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投稿 / 正文

河北发生在历史的故事,河北省的上古传说?

       涿鹿之战是相传中国远古时代,有熊氏黄帝与神农氏炎帝两族联合,同蚩尤九黎族进行的一次大规模战争。

       约四、五千年前中国父系氏族社会时期,兴起于今冀鲁豫交界地区的蚩尤九黎族,属东夷集团,他们的势力不断由东方向西发展。

九黎族原居于南方,后北上中原,与以黄帝为首的部落(华夏集团)发生了冲突,这两股势力为争夺适于牧猎和浅耕的地带,在今天的河南、河北、山东交界地带相遇,于涿鹿之野(今河北省涿鹿县)展开长期争战。

黄帝先把炎帝的部落并吞(一说炎帝部落逃至南方),再把蚩尤擒杀。

卧牛城”的传说。

相传,在很久很久以前,这里本是一个瀚海的岛国;岛上品字形立下三座大山,三山之上,松柏蔽日,古木参天,苍滕翠蔓,萦络摇曳。

后来,不知道到了那个朝代,这里忽然被兵家看重,于是,他们就从四邻八乡,抓夫拉丁,劈山动土。

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慢慢的就把这里筑成了一座方方正正的城池(迄今,这里仍有“三山不见,四海不干”的传说)。

筑城伊始,四门城下,就分别藏置着神牛。据说,逢洪水到来,四头牛便会一起把城墙托起,水涨一指,城高一寸,水涨十尺,城高一丈,洪水总是漫不过城墙。

一年,玉皇大帝命令鼋大王水淹湖广,四川,不料,这老鼋却因年迈耳聋,没听清天尊的旨意。

只见二话没说,稀里糊涂的带着虾兵蟹将,引着洪峰,一路兴风作浪,直逼广府而来。

疯狂的洪流,连绵不断的浊水,席卷而下。

霎那间,广府一代的田禾,人畜,村庄屋舍,就被全然吞没。

奔腾咆哮的骇浪,汹涌喘急的水势,冲击着城桓,一时间,震撼四野,这时,神牛“哞哞“直叫,城头呼呼暴涨,水位越高,城头越峻。

夜半时分,洪水陡然漫过半截城墙,紧急关头,有人见城头鸾铃声响作一片,原来是关帝姥爷显了圣,就在这个节骨眼上,他也匆匆登城巡视洪水来了。

关公起码行至北城上,忽然望见茫茫水中,有个笸箩大小的老鼋,正在拼命摇旗呐喊,说迟那时快,只见关公扬起手中的青龙偃月大刀,远远指着那老鼋说,”好你个孽畜,叫你淹湖广,四川,谁叫你来淹俺广府四关?这广府本该出够三斗六升芝麻大官,如今淹了俺广府,那还了得。

快快给你滚开。

”说来也怪,那老鼋听罢,便不怠慢,立即就带着众水族,一路打着漩涡,径直朝着东北遁去,及至借马庄,摇身尾下十亩方圆大坑,骤然将水缩归东海。

至此,才算结束了那场水患(据说,这便是黑龙潭大来历)。

卧牛守城的故事,年长日久,渐渐被人传到了江南。明朝以后,虽说广府城也已修改为砖墙,但是,东,西,南三方的卧牛,不幸被南蛮子盗走了。如今,人说只有北城墙下尚有一头拐牛留着。

帝尧在位的时候,他率领许姓部落在今天的行唐县许由村一带活动,见到了贤人许由,便想传位于许由。

许由认为这是对他的一种羞辱,便到颍水河洗他的耳朵。于是许由洗耳,巢父问答一一流传于行唐县的上古传说。

、赵云的故事:

赵云河北省正定人,身长八尺,姿颜雄伟,三国时期蜀汉名将。

刘备入川与刘璋决裂后,赵云与诸葛亮、张飞等带兵开始了对西川的扫荡行动,在共同攻下巴东郡以及巴郡以后,赵云与张飞在江州分兵,去平定江阳、犍为两郡。犍为郡是当时蜀中的大郡,与蜀郡、广汉郡号称三蜀,也是蜀中赋税的主要来源。 赵云独自率军平定蜀中大郡后从成都南面与刘备等完成对成都的合围。

1、 河北有许多著名的民间故事,其中十大著名故事包括:《白蛇传》、《牛郎织女》、《孔雀东南飞》、《牡丹亭》、《西游记》、《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金瓶梅》、《儒林外史》。

