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投稿 / 正文

魏晋南北朝历史名人,魏晋时期比较有名的人物有哪些?

竹林七贤: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琅琊王家:王导谢家:谢安PS:魏晋南北朝 [帝王将相士] 曹操 曹丕 曹植 郭嘉 荀彧 夏侯敦诸葛亮 孙权 周瑜 袁绍 司马懿 董卓 张角张梁张宝 苻坚 谢尚 谢安 刘裕 拓跋珪 拓跋焘 萧衍 宇文泰 萧道成高欢 陈霸先 羊祜 祖逖 花木兰 周处 [文人雅士] 陶渊明 谢灵运 鲍照 颜延之 谢眺 干宝陈寿 范晔 嵇康 阮籍 孔融 陈琳蔡邕 蔡琰(文姬) 陆机 陆云 左思 沈约 萧纲 萧绎王羲之 王献之 顾恺之 锺繇 张衡

南北朝时期的文人有刘勰、萧统、谢眺。

以下是这三位文人的详细介绍。

1、刘勰

刘勰,字彦和,生活于南北朝时期的南朝梁代,中国历史上的文学理论家、文学批评家。汉族,生于京口,祖籍山东莒县东莞镇大沈庄。

刘勰虽任多种官职,但其名不以官显,却以文彰,一部《文心雕龙》奠定了他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地位。

2、萧统

萧统,字德施,小字维摩,南兰陵郡兰陵县人。南朝梁宗室、文学家,梁武帝萧衍长子,梁简文帝萧纲、梁元帝萧绎长兄,母为贵嫔丁令光。天监元年十一月,册立为太子,举止大方,爱好佛学。

曾主持编撰中国现存最早的汉族诗文总集《文选》,史称《昭明文选》。

3、谢眺

谢朓,字玄晖,汉族,陈郡阳夏人,南朝齐杰出的山水诗人,出身高门士族,与“大谢”谢灵运同族,世称“小谢”。19岁解褐豫章王太尉行参军。永明五年,与竟陵王萧子良西邸之游,初任其功曹、文学,为“竟陵八友”之一。

魏晋南北朝又是继战国“百家争鸣”以后,我国历史上又一个思想解放的时代.各种学说同时并兴,某些异端思想也得以流行,带来了社会思想和学术文化的相对自由及多元化.玄学的兴起,佛教的兴盛,道教的风行,使汉代定于一尊的儒学相对衰微,尽管这些思潮不可避免有明显的局限性,但是在历史行程中,无疑是重要的进步,有力地促进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艺术的发展.音乐、舞蹈、绘画、雕塑、书法乃至园林建筑尤其是诗歌,在这一时期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这一时期的文学除文人诗外,还有南北朝乐府民歌,辞赋,小说、文论等.魏晋南北朝也是文的重要发展阶段.儒学丧失独尊的地位,渐次衰微,玄学及佛教、道教从兴起走向兴盛,都对人们的思想和文学观念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政权更迭最频繁的时期,主要分为魏朝(曹魏)、西晋、东晋和南北朝时期,由于长期的封建割据和连绵不断的战争,使这一时期中国文化的发展受到特别的影响。其突出表现则是玄学的兴起、佛教的输入、道教的勃兴及波斯、希腊文化的羼入。

在从魏至隋的三百六十余年间,以及在三十余个大小王朝交替兴灭过程中,上述诸多新的文化因素互相影响,交相渗透的结果,使这一时期儒学的发展及孔子的形象和历史地位等问题也趋于复杂化。

其一,深层的分裂局面。这一时期,真正意义上的统一只有21年,即280年司马氏灭吴,到301年“八王之乱”全面爆发。

西晋以前,有三国的鼎立;西晋以后直到隋朝统一,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始终分属不同的政权,黄河流域更是始终存在两个以上的政权,甚至同时有十多个政权存在。

其二,复杂的民族关系。四周的边疆民族南下北上、东进西入,迁徙频繁,造成民族成份复杂,民族融合(自然的融合与强制的融合即战争)加速,民族战争剧烈,民族更替迅速。

其三,频繁的人口迁移。这特别表现在东晋十六国南北朝,当时人口迁移的规模之大、范围之广、历时之久、影响之深,超过以前任何一个历史时期。

其四,特殊的社会结构。由于民族矛盾和各种社会矛盾的剧烈运动而造成的动荡、对峙、分裂局面,使得这一时期的等级性、宗法性、民族性、宗教性四个特征尤为强烈与明显。

其五,变动的典章制度。魏晋南北朝时期,制度上每多权宜之制,从中央官制到地方行政制度,往往处于一种过渡状态,缺乏凝固的制度,诸多制度因时、因地、因人、因族地发生着流变;也正因为这是制度上的过渡时代,各种制度显得尤为复杂。

