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明朝日历有多少天?
①
明朝
1368--1644,共277年,历十六帝,朱姓,建都:南京,成祖移至北京。
1、太祖元璋,洪武,在位31年。
2、惠帝允炆,建文,在位 4年。
3、成祖 棣,永乐,在位22年。
4、仁宗高炽,洪熙,在位 1年。
5、宣宗瞻基,宣德,在位10年。
6、英宗祁镇,正统,在位14年。
7、景帝祁钰,景泰,在位 7年。
英宗祁镇,天顺,在位 8年。(复辟)
8、宪宗见深,成化,在位23年。
9、孝宗佑樘,弘治,在位18年。
10、武宗厚照,正德,在位16年。
11、世宗厚熜,嘉清,在位16年。
12、穆宗载垕,隆庆,在位 6年。
13、神宗翊钧,万历,在位47年。
14、光宗常洛,泰昌,在位 1年。
15、熹宗由校,天启,在位 7年。
16、思宗由检,崇祯,在位17年
②
一年有三百六十五天之久
二、明朝日历4月份少了10多天?
公元1582年,时至明神宗万历十年。
这一年有件奇特的事情,那就是10月份没有5日到14日,也就是说从过了10月4日后第二天就是10月15日。
三、1582年4月怎么少了一周多?
我们都知道,每年的各个月份都有大小月之分。4月份是小月,一共是30天。我们也知道,七天为一周,4月份就是四周加上俩天。1582年的4月也不会例外,不可能无缘无故的少了一周。所以说1582年的4月份少一周,这个说法是不成立的,1582年正是我国的明朝时期,距今已经439年。
1582年4月恁么少了一周多?
这个问题有点奇怪,很多人不知道,而我很多年前看过一个故事,说的是公历纪年的故事。我们使用的纪年公历是依据地球绕太阳轨道一周的时间,由于古代科学水平的问题每天的时间未精确到秒以下的误差,也是地球自转减缓的原因。
后来人们发现公历计年与绕行太阳的一年对不上了,所以就把这一周多的时间去除了,以效正这个误差。并规定整百年的那一年要能被400整除才能设为闰年。这样一来就要很多很多年才会产生一日的误差了。是否正确请指正。
四、中国古代天文历法的发展简史?
春秋战国时期,流行过黄帝、颛顼、夏、商、周、鲁等六种历法。这些历法是当时各诸侯国借用颁布的历法,它们的回归年长度都是365日,但历元不同,岁首有异。在春秋战国的500多年间,政权更迭频繁,星占家们各事其主,大行其道,引起了王侯对恒星观测的重视。我国古代天文学从而形成了历法和天文两条主线。
西汉至五代时期是我国古代天文学的发展、完善时期。从西汉时期的《太初历》至唐代的《符天历》,我国历法在编排日历以外,又增添了节气、朔望、置闰、交食和计时等多项专门内容,体系愈加完善,数据愈加精密,并不断发明新的观测手段和计算方法。
魏晋南北朝时期,天文学仍有所发展。卓越的科学家祖冲之完成的《大明历》是一部精确度很高的历法,如它计算的每个交点月日数已经接近现代观测结果。
隋唐时期,又重新编订历法,并对恒星位置进行重新测定。天文学家僧一行、南宫说等天文学家进行了世界上最早对子午线长度的实测。人们根据天文观测结果,绘制了一幅幅星图,反映了我国古代在星象观测上的高超水平。
宋代和元代为我国天文学发展的鼎盛时期。这期间颁行的历法最多,数据最精;同时,大型仪器最多,对恒星观测也最勤。
明清时期,在引进西方天文历法知识的基础上,我国古代传统天文历法得到了新的发展,取得了不少新的成就。
中国是世界上产生天文学最早的国家之一,也是最早有历法的国家之一。
5000多年前,中国就有了《阴阳历》,每年366天。商代(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066年)时期,已有专门的官员负责天文历法,当时采用的是《阴阳合历》,将闰月放在岁末,称为“十三月”。
西周(公元前1066年~公元前771年)时期,天文学家用圭、表测量日影,确定冬至、夏至和一年的二十四个节气,来指导农牧业生产。
西汉(公元前206年~公元23年)汉武帝时,命令官员在古历的基础上重新制定了新的历法——《太初历》(公元前104年成书),沿用200余年。
东汉(公元25年~公元220年)初年,国家又制定了《四分历》。
魏晋南北朝(公元220年~公元518年)时期,祖冲之制定《大明历》,首次将岁差计算入内,每年365.2428天,与现在的精确测量值仅相差52秒。
唐代(公元618年~907年)著名天文学家僧一行经过数年的测量后制定了中国历史上最全面最详尽的历书——《大衍历》。
该书共七部分,包括:计算朔月,望月的方法,计算二十四节气及昼夜长短的方法,计算太阳,月亮运动,计算五大行星的运动,七十二侯,六十四卦,以及预测日食,月食等。
这个历法对中国历法史影响很大,在明末采用西欧方法编历之前,历次修订历法都是仿照它的结构进行的。
北宋时期(公元960年~公元1127年)沈括制订了依据时令气节而定的《十二气节历》,撤销闰月,与现行的公历主张一致。
元朝(公元1279年~公元1368年)郭守敬在实际观测的基础上,吸取了前人的经验,加上自己的创见,编订了中国最优秀的历法《授时历》。
废除了上元积年的日法,创立了招差法,孤矢割圆术,精确而圆满地解决了古历中定朔、闺月安排,二十四节气安排,预推日、月食日期、时刻和见食情的四个主要问题。
明朝(公元1368年~公元1644年)万历年间开始,中国历法引入西学,清代(公元1644年~公元1911年)初期顺治时,德国传教士汤若望等人编制《时宪历》。公元1912年,中国开始使用公历,但同时使用农历,其实质上仍是《时宪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