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投稿 / 正文

隋唐时期服饰文化,服饰文化·中国服饰:开放的国风,开放的服饰——隋唐服饰

隋炀帝继位后,崇尚奢华铺张,为唐代服饰发展奠定了基础。

唐代是中国文化登峰造极的时候,尤其是妇女服饰更能体现这一点。唐代妇女服饰不但继承了前代服饰的优良传统,还吸取了唐代社会风尚的养分,尚美、开放、兼容,成了唐代服饰的特点。

从简朴到奢华的隋朝冠服

冕服上的十二章纹样,是从周朝开始确立的,以后历代都承袭了这一制度。

南北朝时曾按周制将冕服十二章纹饰中的日、月、星辰三章放到旗帜上,改成九章。

隋炀帝时,他取“肩挑日月、背负星辰”之意,将日、月两章分列在两肩,星辰列在背后,又将日、月、星辰三章放回到冕服上,恢复了之前的十二章纹样。

从这以后,这种冠服样式就成了历代皇帝冕服的既定款式。

与冕服相配的,就是冕冠。

隋文帝在位时平时只戴乌纱帽,隋炀帝则根据不同场合戴通天冠、远游冠、武冠、皮弁等。

冕冠前后都有象征尊卑的冕旒,其数量越多,表示地位越高,反之亦然。

冕旒用青珠,皇帝十二旒十二串、亲王九旒九串、侯八旒八串、伯七旒七串、三品七旒三串、四品六旒三串、五品五旒三串、六品以下无珠串。

隋文帝像

文武百官的朝服为绛纱单衣,白纱中单,绛纱蔽膝,白袜乌靴。男子官服,在单衣内襟领上衬半圆形的硬衬“雍领”。戎服五品以上紫色,六品以下绯与绿色,小吏青色,士卒黄色,商贩皂色。

隋炀帝所定皇后服制有帏衣、朝衣、青服、朱服、贵妇着大袖衣,外披帔或小袖衣,隋贵妇所披小袖外衣多翻领式。

侍从婢女及乐伎则穿小袖衫、高腰长裙,腰带下垂,肩披帔帛。

大业(605年~617年)间宫人流行穿半臂(即短袖衣套在长袖衣的外面),下着十二破裙,又名“仙裙”(为一种大下摆的长裙),民间妇女穿青裙。

妇女外出戴幂罗,把面部罩住。

衣饰中的谋略

公元624年,也就是武德七年,唐高祖李渊颁布了新律令,又称“武德令”。“武德令”中的服装律令,对天子、皇后、皇太子、太子妃、群臣、命妇等服装的配套方式和服用场合都做了相应规定。

尤其是祭服和朝服制度不但继承了汉民族服饰的优秀传统,还吸收了胡服、异族服饰的成分,创制出了大量的具有唐代特色的新款服装,比如缺胯袍、裲裆、半臂、大口裤等。缺胯袍是左右开衩的直裾长袍,常和幞头、革带、长靿靴配套穿着,是唐代男子的主流服饰。

唐代公服和常服与隋朝官服相比也有了很多创新,不但在传统的深衣的领座、袖口、衣裾边缘加上了贴边,在直裁的前后襟下缘也各加了一条横裥,还出现了直袖式和宽袖式两种款式。

很显然,窄袖的是为了方便活动设计的,而宽袖的则是为了表现潇洒华贵的风度。

另外,唐人在穿着深衣的时候,还要在腰部束上一条革带作为佩饰。

这类深衣款式在唐代很流行,上自皇帝、下至仆役都有穿着,甚至在明代也极为流行。

唐高祖及之后的唐代帝王都曾对服饰制度进行过修改完善。到了武则天的时候,她更是在衣饰中掺揉进了自己的权谋之术,使衣冠服制在彰显等级的功能上,又多了一层更深的含义。

唐后行从图

在武则天登基之初,仍然有许多李唐王朝的旧臣不服从她,对她的统治造成了很大的威胁。

为了扶植自己的亲信,昭彰自己的势力,武则天将这种新式的绣袍赐给她登基以后新任命的高级官吏来穿,这样一来,在一个朝堂上就出现了新旧两种官袍,着旧官袍的,是原来李唐王朝的旧人。

这样鲜明的对比,女皇的意图显而易见,那些善于察言观色的大臣,很快就领会了女皇的心思,“弃暗投明”了。

4年以后,武则天又开始将这一款式的衣服普及到三品以下的低级官员,开始收买更多人的心,同时她还将绣袍上绣满忠于朝廷的字样,时刻提醒官员们要效忠女皇,而不得有违逆之心。

就这样,一件小小的衣服,既使新臣感受到了自己的优越,同时又给那些不肯臣服的老臣们造成了无形的压力,可谓是一步好棋。

大唐女子的流行时尚——浪漫开放的女装

唐代女子穿襦裙服,即上着短襦,下穿长裙。

这里要说的袒胸,就是由短襦而来。

唐代女子所穿的襦,除了有短的特点外,另外一个特点就是领口有多种的变化。

除了有圆领外,还有方领、斜领、鸡心领等。

袒领始现于宫廷的嫔妃和歌舞伎者,里面不穿内衣,将胸部袒露于外,这样不仅可以显露出颈部的曲线,还可以展现胸部的健美,加之唐代妇女以丰满为美,对胸部的表现就更加突出,因而大受欢迎,到后来即使仕宦贵妇也都争相穿着。