魏晋南北朝,又称三国两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政权更迭最频繁的时期,主要分为三国(曹魏、蜀汉、东吴)、西晋、东晋和南北朝时期,由于长期的封建割据和连绵不断的战争,使这一时期中国文化的发展受到特别的影响。其突出表现则是玄学的兴起、佛教的输入、道教的勃兴及波斯、希腊文化的羼入。

政治:中央机构的三省六部制开始形成,(注:三省制雏形出现于曹魏时期,六部制雏形出现于北周时期),实行九品中正制,世家大族垄断官场(东晋四大家族:琅琊王氏、陈留谢氏、桓氏、庾氏)。

经济:农业上出现翻车,北魏孝文帝实行均田制,耕耙耱技术,手工业方面发明了灌钢法,北朝烧出了成熟的白瓷。商业上出现了草市——但因为战乱,北方的商业一度遭到破坏。

文化:佛道教兴起,冲击儒学,儒学正统地位受到挑战,贾思勰编纂《齐民要术》,文人画开始出现——书圣王羲之,画家顾恺之等。

魏晋风度(骨)指的是魏晋时期名士们所具有的那种率直任诞、清俊通脱的行为风格。饮酒、服药、清谈和纵情山水是魏晋时期名士所普遍崇尚的生活方式。

魏晋是一个动乱的年代,也是一个思想活跃的时代。

新兴门阀士夫阶层社会生存处境极为险恶,同时其人格思想行为又极为自信风流潇洒、不滞于物、不拘礼节。

士人们多独立特行,又颇喜雅集。

正是在这个时代,士夫们创造了影响后世的文人书法标杆,奉献了令人模范景仰的书圣,“竹林七贤”,即阮籍、嵇康、山涛、刘伶、阮咸、向秀、王戎,在生活上不拘礼法,常聚于林中喝酒纵歌,清静无为,洒脱倜傥,他们代表的“魏晋风度(骨)”得到后来许多知识分子的赞赏。

我国的文学历史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那时候有《诗经》有《离骚》,语言用词和形式格调都极具魅力。

到了魏晋时期,文人志士的作品更是璀璨闪耀,这一时期文人们所体现的清风志洁也被称为了魏晋风骨。

魏晋风骨不仅仅是文学作品的一种风格,它更代表了一种信仰一种理念。

它是一种脱离世俗追求本真的生命态度,魏晋风骨不仅仅影响了魏晋时期的文风,而且贯穿了整个中国文学的发展。

1、超脱自由,不惧束缚

魏晋时期的政治斗争极为明显,但有理想有追求的知识分子不甘于沦为别人的棋子,魏晋风骨也应运而生。崇尚魏晋风骨的人,他们不为世俗所束缚,当人人都在追求名誉利益时,他们却在培养高雅情趣,陶冶淡然情操。在普通人的眼中他们成为了看破“世俗官场”之人,实则他们只是去追寻最本质的自我,追寻人类真正的宿命。

2、豁达乐观,是非明辨

在那个硝烟频起,战争不断的年代,想要拥有自己的理想信念是极为不容易。

但是拥有魏晋风骨之人,他们虽然信奉天命但却不屈于天命。

他们相信上天是无法违背的,但是自己的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

即便是身处乱世,但他们无时无刻都在追求幸福,寻求欢乐。

他们也始终相信生活总是在不断奔向美好,未来总是一片光明。

这样的想法不仅慰藉了孤单的心,也鼓励了身处黑暗之人。

他们懂得孰是孰非,但不会妄加评论,因为他们相信公道自在人心。

受到魏晋风骨影响的文人志士,他们个个都胸襟阔达,大度洒脱,拥有着十分傲骨的气质。魏晋风骨是一种超脱世俗的生活态度,是一种拥有着理想化生活的理念。魏晋风骨之所以能够流传千古,是因为它有着一种不可言喻的魅力,也因此它能够在我国文坛备受推崇

魏晋风骨,又“建安风骨”。

始于曹魏时期,是现实主义的诗词形式,起源于三曹,巅峰于晋朝,代表人物曹操、曹丕、曹植、建安七子、竹林七贤等。其诗词继承了《诗经》及乐府的风格,诗词文章多是简洁明了,辞藻刚劲有力,内涵悲天悯人的,反应了当时乱世的状况。

例如曹操的《短歌行》,“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词汇简单,颇具诗经风格,内含优思,以抒情怀。而到了魏晋时期,将此类诗词发扬光大,又借此形成了五言诗,把五言诗从民间俚句上升了一个高度。

诗词之类多是文人墨客借以抒怀或针砭时事的,魏晋时期的诗词呢又大多都是悲凉切切,饱含了忧郁之情,哪怕是陶渊明的田园诗,暗含着忧国忧民的深意以及自身壮志不得踌的悲愤。想来也是,大丈夫生于世,当持三尺剑立不世之功业啊,可他就是不让你壮志得酬,那也只有在诗词中抒发情感了。

