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投稿 / 正文

周朝春秋中期的诸侯国,周朝分为哪几个国家?

7个诸侯国。

1、鲁国

鲁国(公元前1043年—公元前255年),周朝的周王族诸侯国,姬姓鲁氏,侯爵。对于鲁国来说,第一任国君为周武王弟弟周公姬旦之子鲁公伯禽。由于周公要留在镐京辅佐周成王,于是让自己的长子伯禽代为赴任,沿用周公初封的“鲁”称号建立鲁国,定都曲阜。

伯禽在位时期,平定徐戎叛乱,坚持以周礼来治理鲁国,使鲁国的实力不断增强。

鲁国起初疆域较小,“封土不过百里”,后来因为陆续兼并了周边的小国,得以成为“方圆五百里”的大国。

对于鲁国来说,国力最强的时候,疆域北至泰山,南达徐淮,东至黄海,西抵山东定陶一带。

对于鲁国来说,疆域亦包括泰安南部宁阳,菏泽东部单县、郓城,临沂平邑等市县。

为周王朝控制东方的一个重要诸侯国。

根据《史记》、《左传》等史料的记载,鲁桓公、鲁庄公、鲁僖公时期,是鲁国最为强盛的时期,一度和齐国、楚国等大国相抗衡。当然,在整个春秋时期,鲁国的整体实力,还是要弱于齐国、秦国、楚国、晋国等大国。到了战国时期,鲁国的疆域更是不断缩小。最终,在战国后期,鲁国被楚国彻底消灭,从而告别了历史的大舞台。

2、凡国

凡国(西周初期—春秋中晚期),西周至春秋时期的诸侯国,商代甲骨卜辞中有凡地,周成王封周公三子伯瞵于凡,建立凡国,爵位为伯爵,建都在今河南省辉县市北云门镇凡城村。

对此,《左传·僖公二十四年》中记载:“凡、蒋、邢、茅、胙、祭,周公之胤也。”所以,对于凡国的君主来说,自然也是周公姬旦的后人。

对于凡国都城来说,位于辉县市北云门镇后凡城村东南地,城墙为土筑,今遗址犹存。唐朝曾在此设凡城县。现河南省辉县市北云门镇后凡城村东南的田野之中,凡国国都凡城的城墙地基仍存。

3、蒋国

蒋国(前1116年-前617年),是西周时期,位于今河南省淮滨县的姬姓诸侯国。对于蒋国这个诸侯国,始祖是周公姬旦的儿子姬伯龄。蒋伯龄的后代以国号为姓。公元前617年,蒋国被楚国所灭。据考证,蒋国故都位于今河南省淮滨县的期思镇境内。

4、邢国

在先秦时期,存在两个邢国,一个商朝时期的邢国,古称邢(井方国)。《史记》《竹书纪年》记载,商代祖乙九年迁都于邢台,历祖辛、沃甲、祖丁至南庚129年。另一个邢国则是周朝时期的诸侯国。西周初期,周成王封周公第四子姬苴(邢靖渊)于邢国,是周朝的53个姬姓封国之一,先后传二十世,历五百余年。

根据《史记》、《左传》等史料的记载,西周时期的邢国,是太行山以东具有征伐大权的诸侯国,历史上多次率领诸侯与北方的戎狄作战,邢侯搏戎在当时占有重要地位。

换而言之,西周册封邢国这个诸侯国,就是为了抗衡北方的游牧民族,以此拱卫西周的疆域。

春秋末期,邢国衰弱,北方戎狄侵犯,邢君南迁,亡于卫国,后来成为晋国赵襄子的采邑。

5、茅国

茅国,国君为姬姓,子爵。周公之子茅叔封于茅国,在今济宁市金乡县、菏泽市巨野县之间。西周初期,茅国是周公的直系后裔,地位相对较高。茅国与鲁国相邻,鲁国为周公长子伯禽所封,茅国为周公第三子所封,这可以说是兄弟之国,关系较为紧密。

根据《史记》、《左传》等史料的记载,春秋时期,鲁国攻伐邹国(邾国),邾隐公打不过鲁国,被迫进贡赔礼。

在恼羞成怒之下,随后即攻灭旁边的茅国,茅国灭亡。

茅国约存在四百五十年,茅国灭亡后,茅国公室子孙以以国名为姓氏,称茅地氏、茅成氏,后简化为单姓茅氏、茆氏、菅氏,茅国始封之君茅叔为茅姓始祖。

对此,在笔者看来,我们现在常见的姓氏,其实都和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国存在着直接的关系。

比如鲁国、齐国、晋国、楚国、秦国等国号,后来都变成了姓氏。

6、胙国

胙国(西周初年—春秋时期),西周时期的姬姓诸侯国,周文王之孙即周公旦第七子伯翅的封国,胙国爵位为伯爵。

对于胙国来说,位于今河南省延津县北胙城,其疆域春秋时为南燕所居。《续汉书·郡国志》东郡燕县:“有胙城,古胙国。”《通志二十明》记载“其国为南燕所并”。对此,在不少历史学者看来,历来有许多古籍都记载了胙城(古胙国)属南燕之地,故胙国最后为南燕国吞并毋庸致疑。胙国亡国后,有胙氏,后为胙姓。

7、祭国

祭国(西周初年-公元前722年),西周姬姓诸侯国,祭国第一任国君是周文王之孙,周公旦第八子姬伯翔,祭国爵位为伯爵。对此,在笔者看来,周公儿子受封的诸侯国,大多都是伯爵诸侯国,也即侯爵诸侯国主要是鲁国。而这,自然从侧面体现出鲁国的强大和地位了。毕竟,鲁国的君主伯禽是周公姬旦的长子。

西周初期,周公姬旦平三监之乱后,周成王改封此地给周公第八子姬伯翔。周昭王南征楚国的时候,祭国君主祭伯随行,回师途中,船沉汉水,祭伯与周昭王溺水而亡。祭伯之子祭公谋父是周穆王时的名臣,他曾谏阻周穆王不要征伐犬戎,而以德安邦。作为周王室的阿成,他虽然反对征伐,但仍陪伴周穆王西征。