唐人诗词中“二八花钿,胸前如雪脸如花”,“粉胸半掩疑暗雪”都是对这种袒胸装的形象描绘。

当时,唐朝半露胸装有点类似于现代西方的夜礼服,只是不准露出肩膀和后背。

仕女图

与这种短襦相配的,还有一种被称之为“帔帛”的物件。

它是一种类似于围巾的东西。

它由古时的“帔子”发展而来,在六朝的时候被称为“斜领”,一般用轻薄的纱料制成,而且可在帛上以彩绘和手绣方法,点缀图案花纹,颇有柔美富丽之感,人们曾用彩霞形容过它,白居易的《霓裳羽衣舞歌》中就曾唱到“虹裳霞帔步摇冠”。

它的形制一般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较宽但长度有限,使用时像披风一样披在肩上;另一种则是横幅宽、长度达到两米以上,使用时往往将其缠绕在手臂之上,舞动于前后之间,尤其是行走之时,帔帛随风舞动,更加增添了女性的妩媚,让人想入非非。

仕女图·局部

在封建社会,女人要恪守妇道,所以在唐代以前和唐以后的中国古代服饰史上,“女着男装”的穿衣方式是极为罕见。但是在开放的唐代,尤其是开元、天宝年间,“女着男装”的现象却极为流行。

虢国夫人游春图

唐代人还发明了一种“间色裙”,就是将两种或两种以上颜色的布料拼接起来,使得多种色彩相间,对比强烈,穿起来非常活泼大方。这种间色裙往往以红绿、红黄、红蓝为搭配,色彩亮丽。

唐代女裙的另外一个特点就是宽大。一般来说,一条裙子由六幅布帛支撑,“裙拖六幅湘江水”就是形容这种裙子的。六幅相当于现在的三米,用三米布来做一条裙子。

壁画《宫中红衣舞女图》唐·佚名

为了突出身材的修长,唐代女子常将裙腰束到胸部或是腋部,然将裙裾坠地,使得襦裙的线条柔、优美。

再加上丝织面料的使用,裙更以“软”和“飘柔”著称,受很多人的喜爱。

但是衣服太长会妨碍走路,因唐代女子的鞋多是高翘式的,鞋前端高离翘起,可以将过长的裙勾在鞋子上,就不会妨碍走路了。

这样看来,唐代女裙的长度比起今天的晚礼服,有过之而无不及,也算得上是今天晚装的雏形了。

与襦裙相配的衣物中,有一种称为“半臂”的也很流行。

因其袖之长只达到手臂的一半,故而得名。

同时由于其长度也是长袖的一半,因此也有“半袖”之称。

半臂最早出现于汉代,衣服为对襟,长腰处,两袖宽大而平直,只到肘示。

在魏晋南北朝时,由于礼教森严故而穿着这种半袖衣的女子并不多,只是到了隋朝,数量才逐渐曾加。

隋唐时期,半袖衣的重新出现,实际上是后宫内官和女史供奉为了工作便利的需要而穿用的。

到了初唐的时候才传到了民间,逐渐为大家所接受。

到了盛唐的时候,在短襦的外面加上一件半袖衣,已成为最为流行的装束了。

这种服装,不但女子爱穿,男子也很偏爱。

天宝年间,唐玄宗在赏赐安禄山时,就曾赐“内三副锦袄滋并半臂”。

除了女裙和半臂,在唐代妇女中广为流行的明衣也是颇有特点的。顾名思义,明衣即是指透明的衣服,它原属于礼服的一部分,用薄纱制成。到了唐代,明衣被拿来当作外衣穿,使得中衣若隐若现,平添几分风韵。可以说明衣的使用是最能展现女性服饰性感魅力的。

《簪花仕女图》局部

奇异多姿的特色服饰

回鹘装的特点是翻折领连衣窄袖长裙,衣身宽大,下长曳地,腰际束带。翻领及袖口均加纹饰,纹样多凤衔折枝花纹。头梳椎状的回鹘髻,戴珠玉镶嵌的桃形金凤冠,簪钗双插,耳旁及颈部佩戴金玉首饰,脚穿笏头履。回鹘装的造型,与现代西方某些大翻领宽松式连衣裙款式很相似,是古代综合希腊、羟斯文化与中国文化的产物。

在唐代,胡服之所以如此流行,很大原因可能是与当时胡舞的流行有关,唐代胡舞很受欢迎。胡舞在全国流行以后,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主要娱乐方式,民间的妇女为了穿上具有异国风的胡服,都竟相学习胡妆和胡舞,并以此为美。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史册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hicehao.com/s202212121310059f77.html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