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太祖朱元璋(1328年10月21日-1398年6月24日),安徽凤阳人,汉族,生于濠州钟离(明朝建立后改为凤阳),字国瑞,原名重八,后取名兴宗,参加郭子兴军改为现名朱元璋。政治家,战略家,军事统帅,明朝开国皇帝。
他励精图治,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重视改革和发展,使当时社会生产逐渐恢复发展,史称洪武之治。可是朱元璋只是个放牛娃出身,从小连私塾都没念过,他是怎么学习并终成大业的呢?
原来啊,朱元璋小时候没有钱念私塾,却酷爱读书,总是在私塾的窗外旁听,没听到的知识也会请小伙伴徐达帮忙讲解。
有一次,朱元璋在徐达上课时站在了窗外,被私塾老师发现,老师斥责徐达,并让他站起来背书。
徐达吞吞吐吐背不出来,居然将《三字经》背成了“重八他,虽放牛,却偷读”。
老师勃然大怒,说道:“什么什么?你背的是什么?错了,是‘香九龄,能温席。
’说的是汉朝时九岁的黄香,夏天给父母扇蚊子,冬天给父母暖被子,什么放牛?”
这时,老师发现了窗外的朱元璋,要轰他走,不曾想,朱元璋骑牛就跑,老师在后面摔了一大跤。
朱元璋与徐达一起玩耍,渴望徐达能多教给他一些知识,可徐达却说:“你呀,真是有福不会享,没有人逼你读书多好哇,可以天天玩,你偏要找罪受。
”朱元璋说:“你看天下做大事的人,哪一个不会读书写字啊?”徐达嘲笑他:“你是一个放牛娃,能做什么大事?”
朱元璋意志坚定地说:“你以为我会放一辈子牛吗?十年窗下无人识,一举成名天下知。当年就有李密挂角苦读的故事,我朱元璋就不能效仿前人吗?”
后来,朱元璋认识到“可叹朝中良吏少,须知世上苦人多”的社会现实,他说:“要成大事就要能文能武,智勇双全。
我已经下了决心,去投奔揭竿而起的义军,希望有志者跟我一起去。
”小伙伴们纷纷应和,要追随朱元璋,一起建功立业。
朱元璋,果然成就了大事业,从放牛娃变成了开国皇帝。
他儿时的小伙伴成了他的大将和军师。
公元1368年他建立了明朝,史称明太祖。
与民休息
明朝伊始,朱元璋实行了发展生产,与民休息的政策。1368年,外地州县官进京,朱元璋对他们说:“天下初定,老百姓财力困乏,像刚会飞的鸟,不可拔它的羽毛;如同新栽的树,不可动摇它的根,重要的是休养生息”。
朱元璋还鼓励开垦荒地,1370年并下令:北方郡县荒芜田地,不限亩数,全部免三年租税。
他还采取强制手段,把人多地少地区的农民迁往地广人稀的地区;对于垦荒者,由政府供给耕牛、农具和种子;并规定免税三年,所垦之地归垦荒者所有;还规定,农民有田五至十亩的,必须栽种桑、棉、麻各半亩,有田十亩以上者加倍种植。
这些措施大大激发了农民垦荒的积极性。
紧抓教育
朱元璋从元朝灭亡中看到,除了统治者本身的素质以外,整个社会失于教化也是一个原因。因此,登基后,就采取措施,兴建学校,选拔学官,并坚持把教育工作作为衡量地方官政绩的重要指标。
兴科举
洪武三年(1370年),朱元璋下令设科取士,士人参与科举考试必须通过三场的考试,不过写法或偶或散,无定规。文科考试内容主要局限于四书五经,考试文体通用八股文,虚内容而重形式,因而明代科举制又称八股取士。
民族
朱元璋曾禁止蒙古、色目人更易姓氏,限制回族内部通婚,明代回族没有优待身份。朱元璋“御制至圣百字赞”以及明皇室关于修建清真寺和保护清真寺宗教职业人员在一定程度上肯定了回族的宗教生活。
从放牛娃到开国皇帝,朱元璋的成功离不开他的足智多谋、英勇善战,更离不开他从小读的书。年少时读的这些书,为他成长为起义军领袖和开国皇帝奠下坚实的基础。
朱元璋年少时爱读书,也注意培养自己的武术、谋略等。因为他知道,要成大事,必须能文能武,智勇双全。我们在读书学习知识的同时,也要下功夫培养个人综合素质,比如学习能力、总结能力、学识经验、进取精神等等。
有过硬扎实的真才实学为基础,再根据自身特点发挥自己的特长,方能开拓自己的一片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