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投稿 / 正文

明朝时期的官服,一图看懂,明朝那些官服……

和清朝主要靠衣服补子来区分官级不同,明朝还可按颜色大致区分:一品至四品,绯袍(红色);五品至七品,青袍;八品九品,绿袍。

按说在明朝,更容易“看衣识人”才对,然而并非如此。

明朝的官服不像宋朝由政府统一制作分发,而是由各级官员按自己的等级自制。根据规定,高品官可穿下品服,而下不得越上。

文官还好,都能遵守制度,而武官却没那么循规蹈矩,他们往往穿公侯伯及一品官服,五品以下的,不仅穿的人极少,连制造的人都几乎断绝了。

明朝官服形制:承袭汉唐

朱元璋建立明朝以后,废弃了元朝的官服制度,“上采周汉,下取唐宋”,指导思想比较保守,但制作更精美,整体配套也更和谐。

在严格的等级观念指导下,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便初步制定出一套官服制度。

朱元璋规定:凡文武百官上朝和办公时,一律要戴乌纱帽,穿圆领衫,束腰带。从此,“乌纱帽”成为官员的一种特有标志。

这一时期,官员的品级以服色、冠上的梁数、所持场板以及所佩的绶带作区分。

洪武二十三年,指定文武官员常服的长度:文官,白领至裔,去地一寸,袖长过手,复回至肘,公、侯、驸马与文官同。武官去地五寸,袖长过手七寸。

洪武二十四年,朝廷对官吏常服作了新的规定,凡文武官员,不论级别,都必须在袍服的胸前和后背缀一方补子,文官用飞禽,武官用走兽,以示区别。

明朝官服主要分为朝服、公服、常服、赐服等。

朝服:实际上是一种庆典礼仪服

以袍衫为代表,戴梁冠,着云头履,以冠鹤革带区别官品高下,对佩绶、笏板也做了规定。明代朝服一律红色,齐聚于盛会之中,对比唐代五色交映的场面,别有一种规整耀眼的气派。

公服:简言之就是面见皇帝时的礼服

公服虽然吸收了唐代品色服的特点,但少了一种颜色——紫色。因为,朱元璋以朱色为正色,孔子曾说过“恶紫之夺朱也”,从此紫色在公服中被废止。明代还修改了唐代以花径大小和几何纹来区别品级的服装纹饰,一律改为以花径大小来区别。

常服:官员日常处理公务时穿的官服

刚开始时,常服与公服相同,戴乌纱帽、穿圆领衫、束腰带,之后继续修定,洪武二十四年增加了补子图案,定制后基本稳定。

据《明会典》记载补子图案——

公、侯、驸马、伯:麒麟、白泽。

文官一品仙鹤,二品锦鸡,三品孔雀,四品云雁,五品白鹇,六品鹭鸶,七品鸂鶒,八品黄鹂,九品鹌鹑;杂职练鹊;风宪官(即御史官)獬廌。

武官一品麒麟,二品狮子,三品豹,四品虎,五品熊罴,六品獬豸,七品彪,八品犀牛,九品海马。

又规定品官常服的衣料,只能用杂色贮丝、绫罗、采绣。官吏衣服及帐幔,不许用玄、黄、紫三色,也不许织绣龙凤纹样,如有违犯禁令者,罪及染织工人。

赐服:蒙恩特赏的衣服

是明朝内使监宦官、宰辅蒙恩特赏的赐服,不在品官服制度之内,包括蟒服、飞鱼服、斗牛服。这三种服装的纹饰,都与皇帝所穿的龙衮服相似,获得这类赐服被认为是极大的荣宠。

附图:

图自网络,侵删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史册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hicehao.com/s20221101164607a934.html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