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投稿 / 正文

有志者事竟成--读陶明《甘肃通鉴》有感(庞波)

正是“七月流火”,酷暑难熬的日子,兰州第五轮疫情犹如火上浇油,使人“窒息”。

好在我的老同仁陶明同志送上他新出版的《甘肃通鉴》上中下三卷,泱泱百万文字,千余幅精美图片,内容详实,装祯漂亮,使人耳目一新。

雨露滋润心田,顿觉凉意扑面,我正好利用居家蹲守抗疫月余的时间,把陶明的《甘肃通鉴》上中下三卷粗粗流览了一遍。

《甘肃通鉴》分三卷,共计十篇,纵论甘肃数千年来政权更迭,文化遗存,名胜古迹、自然风貌、民族风情,社会进步,人物史志等。全方位、多视角、深层次、宽领域解读了甘肃的过去,诠释了甘肃的现在,前瞻了甘肃的未来。是一部集思想性、文学性、史料性、知识性、真实性于一体的历史通鉴,值得一读,学习借鉴。

我认识《甘肃通鉴》的作者陶明,一晃近乎20多年了。

曾经的一九九六年的正月时节,他在张掖做新闻工作时,送了我一本由他采访编辑的《金张掖之光》报告文学体。

16年后,他又送了我一本由他编著的60万字的《解读甘肃》的一部精品力作。

使我从中感悟到陶明的才气和务实,也从纵向和横向的不同视角对甘肃老家有了更深的认知。

特别是这次他专门送我的《甘肃通鉴》三卷本的大部头版著作,认真浏览一遍后,我读着读着对陶明这个土生土长的甘肃民勤人,农学博士,长期在省委***工作,供职于省委机关的领导干部悠然起敬。

圣人云“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知天命”。

陶明就是循导这个人生的轨迹,“三十而立”出版了《金张掖之光》报告文学集;“四十而不惑”他出版了《解读甘肃》;“五十知天命”的年轮,他书就的《甘肃通鉴》,真可谓“十年窗下无人识,一举成名天下知”。

二十多年的时间,陶明作为一个“耕耘者最信得过自己的汗水,每一滴都孕育着一棵希望的种子”。

除上述不同年代送我的三部图书之外,他还出版过不少涉农的图书,真可谓是一个多产作家,我从熟悉了解陶明的朋友处得知,陶明的写作成就是得益于“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他的吃苦钻研精神是常人所不能及的。

有志者事竟成。

今天我们看到的百万字,千幅图的《甘肃通鉴》非常耀眼,但不能完全体会到陶明为此的付出,“纸上得来终觉浅,觉知此事要躬行”。

陶明作为土生土长的甘肃人,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陇原大地就是他的根。

为纵深了解甘肃、解读甘肃,他“几乎走遍了甘肃市县的山山水水,感受了历史的古老悠久,品鉴了文化的丰富多元,领略了山川的神奇隽永”。

带着“陇原情结”,深厚的感恩报恩的灵魂脉络,和强烈的使命感、责任感,探寻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特点规律,梳理生态文明建设的创新实践,展望甘肃未来发展的战略远景,十年磨一剑。

他以“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作为自己的座右铭,十年翻山跃岭,踔厉笃行,甘之如饴,乐此不疲。

《甘肃通鉴》“成稿之际,正值陇原大地春潮涌动万象更新之时,犁铧翻开了沉睡的泥土,美好的希望正悄然萌发,磅礴的奋进力量不断凝聚,发展的壮丽诗篇铿锵续写”。

我们从《甘肃通鉴》中看到了陶明的成功,但“成功不是将来才有的,而是从决定的那一刻起,持续积累而成的”。

古人云:“岂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我心”。

一切尽在其中了,无论别人怎样作想、是否欣赏都无关紧要。

陶明作为多年受党的教育,家乡情怀十分浓郁的领导干部,他的所作所为“没有比心更大的海,一个人的心胸有多大,其事业就一定有多大”。

我们通常说到,深厚的文化底蕴,是当代领导干部的基本素养,也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保障。

从陶明的《金张掖之光》、《解读甘肃》、《甘肃通鉴》三部曲的标榜,可以断定陶明是个学者型的领导干部,是一个文化底蕴非常丰富的领导干部,是一个敢于吃苦,有担当作为的领导干部,是一个不忘养育之恩有家乡情怀的领导干部。

在他的成功之处,既有胸怀全局的大气,淡泊名利的底气,敢于争光的正气,不媚世俗的骨气,还有文化修养的的才气。

“腹有诗书气自华”。

马克思说:“在科学的道路上是没有平坦的大路可走的。

只有在崎岖山路的攀登上不畏劳苦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

陶明随着《甘肃通鉴》的付梓出版,他多年的夙愿即将实现,多年的耕耘结出了丰硕的果实,但“仍有不尽如人意之处”。

陶明虽以年过半百,但毕竟还属风华正茂的黄金时段,我们仍寄希望他更加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继续在崎岖小路上不畏艰险、勇攀高峰,为甘肃,为陇原人民奉献出更精彩、更有价值,更为绚丽的优秀作品来。

(作者庞波,笔名知田)

2022.8.23于兰州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史册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hicehao.com/s20240114082012f2d4.html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