到了鲁隐公元年(前722年),郑国东迁时将祭国消灭,原先祭国的疆域,因此成为郑国大夫祭仲的食邑。对此,在笔者看来,祭国的灭亡,直接反映出周王室地位和实力的下滑。彼时,周平王东迁洛邑后,依然需要仰仗郑国等诸侯国。所以,郑国灭亡祭国后,周王室也不敢声讨郑国。

公爵国

1、东虢国(前1046年至前767年):姬姓。

周武王灭商后,封周文王之弟虢仲于制邑(今河南荥阳市汜水镇),建立虢国,史称东虢国。

周平王四年(前767年),东虢国被郑武公所灭,其后裔虢序则被周平王封于夏阳(今山西平陆县),建立北虢国。

周惠王二十二年(前655年),晋献公采纳荀息的“假道伐虢”之计,攻灭北虢国。

2、西虢国(前1046年至前655年):姬姓。

始封君为周文王之弟虢叔,与兄长虢仲同时就封,被封于雍邑(今宝鸡陈仓区虢镇),建立虢国,史称西虢国。

周厉王、周宣王时期,西虢东迁至河南三门峡一带,史称南虢国,都上阳。

西虢东迁后,还曾在原地留下一个小虢国,被秦武公于周庄王十年(前687年)攻灭。

南虢国则于周惠王二十二年(前655年)被晋献公以“假道伐虢”之计攻灭。

3、虞国(前1046至前655年):姬姓。根据《史记·吴太伯世家》的记载,周武王灭商之后,派人寻找周太王之子太伯和仲雍的后代,封仲雍的曾孙虞仲于虞(今山西平陆县北),建立虞国。周惠王二十二年(前655年),晋献公采纳荀息的“假道伐虢”之计,晋军灭虢国后,回军途中突袭虞国,虞国灭亡。

4、宋国(前1039年至前286年):子姓。

商朝灭亡后,按照分封礼法,国家即使灭亡,胜利者也不能让前朝贵族宗祀灭绝,因而周武王分封时,仍分封纣王之子武庚于殷。

周武王死后,武庚发动叛乱,被周公所杀。

周成王四年(前1039年),纣王的兄长微子启被封于商朝旧都商丘(今河南商丘),国号宋,以奉商朝宗祀。

宋国先后传承三十四位君主,至宋康王子偃时,因接连与四邻为敌,周赧王二十九年(前286年),宋国爆发内乱,齐国趁机联合楚国、魏国攻灭宋国。

侯爵国

1、卫国(前1039年至前209年):姬姓。

康叔是周武王之弟,后于周成王时期随周公旦平定武庚叛乱,叛乱平定后,周公在武庚统治地区建立卫国,以平叛有功的康叔为卫国国君。

卫国共先后传承41位国君,秦王政六年(前241年),秦国攻占濮阳等地,卫元君被迫迁往野王,卫国名存实亡,仅余国君封号,秦二世元年(前209年),卫国最后一任国君卫君角被秦二世废为庶人,卫国彻底灭亡。

2、鲁国(前1043年至前255年):姬姓。周武王灭商后,将少昊之墟封给了周公,定国号为鲁。因周公旦要留在镐京辅佐年幼的周成王,于是便派儿子伯禽就封,周成王则下令将奄国和“殷民六族”同时赐予伯禽。鲁国先后传承795年,历三十四位君主,最终于鲁顷公二十四年(前255年)被楚考烈王所灭。

3、邢国(立、亡时间不详):姬姓。

周成王为感谢周公旦的辅佐,于是封周公旦第四子姬苴于商代邢国旧地(今河北邢台)。

西周邢国是太行山以东具有征伐权的元侯之国,历史上多次率领诸侯与北方的戎狄作战,邢侯搏戎在当时中国北方占有重要地位。

春秋末年,邢国衰弱,北方戎狄侵犯,邢君南迁,亡于卫国,后转为晋国赵襄子的采邑。

4、晋国(前1033年至前376年):姬姓。

晋国的始封君叔虞是周武王之子、周成王之弟。

周成王八年(前1035年),诸侯国唐国发生叛乱,同年十月被周公旦率军平定,唐国百姓被迁至杜地 ,并于周成王十年(1033年)将叔虞分封于唐国。

叔虞去世之后,其子燮继位后改国号为晋。

春秋末年,赵魏韩“三家分晋”,晋国名存实亡,晋静公二年(前376年),赵魏韩瓜分了晋国公室最后的土地,晋静公被废为平民,晋国彻底灭亡。

5、滕国(前1046年至前296年):姬姓。周武王灭商之后,分封周文王第十四子叔绣于滕(今枣庄滕州西),建立滕国。滕国共历23位国君,期间曾于周威烈王十二年(前414年)被越王朱勾所灭,但不久又复国,最终于周赧王十九年(296年)被宋康王所灭。

6、管国(前1046年至前1039年):姬姓。西周建立后,周武王分封三弟叔鲜于管(今河南郑州管城区),建立管国。周武王去世之后,管叔鲜勾结蔡叔度、霍叔处、武庚发动武庚之乱,最终被周公旦所灭,管国被废。

