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投稿 / 正文

历史典故家训,古代历史中有哪些有着良好家训的事例?

1、司马光《家范》

1、为人母者,不患不慈,患于知爱而不知教也。古人有言曰:“慈母败子”。爱而不教,使沦于不肖,陷于大恶,入于刑辟,归于乱亡,非他人败也,母败之也,自古及今,若是者多矣,不可悉数。

2、译文:当人母亲不担心她不慈祥,担心的是过于溺爱而不知道教导他们。

对于母辈,司马光认为:慈母之所以败子,关键在于爱而不教,只是过分的宠爱和溺爱。

小则使儿女们只知饭来张口,衣来伸手,不知稼穑之艰,不晓生计之难;大则使儿女们任性孤行,不顾纲纪,无法无天,以至于做出不忠不孝、丧尽天良的事,到头来身入囹圄,身首异地,成为社会上的渣滓和罪人。

3、司马光自己说,《家范》比《资治通鉴》更重要。他说;欲治国者,必先齐其家。就研究立身处世和处理复杂的身边矛盾而言,《家范》确实重要且实用。现代人需要从古训中汲取智慧,做一个“世事练达”之人。

2、琅琊王氏家训

1、夫言行可覆,信之至也;推美引过,德之至也;扬名显亲,孝之至也;兄弟怡怡,宗族欣欣,悌之至也;临财莫过乎让:此五者,立身之本。

2、译文:言行能一致,是信的极点;把美名推让给别人而自己承担过失,是德的极点;传播好名声使亲人显赫,是孝的极点;兄弟和乐,宗族欢欣,是悌的极点;在财物面前没有比谦让更好的了:这五条,是立身的根本。

3、以信为首,以行达信,开门施教,贵在待人。王氏家训把处理好人与人的关系放在首位,把“信”作为立身处世的第一要务。这摒弃了“死读书”关门式的教育方式,教育后人走出家庭,诚信地与人交往。

3、司马谈《命子迁》

1、且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

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此孝之大者。

2、译文:孝道可分成三个阶段,幼年时期便是承欢膝下,事奉双亲;到了中年,便要从事奉父母延伸到事奉君王,藉以为国家尽忠,为民众服务。到了老年,就要检查自己的身体和人格道德,没有缺欠,也没有遗憾,最终圆满于立身行道,这才是孝道的完成。通过扬名后世来显耀父母,这才是最大的孝道。

3、司马谈学富五车,所以他后来做了汉武帝的太史令,通称太史公,掌管天时星历,还职掌记录,搜集并保存典籍文献。

司马谈在临死的时候,拉着儿子司马迁的手,边哭边嘱咐,这就是司马谈的《命子迁》。

司马谈希望自己死后,司马迁能继承他的事业,更不要忘记撰写史书。

司马迁不负父亲之命训,最终写出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名垂青史。

有人甚至说,没有司马谈的《命子迁》,就没有司马迁的《史记》。

4、姬旦《诫伯禽书》

1、故旧无大故则不弃也,无求备于一人。

君子力如牛,不与牛争力;

走如马,不与马争走;

智如士,不与士争智。

德行广大而守以恭者,荣;

聪明睿智而守以愚者,益。

2、译文:亲戚故人没有发生严重过失,就不要抛弃他。不要对某一人求全责备。有德行的人即使力大如牛,也不会与牛竞争力的大小;即使飞跑如马,也不会与马竞争速度的快慢;即使智慧如士,也不会与士竞争智力高下。德行广大者以谦恭的态度自处,便会得到荣耀;聪明睿智而用愚陋的态度处世,你将获益良多。

3、《诫伯禽书》讲的是谦虚谨慎的美德。即使贵为天子,之所以富有四海,也是因为遵循了这些品德。不知谦逊从而招致身死国丧,桀纣就是这样的例子。你怎能不慎重呢?”

