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紧急】三国演义的十个主要人物传记?
1、刘备:字玄德,蜀汉开国皇帝,涿郡人。中山靖王刘胜之后。少年织草席为生,后与关羽、张飞于桃园结义为异姓兄弟。
三顾茅庐后,在诸葛亮的辅佐下,孙、刘联合,大败曹军于赤壁,又取四郡、进益州、夺汉中,221年在成都称帝。他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百折不挠,终于成就了一番事业。
2、曹操: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郡人,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黄巾起义爆发后,拜骑都尉,参与镇压起义军。此后将汉献帝迎到许都,被册封为丞相,把持朝政,在诸侯征战中统一了北方。220年正月,病逝于洛阳。后人评价他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3、孙权:字仲谋,吴郡富春人,三国中吴国的开国皇帝。208年,孙权与刘备组成孙刘联军,在赤壁共同抗曹,击败曹操。221年,刘备兴兵讨伐东吴,孙权在夷陵之战中击败蜀军。229年,孙权称帝,国号吴。孙权为人有胆有识,知人善任,他对开发中国的南方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4、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也作伏龙),琅琊阳都人,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早年避乱荆州,躬耕于南阳。后来辅佐刘备联吴破曹,逐渐与吴、魏形成三足鼎立之势。蜀汉建立,亮为丞相。刘备死后,他又辅佐刘禅、出师伐魏,因连年征战,积劳成疾,卒于军中。
5、关羽:本字长生,后改字云长,河东解人,蜀汉五虎上将之一。勇冠三军而好学,读《左传》“略皆上口”。与刘备、张飞桃园三结义,义薄云天,曾为寻兄千里走单骑,不忘恩而华容释曹。
219年水淹曹操七军,降于禁、斩庞德,威震华夏,但终因骄傲轻敌,刚愎自用,败走麦城,被孙权所杀。
6、张飞:字益德(《三国演义》、《华阳国志》中字翼德),涿郡人,蜀汉五虎上将之一,与刘备、关羽桃园三结义。
张飞粗豪勇猛性情暴躁,爱憎分明,敬重贤士,爱惜英雄,为人粗中有细,他对刘备忠心耿耿,为蜀汉立下了不朽功勋,但因对待属下粗暴,于221年被部将范强、张达所杀。
7、赵云:字子龙,常山真定人。身长八尺,姿颜雄伟,智勇双全,蜀汉五虎上将之一。初为袁绍部将,后投奔刘备。长坂坡战斗中,曾怀抱阿斗力战突围。孙夫人回吴,又保幼主得脱。汉水之战,以寡敌众,大破曹兵,被刘备赞为“一身是胆”。229年寿终正寝。
8、黄忠:字汉升,南阳人。蜀汉五虎上将之一。本为刘表部下中郎将,后归刘备,并助刘备攻益州刘璋。建安二十四年(219年),黄忠在定军山一战中阵斩曹操部下名将夏侯渊,升任征西将军,刘备称汉中王后改封后将军,赐关内侯。次年,黄忠病逝。
9、马超:字孟起,司隶部扶风郡茂陵人,蜀汉五虎上将之一。因俊秀容貌与狮盔银铠的非凡装束而得名“锦马超”,有“不减吕布之勇”。辅佐刘备称帝。于223年1月去世,终年47岁,追谥威侯。有阵中剑术“出手法”流传后世。
10、周瑜:字公瑾,庐江舒县人,东汉末年东吴名将,仪表英俊,聪颖过人,人称“周郎”。208年,孙刘两军联合,周瑜火烧赤壁,大破曹军。210年,周瑜因病去世,年仅36岁。小说《三国演义》中的周瑜器量狭小,见诸葛亮比自己高明,便处处加以暗算,后被诸葛亮三次激怒而死。
二、三国志刘封传原文?
