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投稿 / 正文

敦煌历史故事与神话传,敦煌九色鹿故事?

敦煌壁画中的九色鹿故事情节源于传说中的“九色鹿”,据古书记载,这是一只身上有九种颜色的神兽,具有不死不灭的能力,常常被神仙选为坐骑。这个故事情节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1、 安史之乱后,唐朝玄宗为了躲避战火,带着后宫和家人逃到祁连山区避难,一行人渴乏饥饿,身心疲惫。

2、 玄宗在行进途中遇到了一只身上有九种颜色的神鹿,后来被称为“九色鹿”,它冲破冰雪,为玄宗带来了活水和野果,为后宫和家人提供了养分。

3、 玄宗非常感激,于是他告诉九色鹿,只要九色鹿能够回到长安,他就会让九色鹿在宫中享受一切便利。

4、 九色鹿答应了玄宗的请求,但是当它回到长安时,竟然遭到了杨贵妃和安禄山的追求,最终被害而死。

5、 最后,玄宗得知了这个消息,非常悲愤,为九色鹿痛哭流涕,并将九色鹿的形象绘制在壁画上,作为对这只神兽的忠诚和怀念。

这个故事情节虽然有些神话色彩,但也传递了人们对于真善美,对于忠诚和勇敢的追求。而壁画上的九色鹿,也已经成为了中华文化中的重要元素之一,为我们留下了一段美丽的传说。

一次,有一个人掉入深水之中,仰天呼救,正逢色鹿从河边经过,看到溺水人即将被激浪吞没.九色鹿奋不顾身将溺水人救上岸来.溺水人为了报答九色鹿的救命之恩,起誓愿作奴仆终身为鹿王采集水草.九色鹿谢绝了溺水人的乞愿.只希望溺水人为其保守密秘,千万不要向别人告诉它居住的地方,溺水人应诺而去.这时国王的宠妃夜梦神鹿,身毛九色,双角如银,要求国王捕获神鹿,剥其皮毛做裘衣,取其犄角做拂柄.

国王在宠妃的多次纠缠下,无奈张榜悬赏:若有捕获九色鹿者,愿赐一银碗金粟,一金碗银粟,并且分国一半,共同治理.溺水人得知此事之后,忘恩负义,贪财告密,并带领国王亲自进山捕获九色鹿.此时九色鹿正在山林中安睡,九色鹿的好友乌鸦在树上看到围猎队伍时,赶紧去唤醒九色鹿.

当九色鹿惊醒,举目四望,已被国王率领的猎队包围了.九色鹿大胆无畏,面见国王,问道:是谁告诉我在这里的?"国王手指溺水人.九色鹿一见溺水人,气愤填膺,向国王陈诉了溺水人的忘恩负义.

国王听后,深为感动,谴责了溺水人的不义行为即刻放九色鹿归山.并下令全国:若有捕杀九色鹿者,诛连五族.溺水人从此口中发臭,身生恶疮,人人厌恶.王妃因没有达到私欲,悲愤而亡.

传说中公元336年的某一天,一个名叫乐樽的和尚云游四方到了此地,已是黄昏时分,却只见莫高窟对面的三危山金光灿烂,似有千佛在跃动。

       他跪下来,发下宏愿,从今以后要广为化缘,在这里筑窟造像,使它真正成为圣地。 在漫天黄沙的莫高窟入口中,埋藏着佛教的珍贵典籍,任何得到此典籍的人都有可能一步登天,成为超脱六道轮回的存在。

敦煌莫高窟,千年的神话。洞窟中壁画,绘制佛教圣者。彩绘瑰丽夺目,文化传承久远。藏匿着历史的秘密,让人们肃然起敬。

敦煌莫高窟是中国古代艺术宝库,被誉为世界文化遗产。据传说,唐朝时,印度佛教僧人策马来到敦煌,发现此地风景秀丽,于是便在附近山洞内开凿佛像,用艺术的形式宣扬佛教思想。

敦煌莫高窟是中国古代壁画艺术的瑰宝。

其中不乏以神话为题材的壁画。

神话是人民智慧的结晶,也传承了中华文化的基因。

在敦煌莫高窟内,有以《西游记》、《封神榜》、《聊斋志异》等为题材的壁画。

这些神话题材丰富,意蕴深刻,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意义。

比如《封神榜》中的哪吒三太子和《聊斋志异》中的巫蛊婆、狐仙等形象,都是敦煌莫高窟神话的代表。

这些神话不仅具有欣赏价值,更是传承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

前秦符坚建元二年(公元366年)有沙门乐僔者行至处,见鸣沙山上金光万道,状有千佛,于是盟发开凿之心,后历建不断,遂成佛门圣地,号为敦煌莫高窟,俗称千佛洞。

一千六百多年前,有和尚师徒三人,欲往西天寻觅极乐世界,那天傍晚行至敦煌,宿营前,师傅请俩徒弟出去化缘。两人一东一西,各走一方。

不久,第一个洞窟便在发光山脉面溪的山坡上发现了。

敦煌莫高窟的传说:

1、据莫高窟的碑文记载,公元366年,有位叫乐尊的僧人云游到鸣沙山东麓脚下,此时,太阳西下,夕阳照射在对面的三危山上,他举目观看,忽然间他看见山顶上金光万道,仿佛有千万尊佛在金光中闪烁,又好像香音神在金光中飘舞,一心修行的乐尊被这奇妙的佛光影景象感动了,他认为这就是佛光显现,此地是佛祖的圣地。

