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投稿 / 正文

关于曾国藩家书的人物传记,曾国藩家书中的一个小故事?

 曾国藩在其家书中提到了一个小故事,这个故事叫做“曾剃头与李鸿章论学”。

故事是这样的:有一次,曾国藩在家书中提到,他在家中接待了一位客人,这位客人就是李鸿章。李鸿章当时正在学习西方的军事技术,希望能够借助这些技术来振兴中华。曾国藩听了李鸿章的想法后,非常赞赏,并与他进行了深入的讨论。

在讨论中,曾国藩提到了自己的一位老朋友,这位老朋友曾经在英国留学,学成归来后,在国内开设了一所学校,专门教授西方的科学知识和技术。这所学校的学生们都非常优秀,他们不仅掌握了科学知识,还具备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曾国藩认为,李鸿章的学习方法非常正确,应该像他的这位老朋友一样,注重实践和创新。同时,他也提到,自己在年轻的时候,也曾经学过很多西方的知识和技术,但是后来发现,这些知识和技术并没有真正帮助到国家和人民,因此他决定放弃这些东西,转而注重传统文化的学习和研究。

这个小故事告诉我们,学习并不是一味地追求西方的知识和技能,而是应该注重实践和创新,同时也要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国家的振兴和人民的幸福。 

曾国藩是清朝的一位重要政治家、军事家和理学家,他的一生充满了许多感人的故事。在《曾国藩的家书》中,有两个小故事被广泛传诵。

巨蟒转世的传说

曾国藩出生的时候,他的祖父曾梦到有一条巨蟒缠在自家的柱子上。因此,他的祖父认为曾国藩会是巨蟒转世。曾国藩出生之后,家中的一棵死去的梧桐树竟然又焕发出了生机。这让他的祖父更加相信了巨蟒的传说。此外,曾国藩还有一种奇怪的爱好,那就是爱吃鸡,但是最怕鸡毛,这被人理解为他是巨蟒转世[2。

“比贼笨”的故事

曾国藩小时候并不聪明,他学习起来很吃力。有一天晚上,家里来了一个贼,潜伏在他的书房的屋榆下面,想等他睡觉之后偷点东西。可是贼等了很久,曾国藩都没有睡觉。贼实在等不下去,就跳进屋子,大声地对曾国藩吼道:“你这么笨,还读什么书!”然后把那篇文章背了一遍,扬长而去[2。

曾国藩,中国近代史上绕不开的人物。

他是晚清重臣,湘军的创建者和统帅,一代封疆大吏;他也是洋务运动的倡导者,与李鸿章等人一起开启了中国近代化。这样一位对中国历史有着巨大影响力的人物,史学界和公众对他的评价是多样化的,有关他的争议从未停止过,但他治家与教子的理念却一直被大家所赞赏和学习。

曾国藩曾经多次与其弟曾国潢提及“六尺巷”的故事。清朝康熙年间,时任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的张英,老家安徽桐城的宅子与吴家为邻,两家院落之间有条巷子,供双方出入使用。后来吴家要建新房,想占这条路,张家人不同意,双方争执不下。这时,张家人一气之下写封信给张英,要求他出面解决。

张英看了信后,认为应该礼让邻里,他的回信只写了四句话:“千里来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阅罢,主动让出三尺空地。吴家见状,也主动让出三尺房基地,“六尺巷”由此得名。这个故事所讲的就是清朝父子双宰相的张英和***家。

曾家是一个大家族,曾国潢没有做官,在家主持家务。曾国藩嘱咐这个弟弟,要好好读《父子宰相家训》,说,“句句皆吾肺腑所欲言”,认为这是修身齐家的典范。由此可见,曾国藩对家风和家训的重视。

事实证明,曾国藩对于家族子弟的教导是正确的,后世子弟无一人是“逆子”,世代皆为有志之士就是最好的证明。

晚清历史上唯一一次算得上胜利的外交活动就是曾国藩的二儿子完成的。他先后出任驻英、法大臣和驻俄大使,他从敌人手中成功收回伊犁地区,签订《中俄改定条约》,他就是曾纪泽。