①
《三国志·刘封传》是中国古代历史文献《三国志》中的一篇传记,记载了刘备的义子刘封的生平事迹。
原文详细描述了刘封在刘备建立蜀汉后的政治、军事和文化方面的贡献,以及他与其他重要人物的关系。
这篇传记描绘了刘封的忠诚、勇敢和智慧,展现了他在困境中的坚持和努力。
通过阅读《三国志·刘封传》原文,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刘封的人物形象和他在三国时期的重要地位。
②
刘封字子敬,沛国谯人也。父亲刘备为汉中王时,封为安平亭侯。刘备去世后,刘封继承了父亲的爵位和封地。
刘封性格温和,善于治理民生。他在任职期间,积极开展农田水利工程,改善了农民的生活条件。他还注重教育,提倡儒学,培养了一批有才华的学生。
在刘备去世后,刘封曾参与了蜀汉的政治斗争。他支持刘禅继承皇位,并与其他官员一起劝谏刘备的长子刘禅,希望他能够继承父亲的事业,保持蜀汉的稳定。
刘封在政治上表现出色,被赞誉为“忠孝之臣”。他在后来的战乱中,积极参与抵抗敌人的进攻,并为蜀汉做出了重要贡献。
总的来说,刘封是一位忠诚、勇敢、有才华的将领和政治家,他为蜀汉的发展和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
刘封,字子封,刘备的义子,刘备收养的儿子。
他在《三国演义》中的传记并不是很详细,所以没有专门的原文记载。
刘封在刘备去世后,继承了父亲的遗志,辅佐刘禅,参与了蜀汉的政务和军事事务。
他在蜀汉灭亡后,被曹魏所俘虏,最终被曹魏封为骠骑将军。
关于刘封的具体事迹和传记,可以参考《三国演义》及相关历史文献。
③
刘封者,本罗侯寇氏之子,长沙刘氏之甥也。先主至荆州,以未有继嗣,养封为子。
及先主入蜀,自葭萌还攻刘璋,时封年二十余,有武艺,气力过人,将兵俱与诸葛亮、张飞等溯流西上,所在战克。益州既定,以封为副军中郎将。
初,刘璋遣扶风孟达副法正,各将兵二千人,使迎先主,先主因令达并领其众,留屯江陵。
蜀平后,以达为宜都太守。
建安二十四年,命达从秭归北攻房陵,房陵太守蒯祺为达兵所害。
达将进攻上庸,先主阴恐难独任,乃遣封自汉中乘沔水下统达军,与达军会上庸。
上庸太守申耽举众降,遣妻子及宗族诣成都。
先主加耽征北将军,领上庸太守、员乡侯如故,以耽弟仪为建信将军、西城将军,迁松为副军将军。
自关羽围樊城、襄阳,连呼封、达,令发兵自助。
封、达辞以山郡初附,未可动摇,不承羽命。
会羽覆败,先主恨之。
又封与达忿争不和,封寻夺达鼓吹。
达既惧罪,又忿恚封,遂表辞先主,率所领降魏。
魏文帝善达之姿才容观,以为散骑常侍、建武将军,封平阳亭侯。
合房陵、上庸、西城三郡[为新都郡,以]达领新城太守。
遣征南将军夏侯尚、右将军徐晃与达共袭封。
达与封书曰:“古人有言:”疏不间亲,新不加旧‘。
此谓上明下直,谗慝不行也。
若乃权君谲主,贤父慈亲,犹有忠臣蹈功以罹祸,孝子抱仁以陷难,种、商、白起、孝己、伯奇,皆其类也。
其所以然,非骨肉好离,亲亲乐患也。
或有恩移爱易,亦有谗间其间,虽忠臣不能移于君,孝子不能变之于父者也。
势利所加,改亲为仇,况非亲乎!