2、 这些故事流传广泛,被广大群众喜爱,其中不乏经典之作。

它们不仅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也反映了人民群众的真实生活和情感世界,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和历史价值。

3、 另外,这些故事也为后人提供了丰富的想象空间和创作素材,影响了中国文学和艺术的发展。

因此,它们具有重要的艺术和文化意义,是我们不可忽视的文化遗产。

1、 河北有很多著名的民间故事。

2、 其中十大比较有名的包括:《白蛇传》、《牛郎织女》、《孟姜女哭长城》、《梁山伯与祝英台》、《刘三姐》、《荆轲刺秦王》、《姜太公钓鱼》、《燕子李三》、《双龙儿》、《李逵劈砖》等等。

3、 这些故事传承至今,不仅在河北地区广为流传,也深受大众的喜爱和欣赏。

通过这些故事,我们可以了解到河北地区的历史文化和人文风情。

小放牛,邯郸学步,霍元甲拳打俄国大力士

冀北空群

汉语成语,拼音是jì běi kōng qún,意思是优秀的人才或珍贵的物品被挑选一空,比喻人才缺乏,也可用来比喻贤才都能够得到重用。

成语出处

唐·韩愈《送温处士赴河阳军序》:“伯乐一过冀北之野,而马群遂空。”

成语解释

冀:河北的简称。伯乐一过冀北,冀北的良马就被挑选殆尽。意思是优秀的人才或珍贵的物品被挑选一空。

邯郸学步

相传在两千年前,燕国寿陵地方有一位少年,不愁吃不愁穿,论长相也算得上中等人材,可他就是缺乏自信心,经常无缘无故地感到事事不如人,低人一等——衣服是人家的好,饭菜是人家的香,站相坐相也是人家高雅。他见什么学什么,学一样丢一样,虽然花样翻新,却始终不能做好一件事,不知道自己该是什么模样。

无意中,他听说赵国都城邯郸的人特别有风度,走起路来,姿势优雅,洒脱自如,特别好看。于是这位燕国青年决定要去赵国学邯郸人走路的姿势。他不顾家人的反对,带上盘缠,跋涉千里,专程赶到邯郸一心要学邯郸人走路的样子。

他来到大街上,看着来来往往的人群,看得他都发了呆,不知该怎样迈开步子。

这时,迎面走来一个人,年龄和这位燕国青年相仿,那走路的样子实在令人羡慕。

于是等那人走过,燕国青年便跟在他后面摹仿,那人迈左脚,燕国青年也迈左脚,那人迈右脚,燕国青年也迈右脚,稍一不留心,他就搞乱了左右,搞得他十分紧张,哪还顾得了什么姿势。

眼看那人越走越远,燕国青年渐渐跟不上了,他只好又回到原地。

接着他又盯住了一个年纪稍大的人,他又跟在别人身后一步一趋地学走路,引得街上的人都停下脚步观看,有的人还捂着嘴笑。

几天下来,他累得腰酸腿疼,但学去学来总是学不像。

一连过了好几个月,燕国青年越学越差劲,不仅连邯郸人的走法没学会,而且还把自己原来是怎么走路的也全忘了。眼看带来的盘缠已经花光,自己一无所获,他十分沮丧,于是只好回家了。可是他又忘了自己原来是怎样走路的,竟然迈不开步子了。无奈,燕国青年只好在地上爬着回去,那样子好不狼狈。

比喻生搬硬套,机械地模仿别人,不但学不到别人的长处,反而会把自己的优点和本领也丢掉。

邯郸学步,胡服骑射,完璧归赵,

历史背景: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年)春天。宝应元年(762年)冬季,唐军在洛阳附近的衡水打了一个大胜仗,收复了洛阳和郑(今河南郑州)、汴(今河南开封)等州,叛军头领薛嵩、张忠志等纷纷投降。

第二年,史思明的儿子史朝义兵败自缢,其部将田承嗣、李怀仙等相继投降,至此,持续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宣告结束。杜甫是一个热爱祖国而又饱经丧乱的诗人,当时正流落在四川,听闻这个大快人心的消息后,欣喜若狂,遂走笔写下这首诗。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作品。此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年)春。当年正月史朝义自缢,安史之乱结束。

杜甫听到这消息,不禁惊喜欲狂,手舞足蹈,冲口唱出这首七律。诗的前半部分写初闻喜讯的惊喜;后半部分写诗人手舞足蹈做返乡的准备,凸显了急于返回故乡的欢快之情。全诗情感奔放,处处渗透着“喜”字,痛快淋漓地抒发了作者无限喜悦兴奋的心情。

