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投稿 / 正文

我国历史上安贫乐道的人,安贫乐道的事例?

孟母三迁

孟子是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他从小丧父,全靠母亲一人每天纺纱织布,挑起生活重担,母亲是个勤劳而又有见识的妇女,她希望自己的儿子能读书并早日成才,第一次搬迁的时候,孟母看到孟轲在跟邻居家的小孩打架,孟母觉得这里的环境不好。

除此以外,孟母看见邻居铁匠这样家里支着个大炉子,几个铁师傅在打铁,而孟轲正在院子的角落里,模仿着铁匠师傅的动作,孟母一想这里环境还是不好,于是搬了家。

第二次搬迁的时候,孟家住在乡下的一块坟墓旁,门口常有人哭哭啼啼,孟轲便开始模仿,孟母觉得不利于孟轲成长,于是就把家迁到了城里。

第三次搬迁的时候城中没有墓地,但是在闹市叫卖声不停,孟轲又开始模仿,孟母认为这样还是不利于孩子成长,于是又把家迁到了学校附近,学校附近高雅肃穆,读书声不绝于耳,孟母决定安定下来,孟轲接受学校文化的熏陶最终成了伟大的思想家。

像刘禹锡,周敦颐这样安贫乐道的人还有:陶渊明。

陶渊明被誉为“隐逸诗人之宗”、“田园诗派之鼻祖”。他的身上,同时具有道家和儒家两种修养。在隐居期间写出了大量的“田园诗歌”。陶渊明为田园生活曾数次拒绝出任仕途,典故有“不为五斗米折腰”。

以嵇康阮籍为主要人物的竹林七贤,不去做官,安贫乐道。还有孟浩然,一辈子没做过官。

安平乐道是个褒义词,它表示人无欲无求,随遇而安的一种超俗脱世的最高境界!

历史上这样的人例如东晋的陶渊明,正是因为有了这样安平乐道的一种心态,所以才有了后来的“世外桃源”流传至今!

而碌碌无为是个贬义词,既然选择了安平乐道,就不会有太多大的成就,也就勉强算是一点点的“碌碌无为”即我认为这个人陶渊明当之无愧!

王维并没有安贫乐道的事迹,因为王维早年有过积极的政治抱负,希望能作出一番大事业,后值政局变化无常而逐渐消沉下来,吃斋念佛。

四十多岁的时候,他特地在长安东南的蓝田县辋川营造了别墅,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

这首诗是他隐居生活中的一个篇章,主要内容是“言志”,写诗人远离尘俗,继续隐居的愿望。

诗中写景并不刻意铺陈,自然清新,如同信手拈来,而淡远之境自见,大有渊明遗风。

但是陶渊明真的安贫乐道,不为五斗米折腰,甘心做稻田翁,成为我国第一位可考的田园诗人。

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描绘了这么一个“五柳先生”(实际写的是自己),他“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而不求甚解,在读书中得到精神愉悦,而“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簟瓢屡空,晏如也!

”( 简陋的居室里冷冷清清,遮不住风和阳光。

粗布短衣上面打了许多补丁,饭篮子和瓢里经常是空的,可是他安之若素),经常写文章来消遣时光,从不把得失放在心上,这样过完自己的一生。

1、颜回。春秋末期鲁国思想家,孔门七十二贤之首,尊称复圣颜子。

颜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极富学问。《论语·雍也》说他“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也”。

2、诸葛亮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鄙人原本就是一个平民,在南阳亲自耕田。只想在乱世里苟全性命,不求在诸侯间扬名显身。

陶渊明,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

凿壁偷光

西汉时有一个大学问家名叫匡衡。

他小时候就非常喜欢读书,可是家里很穷,买不起蜡烛,一到晚上就没有办法看书,他常为此事发愁。

这天晚上,匡衡无意中发现自家的墙壁似乎有一些亮光,他起床一看,原来是墙壁裂了缝,邻居家的烛火从裂缝处透了过来。

匡衡看后,立刻想出了一个办法。

他找来一把凿子,将墙壁裂缝处凿出一个小孔。

立刻,一道烛光射了过来,匡衡就着这道烛光,认真地看起书来。

以后的每天晚上,匡衡都要靠着墙壁,借着邻居的烛光读书。

由于他从小勤奋好学,后来匡衡成了一名知识渊博的经学家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史册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hicehao.com/s202301280354229de3sg.html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