5、欧阳修《欧阳永叔集》

1、“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然玉之为物,有不变之常德;虽不琢以为器,而犹不害为玉也。人之性,因物而迁,不学,则舍君子而为小人,可不念哉!付弈。

2、译文:玉不雕琢,就不能制成器物;人不学习,也就不会懂得道理。然而玉这种东西,有它永恒不变的特性,即使不磨制作成器物,但也还是玉,不会受到损伤。人的本性,受到外界事物的影响就会发生变化。因此,人们如果不学习,就要失去君子的高尚品德从而变成品行恶劣的小人,难道不值得深思吗?

3、欧阳修4岁时父亲就去世了,母亲对他的教育很严格。为节减开支,母亲用芦苇、木炭作笔,在土地或沙地上教欧阳修认字。欧阳修在家训中希望儿子能继续养成读书的习惯,并从书中学会做人的道理。

1、司马光教子有方

司马光,字君实,号迂叟,世称涑水先生。北宋政治家,历史学家,官至宰相。司马光虽官高权重,但严于教子,很注重培养子女自律自立意识。他写了了篇传诵至今的《训俭示康》。

他在总结了历史上许多达官显贵之子,因受祖上荫庇不能自强自立而颓废没落的教训,告诫其子:"有德者皆由俭来也。""俭以立名,侈以自败"。

由于教子有方,司马光之子,个个谦恭有礼,不仗父势,不恃家富,人生有成。以致世人有"途之人见容止,虽不识皆知司马氏子也"。

2、吉鸿昌不忘父训

吉鸿昌,字世五,河南扶沟人。察绥抗日同盟军领导人之一。早年在冯玉祥部队当兵,以英勇善战升为营长、师长,后任国民党军长和宁夏省政府主席。

1920年,25岁的吉鸿昌,当时任营长,父亲吉筠亭病重。他对前来探视的吉鸿昌说:"当官要清白谦正,多为天下穷人着想,做官就不许发财。否则,我在九泉之下也不能安眠。"吉鸿昌含泪答应。

吉鸿昌父亲病逝后,他把"做官不许发财"六字写在瓷碗上,要陶瓷厂仿照成批烧制,把瓷碗分发给所有官兵。在分发瓷碗大会上说:"我吉鸿昌虽为长官,但决不欺压民众,掠取民财,我要牢记父亲教诲,做官不为发财,为天下穷人办好事,请诸位兄弟监督。"

吉鸿昌言行一致,一生清白谦正,处处为民众。当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人民陷入水深火热之中,他反对蒋介石的投降政策,奋起抗日。遭国民党反动派杀害,牺牲时年仅39岁。

3、鲁迅教子顺其自然

鲁迅和许广平仅有一子,即周海婴。儿子出生时,许广平出现难产迹象,当医生向鲁迅征求意见是留大人还是留孩子时,他果断回答:“留大人。”结果母子平安。

在儿子成长过程中,鲁迅基本按照《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的思想来实行,让他“完全的解放”,其中又说:“我现在心以为然的,便只是爱。”

据周海婴所著《鲁迅与我七十年》介绍,鲁迅的教育方式是“顺其自然,极力不多给他打击,甚或不愿拂逆他的喜爱,除非在极不能容忍,极不合理的某一程度之内”。

有一天,周海婴死活不肯去上学,鲁迅用报纸打他屁股。后来,鲁迅向母亲写信解释道:“打起来,声音虽然响,却不痛的。”

4、钱基博对儿子管教极严

钱基博乃一代国学大师,是学者、作家钱钟书的父亲。钱基博对儿子管教极严,钱钟书十六岁时,还痛打一顿。1926年秋至次年夏天,钱基博北上清华任教,寒假没回无锡。

此时的钱钟书正读中学,没有温习课本,而是一头扎进了小说的世界。等父亲回来考问功课,钱钟书过不了关,于是挨了打。

1929年,钱钟书考入清华大学外文系后,钱基博还时常写信给他。一封信中说:“做一仁人君子,比做一名士尤切要。”

随后一封信则表示:“现在外间物论,谓汝文章胜我,学问过我,我固心喜;然不如人称汝笃实过我,力行过我,我尤心慰。”希望钱钟书能“淡泊明志,宁静致远。我望汝为诸葛公、陶渊明;不喜汝为胡适之、徐志摩”。

