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投稿 / 正文

西安事变小故事名称?(精选8条)

西安事变,又称双十二事变,是当时任职西北剿匪副总司令、东北军领袖张学良和当时任职国民革命军第十七路总指挥、西北军领袖杨虎城于1936年12月12日,在西安发动的直接军事监禁事件,扣留了当时任职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和西北剿匪总司令的蒋中正。

目的是“停止剿共,改组政府,出兵抗日”,西安事变最终以蒋中正被迫接受停止剿共一致抗日的主张,导致了第二次国共合作而和平解决。

西安事变,又称“双十二事变”。1936年12月12日,为了劝谏蒋介石改变“攘外必先安内”的既定国策,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时任西北剿匪副总司令、东北军领袖张学良和时任国民革命军第十七路军总指挥、西北军领袖杨虎城在西安华清池发动“兵谏”,扣留了时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和西北剿匪总司令的蒋介石,时称“西安兵谏”。而张作霖生于1875年3月19日死于1928年6月4日,西安事变没有张作霖的故事。

陕军东征

提起中条山保卫战中陕军的贡献,还要从“西安事变”说起。西安事变后,张学良被蒋介石带到南京,杨虎城被解职。陕西军由孙蔚如将军统领。

孙蔚如是西安市长安区人,身高一米九以上,膀大腰圆,是一名典型的关中大汉。他和户县人赵寿山都毕业于当时的西安陆军测绘学校,在杨虎城手下从下级军官做起,后成了集团军司令。

1937年“七七事变”发生后,孙蔚如接任陕西省政府主席、第38军(由原杨虎城的17路军缩编)军长。

随后的大半年时间里,孙蔚如派出第17师、第177师之529旅、教导团依次开赴前线,参加了保定、娘子关、忻口等战役,以重大的牺牲迟滞了日寇的军事进展。娘子关战役和忻口战役后,这些军队西撤黄河沿岸休整。

1938年2月,赵寿山的第17师和第529旅进入晋东南太行山区开展游击战,属太行山东路军战斗序列,归朱德和彭德怀指挥。其间,17师还参加了西阳河谷战役,这是陕军第一次在中条山和日军的正面冲突。

1938年7月,38军改编为第31军团,辖第38军和第96军两个军及军团部直辖的教导、骑兵两个团。孙蔚如解去省主席职务,任军团长,并在蒋介石的命令下,率在陕各部东渡黄河对日作战。

孙蔚如率部渡过黄河后,一举收复永济等十几座县城并夺回了风陵渡,但1938年8月“徐州会战”结束后,西路日军兵锋直指风陵渡以威胁西安。

兵变前蒋介石来到西安,住在临潼华清池五间厅,他要张少帅全力去攻打在延安的共产党。当时的少帅私下与共产党密切接触,并对共产党的抗日主张非常认同。少帅不愿意打内战,一心想带领东北军打回东北去,夺回东北,给东北军和东北父老一个交代。

就在此时,流亡到西安的东北学生和西安的学生发启声势浩大的游行。学生们提出要面见蒋介石,打倒日本侵略者,还我河山。少帅知道后,为了保护学生,他亲自走到学生游行队伍前劝说同学们要冷静,千万不能去临潼。他会把同学们的诉求转达给蒋总统,并保证三日内给同学们一个满意的达复。

少帅去临潼向蒋介石陈述了同学们的诉求,并说出自己类同与学生们的想法。蒋介石听后大怒,斥责少帅。少帅据理力争,二人互不相让,少帅情急之下,拿出自己的手枪拍在蒋介石面前,说,你打死我。

少帅回西安后向揚虎成诉说了见蒋介石的情况,二人各自说出了自己的想法竞然不谋而合。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便发生了。

“七七”事变后,日本军国主义开始了全面侵华战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全体中国人民同仇敌忾,全民抗战开始。然而,以将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反动派却采取了不抵抗政策。在多次力柬蒋介石共同抗日无果后,于1936年12月12日在西安扣压了蒋介石。

最终,在中国共产党的调停下,国共第二次合作签署,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开始。这就是闻名中外的“西安事变”。

1936年发生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也叫双十二事变。

1936年张学良、杨虎城来到西安,当时的蒋介石正在西安。蒋介石执意“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不抗日。

在大敌当前,中日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的前提下,爱国将领张学良杨虎城多次劝说无果的情况下,发动了兵谏,软禁了蒋介石。

西安事变,发生于1936年12月12日,所以又称"双十二事变"。

张学良和杨虎城为了达到劝谏蒋介石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目的,在西安发动"兵谏"。同月25日,在中共中央和周恩来主导下,以蒋介石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主张而和平解决。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准备了必要的前提,成为由国内战争走向抗日民族战争的转折点。

西安事变。

1936年12月12日,为挽救民族危亡、劝谏蒋介石改变“攘外必先安内”的既定国策、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张学良、杨虎城毅然在临潼对蒋介石实行“兵谏”。

扣留来陕督战的蒋介石,发动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提出抗日救国八项政治主张,逼蒋介石抗日。

1936年12月25日,在中共中央和周恩来等人的努力下,蒋介石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等六项主张,为“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奠定了基础。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提供了必要的前提,促进了第二次国共合作。

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将军扣留了来西安督促“剿共”的蒋介石,囚禁了从南京来的几十名国民党军政要员,并通电全国,提出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等八项主张,这就是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时局转换的枢纽,从此,十年内战的局面基本结束,国内和平初步实现。在抗日的前提下,国共两党实行第二次合作成为不可抗拒的大势。

西安事变中:国共第二次合作,张学良礼送蒋介石被扣押,东北军少壮派枪杀王以则搅乱局势。

西安事变是指1936年12月12日至25日发生在中国西安的一次重大政治事件。事变的背后有着许多故事和复杂的背景。

当时,中国正处于国共两党的内战状态,国共双方在政治、军事和经济等方面存在着严重的分歧。

杨虎城。

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发动了西安事变,在华清池武装扣留了蒋介石,囚禁陈诚等十余人;宣布取消“西北剿匪总部”,成立抗日联军西北临时军事委员会,张学良、杨虎城任正副委员长,并通电全国,提出改组南京政府,停止内战,共同抗日,实行民主政治

杨虎城

1936年12月12日,为挽救民族危亡、劝谏蒋介石改变“攘外必先安内”的既定国策、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张学良、杨虎城毅然在临潼对蒋介石实行“兵谏”,扣留来陕督战的蒋介石,发动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亦称双十二事变。

提出抗日救国八项政治主张,逼蒋介石抗日。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史册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hicehao.com/r2023080216001459210sg.html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