曾国藩的三儿子曾纪鸿自幼喜爱自然科学,在数学研究上造诣更深,他自学成才,著有《对数评解》、《圆率考真图解》、《粟布演草》等数学专著,是中国近代有名的数学家。后世子孙中,也有多人以数学为业。

曾纪泽的儿子曾广铨,精通英语、法语、德语和满文,承父业,曾担任晚清政府驻韩和驻德大使,后来他还担任过京师大学堂译学馆总办,也是著名的翻译家。除了曾广铨,曾氏家族中还出现了曾约农、曾宪森等翻译家。

曾国藩的曾孙曾绍杰是著名的篆刻书法家,曾孙女曾昭燏是著名的文博专家,玄孙曾宪杰是著名画家……除此之外,曾家子孙在书法上都颇有造诣,如曾国荃、曾纪泽、曾纪鸿等人更被后世以书法家视之。

曾国葆后裔中有十余人进入军界,其中五人是黄埔军校的毕业生,曾广泰和曾广荣在***军中先后授予少将军衔。曾昭懿是曾国潢的曾孙女,她是北京协和医学院医学博士,曾任北京市第三人民医院院长。曾国荃的玄孙曾宪朴,曾任农业部经济作物总局副局长。

一个家族绵延兴盛两三代可以依靠祖父辈的积累荫护,可若想靠祖产兴旺数代则是不可能的,曾国藩清楚地意识到了这一事实,他曾经对家人说,“仕宦之家,不蓄积银钱,使子弟自觉一无可恃”,因此,“绝不留银钱与后人”。

曾国藩没有给子孙留下任何财产,但他却给其后世子孙留下了能够世代不朽的真正财富,这就是以家书为体的曾氏家训。所以,今天,我们也来看一看让曾家长盛不衰的家训到底藏着什么密码。

不做代代为官之想

曾国藩曾总结四类家族的“兴衰周期律”,即官宦之家、商贾之家、耕读之家、孝友之家。与我们的常识性判断恰恰相反,他认为官宦之家最易衰败,商贾之家次之,而延续长久的大多是耕读之家和孝友之家。

在此四者对比之上,曾国藩申述道:“我今赖祖宗之积累,少年早达,深恐其以一身享用殆尽,故教诸弟及儿辈,但愿其为耕读孝友之家,不愿其为仕宦之家。诸弟读书不可不多,用功不可不勤,切不可时时为科第仕宦起见。”

他不希望自己的家里人世代做官,事实上也不能、也根本做不到世代做官。他给妻子欧阳夫人写信时也说,我们家里不要做代代做官之想。当官是偶然之事,不是必然的,不能拿这个偶然的东西当成一种必然,当成家族世代的追求。自古以来,官职越高,风险越大。基于此,曾国藩不希望自己的后代做官,做高官。

他在给几个弟弟的家书中说,如果弟弟们不能看透这层道理,即便在科举考试中高中了,仕宦显赫,最后也不能算是祖父的贤肖子孙,也不能算是曾家的有功之人。若能看透这层道理,不觉得自己在朝中将来做大官就了不得,那才是他这个兄长佩服的地方。

1、《曾国藩传》,作者:易孟醇。

2、《曾国藩真相录》,作者:易孟醇。

3、《曾文正公家书》,作者:曾国藩。

4、《曾文正公嘉言钞》,作者:梁启超。

5、《曾文正公全集》,作者:曾国藩。

6、《曾国藩》,作者:唐浩明。

7、《曾国藩传》,作者:萧一山。

8、《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作者:张宏杰。

9、《唐浩明评点曾国藩家书》,作者:唐浩明。

10、《唐浩明评点曾国藩奏折》 ,作者:唐浩明。

清康熙年间,张英担任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他老家桐城的官邸与吴家为邻,两家院落之间有条巷子,供双方出入使用。后来吴家要建新房,想占这条路,张家人不同意。双方争执不下,将官司打到当地县衙。县官考虑到两家人都是名门望族,不敢轻易了断。