钱基博对当时的新文化运动保持距离,埋首国学,他这样告诫钱钟书,不过出于一个儒者的文化立场。

5、梁启超全方位爱子女

梁启超有九个子女,在他的教育、引导下,个个成为某一领域的专家,甚至还产生了“一门三院士”的佳话。这“三院士”是建筑学家梁思成、考古学家梁思永、火箭控制系统专家梁思礼。另外,四儿子梁思达是经济学家,次女梁思庄是图书馆学家,三女儿梁思懿是社会活动家。

梁启超对于子女的爱,是全方位的,不仅在求学,而且在为人处世,甚至理财、时政等诸多方面,皆以平和、平等的态度展开。阅读《梁启超家书》,就会了解在写给孩子们的信中梁启超教育子女的表现堪称典范。

写信时,梁启超毫不掩饰自己的爱。1927年6月的一封信中,他写道:“你们须知你爹爹是最富于感情的人,对于你们的爱情,十二分热烈。你们无论功课若何忙迫,最少隔个把月总要来一封信,便几个字报报平安也好。”

在求学这一方面,梁启超根本不看重文凭,而是强调打好基础,掌握好“火候”。他对梁思庄说:“未能立进大学,这有什么要紧,‘求学问不是求文凭’,总要把墙基越筑得厚越好。”并教孩子们求学问、做学问的方法——“总要‘猛火炖’和‘慢火炖’两种工作循环交互着用去”。

同时,梁启超强调责任的重要。1923年,他写给长女梁思顺的信中说:“天下事业无所谓大小,只要在自己责任内,尽自己力量做去,便是第一等人物。”当然,写信教导自己的孩子之余,梁任公没忘了夸一夸女婿、儿媳。

诫伯禽书

周公旦所著的家训

中国第一部家训是周公的《诫伯禽书》。

周成王亲政后,将鲁地封给周公之子伯禽,周公告诫儿子说:德行宽裕却恭敬待人,就会得到荣耀;土地广大却克勤克俭,就没有危险;禄位尊盛却谦卑自守,就能常保富贵;人众兵强却心怀敬畏,就能常胜不败;聪明睿智却总认为自己愚钝无知,就是明哲之士;博闻强记却自觉浅陋,那是真正的聪明。

这六点都是谦虚谨慎的美德。

中国自古讲究礼仪,孔夫子所推崇的大周礼仪应该是古代社会较成熟的礼仪制度,所以古人自傲地说来自礼仪之邦。

儒家之道讲求生活有序,从小做人就要学廉、耻、礼、义,故孔子后代孔融会让哥哥吃大的梨。孔夫子之后大儒孟轲,就是母亲从小严格要求,为了孟轲有良好学习环境,孟母三迁,这是古代家训家风的典范。

孟母为了给儿子进良好学堂,不惜三次大换小,就是要学前房,其认识良好学习环境比当今人购、租学前房早了二千年。

孟母不是单纯要孩子学好文化去出国留学,而是教育孩子爱国家、爱华夏,从小立志为天下行。

孟夫子不忘母亲教诲,孜孜以学,刻苦攻读,曰后果然继承孔夫子儒学精典,并加以发扬光大。孟子的张扬,为儒教立为历朝历代主要精神之柱,做出了非凡贡献。

孟母三迁、孔融让梨等古代典故,是中国古代家训家风的学习榜样,是中华民族由生以来善良品性的来源。

到汉朝,举廉做文官巳成风气。武则天女皇开设武状元后,普通人家父母激发孩子

从小习武,长大报效国家。岳母刺字,在儿子岳飞背上刻下"尽忠报国"四个大字,

岳飞学成就从军,为国家南征北战立下汗马之功。

中国家训中增添了"尽忠报国"的精神,丰富了国家、天下的概念。有条件读私塾的,就是从课堂上学习。没有条件读书的,善良的母亲是家教之源。

我们伟大领袖毛主席就是从小得益于慈母非常善良乐于助人,经过私塾学习,爱国精神巳在十六岁独自到长沙求学中就显明地表现出来。

中华民族善良,家训家风正气满堂,5千年里一脉传承。每当国家危难之时,会在各地涌现爱国志土,无不都来自家训家风的光荣传统。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这是祖先留下的至真之理,是每个伟大母亲的谆谆教导,也是每个有志少年牢牢要记在心里的民族传统精神。