2、于是乐尊顶礼膜拜,决心在这里拜佛修行,便请来工匠,在悬崖峭壁上开凿了第一个洞窟。此后,佛门弟子、达宫贵人、商贾百姓,善男信女都来这里捐资开窟,从4世纪至14世纪一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朝拜者络绎不绝,香火不断,经久不衰。

相传敦煌莫高窟里的敦煌飞天是乾闼婆与紧那罗的复合体。乾闼婆是乐神,周身散发香气。紧那罗是歌神。这对恩爱的夫妻载歌载舞、形影不离。后来被佛教吸收,化为天龙八部众神中的两位天神。

乐神乾闼婆在佛教净土世界里散香气,为佛献花、供宝、作礼赞,栖身于花丛,飞翔于天宫。

敦煌莫高窟是中国著名的佛教艺术宝库,有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传说。其中最著名的传说是“韦驮天斗战胜佛”。相传,唐代著名画师吴道子在敦煌莫高窟第61窟绘制了一幅名为“韦驮天斗战胜佛”的壁画。这幅壁画描绘了韦驮菩萨驾着神马,手持斗杓,与恶鬼斗争的情景。

据传说,当吴道子绘制此画时,他身边站着一位名叫“韦驮”的僧人,为他提供灵感和指导。

这位僧人经常向吴道子介绍佛经中的故事和佛教神话,并解释其中的意义和象征。

吴道子受到这位僧人的启发,灵感大发,最终创作出了这幅千古名画。这幅画在艺术上具有很高的价值,也在佛教文化中具有重要的地位,被誉为“佛教画瑰宝”。

九天玄女也称九天娘娘是中国上古神话中传授兵法的战争女神,在西王母坐下,传说是炎帝的母亲,九天玄女在道教的地位极高。在民间的形象也很正派,是一个法力无边且为民除害的善良女神。目前已知最早记载九天玄女的文献是《龙鱼河图》。

敦煌飞天神女寓意是希望敦煌的文化能一直延续下去。

飞天神女来自于甘肃省敦煌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产物,代表着中国古代文明的精髓。它的形象是一群优雅、端庄、温柔、美丽的少女,代表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也代表着对美好未来的期望。

九色鹿来自于中国的敦煌壁画里的一个神话故事《鹿王本生》。 “本生”是讲述释迦牟尼成佛前的故事,鹿王本生是一则讲佛陀前世转生成鹿王行善的神迹,规劝人们行善、慈悲并尊信佛陀的故事。鹿王也就是九色鹿,它重视良知与真理更甚于生命,国王亦为良知所动,而溺水人和王后却因欲望而将良知束之高阁。

“敦煌”一词,最早见于《史记·大宛列传》中张骞给汉武帝的报告,说“始月氏居敦煌、祁连间”,公元前111年,汉朝正式设敦煌郡。古代人一般用汉语字面意义来解释“敦煌”地名,如东汉应邵注《汉书》中说“敦,大也。煌,盛也。”唐朝李吉甫编的《元和郡县图志》进一步发挥道:“敦,大也。以其广开西域,故以盛名。”

但现代大多数学者认为“敦煌”的词源不是汉语。一般认为,《山海经》中记载的“敦薨”即是敦煌最早的称呼,而“敦薨”或敦煌是当地少数民族语言的汉语音译,至于是哪个民族,则是众说纷纭。

今天的敦煌是一个非常有名的旅游城市,也是学术界、艺术界眼中的圣地。从中国历史与中西交通史的视角回溯,敦煌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就是中原经营西域的军事重镇,亦是文化、商贸的繁华之都。

隋裴矩在《西域图记》序中说“发自敦煌,至于西海,凡为三道,各有襟带…

故知伊吾、高昌、鄯善,并西域之门户也。

总凑敦煌,是其咽喉之地。

”当时通西域的主要干道共三条,分别从伊吾(哈密)、高昌(吐鲁番)、鄯善(若羌)向西出发,而这三条道路在进入河西时都必经敦煌。

因此,敦煌成为中西交通重要的中继站,并成为中原经营西域的战略要地。

最早有文字记载的敦煌地名是三危山。《山海经》中有:“又西二百二十里曰三危之山,三青鸟居之”。在远古神话中,三只青鸟为西王母侍者,青鸟栖息地为三危山。晋代诗人陶渊明有诗描绘“翩翩三青鸟,毛色奇可怜。朝为王母使,暮宿三危山”。

《史记》记载“三苗在江淮、荆州数为乱,于是舜归言于帝,迁三苗于三危,以变西戎”。三苗为中国古老部族,数次叛乱。舜帝派大禹平定三苗之乱,部分三苗族人被迁徙到了三危山居住。这个地区的部落当时被称为羌戎族,以游牧为生。

《尚书》中有“导黑水,至于三危,入于南海”;又记载有“黑水、西河惟雍州……三危既宅,三苗丕叙”。敦煌属古之雍州,此黑水即流经敦煌的党河,为疏勒河最大支流;南海即党河西支流所汇入的哈拉湖,此处是说大禹治水成功后,三苗人民安居在三危地区。

敦煌成为正式的地名是在汉武帝时。

东汉学者应劭在《汉书》中注释敦煌二字的意义“敦,大也。

煌,盛也”;唐李吉甫在《元和郡县图志》中解释“敦,大也,以其广开西域,故以盛名”。

其实敦煌之名的由来尚无定论,许多学者认为敦煌一词是当地土著地名的音译,有匈奴语、吐火罗语、羌语音译等多种说法;此外有学者认为敦煌来源于希腊等外来语言。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史册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hicehao.com/r202307281008148bf9sg.html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