故申生、卫汲、御寇、楚建禀受形之气,当嗣立之正,而犹如此。
今足下与汉中王,道路之人耳,亲非骨血而据势权,义非君臣而处上位,征则有偏任之威,居则有副军之号,远近所间也。
自立阿斗为太子已来,有识之人相为寒心。
如使申生从子舆之言,必为太伯;卫汲听其弟之谋,无彰父之讥也。
且小白出奔,入而为霸;重耳逾垣,卒以克复。
自古有之,非独今也。
“夫智贵免祸,明尚夙达,仆揆汉中王虑定于内疑生于外矣;虑定则心固,疑生则心惧,乱祸之兴作,未曾不由废立之间也。
私怨人情,不能不见,恐左右必有以间于汉中王矣。
然则疑成怨间,其发若践机耳。
今足下在远,尚可假息一时;若大军遂进,足下失据而还,窃相为危之。
昔微子去殷,智果别族,违难背祸,犹皆如斯。
今足下弃父母而为人后,非礼也;知祸将至而留之,非智也;见正不从而疑之,非义也。
自号为丈夫,为此三者,何所贵乎?以足下之才,弃身来东,继嗣罗侯,不为背亲也;北面事君,以正纲纪,不为弃旧也;怒不致乱,以免危亡,不以徒行也。
加陛下新受禅命,虚心侧席,以德怀远,若足下翻然内向,非但与仆为伦,受三百户封,继统罗国而已,当更剖符大邦,为始封之君。
陛下大军,金鼓以震,当转都宛、邓;若二敌不平,军无还期。
足下宜因此时早定良计。《易》有‘利见大人’,《诗》有‘自求多福’。行矣。今足下勉之,无使狐突闭门不出。“封不从达言。
申仪叛封,封破走还成都。申耽降魏,魏假耽怀集将军,徒居南阳,仪魏兴太守,封(真乡侯)[员乡侯],屯洵口。封既至,先主责封之侵陵达,又不救羽。诸葛亮虑封刚猛,易世之后终难制御,劝先主因此除之。于是赐封死,使自裁。封叹曰:“恨不用孟子度之言!”先主为之流涕。达本字子敬,避先主叔父敬,改之。
三、三国志,蜀传是谁写的?
三国志,蜀传是写的,陈寿(233-297),字承祚,西晋史学家,巴西安汉(今四川南充)人。他小时候好学,师事同郡学者谯周,在蜀汉时曾任卫将军主簿、东观秘书郎、观阁令史、散骑黄门侍郎等职。当时,宦官黄皓专权,大臣都曲意附从。
陈寿因为不肯屈从黄皓,所以屡遭遣黜。
入晋以后,历任著作郎、长平太守、治书待御史等职。
280年,晋灭东吴,结束了分裂局面。
陈寿当时四十八岁,开始撰写并《三国志》。
历经10年艰辛,陈寿完成了流传千古的历史巨著《三国志》。
《三国志》是一部纪传体三国史,书中有440名三国历史人物的传记,全书共65卷,36。
7万字,完整地记叙了自汉末至晋初近百年间中国由分裂走向统一的历史全貌。
四、三国演义吞噬无界赵云传记获取?
三国演义吞噬无界赵云传记用积分卡金币卡加冲关获取。
每次用激光冲锋枪进行冲关,以自己的实力冲关每冲过一关就可以得到应有的积分卡,然后用钱充值获得一定数金币卡,经过多次冲关加金币获取钻石卡,及紫光吸取天地精华也可以获取。
五、儒林外史人物传记?
《儒林外史》不是人物传记,是我国古代具有多方面特色的长篇小说,不同于《三国演义》、《水浒》、《西游记》,也不同于《歧路灯》、《红楼梦》,对后来的谴责小说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儒林外史》塑造了许多性格不同的人物,描写了许多情节各异的故事。但却同一地反映了科举制度下的士子生活,表现了同一主题。
六、三国志里吴国有传记的武将有多少?
三国志里吴国有传记的武将有:
1孙策2太史慈3甘宁(甘宁综合能力强过太史慈许多,不过单条未必能赢过他)4周泰5凌统6董袭7吕蒙8黄盖9朱桓10潘璋11将钦12韩当13贺齐14徐盛15丁奉16陈武17马忠18孙桓19孙栩20程普(我心目中程普偏重文,属于半个谋士)21朱然22全琮23吕岱24朱治25周瑜26鲁肃27陆逊28丁封29陆抗。
七、三国的历史是谁记载的?
三国历史记载者是《三国志》。《三国志》是由中国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的历史学家陈寿所著,共分为十二卷,记述了魏、蜀、吴三个国家的历史。
陈寿(233-297),字承祚,西晋史学家,巴西安汉(今四川南充)人。他小时候好学,师事同郡学者谯周,在蜀汉时曾任卫将军主簿、东观秘书郎、观阁令史、散骑黄门侍郎等职。当时,宦官黄皓专权,大臣都曲意附从。
陈寿当时四十八岁,开始撰写《三国志》。
陈寿《三国志》是一部纪传体史书,二十四史中的前四史之一。
书中有440名三国历史人物的传记,全书共65卷,36.7万字,完整地记叙了自汉末至晋初近百年间中国由分裂走向统一的历史全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