1、诸葛氏家训: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诫子书》

三国时期诸葛亮,官至丞相,被封为武乡侯,死后追谥为忠武侯。虽然如此高官,但是诸葛亮依旧以“淡薄”、“宁静”来要求自己,要求家人。

2、朱氏家训:

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朱柏庐《朱子家训》

朱伯庐的治家格言一直为世人所传颂: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自奉必须俭约;宴客切勿流连……短短几百字的家训从衣食起居到为人处世,朱氏家训无不详尽。朱氏家训不仅规范着族人的生活习惯,更是思想道德的要求。

3、梁氏家训: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梁焘《家庭谈训》

能够传承祖业,世代不熄的家族,必定是积善之家。梁焘一生为官正直,心忧君王,爱怜百姓,尽到为官的责任。

4、李氏家训:

逆吾者是吾师,顺吾者是吾贼。——唐太宗李世民《戒皇属》

和“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是一个意思,告诫后代要听从不同意见。唐太宗本人虚怀纳谏,也为李家做出了典范。

5、司马氏家训:

众人皆以奢靡为荣,吾心独以俭素为美。——司马光《训俭示康》

不要被炫富的风潮所吸引,要物欲横流的社会中要坚守自己的独立意识。

1、颜氏家训:是以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也;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自臭也。

2、诸葛亮的《诫子书》: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3、诸葛亮的《诫外甥书》:夫志当存高远,慕先贤,绝情欲,弃疑滞。使庶几之志揭然有所存,恻然有所感。忍屈伸,去细碎,广咨问,除嫌吝,虽有淹留,何损于美趣,何患于不济。若志不强毅,意气不慷慨,徒碌碌滞于俗,默默束于情,永窜伏不庸,不免于下流。

4、唐太宗李世民的《诫皇属》:生于富贵,长自深宫。以此告诫后代,应当遵守道德规范,加强道德修养,掌握治国之道。

5、包拯家训: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

中国历史上有许多著名的家族家训,其中一些被广泛传颂和流传至今。以下是一些例子:

1、 孔子家训:“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2、 毛氏家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3、 朱熹家训:“格物致知,诚意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4、 王阳明家训:“知行合一,致良知,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明心见性。”

这些家训的共同点是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蕴含了中华文化的精髓。

有许多著名的家族家训,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有《孟子家语》和《荀子家语》等。

其中,《孟子家语》是战国时期孟子家族总结成册的家训,主要强调家族内部的亲情和和谐,以及教育子孙要有道德修养和责任感等方面;而《荀子家语》则是荀子家族总结的家训,主要内容涵盖诸多方面,包括家族的历史渊源、道德教化、修身养性等等,是一部涵盖面广泛的家族家训。

此外,还有许多其他家族的家训被流传至今,它们不仅是历史的见证,也是文化的瑰宝,有利于我们认识和理解那个时代及其人群的思想、文化和生活。

一是周公的《诫伯禽书》,二是诸葛亮的《诫子书》和《诫外甥书》。

三是颜之推的《颜氏家训》。

四是朱柏庐的《朱子家训》。

五是曾国藩的《曾氏家训》。

伊莎贝拉·斯图尔特女王曾经说过:“流浪汉的儿子不应该成为流浪汉,而是要成为一个绅士”这是一个著名的家族家训。

这个家训源自于英国斯图尔特皇朝,强调了家族成员的教育和素质。

家族的良好家训能够让家族成员相互约束和自我管理,更进一步地促进家族的发展和成员的成功。

在历史上,许多家族和宗教团体都有自己的家训,这一传统至今仍在继续。

家族家训的制定通常与家族的价值观、信仰和家族历史有关,旨在传承家族的优良传统和树立家族的形象。

家族家训的形式也多种多样,有口口相传的口诀、书面记录的书信、宣言等。

清朝曾国藩家训,明朝朱子家训,唐朝颜氏家训,民国中正家训,明朝袁了凡家训,近代周氏家训,清朝钱氏家训,三国时期诸葛家训,唐朝韩愈家训。

1、百善孝为先。(《赠广贤文》)

