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历史有几种记录方法?
①
结绳记事。
在远古时代的人类中,一些部落为了把本部落的风俗传统、传说以及重大事件记录下来,传承下去,就使用不同粗细的绳子,在上面结成不同粗细的结,结有大有小。
每种结法、距离大小以及绳子粗细均表示不同的意思,由专人(一般是酋长和巫师)按一定规则记录,并代代相传。
《周易·系辞》云:“上古结绳而治”。
它存在于语言产生以后、文字出现以前的漫长年代里。
2、用古老的文字记录历史。距今5000多年前,古埃及出现了象形文字,通常把所记的事情书写在一种称作“纸草”的纸张上。两河流域的古苏美尔人创造了楔形文字,所记所述多写于泥板上。我国商代出现了甲骨文,将占卜记事刻写在龟甲兽骨上。
3、设太史令。也称太史,相传夏代末已有此职,周代时太史掌管起草文书,记载史事,编写史书。秦汉设太史令,西汉太史令司马迁编著了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
4、设专门机构编纂
②
历史有几种记录有通史、断代史、专题史、人物史编年体、传记体现场记录、回忆录、旁述、资料整理、综合编写语言传说、文字记载、实物保存、照片-影像记录。
例如:史书分为编年体、纪传体、纪事本末体;根据编排的年代跨度长短的情况,又分为通史和断代史;也有以国家为单位来分别记叙历史的,称国别体。
③
古代原始的四种记事方法:
1、结绳。
结绳记事,指远古时代人类,摆脱时空限制记录事实、进行传播的一种手段之一。
它发生在语言产生以后、文字出现之前的漫长年代里。
在一些部落里,为了把本部落的风俗传统和传说以及重大事件记录下来,流传下去,便用不同粗细的绳子,在上面结成不同距离的结,结又有大有小,每种结法、距离大小以及绳子粗细表示不同的意思,由专人(一般是酋长和巫师)循一定规则记录,并代代相传。
2、契刻。也称刻契,就是在竹、木条上刻些锯齿,用以记数。契刻,可能有两层意思,一是在木棍上契刻符号,这种符号的形状有多种,如齿状、条状等;另一种是图画形,契刻出一定的图形以表示事物。到了契刻记事之时,也就离文字仅差一步之遥了,或者说,契刻记事到了图形符号时,已经跨入文字之门了。
3、结珠。将贝壳有大有小,并有各种颜色,用以记载历史或部落间的约定。北印第安人用过,结珠使用带有颜色的贝壳,磨成扁圆形的小珠串在一根绳子上,以颜色表示各种观念。
4、讯木。
就是在木棍上刻上各种符号,以此来传递信息,或作为使者身份的证明。
澳洲、非洲土人曾使用过。
1949年前,基诺族无文字,在日常生活中以削竹、刻木记事。
木刻用厚实、坚硬的竹片做成。
一般村社都有八副木刻,一副叫值勤木刻,其余七副是村社用来记账的木刻。
各村社使用的木刻按其符号的刻划方法和位置大同小异。
④
历史有主要有五种记录方法:(1)编年体 (2)纪传体 (3)纪事本末体 (4)国别体: (5)通史
以上五种史书体例是按不同标准划分的,实际上同一史书可能同时属于多个不同史书体例。如《史记》属于纪传体;《三国志》属于纪传体。
编年体
按年月日顺序记载的中国史书体裁。
最早起源于中国的春秋时期,数量极多。
如:《春秋》,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相传为孔子依据鲁国史官所编的《春秋》加以整理修订而成的;《左传》,我国第一部较为完备的编年体史书,原名《春秋左氏传》,相传为春秋末年的鲁国史官左丘明为解释孔子的《春秋》而作,简称《左传》;《资治通鉴》,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也是我国编年体通史的杰作,北宋司马光(1019—1086)主编,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下至五代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记载了1362年的历史,花了19年的时间编写成的。
编年体史书利于考查历史事件发生的具体时间,了解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并可避免叙事重复。缺点是记事按年月分列杂陈,不能集中叙述每一历史事件的全过程,难以记载不能按年月编排的事件,往往详于政治事件而忽略经济文化。
纪传体
东亚史书的一种形式,是以本纪、列传人物为纲、时间为纬、反映历史事件的一种史书编纂体例。
纪传体史书的突出特点是以大量人物传记为中心内容,是记言、记事的进一步结合。
从体裁的形式上看,纪传体是本纪、世家、列传、书志、表的综合。
本纪,基本上是编年体,兼述帝王本人事迹。
世家,主要是记载诸侯和贵族的历史。
列传,是各方面代表人物的传记。
书志,是关于典章制度和有关自然、社会各方面的历史。