这时,张家人一气之下写封加急信送给张英,要求他出面解决。张英看了信后,认为应该谦让邻里,他在给家里的回信中写了四句话:千里来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阅罢,明白其中含义,主动让出三尺空地。吴家见状,深受感动,也主动让出三尺房基地,“六尺巷”由此得名。

  六尺巷里曾诞生过一个真实的历史故事,它昭示中国人人民追求和谐的传统美德,闪耀着超越时空的思想光辉。

“六尺巷”是一把人生的尺子,值得我们经常拿出来量一量;更是一种人生修养境地的隐喻,值得我们经常去走一走。

常走“六尺巷”,修行正己,就会走出人生天地宽,走出人生的高天白云,走出无愧后人的历史评说。

  六尺巷,位于安徽省桐城市的西南一隅,全长100米、宽2米,建成于清朝康熙年间,巷道两端立石牌坊,牌坊上刻着“礼让”二字。

“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

长城万里今犹存,不见当年秦始皇”。

这首“让墙诗”就出自六尺巷一段历史典故。

史料记载:张文瑞公居宅旁有隙地,与吴氏邻,吴氏越用之。

家人驰书于都,公批书于后寄归。

家人得书,遂撤让三尺,故六尺巷遂以为名焉。

  包容忍让,平等待人,作为一种美德,从古至今,源远流长。心胸开阔,恭谦礼让的人为世人敬仰。在建立和谐社会的进程中,这种谦和礼让的传统就更需要发扬光大。“六尺巷”典故,在如今已远远超出其本意,成为彰显中华民族和睦谦让美德的见证。

儿子国藩跪着禀告

父亲大人万福金安。自从闰三月十四日,在京城城门拜送父亲回家,后来共接到家信五封。五月十五日,父亲到长沙发信,里面有四弟的信,六弟的文章五首。恭谨地得知祖父母大人身体康健强壮,家里老小都平安,诸位弟弟发奋读书,并且高兴的知道父亲离京后一路顺畅,从京城到省城,只用了三十多天,真是神速。

眼下儿子身体如常,每晚早睡,起得也早。

只是不能用脑过度,过度了便头昏。

所以经常静下心来让脑子不想任何事情,身心优闲以加强涵养工夫,以便谨敬的遵守父亲关于保身的训示。

九弟的功课很正常,《礼记》九本已点完,《鉴》已看到《三国》,《斯文精粹》诗文各读了半本,诗歌稍有进步,文章没有进步。

但也不求很快见效。

看他对书的领会程度,已经有些心得,大约只是手不从心,还表达不出吧。

甲三在三月下旬已能行走,不要别人扶持,还不能说话,没有乳吃,每天一顿粥两顿饭,家妇身体也好,已有生男的喜兆,婢女仆从都与原来一样。

今年新进士龙翰臣得了状元,是前任湘乡知县见田年怕的世兄,同乡六个,得了四个庶常、两个知县。复试单已经在闰三月十六日寄回,现又寄呈殿试朝考的全单。

同乡的京官还是那些。郑莘田给谏服阙来京城。梅霖生病势严重,很是可虑。黎樾乔老前辈那里,父亲没有去辞行,儿子已代为致意。广东的事,四月十八日得捷报,现将抄报寄回。

儿子等在京城,自己知道谨慎从事。堂上各位老人,不必挂念。家里的事,兰姐去年生育,是男是女?楚善的事怎样成全?儿子希望大人告诉一下。儿子谨禀,即请母亲大人万福金安。(道光二十一年五月十八日)

曾国藩家书中所涵盖的闺中秘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婚嫁事宜:曾国藩在家书中会提及女儿的婚嫁安排,包括选择合适的婚姻对象,婚礼的安排和准备,以及婚后的家庭生活等。