2、孝当竭力,非徒养生。鸦有反哺之孝,羊知跪乳之恩。(《增广贤文》)

3、重资财,薄父母,不成人子。(治文贤文)

4、毋令长者疑,毋使父母怒。(家诫要言)

5、当少壮时,须体念衰老的酸辛。(《增广贤文》)

曾国藩家训

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败; 天下古今之人才,皆以一傲字致败。

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见识也。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

唯天下之至诚能胜天下之至伪;唯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

凡一家之中,勤敬二字能守得几分,未有不兴;若全无一分,未有不败。和字能守几分,未有不兴;不和未有不败者。

1 有很多2 家族家训通常是家族长辈为子孙制定的一些规则和准则,旨在维护家族传统、弘扬家族精神和积累家族财富。

许多家训非常重视家族道德规范和尊重祖先,如《孔子家语》、《南华经》、《陈氏家训》等。

同时,也有一些家训注重家族管理和家族事务,如清代的《香格里拉家训》。

3 家族家训的传承对于维护家族团结、传承家族文化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许多家族家训至今仍在不断传承和演变,成为家族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1、虽然⽣活贫困,但绝不抱怨⾃⼰所⽣存的环境;

2、即使⽣活在困境中,母亲依然倾注所有的热情教育⼦⼥;

3、越是伟⼈,越要⾃我学习与⾃我感悟;

4、失败也绝不⽓馁,⽤顽强的挑战精神武装⾃⼰;

5、通过长途旅⾏考验和锻炼⾃⼰;

6、三⼈⾏必有我师焉;

7、结交与⾃⼰志同道合的⼈;

8、不亲⾃教授⼦⼥,只监督和考察其学习情况;

有的家族有著名的家训或家规。

例如,明代著名的潘家有“三怕”家训,即“怕酒色、怕财色、怕权色”。

而清代的乾隆皇帝也曾制定过一份“德行皇子上谕”,作为皇子们的行为规范,这也可以算是一种家训。

此外,还有很多名人家族也有自己的家训,如唐伯虎的“家学渊源,务本力行”,以及曾国藩的“最怕一日无曾读书声”。

这些家训常常具有指导家族成员行为、培养家族传统等作用。

宜同荣辱

诸葛亮的亲生儿子诸葛瞻是在其46岁那年出生,此前诸葛亮并未生有一子。经过与妻子的商议,诸葛亮将兄长诸葛瑾的次子诸葛乔收为义子。诸葛乔后来与刘氏宗亲联姻,因而官拜驸马都尉,在官场上可谓是平步青云。尽管如此,诸葛亮对他教导却甚为严厉,没有丝毫宠溺。

每逢出征之时,诸葛亮都会把诸葛乔带在身边,并让他同其他将士一起,共同负责军需运送等军武要事,而不对他特别关照。

在他看来,子女只有经历过艰苦锻炼才能拥有真正的才能,这样方可有所依仗,避免成为百无一用之人。

为此他给兄长诸葛瑾的信中特意提到对于诸葛乔与其余将士“宜同荣辱”,还派给诸葛乔几百士兵,以便他学习统兵治军之道。

战场之上凶险莫测,为此方有“古来征战几人回”的悲歌慨叹。这种看似无情的举动,其实反而正是一位智者对子女最明智的教育。

家训也称为“家戒”、“家规”,是指古人将治家立身之经验教训,告诫教训子孙后代。中国古代最为著名的家训,当属南齐颜之推撰写的《颜氏家训》,其他较为著名的有袁采的《袁世家训》、郑太和的《郑氏规范》、姚舜牧的《药言》、张英的《听训斋话》、张履祥的《训子语》等等。