例如“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愿为双鸿鹄,奋翅起高飞”等等。那时候的文人墨客想要报国安邦,也是难上加难,世家大族把持朝政,要么你就是在世家大族做门客,以期望受到赏识,要么就是你被皇帝看上了,直接晋升,可这两条啊都极为的艰难。

胸有抱负而不得施展,就像是如气憋胸,如鲠在喉啊,那份儿憋屈可想而知啊。所以晋朝当时的那些文人墨客啊,亦或是心灰意冷,亦或是假意而安,一个个选择了避世不出。可是啊,这花花世界,芸芸众生的,谁不想有所作为啊。

这种情绪和遭遇下,让这文人墨客也想着没事得刷刷存在感,憋得没办法了,那就搞出点新花样以期望赢得喝彩与关注吧。一个个的张扬个性任性妄为的,比如竹林七贤吧,聚在竹林里,整日喝酒唱歌吟诗作对,兴头起了,就开始放浪形骸,听说还裸奔着竹林里把酒追闹,这玩意让人看见多不好意思,但人家不在乎,而且以此为乐。

就说竹林七贤里的刘伶,大家都知道“刘伶醉酒”的典故,说是刘伶没事就躺在一辆马车上整日饮酒,醉得东倒西歪的,跟人说要是自己死了,就在马车停下的地方把自己埋在天地之间。这份洒脱足以让世人敬仰,追捧者甚多,但仔细想来啊,这还不是为了刷刷存在感,搞出些名堂来让世人关注嘛。

可这几个人啊,不知道是故意的还是玩大了,公开跟司马家叫板,结果是骨头软的被招安了,骨头硬地被杀了,其余的远走避世,以后也不该公开耍横了,借着比喻讽刺当时的晋朝统治者。

说了这么多,魏晋风骨的本意说的就是说明了当时的文人那种悲天悯人又潇洒自如的情怀。而且奠定了五言诗的历史地位,使五言诗得以发扬光大,为后世的诗词作品提供了模板,例如后世大唐的诗仙李白,就深受魏晋风骨影响,有人评价说李白是后世里边最接近魏晋风骨的诗人了。

晋朝呢,虽说在古代封建史中存在感不高,但总结他的经验教训也是有必要的。以古为镜可知兴替啊,客观地去看待一个朝代的好坏方面,对于指导我们读书写作,为人处世还是有极大的帮助的。

所谓魏晋风骨,表面看就是风流不羁自由率性的行为作风,很多人称之为名士风流。

其形成,大概有以下几个原因。

首先,东汉末年,天下大乱,战火连绵;自西汉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儒家学说首次对面这种局面表现的束手无策,既无法解释理由,也无法解决问题。正所谓礼崩乐坏的末世景象。很多以儒家学说构建自己价值观的人感觉迷茫不知所措,人生信念都崩塌了,以往拊膺的人生信条失效,干脆就放飞自我,随心所欲了。

其次,社会由组织严密的统一政府变成割据政权林立,互不统属,给了人们特别大的自由发声空间,纵观历史,每当乱世,就会出现很多特立独行的大师。魏晋时期也不例外,社会约束力大为下降,各种行为艺术纷纷登上舞台

最后,魏晋是门阀制度发展的顶峰;很多寒门才学之士空有建功立业之热血,却无施展之舞台,无奈之下,只好寄情山水、仙术、诗酒,以排解郁闷;而高门大户的有才之士,依仗特权,高官得坐,衣食无忧,毫无竞争压力,用现在的话说,闲的无聊,只要寻求各种刺激,特立独行、丹药之类的,如同现在的娱乐明星吸食。。。

最后形成了强大的风气,以特立独行、放浪形骸、醉心仙道为荣,以关系社会实际、从事务实事务为耻的所谓魏晋风骨。

魏晋风骨又称建安风骨或建安风力。指建安诗人继承《诗经》及汉乐府优秀的现实主义创作传统, 一方面在诗篇中真实地描写汉末的大动乱、大分裂, 表现对民生疾苦的关切;同时又在诗歌中抒发一己欲在天下建立伟业的雄心壮志。诗歌情感基调慷慨悲凉,语言简练刚健,自然明白而流畅,成为后世诗歌推崇的榜样。

风骨最早用于品评人物,有人认为风骨即风格,也有人认为风骨即形式、文辞与内容、思想的关系。《解说》中的“风清骨骏”即“文情并茂的、结构严密的、刚健朗畅的美”,这才是后世人所乐道的魏晋风骨。

名士风范,是才华、才性、才情的某种表现姿态,是人之才气的某种状态,体现了中国传统文人的精神、气质、风度,主要表现为传统文人雅士特有的那种狂放不羁、超凡脱俗、气定神闲的气质和情趣。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史册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hicehao.com/t202210192215285031sg.html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