2、 孕育子女:曾国藩关注女儿怀孕、分娩以及子女的教养等问题,并会给予具体的建议和指导,以保证孩子的健康成长。

3、 家庭纪律与责任:曾国藩在家书中会强调家庭纪律的重要性,要求女儿调整自己的态度和行为,承担起家庭的责任,尽快成为合格的夫人和母亲。

4、 社交礼仪:曾国藩倡导女子要懂得社交礼仪,注重形象和言行举止的修养,以提升自己的社交能力和外部形象。

5、 心灵修养:曾国藩鼓励女儿注重修身养性,倡导孝顺父母、尊重长辈、陪伴丈夫、教育子女等传统价值观念,并传递给她们一些人生哲理和道德准则。

需要注意的是,在清代的封建社会中,女性地位相对较低,社交范围受限,因此曾国藩的家书中并没有涉及过多的闺中秘事,更多着重于家庭责任和品行修养。

自从我回到金陵以后,诸事顺心。只是天气干旱,虽然四月二十四日、五月三日两次下雨,可稻田插秧还是很困难,我非常忧虑。

科一(曾纪鸿)出天花,病情非常危险,幸亏祖宗神灵保佑,现在已经全好了,长胖成一副结实的样子。等到十五日满两个月后,就把他送回家去。算来六月中旬就可以到达湖南了。如体质日益强壮,七月中旬可以到省城参加乡试。

我精力日益衰退,接见客人多了就疲倦。

算命先生说我十一月交癸运,就是不吉利,我也不想长久地当这个官,也不想把全家都接到金陵来。

夫人带着儿子、儿媳住在家里,必须每件事都立个规矩。

做官不过是一时的事,住在家里才是长久的事,能在勤俭耕田、勤奋读书上开创一个好局面,即使哪天罢了官,还是一番兴旺的景象。

如果贪图衙门里的热闹,不立下家乡的基业,那么罢官之后就会觉得气象萧条了。

凡有盛必有衰,不可不预先作个打算。

希望夫人教育儿孙、晚辈,要当家里没人做官,时刻有谦让、恭敬、节省的想法,那么就会给后代带来永久的幸福,那样我心里就很高兴了。

我身体还像往常一样安好。只是眼睛迷蒙得更加严重,说话一多就觉舌头干涩,左边牙很疼,可不太活动,不会马上掉下来,还算给我一点儿安慰。顺问近好。

 吴竹如是清朝末年的一位著名女诗人,字素秋,号竹如,江苏吴县人。她生于1860年,卒于1922年,享年63岁。吴竹如自幼聪明好学,擅长诗词、书法和绘画,是当时文坛上的佼佼者之一。

在曾国藩的家书中,吴竹如被称为“吴三桂之女”,这是因为她的父亲吴三桂曾经是太平天国的将领,后来投降清朝,成为了曾国藩的幕僚。吴竹如的父亲和曾国藩有过交往,因此曾国藩在书信中也曾提到过吴竹如。

吴竹如的诗歌清新脱俗,充满了女性特有的柔美和细腻,她的诗作主题涉及自然景观、人生哲理、爱情婚姻等多个方面。她的代表作品包括《春江花月夜》、《秋夜寄邱员外》、《赋得古原草送别》等。

除了诗歌,吴竹如还是一位才华横溢的书法家和画家。她的书法清秀俊逸,画作则以山水、花鸟为主题,具有浓郁的文人气息和艺术价值。吴竹如在当时文坛上备受推崇,被誉为“江南才女”、“吴门三秀”之一。 

吴廷栋(1793-1873)字彦甫,号竹如,安徽霍山人。

道光五年拔贡,授刑部七品小京官,洊迁郎中。廷栋少好宋儒之学,入官益植节厉行,蹇蹇自靖。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史册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hicehao.com/r202405030918102a87sg.html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