《包拯家训》:“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

《诫子书》是三国时期政治家诸葛亮临终前写给他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从文中可以看作出诸葛亮是一位品格高洁、才学渊博的父亲,对儿子的殷殷教诲与无限期望尽在此书中。全文通过智慧理性、简练谨严的文字,将普天下为人父者的爱子之情表达得非常深切,成为后世历代学子修身立志的名篇。

《颜氏家训》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第一部内容丰富,体系宏大的家训,也是一部学术著作。作者颜之推,是南北朝时期著名的文学家、教育家。

《曾国藩家书》是曾国藩的书信集,成书于清19世纪中叶。

该书信集记录了曾国藩在清道光30年至同治10年前后达30年的翰苑和从武生涯,近1500封。

所涉及的内容极为广泛,是曾国藩一生的主要活动和其治政、治家、治学之道的生动反映。

曾氏家书行文从容镇定,形式自由,随想而到,挥笔自如,在平淡家常中蕴育真知良言,具有极强的说服力和感召力。

尽管曾氏留传下来的著作太少,但仅就一部家书中可以体现他的学识造诣和道德修养。

曾国藩作为清代著名的理学家、文学家,对书信格式极为讲究,显示了他恭肃、严谨的作风。

《郑氏规范》中治家、教子、修身、处世的家规族训,以及极具特色的教化实践,对中国古代家族制度的巩固发展,对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稳定和儒家伦理、文化的世俗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朱元璋看重郑氏家族孝义治家,耕读为本的家规家法,在明代的法律中引入了不少《郑氏规范》的内容。

浦江孝义门郑氏历经宋、元、明三代十五世,同居共食达350年,最多的时候,有3000人。

《谢氏家训》

泗门谢氏为炎帝之后,西周申伯为得姓始祖。西晋怀帝永嘉五年(311年),申伯三十六世孙谢衡为避永嘉之乱,携全家由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辗转来到会稽郡始宁县东山(今属浙江省上虞市上浦镇)定居,史称东山谢氏。

从先秦到明清,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家训可谓汗牛充栋。这十份家训,既具有很广泛的代表性,又是经典中的经典:

1、周公的《诫伯禽书》,

2、司马谈的《命子迁》,

3、诸葛亮的《诫子书》《诫外甥书》,

4、颜之推的《颜氏家训》

5、唐太宗的《诫皇属》

6、《包拯家训》

7、欧阳修的《诲学说》

8、袁采的《袁氏世范》

9、朱柏庐的《朱子家训》

10、《弟子规》

运用家训教诫家人.子弟在我国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端蒙养、重家教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在我国古代家庭教育的试试过程中,“家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从先秦到明清,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家训可谓汗牛充栋。现遴选出十份家训,又是经典中的经典。

1《诫伯禽书》

2《命子迁》

3《诫子书》

4《颜氏家训》

5《诫黄属》

6《包拯家训》

7《诲学说》

8《袁氏世范》

9《朱子家训》

10《弟子规》

由于中国传统政治思想、伦理思想特别强调修身、齐家与治国、平天下的密切联系,以“整齐门内,提撕子孙”为目的的家训,历来受到人们的重视,并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宝库中最具特色的部分。

运用家训教诫家人、子弟在我国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从先秦到明清,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家训可谓汗牛塞屋。

在我国古代家庭教育的实施过程中,“家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现遴选出十份家训,既具有很广泛的代表性,又是经典中的经典,现与大家一起来鉴赏。

1、《诫伯禽书》

作者:周公旦(约公元前1100年),姓姬名旦,称为周公。相传他制礼作乐,建立典章制度,被尊为儒学奠基人。

2、《命子迁》

作者:司马谈(?—前110),西汉夏阳(今陕西韩城)人,子司马迁。汉武帝时任太史令。

3、《诫子书》《诫外甥书》

作者:诸葛亮(181-234),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也是民间传说中著名的智慧人物。