7、蔡国(前1046年至前447年):姬姓。

西周建立后,周武王分封五弟叔度于蔡(今河南驻马店上蔡),建立蔡国。

后蔡叔度参与武庚之乱,被放逐于郭邻。

蔡叔度死后,周公旦分封其子蔡仲重立蔡国。

周景王十四年(前531年),蔡国被楚国所灭,三年后又复国,迁都于新蔡(今河南新蔡县)。

后因随吴国攻楚,而在楚国逼迫下又迁都于州来(今安徽凤台县)。

周贞定王二十二年(447年),蔡国终被楚国所灭。

8、齐国(前1044年至前221年):姜姓。

西周立国后,周武王封姜尚于营丘(后改临淄),建立齐国。

齐国乃是周朝时的东方大国,春秋末期时发生“田氏代齐”,姜齐被田齐所取代,并成为战国七雄之一。

齐湣王时,齐国因频繁对外用兵,惨遭“五国伐齐”,齐国就此衰弱。

秦王政二十六年(前221年),秦国攻灭其他五国后,攻入齐国,齐王建出城投降,齐国灭亡,秦国一统天下。

9、陈国(前1046年至前478年):妫姓。陈国的首封君是舜帝的嫡裔妫满,周武王建立西周后,便将长女太姬嫁给了他,并其于陈之株野(今河南拓城),后迁都陈之宛丘(今河南周口市淮阳区),让其奉承舜帝的宗祀。陈国共历二十五位君王,期间曾两次亡国,又两次复立,最终于周敬王四十二年(前478年)被楚国所灭。

10、蓟国(西周初至前七世纪):祁姓。蓟国本为商朝时期小国,根据《史记·周本纪》的记载,周武王建立西周后,封尧帝后裔于蓟(今北京市区西南)。公元前七世纪前后,蓟国被燕国吞并,蓟后来成为燕国的都城。

11、杞国(西周初至前445年):姒姓。杞国早在夏商时期便已经存在,周武王建立西周后,派人找到夏禹的后代东楼公,并将其分封到杞地(今河南杞县),建立杞国,奉承夏朝君主的祭祀。杞国初封时为公爵,但后来降为侯爵,至春秋后又降为伯爵。杞国先后多次迁都,最终于周贞定王二十四年(前445年)亡于楚国之手。

12、纪国(前1046年至前690年):姜姓。纪国的始封君为姜尚次子,于西周初年被分封于纪(今寿光市),是位于齐国以东、莱国以北的诸侯国。因齐哀公被烹事件,齐国与纪国结怨,一直想要吞并纪国,纪国则与鲁国结盟抗齐。然而,由于周庄王六年(前691年)分裂,纪国最终还是于次年被齐国所灭。

13、杨国(前786年至前7世纪):杨姓。西周末年,为了抵御猃狁的进攻,周宣王于前786年分封自己的儿子尚父为杨侯,建立杨国(今山西洪洞县一带)。杨国最终被晋献公所灭,杨地则被封给了晋献公的弟弟伯侨。

伯爵国

1、秦国(前770年至前207年):赢姓。

秦国早年因养马有功,被周孝王封为附庸,于西陲艰难求存。

西周末年,周幽王为犬戎所杀,前770年,周平王东迁之时,秦襄公派兵护送,因此被封为诸侯,得以正式位列诸侯。

秦穆公时期,秦国称霸西戎,后于春秋末期、战国初期遭遇百年衰弱,历经秦孝公“商鞅变法”,秦国才得以再次崛起,后经六代君王努力,秦国最终攻灭六国,一统天下。

但统一天下后的秦国,也仅仅存在了两世,便于前207年亡国。

2、郑国(前806年至前375年):姬姓。周宣王二十二年(前806年),周宣王将自己的幼弟姬友封于镐京附近,国号为郑。周平王二年(前769年),郑武公东迁至河南,建都于郑(今河南新郑)。周烈王元年(前375年),郑国被韩国所灭。

3、燕国(前1044年至前222年):姬姓。

姬奭为周武王之弟,曾跟随周武王参加“牧野之战”,西周建立之后,被周武王分封于燕地。

此后,燕国向冀北、辽西一带扩张,进入战国之后,燕国因内乱而国势衰弱,虽然燕昭王时一度中兴,但燕昭王之后却又继续衰弱,“长平之战”后因接连败于赵国而沦为弱国。

秦王政二十五年(前222年),燕国被秦将王贲率兵攻灭。

4、魏国(前十一世纪至前661年):姬姓。注意,不是战国七雄那个魏国。而是西周初年,由周成王分封的诸侯国,册封地于今山西芮城县北,但始封君目前已无记载。晋献公十六年(前661年),魏国被晋献公所灭,魏地被封给了毕国后裔毕万,毕万遂改魏姓,而这也是晋国魏氏的来源。

5、曹国(前1046年至前487年):姬姓。

西周立国后,周武王册封六弟叔振铎于曹,建立曹国。

曹国西接成周,东连齐鲁,北临河济,南控江淮,乃是西周时期的大国,与鲁国一起镇守东方。

春秋时期,随着周王室的衰落,曹国也沦为了二流国家,更成为了晋楚争霸的直接受害者,国势一日不如一日。

曹伯阳十五年(前487年),曹国被宋景公所灭。

6、郕国(前1046年至前408年):姬姓。西周立国后,周武王册封弟弟姬武于郕,建立郕国(今山东济宁汶上县古城村)。春秋时期,郕国夹在卫、齐、鲁等大国中间,逐渐沦为附庸。郕国曾于前686年被鲁国和齐国所灭,但之后又得以复国。周威烈王十八年(前408年),郕国最终被齐国所灭。

7、霍国(前1122年至前661年):姬姓。西周建立后,周武王分封自己的八弟姬处于霍(今山西霍州一带),建立霍国。武庚之乱后,姬处被废为平民,但其封国则由其子继承。

