水一战,都是把自己一方的部队置于毫无退路的绝境中,尽管字面上不同,从战术上说,并没有什么本质上的差别。但从两次战争的性质、意义上说,却有着本质差别。
项羽和韩信都是秦朝末年人。秦朝末年,由于连续的修筑浩大工程,又是阿房宫,又是秦始皇皇陵,加上越来越沉重的赋税,弄的老百姓民不聊生,无法生活,因此全国各地,群雄并起。
咱们先说破釜沉舟的故事。
故事发生在巨鹿,原本是秦、赵之间的战斗,对于项羽来讲,是一个救援战。秦朝末期,名将王离、章邯、涉间等人率秦军主力40万,攻打赵王歇。赵王抵敌不过,急忙向楚国求援。
年轻气盛的项羽,秉着为父亲项梁报仇的决心,主动请缨,率领楚军5万兵力去解巨鹿之围。
但是,面对秦军40万大军,项羽明知不敌,只好以大无畏的决心,命令军队破壶沉舟(砸了吃饭的锅,凿沉了回去的船),怀着决一死战的决心,在其他各路军队畏缩不前的情况下,率先带领楚军发起对秦军的冲击。
致使参战所有军队声威大振,人人奋勇当先,大败秦军主力,收降了章邯,秦朝失去了战斗力,为加速秦王朝的覆灭立下了首功。
巨鹿之战后,秦朝主力已经不存在了,其实已经名存实亡。项羽此战以5万楚军,面对秦军40万主力,以少胜多,一战成名,成为了各路起义军的统帅。
巨鹿之战,是秦末大起义中进行的一场重大决战性战役,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之一。这就是项羽破釜沉舟的历史典故的来历。
接下来再说一下背水一战的典故。
故事发生在秦朝灭亡后,楚汉之争时期的井陉之战。故事出于《史记·淮阴侯列传》。
刘邦手下大将韩信,原来本是项羽手下人,但由于项羽不重视他,韩信转而投奔到刘邦手下,被刘邦拜为大将。
公元前205年,韩信偷袭魏王豹,灭掉了魏国。10月,刘邦又派他与张耳率几万军队向东继续挺进,攻击赵国。韩信的部队要通过一道极狭的山口,叫井陉口。赵王歇和赵军统帅陈余立刻在井陉口聚集20万重兵,严密防守。
韩信命令部队在离井陉三十里的地方安营,到了半夜,让将士们吃些点心,告诉他们打了胜仗再吃饱饭。
随后,韩信派出两千轻骑从小路隐蔽前进,要他们在赵军离开营地后迅速冲入赵军营地,换上汉军旗号;然后韩信又派出1万人沿着河岸背水摆开阵势。
背水历来是兵家绝地,一旦背水,非死不可。
赵军统帅陈余听到这个消息,大笑韩信不懂兵法,不留退路,自取灭亡。
天亮以后,韩信率军发动进攻,双方展开激战。韩信、张耳假装败退,向河岸阵地靠拢。陈余指挥赵军追击。这时,韩信命令主力部队出击,背水结阵的士兵因为没有退路,只好回身死战,猛扑敌军。这时韩信埋伏的2000轻骑兵,见赵军倾巢出击,立即飞奔驰入赵营,拔掉赵国的全部军旗,换上汉军的红旗。
赵军无法取胜,准备回营,忽见营中已插遍了汉军旗帜,于是赵军立刻失去了斗志,四散奔逃。这时汉军两面夹击,赵军大败。这就是成语“背水一战”的来历。
无论是项羽的破釜沉舟,还是韩信的背水一战,同样是我国古代历史上两次经典的以少胜多的战役,两次战役从战术上说,有异曲同工之妙。
但不同的是,项羽的破釜沉舟一战,击垮的是秦王朝的主力,基本上瓦解了秦军的力量,使秦王朝名存实亡,为加速秦王朝的最后灭亡立下首功,推动了历史前进。
而韩信的背水一战,是攻赵时期的一场战役,它让刘邦在争夺王权的天平上迅速倾斜,为刘邦夺取天下立下大功。但是韩信的背水一战,这是义军之间的权力利益斗争,同反抗暴秦的战争相比,人民参与性、积极性都不高。
因此说,破釜沉舟和背水一战,尽管同样是两次经典战役,从战术意义上来看,都是“置之死地而后生”。然而,这两次战役却有着本质的不同。韩信的背水一战是起义部队之间的利益相争;而项羽的破釜沉舟是具有人民战争性质,推动了历史向前发展,无论是性质上,还是意义上,都有根本区别。
项羽的破釜沉舟:打破了秦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极大的鼓舞了六国反秦的信心,确立了项羽的上将军的地位,使项羽自信满满,不可一世,使其他的诸侯对其寒心
韩信的背水一战:战术价值远大于战略价值。只是帮刘邦稳固了侧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