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投稿 / 正文

秦朝,汉朝,《从秦朝说起 到清朝结束》汉朝(240)蓄谋已久

周昌去赵地做了赵相,御史大夫的职位自然就空了出来。

这可是个非常重要的职位。

过了很长一段时间,刘邦也没有找到合适的人补上这个空缺。

一天,他拿着御史大夫的官印,边抚弄边自言自语地说:

“究竟让谁做御史大夫才最合适呢?”

说完抬头一看,正看见符玺御史赵尧在旁边专心致志地工作,刘邦一拍脑门说道:

“远在天边,近在眼前!没有人比赵尧这小子更合适了!”

于是,刘邦当即任命赵尧为御史大夫。

周昌刚到赵国就听说了这个人事安排,他大吃一惊,此时才想到赵人方与公赞赏赵尧的话,不由心中钦佩不已。

孔子曰:

“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

类似这样的事,在我们身边随处可见。

曾经我接触过一位国有企业的地区负责人,他手下有个大学刚毕业不久的小伙子,为人看着非常厚道老实。

这个负责人认为小伙子比较踏实,又年轻,对自己的地位不具备任何威胁性,便特别重用提拔。

但无论如何,他也想不到,几年后竟然将他取而代之。

有些人的精明是很内敛的。

如果不仔细观察,很难发现他们的过人之处,有时候给人的感觉还有点傻乎乎的。

其实这种人套路很深,冷不防便暗箭伤人,待你迷糊过来,已经来不及了。

既然木已成舟,周昌作为一个有觉悟的老同志也能坦然面对,仍然会在新的岗位上发挥重大作用。

周昌长期在中央政府担任御史大夫一职,政治嗅觉非常灵敏。

他刚到赵地没多久,就发现了一个人行为不轨。

这个人是谁呢?

前面提到过,就是陈豨(xi),不知道你还是是否记得?

两年前,戚姬的儿子如意被封为代王时,由于年龄太小,无法履职,刘邦特意任命陈豨为代相,前去管理代地。

陈豨是宛朐(qu)人,也就是现在山东省菏泽市东明人。

这个人是西汉初年非常关键的人物,他直接导致了后来很多诸侯王被杀被抓。

由于早期战功卓著,刘邦对陈豨很欣赏,在第二批封侯时,便封他为阳夏侯。

但是,司马迁却并没有给陈豨专门立传,其事迹主要散落在《淮阴侯列传》和《韩信卢绾列传》中。

且在《韩信卢绾列传》中,对汉朝建立前的陈豨仅说了一句:

“陈豨者,宛朐人也,不知始所以得从。”

什么意思呢?

就是说,司马迁只知道陈豨是宛朐人,至于他怎么跟随,什么时候跟随刘邦打天下的,不清楚。

有学者认为这是不可能的,此人影响力比较大,司马迁怎么会搞不清楚呢,一定是不敢说或者是被西汉政府有意识地删除了。

这个我们不作过多地推理,大家知道就行了。

不管怎样,刘邦对陈豨应该还是非常信任和倚重的,所以任命他为代相镇守边疆代地。

陈豨这个人与两个韩信比较有缘分:

一个是韩王信;

一个是“汉初三杰”之一的韩信。

他的人生基本上就是毁在了这两个韩信手里,后面我们会一一说到。

陈豨与“汉初三杰”之一的韩信私交很好,曾经跟随韩信南征北战,对韩信的能力由衷佩服。

一个人一旦对另外一个人由衷佩服,往往遇到什么重要的事情都要请教一下。

虽然韩信已经被降封为淮阴侯,郁郁不得志,但当陈豨受命赴代地上任时,还是到韩信那里去辞行。

他主要也是想顺便听听,偶像韩信对自己此行的吉凶判断。

韩信见陈豨来向自己辞行,非常热情,拉着他的手直接引入内庭,并将左右屏退。

对陈豨如此热情,不太符合韩信的为人处世风格。

韩信性格孤傲,对刘邦的连襟樊哙都不放在眼里,却对陈豨另眼相看,可见陈豨应该也非同一般。

像韩信这种长期受打压,而且很有能力的人,有个共同特点,就是唯恐天下不乱。

在单位里,那个最不被领导待见的同事是不是到处煽风点火,捣领导的蛋啊?

韩信也是这样,表面上赋闲在家,不问世事,其实对外面的局势了如指掌,特别是那种人事异动。

所以来到庭院里后,韩信仰天叹息道:

“我与君有多年的交情了,这次君被派往代地,我要给君提些忠告,不知道君是否愿意听啊?”