周惠王十六年(前661年),霍哀公姬求认为周成王对于祖先姬处处置不当,于是自称霍公,变伯爵为公爵。晋献公得知后,遂出兵攻灭霍国。

子爵国

1、吴国(前12世纪至前473年):姬姓。

吴国乃周王族诸侯国,始祖为周文王的伯父太伯,其立国早于西周。

周武王建立西周后,曾派人找太伯、仲雍的后代,先找到仲雍后裔周章,但周章当时已经是吴君,于是周武王便将其仍封于吴,另封其弟虞仲建立虞国。

从春秋中期开始,在晋国的帮助下,吴国逐渐崛起为东南大国,甚至一度攻入楚都,迫使楚国迁都。

周元王三年(前473年),在越国的复仇之战中,吴国被灭。

2、楚国(前1042年至前223年):芈姓。

楚人早年在商王朝的驱使下被迫南迁,后辅佐周武王推翻商王朝,但在分封时却并未获封。

直到周成王时,楚人才被封为子爵,获封于丹阳一带。

历经数百年发展,至楚成王时,楚国已经成为南方大国,后不断兼并周边小国,开始向中原挺进,更是在楚庄王时“问鼎中原”,后于晋国长期争霸。

不过,进入战国之后,楚国因变法不够彻底,导致逐渐落后于列国,尤其是“鄢郢之战”后,因丧失江汉平原,楚国日渐衰弱。

最终于秦王政二十四年(前223年)被秦国所灭。

3、莒国(不详至公元前431年):己姓。莒国本为东夷古国,因辅佐武王伐纣,在西周立国后,仍被封为诸侯国,乃是当时山东地区仅次于齐国、鲁国的大国。早期的莒国,简直就像个难民营,附近诸侯国的国君或贵族遭难,往往会跑到莒国躲避。前431年莒国为楚国所灭。后疑似复国,最终为齐所灭。

4、邾国(不详):曹姓。周武王时期,分封孙挟于邾,为鲁国附庸,邾国虽然自周初立国,但直到春秋时期的邾君克(仪父)之时都没受周天子册封,无爵位,其国君只称“邾君”,后至春秋时才在齐桓公的奏请下,得以册封为子爵。战国时期,邾国被楚国所灭。

5、巴国(西周初至前316年):姬姓。巴人早在夏朝时便已经建国,后因参与武王伐纣,而在西周立国后被封为子爵国。春秋时,巴国与蜀、楚、邓、庸等为邻,后因楚国崛起而受到压迫,从汉水流域南迁至长江干流,多次与楚国交战。战国时,巴国与蜀国交战,却被秦国趁虚而入,最终于周慎靓王五年(前316年)被秦国所灭。

6、越国(前2032年至前222年):姒姓。

越国起源更早,夏朝时便已经存在,西周时获封子爵,越国一直都是东南大国,但却始终难以向外扩张。

春秋时期,吴越两国长期争霸,灭吴后更是称霸于东南。

不过,进入战国后,越国可就跟不上节奏了,后因越王无疆攻楚阵亡,越国陷入内乱,分崩离析,秦王政二十五年(前222年),秦军降越君,置会稽郡。

男爵国

许国(约前1043-前375):姜姓。西周初年,周成王分封许文叔于许(今河南许昌),建立许国,许国是目前唯一可以确定的西周时期的子爵国。周敬王十六年(前504年),许国被郑国所灭,次年又在楚国的扶持下复国。周烈王元年(前375年),许国最终被楚国攻灭。

除了以上之外,西周时期的诸侯国还有韩、钜、剡、任、藤、费、倪、曾、缯、邳、巢、随、钟吾、刘、六、召、周、道、房、沈、申、苏、温、廖、舒、舒鸠、舒庸、舒廖、南燕、徐、黎、无终、中山、安陵、邓、贾、甘、荣、蜀、单、州、胡、唐、赖、权、莱、逼阳、遂、谭、代、黄、项、耿、息、梁、芮、滑、薛、邿、章、顿、陆浑、肥、鼓、赤狄潞国、江、根牟、应、罗、樊、毛、程、宿、詹、焦、祝、吕、聂等国。

周朝各列国可以分为几类

周朝宗室,如鲁国,卫国,燕国,郑国,曹国,蔡国等

周朝功臣,如齐国,秦国等

前代的后裔,如宋国,陈国等

被中原诸候国视为蛮夷的国家,如楚国,吴国,越国等。其中按规模来说,晋国,楚国,齐国,秦国都是春秋的大国。其他小国主要分布在这四国之间,成为大国争霸博奕的棋子。

周朝(前1046年—前256年)是中国历史上继商朝之后的第三个华夏族奴隶制王朝。周王朝一共传国君32代37王,享国共计790年。

周朝分为西周(前1046-前771年)和东周(前770年-前256年)两个时期。

周朝由周武王姬发创建,定都镐京(今陕西西安)。

周成王时营建(或曰迁都、相宅)成周(今河南洛阳),并在此举行祭祀、赏赐臣子的一系列活动。

其后周穆王又筑宫南郑,其后周懿王又迁都犬丘(今陕西西安)。

公元前771年镐京陷落,西周灭亡;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元年),平王东迁,定都成周(今河南洛阳),此后周朝的这段时期称为东周。

史书又将西周和东周合称为两周。

其中东周以“三家分晋”为节点,又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

在灭商之前,周部落因为遭到戎、狄等西北地区游牧部落的侵扰,周部落的首领古公亶父率领周人迁移到岐山下的平原定居下来。

生活于渭河流域,被大商王朝册封为西伯(意即西部诸侯之长),是商朝的主要方伯之一,以姬为氏,周人嗣其姓”,周朝实行分封制(封邦建国),周王则为“天下共主”。

周王朝继承了夏商两代,是古代奴隶制度社会的鼎盛王朝。

周朝是中国历史上继商朝之后的第三个王朝。周朝分为西周与东周两个时期。西周由周武王姬发创建,定都镐京,成王五年营建东都成周洛邑。

公元前770年,平王东迁,定都雒邑,此后周朝的这段时期称为东周。史书常将西周和东周合称为两周。

周武王姬发分封姬姓宗室子弟和功臣为列国诸侯,为五等:公、侯、伯、子、男,其不及五等者为附庸。其中姬姓子孙的封国最多,有53个,这就是中国封诸侯建同姓的“封建”的由来。

西周到底有多少诸侯国?这个问题恐怕没人能够说的清楚。虽然《荀子·儒效》记载,“(周武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但实际上经过历代周天子的分封,西周时期的诸侯国早已超出了这个数字。其中,仅见诸于《史记》的,便有多达一百多国,每个爵位简单列举几个。