4、《颜氏家训》

作者:颜之推(531—591),祖籍琅琊临沂,先世随东晋渡江。他经历南北两朝,洞悉南学北学的短长。

5、《诫皇属》

作者:唐太宗李世民(598-649),唐朝第二位皇帝,在位时以文治天下,虚心纳谏。

作者:包拯(999—1062),北宋名臣,做官以断狱英明刚直而著称于世,有“包公”“包青天”之美誉。

7、《诲学说》

作者:欧阳修(1007-1072),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8、《袁氏世范》

作者:袁采,生年不详,卒于1195年,1163年进士,后官至监登闻鼓院,类似负责信访接待,为官刚正。

9、《朱子家训》

作者:朱柏庐(1627—1698),明末清初江苏昆山县人。著名理学家、教育家。

作者:李毓秀(1647-1729),字子潜,号采三。清初著名学者、教育家。

诸葛亮的《诫子书》

夫君子之行,静以养身,简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漫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颜之推《颜氏家训》

七卷,共二十篇。

序致篇教子篇兄弟篇 后娶篇

治家篇风操篇慕贤篇 勉学篇

文章篇名实篇涉务篇 省事篇

止足篇诫兵篇养生篇 归心篇

书证篇 音辞篇 杂艺篇终制篇

太长,摘抄几条:

1父母威严而有慈,这子女畏慎而生孝矣。

2教妇出来,教儿婴孩。

3 积财千万,无过读书。

4 幼儿学者,如日出之光,老而学者,如秉烛夜行悠闲乎瞑目而无见者也。

5观天下书未遍,不得妄下雌黄。

6 博士买驴,书卷三纸,未有驴子

7 是人不问愚智,皆欲识人之多,见识之广,而不肯读书是犹求饱而懒营馔,欲暖而惰裁衣者。

8 文章当从三事:易见事,一也;易识字,二也;易读诵,三也。

9多为少善,不如执一。

10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也;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自臭也。

包拯的《包拯家训》

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押字)仰珙刊石,竖于堂屋东壁,以诏后世。

欧阳修的《诲学说》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然玉之为物,有不变之常德,虽不琢以为器,而犹不害为玉也。人之性,因物则迁,不学,则舍君子而为小人,可不念哉?

朱柏庐的《朱子家训》

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

既昏便息,关锁门户,必亲自检点。

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

自奉必须俭约,宴客切勿流连。

器具质而洁,瓦缶胜金玉;饮食约而精,园蔬逾珍馐。

勿营华屋,勿谋良田,三姑六婆,实淫盗之媒;婢美妾娇,非闺房之福。童仆勿用俊美,妻妾切忌艳妆。

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

居身务期质朴,教子要有义方。

勿贪意外之财,勿饮过量之酒。

与肩挑贸易,毋占便宜;见贫苦亲邻,须加温恤。

刻薄成家,理无久享;伦常乖舛,立见消亡。

兄弟叔侄,需分多润寡;长幼内外,宜法肃辞严。

听妇言,乖骨肉,岂是丈夫?重资财,薄父母,不成人子。

嫁女择佳婿,毋索重聘;娶媳求淑女,勿计厚奁。

见富贵而生谄容者,最可耻;遇贫穷而作骄态者,贱莫甚。

居家戒争讼,讼则终凶;处世戒多言,言多必失。

毋恃势力而凌逼孤寡;毋贪口腹而恣杀生禽。

乖僻自是,悔误必多;颓惰自甘,家道难成。

狎昵恶少,久必受其累;屈志老成,急则可相依。

轻听发言,安知非人之谮诉,当忍耐三思;

因事相争,焉知非我之不是,须平心暗想。

施惠勿念,受恩莫忘。

凡事当留余地,得意不宜再往。

人有喜庆,不可生妒忌心;人有祸患,不可生喜幸心。

善欲人见,不是真善;恶恐人知,便是大恶。

见色而起淫心,报在妻女;匿怨而用暗箭,祸延子孙。

家门和顺,虽饔飧不济,亦有余欢;