陈豨来韩信这里就是为了听到忠告,赶快拱手答道:

“在朝中,俺独服将军,将军的话俺肯定会听的!愿闻其详!”

韩信拍拍陈豨的肩膀,压低声音说道:

“君这次要去任职的代地是一个战略要地,天下精兵基本上都聚集在那里,是个可以图谋大事的地方啊!君虽然深得皇帝信任,但是远在边疆,难免会被朝中有人诬告反叛,开始的时候皇帝未必轻信,如果是三番五次地被人告发就不一定了。

所以君还是应该早做打算,以防万一啊!万一皇帝听信了谗言,肯定会亲自为将,率兵讨伐,到时候君可以大胆起事,我在朝中会积极配合,这样里应外合,取得天下也不难了!”

韩信的这番分析,逻辑性还是很强的。

俗话说:

“积毁成山,三人成虎。”

边疆大员最害怕的就是朝中有人诋毁。

区域老总的地位虽然很高,土皇帝一样,但是回到总部见到普通员工一般也会客客气气的,特别是那些能与董事长说上话的员工。

为什么?

其实也是这个道理!

陈豨一向认为韩信有雄才大略,对他的的分析又非常认同,便深信不疑,当即表态道:

“谨记将军赐教!”

接着,韩信又嘱咐了一些细节后,两个人才依依惜别。

上面韩信和陈豨的对话源自《淮阴侯列传》。

虽然写得有声有色,但有韩信粉认为不可靠,原因有三点:

一是,既然密谈,司马迁是怎么知道的;

二是,严密被刘邦监视的韩信,怎么敢明目张胆怂恿陈豨谋反;

三是,韩信过去一直都没有谋反,为什么这个时候要提出谋反策略。

这三点质疑貌似很有道理,但也有人进行了一一反驳:

首先,历史上密谈的事多了,很多都被详细记载到了史书中,因为密谈难保不会被自己说出去,特别是家人心腹;

其次,韩信和陈豨的关系不一般,怂恿谋反这样的话是有可能敢说的,否则历史上不会有那么多人因为发牢骚被杀了;

最后,韩信过去一直没有谋反,并不意味着受了极大委屈后不想谋反。

很显然,双方的观点针锋相对,各有道理,我不做评判,大家自己分析。

由于我是按正史述说,所以根据史书记载往下来写,至于推理仅供参考。

有了韩信的教唆,陈豨到了代地,整天勾结一些江湖人士,随时准备造反起事。

陈豨这小子本来平时就很仰慕“战国四君子”之首的魏国信陵君魏无忌。

我们知道,信陵君魏无忌喜欢收养门客,这些门客大多都是当世能人。

所以,陈豨也好这口。

此次又受到韩信的特别嘱托,他就更加广招各类门客。

只要有一技之长,什么五花八门的人,他统统召至门下。

和平时期,养那么多能人志士想干嘛呢?

这很容易让有心人浮想联翩。

有一次,陈豨路过赵地,竟然有上千门客也跟随着。

由于门客太多了,导致赵国都城邯郸的宾馆都不够用的,全部爆满,就像现在过情人节一样。

这个时候,周昌刚来赵地担任赵相不久,听说代相陈豨过境,当然要去拜会了。

他见陈豨人多势旺,自然动疑。

等到陈豨要离开的时候,随从越聚越多,而且陈豨那种意气风发的样子不是一般人能比的。

周昌原来是中央政府的御使大夫,对这种情形异常敏感。

他认为陈豨野心勃勃,早晚会图谋不轨。

很多人觉得,像周昌这种搞纪检出身的人特别可恶,喜欢捕风捉影,瞎怀疑。

实际上,他们的怀疑是符合人性的。

如果一个人有某种企图,往往会在言行上表现比较夸张,或者太张扬,或者太小心。

年底到了,明年谁要跳槽,在平常的言行中,只要稍加留意就可以看出来。

有没有想法是与平常不同的,除非是那种城府极深的人。

作为领导,这个时候要多加注意观察下属了,防止明年会让你措手不及。

周昌的疑虑实际上正是从陈豨的这种不正常言行中发现的。

既然已经发现了,身为刘邦的心腹,周昌肯定会上书密告刘邦。

那么,刘邦收到周昌的密报会怎么想,又会怎么做呢?


声明:

特此声明!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史册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hicehao.com/r202211041936041121.html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