1、东虢国(前1046年至前767年):姬姓。

周武王灭商后,封周文王之弟虢仲于制邑(今河南荥阳市汜水镇),建立虢国,史称东虢国。

周平王四年(前767年),东虢国被郑武公所灭,其后裔虢序则被周平王封于夏阳(今山西平陆县),建立北虢国。

周惠王二十二年(前655年),晋献公采纳荀息的“假道伐虢”之计,攻灭北虢国。

2、西虢国(前1046年至前655年):姬姓。

西虢东迁后,还曾在原地留下一个小虢国,被秦武公于周庄王十年(前687年)攻灭。

南虢国则于周惠王二十二年(前655年)被晋献公以“假道伐虢”之计攻灭。

3、虞国(前1046至前655年):姬姓。根据《史记·吴太伯世家》的记载,周武王灭商之后,派人寻找周太王之子太伯和仲雍的后代,封仲雍的曾孙虞仲于虞(今山西平陆县北),建立虞国。周惠王二十二年(前655年),晋献公采纳荀息的“假道伐虢”之计,晋军灭虢国后,回军途中突袭虞国,虞国灭亡。

4、宋国(前1039年至前286年):子姓。

周成王四年(前1039年),纣王的兄长微子启被封于商朝旧都商丘(今河南商丘),国号宋,以奉商朝宗祀。

宋国先后传承三十四位君主,至宋康王子偃时,因接连与四邻为敌,周赧王二十九年(前286年),宋国爆发内乱,齐国趁机联合楚国、魏国攻灭宋国。

1、卫国(前1039年至前209年):姬姓。

卫国共先后传承41位国君,秦王政六年(前241年),秦国攻占濮阳等地,卫元君被迫迁往野王,卫国名存实亡,仅余国君封号,秦二世元年(前209年),卫国最后一任国君卫君角被秦二世废为庶人,卫国彻底灭亡。

2、鲁国(前1043年至前255年):姬姓。周武王灭商后,将少昊之墟封给了周公,定国号为鲁。因周公旦要留在镐京辅佐年幼的周成王,于是便派儿子伯禽就封,周成王则下令将奄国和“殷民六族”同时赐予伯禽。鲁国先后传承795年,历三十四位君主,最终于鲁顷公二十四年(前255年)被楚考烈王所灭。

3、邢国(立、亡时间不详):姬姓。

周成王为感谢周公旦的辅佐,于是封周公旦第四子姬苴于商代邢国旧地(今河北邢台)。

4、晋国(前1033年至前376年):姬姓。

周成王八年(前1035年),诸侯国唐国发生叛乱,同年十月被周公旦率军平定,唐国百姓被迁至杜地 ,并于周成王十年(1033年)将叔虞分封于唐国。

春秋末年,赵魏韩“三家分晋”,晋国名存实亡,晋静公二年(前376年),赵魏韩瓜分了晋国公室最后的土地,晋静公被废为平民,晋国彻底灭亡。

5、滕国(前1046年至前296年):姬姓。周武王灭商之后,分封周文王第十四子叔绣于滕(今枣庄滕州西),建立滕国。滕国共历23位国君,期间曾于周威烈王十二年(前414年)被越王朱勾所灭,但不久又复国,最终于周赧王十九年(296年)被宋康王所灭。

6、管国(前1046年至前1039年):姬姓。西周建立后,周武王分封三弟叔鲜于管(今河南郑州管城区),建立管国。周武王去世之后,管叔鲜勾结蔡叔度、霍叔处、武庚发动武庚之乱,最终被周公旦所灭,管国被废。

7、蔡国(前1046年至前447年):姬姓。

西周建立后,周武王分封五弟叔度于蔡(今河南驻马店上蔡),建立蔡国。

周景王十四年(前531年),蔡国被楚国所灭,三年后又复国,迁都于新蔡(今河南新蔡县)。

后因随吴国攻楚,而在楚国逼迫下又迁都于州来(今安徽凤台县)。

周贞定王二十二年(447年),蔡国终被楚国所灭。

8、齐国(前1044年至前221年):姜姓。

西周立国后,周武王封姜尚于营丘(后改临淄),建立齐国。

秦王政二十六年(前221年),秦国攻灭其他五国后,攻入齐国,齐王建出城投降,齐国灭亡,秦国一统天下。

9、陈国(前1046年至前478年):妫姓。陈国的首封君是舜帝的嫡裔妫满,周武王建立西周后,便将长女太姬嫁给了他,并其于陈之株野(今河南拓城),后迁都陈之宛丘(今河南周口市淮阳区),让其奉承舜帝的宗祀。陈国共历二十五位君王,期间曾两次亡国,又两次复立,最终于周敬王四十二年(前478年)被楚国所灭。

10、蓟国(西周初至前七世纪):祁姓。蓟国本为商朝时期小国,根据《史记·周本纪》的记载,周武王建立西周后,封尧帝后裔于蓟(今北京市区西南)。公元前七世纪前后,蓟国被燕国吞并,蓟后来成为燕国的都城。

11、杞国(西周初至前445年):姒姓。杞国早在夏商时期便已经存在,周武王建立西周后,派人找到夏禹的后代东楼公,并将其分封到杞地(今河南杞县),建立杞国,奉承夏朝君主的祭祀。杞国初封时为公爵,但后来降为侯爵,至春秋后又降为伯爵。杞国先后多次迁都,最终于周贞定王二十四年(前445年)亡于楚国之手。

12、纪国(前1046年至前690年):姜姓。纪国的始封君为姜尚次子,于西周初年被分封于纪(今寿光市),是位于齐国以东、莱国以北的诸侯国。因齐哀公被烹事件,齐国与纪国结怨,一直想要吞并纪国,纪国则与鲁国结盟抗齐。然而,由于周庄王六年(前691年)分裂,纪国最终还是于次年被齐国所灭。

