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投稿 / 正文

苏轼故事500字,苏轼与常州的故事写一篇作文

一代文豪苏东坡出生于四川而仙逝与常州,他曾出入常州十几次,在这里留下了不可磨灭的足迹。苏东坡一生创作了诗2700多首,词400多首。他在常州、润州、真州一带作词近30首,其中在常州境内作词6首,但与常州有关的诗词难以计数。

苏东坡结交了很多常州友人,他的诗中便介绍了一些,如钱公辅、蒋之奇、单锡、慕蓉辉。

1073年,苏东坡奉命赈灾,带着对常州受灾人民的深切同情和对常州的陌生感,写下了《除夕野宿常州城外二首》。

1074年,苏东坡亲到宜兴,在春天作组诗《常润道中,有怀钱塘,寄述古五首》。

他也到常州太平寺观赏牡丹,写下了《常州太平寺观牡丹。》

1084年,是年九月下旬,苏东坡在宜兴买田已成之时,作《菩萨蛮》。九月下旬至十月初,作《浣溪沙》赠友人。十月上旬到中旬,在宜兴作《浣溪沙·咏橘》,还写下《楚颂贴》。

1085年,六月到七月苏东坡作《蝶恋花》,为由常州赴登州临行前怀宜兴荆溪之作。《归宜兴留题竹西寺三首》,充分表达了他放归阳羡,归隐田园的喜悦之情。

1091年,苏东坡重游常州太平寺,写下《游太平寺净土院观牡丹》。

《东波食汤饼》 陆游

吕周辅言:东坡先生与黄门公南迁,相遇于梧、藤间。道旁有鬻汤饼者,共买食之。恶不可食。黄门置箸而叹,东坡已尽之矣。徐谓黄门曰:“九三郎,尔尚欲咀嚼耶?”大笑而起。秦少游闻之,曰:“此先生‘饮酒但饮湿’而已。”

众所周知,苏轼曾被贬官到惠州、儋州之地,这些都是在南方。话说,苏轼被贬谪到南方,碰巧,弟弟苏辙也被贬到南方,两人在苍州和梧州之间相遇了。

遇见之后,两人自是分外高兴。此时,看到路旁有一个卖汤饼的,古时的汤饼就是面条。两人就坐下吃了起来。

路旁的面条可能味道不是很好,或者说很差。苏辙看着这粗陋的面条,实在吃不下去,就放下筷子叹气。可没想到,苏轼吃得挺开心,等他吃完,看到苏辙的面条都没动。

苏轼此时不改幽默本色,对苏辙说道:“弟弟 ,你难道还要慢慢咀嚼吗?”于是,大笑着站了起来。

秦观听说这件事之后,评价说,东坡先生吃面,就好比喝酒,只管喝,不管味道如何。

在这件趣事中,可以看出苏轼是一个幽默、乐观、开朗、豁达、洒脱的人,豪放中则带有沉稳和理思. 苏轼对粗茶淡饭,食之坦然。面对人生的坎坷,依然是乐观、开朗的,佩服苏轼。

第一个故事是教育苏东坡要有仁爱之心。苏宅院子里有一片小树林,林中栖居着多种飞鸟。苏东坡小时候最爱和小朋友们在这片林子中玩耍。一天,有一只非常漂亮的鸟叫桐花凤,被老花猫给逮着了,撕咬之间,被苏东坡发现了,他从猫嘴里将小鸟夺下。

正好程夫人路过,看见苏东坡手捧着鲜血淋淋的小鸟,问明原因之后,因势利导地教育苏东坡说:人不可乱杀生,要爱惜一切有生命之物,一定要记住。

这件事在苏东坡幼小的心灵上刻下深深的印记,这对他长大后步入官场,一生主张以仁政治国的政治思想不能说没有关系。

四十年后,苏东坡为此还特意写了《记先夫人不残鸟雀》,详细记述此事。

以身作则。一次,十多岁的苏轼夜读《后汉书·范滂传》,有所感慨而跪请其母曰:“儿愿为滂,母亲许我乎?”母大喜答之:“汝能为滂,吾不能为滂母乎?”

【译文】苏轼问母亲说,“母亲,儿长大后要做范滂这样的人,您愿意吗?程夫人十分高兴地回答说:“你能做范滂,我难道就不能做范滂的母亲吗?”