因此被称为杜甫“生平第一快诗”。除第一句叙事点题外,其余各句,都是抒发诗人忽闻胜利消息之后的惊喜之情。诗人的思想感情出自胸臆,奔涌直泻。后六句都是对偶,但却明白自然像说话一般,有水到渠成之妙。

扩展资料:

整体赏析

杜甫在这首诗下自注:“余田园在东京。”诗的主题是抒写忽闻叛乱已平的捷报,急于奔回老家的喜悦。“剑外忽传收蓟北”,起势迅猛,恰切地表现了捷报的突然。诗人多年飘泊“剑外”,备尝艰苦,想回故乡而不可能,就是由于“蓟北”未收,安史之乱未平。

如今“忽传收蓟北”,惊喜的洪流,一下子冲开了郁积已久的情感闸门,令诗人心中涛翻浪涌。“初闻涕泪满衣裳”,“初闻”紧承“忽传”,“忽传”表现捷报来得太突然,“涕泪满衣裳”则以形传神,表现突然传来的捷报在“初闻”的一刹那所激发的感情波涛,这是喜极而悲、悲喜交集的真实表现。

“蓟北”已收,战乱将息,乾坤疮痍、黎民疾苦,都将得到疗救,诗人颠沛流离、感时恨别的苦日子,总算熬过来了。然而痛定思痛,诗人回想八年来熬过的重重苦难,又不禁悲从中来,无法压抑。

可是,这一场浩劫,终于像噩梦一般过去了,诗人可以返回故乡了,人们将开始新的生活,于是又转悲为喜,喜不自胜。这“初闻”捷报之时的心理变化、复杂感情,如果用散文的写法,必需很多笔墨,而诗人只用“涕泪满衣裳”五个字作形象的描绘,就足以概括这一切。

颔联以转作承,落脚于“喜欲狂”,这是惊喜的更高峰。“却看妻子”“漫卷诗书”,这是两个连续性的动作,带有一定的因果关系。当诗人悲喜交集,“涕泪满衣裳”之时,自然想到多年来同受苦难的妻子儿女。“却看”就是“回头看”。

“回头看”这个动作极富意蕴,诗人似乎想向家人说些什么,但又不知从何说起。其实,无需说什么了,多年笼罩全家的愁云不知跑到哪儿去了,亲人们都不再是愁眉苦脸,而是笑逐颜开,喜气洋洋。亲人的喜反转来增加了诗人的喜,诗人再也无心伏案了,随手卷起诗书,大家同享胜利的欢乐。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一联,就“喜欲狂”作进一步抒写。“白日”,指晴朗的日子,点出人已到了老年。老年人难得“放歌”,也不宜“纵酒”;如今既要“放歌”,还须“纵酒”,正是“喜欲狂”的具体表现。

这句写“狂”态,下句则写“狂”想。“青春”指春天的景物,春天已经来临,在鸟语花香中与妻子儿女们“作伴”,正好“还乡”。诗人想到这里,自然就会“喜欲狂”了。

尾联写诗人“青春作伴好还乡”的狂想,身在梓州,而弹指之间,心已回到故乡。诗人的惊喜达到高潮,全诗也至此结束。这一联,包涵四个地名。“巴峡”与“巫峡”,“襄阳”与“洛阳”,既各自对偶(句内对),又前后对偶,形成工整的地名对;而用“即从”“便下”绾合,两句紧连,一气贯注,又是活泼流走的流水对。

再加上“穿”“向”的动态与两“峡”两“阳”的重复,文势、音调,迅急有如闪电,准确地表现了诗人想象的飞驰。“巴峡”“巫峡”“襄阳”“洛阳”,这四个地方之间都有很漫长的距离,而一用“即从”“穿”“便下”“向”贯串起来。

就出现了“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的疾速飞驰的画面,一个接一个地从读者眼前一闪而过。这里需要指出的是:诗人既展示想象,又描绘实境。从“巴峡”到“巫峡”,峡险而窄,舟行如梭,所以用“穿”;出“巫峡”到“襄阳”,顺流急驶,所以用“下”;从“襄阳”到“洛阳”,已换陆路,所以用“向”,用字高度准确。

参考资料: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史册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hicehao.com/s20230729185824cee7sg.html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