13、杨国(前786年至前7世纪):杨姓。西周末年,为了抵御猃狁的进攻,周宣王于前786年分封自己的儿子尚父为杨侯,建立杨国(今山西洪洞县一带)。杨国最终被晋献公所灭,杨地则被封给了晋献公的弟弟伯侨。

1、秦国(前770年至前207年):赢姓。

2、郑国(前806年至前375年):姬姓。周宣王二十二年(前806年),周宣王将自己的幼弟姬友封于镐京附近,国号为郑。周平王二年(前769年),郑武公东迁至河南,建都于郑(今河南新郑)。周烈王元年(前375年),郑国被韩国所灭。

3、燕国(前1044年至前222年):姬姓。

秦王政二十五年(前222年),燕国被秦将王贲率兵攻灭。

4、魏国(前十一世纪至前661年):姬姓。注意,不是战国七雄那个魏国。而是西周初年,由周成王分封的诸侯国,册封地于今山西芮城县北,但始封君目前已无记载。晋献公十六年(前661年),魏国被晋献公所灭,魏地被封给了毕国后裔毕万,毕万遂改魏姓,而这也是晋国魏氏的来源。

5、曹国(前1046年至前487年):姬姓。

曹伯阳十五年(前487年),曹国被宋景公所灭。

6、郕国(前1046年至前408年):姬姓。西周立国后,周武王册封弟弟姬武于郕,建立郕国(今山东济宁汶上县古城村)。春秋时期,郕国夹在卫、齐、鲁等大国中间,逐渐沦为附庸。郕国曾于前686年被鲁国和齐国所灭,但之后又得以复国。周威烈王十八年(前408年),郕国最终被齐国所灭。

7、霍国(前1122年至前661年):姬姓。西周建立后,周武王分封自己的八弟姬处于霍(今山西霍州一带),建立霍国。武庚之乱后,姬处被废为平民,但其封国则由其子继承。

周惠王十六年(前661年),霍哀公姬求认为周成王对于祖先姬处处置不当,于是自称霍公,变伯爵为公爵。晋献公得知后,遂出兵攻灭霍国。

1、吴国(前12世纪至前473年):姬姓。

周元王三年(前473年),在越国的复仇之战中,吴国被灭。

2、楚国(前1042年至前223年):芈姓。

最终于秦王政二十四年(前223年)被秦国所灭。

3、莒国(不详至公元前431年):己姓。莒国本为东夷古国,因辅佐武王伐纣,在西周立国后,仍被封为诸侯国,乃是当时山东地区仅次于齐国、鲁国的大国。早期的莒国,简直就像个难民营,附近诸侯国的国君或贵族遭难,往往会跑到莒国躲避。前431年莒国为楚国所灭。后疑似复国,最终为齐所灭。

4、邾国(不详):曹姓。周武王时期,分封孙挟于邾,为鲁国附庸,邾国虽然自周初立国,但直到春秋时期的邾君克(仪父)之时都没受周天子册封,无爵位,其国君只称“邾君”,后至春秋时才在齐桓公的奏请下,得以册封为子爵。战国时期,邾国被楚国所灭。

5、巴国(西周初至前316年):姬姓。巴人早在夏朝时便已经建国,后因参与武王伐纣,而在西周立国后被封为子爵国。春秋时,巴国与蜀、楚、邓、庸等为邻,后因楚国崛起而受到压迫,从汉水流域南迁至长江干流,多次与楚国交战。战国时,巴国与蜀国交战,却被秦国趁虚而入,最终于周慎靓王五年(前316年)被秦国所灭。

6、越国(前2032年至前222年):姒姓。

不过,进入战国后,越国可就跟不上节奏了,后因越王无疆攻楚阵亡,越国陷入内乱,分崩离析,秦王政二十五年(前222年),秦军降越君,置会稽郡。

许国(约前1043-前375):姜姓。西周初年,周成王分封许文叔于许(今河南许昌),建立许国,许国是目前唯一可以确定的西周时期的子爵国。周敬王十六年(前504年),许国被郑国所灭,次年又在楚国的扶持下复国。周烈王元年(前375年),许国最终被楚国攻灭。

1、陈国

首先,陈国(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478年),是西周至春秋时期的一个妫姓诸侯国。

对于陈国来说,受封的君主是帝舜后裔,为三恪和春秋十二诸侯之一。

根据《史记》、《左传》等史料的记载,陈国的第一位国君为担任周文王的陶正一职(也就是掌管制作陶器的官)的遏父(又称阏父)之子妫满。

对于陈国来说,建都于宛丘(今河南省周口市淮阳区城关一带),辖地最大时达十四邑,大致是今天的河南省东部地区。

从公元前1046年妫满受封起,至公元前478年陈湣公被楚惠王所杀为止,陈国共历25世,国祚568年,中间经历过两次亡国和两次复国。

值得注意的是,公元前672年,陈公子完(陈厉公跃之子)为齐国大夫,其后裔以田为氏,即妫姓田氏,于公元前386年代齐国吕氏姜齐为田齐,史称田氏代齐。

从这一角度来看,陈国的宗室后人,成为了齐国的君主。

2、养国

养国,西周时期的嬴姓小国,伯爵,国君称养伯,故址在今河南省周口市沈丘县一带。

有关养国的详细情况,历史文献资料基本没有记载,仅记 “养国与淮域上游的江国、黄国、樊国等诸侯国同族,皆是东夷少昊族的后裔”。

据传世西周养史尊铭上的铭文记载:“养史作旅彝。

”养史,即诸侯史官,说明在西周前期,养国已经拥有自己的史官。

此外,春秋时期著名的将领——养由基,因其射箭百发百中,故有百步穿杨成语问世。

养由基之养姓是最早见诸史籍的人物,其故里史书仅载楚国人。

而这,意味着养国应该是被楚国消灭了。

3、沈国

沈国,姬姓,周朝时期的诸侯国。聃国是周文王最小的儿子季载(周武王最小的同母弟)的封国。季载贵为周成王王朝司空,位列三公。聃国是侯爵大国,疆域在今安徽、河南一带,北至黄河、东至杞县(杞国)、西至荥阳(东虢)、南至淮阳(陈国)。