春秋时期,有个叫崔杼的人为独揽朝政杀害了齐庄公,立庄公的弟弟为国君。

国事安排已毕,他对太史伯说,前几天,主公调戏我的夫人,结果被人杀了,为了照顾主公的面子,所以你在记录历史时要这样写,“先君害病身亡”。

结果那个太史伯不为所惧,写道:“夏五月,崔杼弑君庄公”。

崔杼大怒,把他杀了。

然后继任者再上来,还是写“崔杼弑君庄公”,又杀,连杀好几个,后来崔杼服了,把最后一个史官给放了。

而齐国南部一史官听说史官都被杀光了,怕史书没人写,抱着竹简要到朝中去写史,走到半道上,听说最后一个史官被放了,才折返回去。

春秋时期还有一个“季札挂剑”的故事:吴国有一个公子叫季札,国王派他出使晋国。

出使途中路过徐国时,他拜访了徐国国君,两个人非常投缘成了好朋友。

季札注意到,徐国国君总看他腰间的宝剑。

季札读懂了他的心思,想把这把剑赠送给他,但是,当时有一个规定,作为外交使者,身上必须佩剑。

他想,等出使完了再把剑送给徐国君。

然而,等他从晋国归来再到徐国时,却得知徐国君得急病死了。

季札想把宝剑送给徐国君的继任者,但是继任者说,国君活着的时候没跟我交代过这件事情,所以这么贵重的礼物不能收。

无奈,季札去祭拜了徐国君,祭拜完事后,他从腰间解下宝剑挂在了徐国君墓边的树上,然后扬长离去。

什么叫潇洒,我觉得这才叫真正的潇洒。

东汉名士范滂被捉。

知县接此公文后不上堂而哭泣,范滂说:“一定是朝廷要捉我,知县不愿捉我。

”范于是自己去县衙投报。

知县是好官。

范自上囚车时,母与二子同送。

范对母说:“吾不孝,不能侍奉老母而犯罪入监。

”母说:“你能与名土李膺等一同下狱,吾心喜甚!

”范回头对二子说:“我此去不回,有话教训,坏人不好,勿做,好人如我亦不好。

读罢此故事,我泪流满面。恨不能遇上这样的大写的人。

范滂的故事,也给苏轼树立的榜样。

苏轼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程氏读东汉《范滂传》,慨然太息,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程氏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

你能学范滂,难道我就不能跟滂母一样吗?

苏轼母亲的回答,可谓铿锵有力。真乃巾帼不让须眉。

苏轼后来也真就做到了一身正气,结果,命运多舛,颠簸流离。好在,他一生不改其志。

这样的人和事,让我无限景仰,恨不能今生相逢。

陶行知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我认为,如此是也。

故事一

有一次,苏东坡与佛印泛舟江河之上,吟诗作对。

苏东坡看见河边有一只狗在啃骨头,于是计上心来,想作弄一下佛印。

他用扇子指着正在啃骨头的狗,叫佛印看,脸上颇有得意之色。

佛印一看,就知道苏东坡在又想骂他了,于是就把手中那把东坡增与他的题有东坡的诗的扇子丢进河里。

这东坡看见佛印如此举动,马上就心领神会,脸上原来的得意之色马上就烟消云散了。

为什么呢?原来他们这是打哑谜,东坡叫佛印看和边那条啃骨头的狗,其实是给佛印出了一条骂佛印的上联:狗啃河上(和尚)骨。

佛印把题有东坡诗句的扇子丢进河里,不但回接了东坡的上联,还把东坡也骂了回来:水流东坡诗(尸)。

故事二

在苏东坡与佛印富有讥讽妙语的对话中,大多都是一语双关,在很多关于苏东坡和佛印的故事里,都可以看到这样有趣的故事,他们简直就是一对活宝。

“鸟”在中国的俚语里,常常是一个用来骂人的非常不雅的词语,《水浒传》里的那些草蜢英雄们,嘴边就常常挂着“鸟”这个词语。

苏东坡学识渊博,能言善辩是出了名的,于是他想用“鸟”这个词来羞辱一下佛印。

他说:“古代诗人常将‘僧’与‘鸟’在诗中相对。

举例说吧:‘时闻啄木鸟,疑是叩门僧。

’还有:‘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我佩服古人以‘僧’对‘鸟’的聪明。

”这佛印也实在是厉害,听了后也没有和他辩论什么,只用一句很平淡的话,就把东坡弄得哑口无言了:“这就是我为何以‘僧’的身份与汝相对而坐的理由了。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史册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hicehao.com/r202304191830118313sg.html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