国课早完,即囊橐无余,自得至乐。

读书志在圣贤,非徒科第;为官心存君国,岂计身家。

守分安命,顺时听天;为人若此,庶乎近焉。

其它

心好命又好,富贵直到老。命好心不好,福变为祸兆。

心好命不好,祸转为福报。心命俱不好,遭殃且贫夭。

心可挽乎命,最要存仁道。命实造于心,吉凶惟人召。

信命不修心,阴阳恐虚矫。修心一听命,天地自相保。

李毓秀的《训蒙文》

李毓秀是清初著名学者,教育家根据传统对童蒙的要求,结合自己的教育实践写成了《训蒙文》后来经过贾存仁的修订改名《弟子规》。

中国古代经典的家规家训很多,经典的也非常多,如果界定十大经典家规,可能每个人的观点也不一样,我现在把我认为比较经典的推荐给大家!

1、周公《誡伯禽书》

2、司马谈《命子迁》

3、诸葛亮《诫子书》

4、李世民《诫皇属》

5、颜之推《颜氏家训》

6、包拯《包拯家训》

7、琅琊王氏家训

8、朱柏庐《朱子家训》

9、袁采《袁氏世范》

10、欧阳修《诲学说》

11、李毓秀《弟子规》

贫贱之知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孔子。译文:富贵时不要忘记贫困时的朋友,不要抛弃共同患难过的妻子。

家俭则兴,人勤则健;能勤能俭,永不贫贱。——曾国藩。译文:一个家族勤奋就会兴盛,人勤劳就能健康;既勤劳又节俭,永远不会贫贱。

1、姬旦《诫伯禽书》

作者周公旦(约公元前1100年),姓姬名旦,称周公。相传他制礼作乐,建立典章制度,被尊为儒学奠基人。

故旧无大故则不弃也,无求备于一人。

译文:亲戚故人没有发生严重过失,就不要抛弃他。不要对某一人求全责备。有德行的人即使力大如牛,也不会与牛竞争力的大小;即使飞跑如马,也不会与马竞争速度的快慢;即使智慧如士,也不会与士竞争智力高下。德行广大者以谦恭的态度自处,便会得到荣耀;聪明睿智而用愚陋的态度处世,你将获益良多。

赏析:《诫伯禽书》讲的是谦虚谨慎的美德。即使贵为天子,之所以富有四海,也是因为遵循了这些品德。不知谦逊从而招致身死国丧,桀纣就是这样的例子。你怎能不慎重呢?”

2、司马谈《命子迁》

司马谈(约公元前165-公元前110年),西汉时史学家,汉武帝时任太史令,司马迁之父。

且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

译文:孝道可分成三个阶段,幼年时期便是承欢膝下,事奉双亲;到了中年,便要从事奉父母延伸到事奉君王,藉以为国家尽忠,为民众服务。到了老年,就要检查自己的身体和人格道德,没有缺欠,也没有遗憾,最终圆满于立身行道,这才是孝道的完成。通过扬名后世来显耀父母,这才是最大的孝道。

赏析:司马谈学富五车,所以他后来做了汉武帝的太史令,通称太史公,掌管天时星历,还职掌记录,搜集并保存典籍文献。

司马迁不负父亲之命训,最终写出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名垂青史。

3、诸葛亮《诫子书》

诸葛亮(公元181年——234年),字孔明,阳都(今山东沂南)人,三国时蜀汉丞相,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更是中国人心目中智者的化身。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

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译文:有道德修养的人,是这样进行修养锻炼的,他们以静思反省来使自己尽善尽美,以俭朴节约来培养自己高尚的品德。

不把名利看得轻淡就不会有明确的志向,不能平静安详全神贯注地学习就不能实现远大的目标。

学习必须静心,才识需要学习,不学习无从拓广才识,不立志不能学习成功。

沉迷滞迟就不能励精求进,褊狭躁进就不能冶炼性情。

年年岁岁时日飞驰,意志也随光阴一日日逝去,于是渐渐枯零凋落,大多不能融入社会,可悲地守着贫寒的居舍,那时(后悔)哪来得及!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史册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hicehao.com/s202307201500125dd4sg.html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