周平王东迁后,季载后裔另封沈国之地于上蔡、平舆、沈丘一带。沈国故地在今天安徽临泉、河南平舆、河南沈丘一带,有很多沈国古迹遗存可考。因此,对于沈国来说,疆域包含了今河南省周口市沈丘县一带。

沈国的国力比较弱小,又因为地处楚国、齐国、宋国、郑国、晋国等大国之间,所以处境十分艰难。公元前624年,晋、鲁、宋、陈、卫、郑等联合伐沈,使之一蹶不振。公元前506年,沈国被晋国支持下的蔡国灭掉,从而告别了春秋历史的大舞台。

4、厉国

根据《史记》、《左传》等史料的记载,厉国,商朝至周朝春秋时期诸侯国,在今河南省周口市鹿邑县东。

厉国为炎帝之后所建立,国君姜姓。

从这一角度来看,厉国和姜子牙建立的齐国,可谓同宗同源,都是姜姓诸侯国了。

春秋时期,厉国依附于强大的楚国,也即成为了楚国的附庸。

当然,因为出于向中原地区扩张的需要,楚国最终还是吞并了厉国。

5、顿国

顿国,是周武王灭商后于周朝时期在淮水中上游地区分封的姬姓诸侯国之一,子爵,亦称顿子国,都城在今河南省周口市商水县一带的顿国故城。顿国从公元前1122年建立,经历了比较稳定的西周时期至春秋早期,自春秋中期开始,在陈、楚、鲁、宋、晋等大国争霸中原的夹缝中艰难生存。

春秋时期,因为来自陈国的压力,顿国这个姬姓诸侯国被迫南迁,号南顿(今河南省周口市项城市南顿镇),与陈国、项国、沈国等相邻。

到公元前496年,顿国终于被楚国消灭了,所以,顿国存在了626年。

顿国的存续,是西周至春秋时期发展的一个缩影,从一个侧面见证了当时的历史状况。

换而言之,周王室走向衰落之后,自然没有精力顾及周朝的姬姓诸侯国,这促使众多姬姓诸侯国被楚国、晋国、齐国、秦国等大国兼并。

6、项国

根据《史记》、《左传》等史料的记载,项国,周朝的姬姓诸侯国,,存在于西周至春秋时期。对于项国来说,出自周文王的后人。获得西周的册封之后,项国的爵位为子爵,又称项子国。

依据《水经注·卷二十二·颍水》记载“颍水又东,右合谷水,水上承平乡诸陂,东北径南顿县故城南,侧城东注。

又东径项城中,楚襄王所郭,以为别都。

都内西南小城,项县故城也。

旧颍州治。

谷水径小城北,又东径魏豫州刺史贾逵祠北。

谷水又东流,出城东注颍。

”来看,项国都城在颍水南岸,谷水与颍水交汇西处,今河南省周口市沈丘县一带。

关于项国的历史,史书记载十分简略,仅见于《春秋》及春秋三传。

《春秋左氏传·僖公十七年》记载“(夏)师灭项。

淮之会,公有诸侯之事,未归,而取项。

齐人以为讨,而止公”。

灭项一事,《公羊》、《谷梁》传以为齐灭,与《左传》见解不一致。

有关灭项一事,鲁灭抑或齐灭,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总的来说,在西周和春秋时期,今河南省周口市一带存在至少6个小国。

不过,这些小国都在春秋时期被消灭了。

周朝分封的列国诸侯中著名的有:

鲁国---姬姓,侯爵。系周文王姬昌第四子周公姬旦,佐文王、武王、成王有功,乃封其长子伯禽于曲阜,以辅周室。

齐国---姜姓,侯爵。系炎帝裔孙伯益封地,今山东青州府。

燕国---姬姓,伯爵。系周同姓功臣,曰君奭。封国地为今幽州蓟县。

魏国---姬姓,伯爵。系周同姓功臣,曰毕公高。封国地为今河南开封府高密县。

管国---姬姓,侯爵。系武王弟,曰姬叔鲜。封国地为今河南信阳县。

蔡国---姬姓,侯爵。系武王弟,曰姬叔度。封国地为今河南汝宁府上蔡县。

曹国---姬姓,伯爵。系武王弟,曰姬叔振铎。封国地为今济阳定陶县。

成国---姬姓,伯爵。系武王弟,曰姬叔武。封国地为今山东兖州府汶上县。

霍国---姬姓,伯爵。系武王弟,曰姬叔处。封国地为今山西平阳府。

卫国---姬姓,侯爵。系王同母少弟,为康叔。封国地为今北京冀州。

滕国---姬姓,侯爵。系武王弟,曰姬叔绣。封国地为今山东章丘县。

晋国---姬姓,侯爵。系武王少子,曰姬唐叔虞。封于唐,后改为晋。封国地为今山西平阳府绛县东翼城。

吴国---姬姓,子爵。系周太王长子姬泰伯之后。封国地为今吴郡。

虞国---姬姓,公爵。系周太王次子姬仲雍之后。曰姬章已,为吴君,别封其为虞。封国地为今河东太阳县。

虢国---姬姓,公爵。系王季子虢仲,文王之弟。封国地为今陕县东南之虢城。

楚国---芈姓,子爵。系玄帝姬颛顼后裔。封国地为今丹阳南郡枝江。

许国---姜姓,男爵。系伯夷之后,曰文叔。封国地为今许州。

秦国---嬴姓,伯爵。系玄帝姬颛顼后裔。封国地为今陕西西安。

莒国---嬴姓,子爵。系少昊之后。封国地为今莒县。

纪国---姜姓,侯爵。系太公次子。封国地为今寿光市。

周朝灭亡:

周赧(nǎn)王听信楚孝烈王,以天子名义召集六国出兵伐秦,因六国不配合而告失败。公元前256年,都城洛邑沦陷,周赧王被杀,东周灭亡。

公元前246年,秦王嬴政即位。他任用尉缭、李斯等人,加快了统一的步伐,用金钱收买六国权臣,打乱六国的部署,连年发兵东征。经过多年的争战,从公元前230年秦国灭韩至公元前221年灭齐,东方六国先后为秦统一,建立起了一个中央集权国家。

领土区域:

当时周朝天子管辖的诸侯国疆土北方已到达了今辽宁喀左、朝阳一带,西面至今甘肃渭河上游,西北抵汾河流域霍山一带,东面的诸侯国齐鲁到了山东半岛,南至汉水中游,东南抵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势力所及还可能到达了巴蜀一带。

在成康之治这段时间,周朝进入了前期兴盛的一段时期中,而箕子也跑到了朝鲜一带,是为箕子朝鲜。剩下的商朝遗民在三监之乱中被镇压,周朝在今天河南洛阳用商朝遗民的枯骨堆砌了一座大城--成周,即雒邑。

这个时候淮水地区的淮夷臣服了,其余的商朝遗民就在今天河南商丘睢阳区呆着了,是为宋国。这个时期我国东北的肃慎听说周成王东征的英姿,特地前来朝贡。

此时周朝的领土,东北抵辽东半岛,西北到达陕西南部一带,南直取长江,这个时候周朝的疆域最为广大。

扩展资料:

周朝分封制的特点及作用:

1、作用

1、通过分封制,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周朝开发边远地区,扩大统治区域,并逐步构织出遍布全国的交通网络,形成对周王室众星捧月般的政治格局,打破了夏商时期众邦国林立的状态。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

2、通过分封,周人势力范围不断扩大;周天子确立了天下共主地位,统治效果得到加强。分封制使西周贵族集团形成了“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等。

3、通过分封制,周的文化形式因此覆盖了整个黄河中下游地区,密切了同周边各少数民族的关系,推动了边远地区的经济开发和文化发展;周文化具有惊人的稳定性和延续性。

4、分封制加速了全国经济的发展。

5、分封制到了西周后期加剧了各诸侯国对周王室的不忠,及形成了强大的地方武装割据。

2、特点

1、诸侯国具有相对独立性,具有土地管理权、行政权和军权,容易形成割据势力。

2、分封对象多元化,同姓亲族是主体。

3、分布区域主要在黄河中下游,同姓亲族分布在战略要地和富庶地区。

10秦国

先祖因养马有功被封为附庸,在周平王东迁时候派兵护送,靠这受赏成为诸侯。经襄公、文公征讨多年,实力增强。但此时秦刚起步,在各国中只能前十名排名垫底。

9吴国

太伯的后代,姬姓,子爵。在之前并没有影响力,后靠吞并淮夷徐夷而壮大,但春秋初期实力一般。

8燕国

召公奭封国,姬姓,侯爵,是当时北方的主要屏障。因为地处偏远,加上国君都默默无闻,还经常受到北方各异族的入侵、骚扰,在春秋前期实力中下偏下。

7宋国

殷商后人,子姓,公爵,被尊称为“三恪”之一。国君戴公通过发展农业逐步强大,在春秋初期各国实力中排名中游。

6楚国

芈姓,但只是4等子爵。之前虽有发展,但受周昭王等出兵攻伐,发展受制。后周天子实力下降自顾不暇,楚借机不断扩张,开始强国之路。

5鲁国

周公封国,姬姓,侯爵,是周朝控制东方的重要诸侯。在天子支持下,吞并了项、须句等小国,实力逐步强大。后因内乱实力大减,到了春秋初期孝公时代,国力有所恢复。

4齐国

姜子牙的受封之国,姜姓,侯爵。是与鲁并重的东方诸侯,通过不断扩张实力大增,周夷王将齐哀公烹杀,使齐国发展受到很大影响。春秋初期,齐开始恢复,打下了称霸的基础。

3郑国

与周天子血缘最近,是由周宣王封同母弟弟而建。东迁中,因护送平王有功得到大片赏地,借担任王室卿士的机会,为自身谋取利益,先后灭掉刽国、虢国等国,成为春秋时期大国。

2晋国

唐叔虞的封国,侯爵。西周时期就不断扩展,从山西南部到太原都是它的国土。周平王与周携王两王并立的时候,晋文侯杀死携王而为周平王立功,乘机扩张领土,成为春秋强国。

1卫国

卫才是春秋初期的第一强国,是康叔的封国,姬姓,侯爵。立国一开始被赋予监察诸侯的权利。春秋初期,通过周平王平乱、东迁等事件,达到全盛,但也是卫最后的排名第一。

春秋五霸实际上都是周朝的诸侯,是周朝的臣子。春秋五霸分别是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庄王。虽然他们都有统一天下的实力,却因为有周朝在,只敢在诸侯国会盟时逞威风,从他们的称呼就可以看出来他们只是周朝诸侯国,甚至都没有称王。

东周时期称为“春秋战国”,分为“春秋”和“战国”两部分,周朝是中国第三个也是最后一个世袭制奴隶制王朝,其后秦汉开始成为具有从中央到地方的统一政府的大一统国家。

也可以说是因果关系,因为分封制才导致后来的春秋五霸,以及后来的战国七雄。

春秋五霸都是周朝的诸侯国。

春秋时期是个大乱世,有乱世之主,就是春秋五霸。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春秋五霸: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庄王。,这些原本都是西周分封的诸侯国,平王东迁后,王室衰微,诸侯做大,开始争夺霸权,这五个就是先后称霸的诸侯。

春秋五霸是春秋时期的五个诸侯国,与周朝是天子与大臣的关系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史册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hicehao.com/s202302182002185584sg.html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