表,是用来表示错综复杂的社会情况和无法一一写入列传的众多人物。
优秀的纪传体史书把这些体裁配合起来,在一部史书里形成一个相辅相成的整体。
它既有多种体裁的混合,又有自己特殊的规格。
我国最早的纪传体史书,也是我国最优秀的一部史书,是西汉司马迁编纂的《史记》。
纪事本末体
纪事本末体是以事件为主线,将有关专题材料集中在一起的史书体例。首创者是南宋的袁枢,他的《通鉴纪事本末》就采用这种体例。纪事本末体,既不同于编年体之以纪年为主,也不同于纪传体之以传人为主,而是以记事为主,把历史上的大事,详其首尾,集中表述其过程。无论是编年体还是纪传体,在记事方面都存在着明显的不足。
国别体
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历史事件。
《国语》是中国第一部国别体史记,又称国记,是一部分国记事的历史散文,起自西周穆王,讫于战国初年的鲁悼公,分载周、鲁、齐、晋、郑、楚、吴、越等八国的历史。
它最初的记录者可能是各国的史官,在春秋战国之际由晋国的史官编纂成书。
《国语》的记事比《春秋》详细生动的多,也保存了许多珍贵的史料。
《战国策》是一部战国时期的史料汇编。
西汉后期的刘向校理群书,加以整理,去其重复,得33篇,按国别分为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宋、卫、中山12国策,定名为《战国策》。
晋陈寿《三国志》记载了魏、蜀、吴三国的历史。
通史
连贯地记叙各个时代的史实的史书称为通史,与断代体史正好相反。
如西汉司马迁的《史记》,也可称为通史。因为他记载了上自传说中的黄帝,下至汉武帝时代,历时三千多年的史实。还有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也是著名的通史.“通史”可以理解为贯通的历史,就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或世界的从最早文明到史书作者所处年代的历史。
既然叫通史,就首先要求叙述的内容广泛,所有重要事件和研究课题(军事、文化、艺术)涉及内容不深但都要涉及到。其次要求在叙述中体现历史发展脉络或贯穿其中线索,给人一种整体的认识。
断代史
主要特点是只记录某一时期或某一朝代的历史。
如《汉书》。
《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分为12篇纪、8篇表、10篇志、70篇传,共100篇,80来万字。
记事上起汉高祖元年,下至王莽地皇4年,共229年历史。
从《史记》到《明史》的二十四史,除了《史记》以外,均为断代史。
以上的六种体例是按不同的标准分的。
实际上,同一史书按不同标准可同时归入不同的体例。
如《三国志》,就既是纪传体史书,又是国别体史书,同时还属断代史史书体例。
二、史官制度名词解释?
史官制度是中国古代特有的史学现象,殷朝以来就有了史官,周时史官分工已经很明确,唐朝开始有了史馆制度。
史官制度对中国的史学发展有很大关系。
史官制度使历史记载一代一代地接续下来,使历朝史料得以保留下来,但史官掌管的范围只限于官府的材料,且史官未见得就有史才、史学,所以质量未见得就高。
中国史官制度包括史官设置、史馆机构、官方对修史的政策和规定、官方的史学活动和具体措施等。
三、上朝时有史官记载吗?
上朝时有史官记载。
在中国历史上,设立史官,记录国家大政和帝王言行,是一种由来已久的制度和传统。
历代帝王对于史官们载言记事,都是字斟句酌,斤斤计较。
至于"君举必书",却是有选择、有条件的。
有了功绩,做了好事,当然要大书特书。
就是没有功绩,没干好事,也要虚构一些载入史册;或者“假人之美,藉为私惠”;或者颠倒黑白,把坏事说成好事。
总之,“自称我长,相谓彼短”,“略外别内,掩恶扬善”(刘知几:《史通》),凡是对自己有利的事,"必书"无疑;凡是对自己不利的事,万万不可见诸史册。
帝王们或多或少都会干一些坏事,那些贼臣逆子、淫君乱主,干的坏事就更多,但是干归干,举归举,要载入史册,传之后代,是绝对不允许的。
"秽迹彰于一朝,恶名披于千载",有哪一个帝王愿意把自己的"秽迹"载入史册呢?所谓"君举必书",不过是一句假话。
只有在古代史书作为宫廷秘籍,由太史负责的时候,史官有记载特权,皇帝是不能察看史官记载。
四、什么是历史关照?
历史关照现实
历史,是客观存在的事实,真相只有一个。然而记载历史、研究历史的学问却往往随着人类的主观意识而变化、发展完善,甚至也有歪曲、捏造。
详细解释
1、 过去事实的记载。
《三国志·吴志·吴主传》“纳 鲁肃 於凡品,是其聪也……屈身於陛下,是其略也” 裴松之 注引《吴书》:“﹝ 吴王 ﹞志存经略,虽有馀闲,博览书传历史,藉采奇异,不效诸生寻章摘句而已。”
2、 指已过去的事实。
毛泽东 《农业合作化的一场辩论和当前的阶级斗争》:“我们的目的就是要使资本主义绝种,要使它……变成历史的东西。”
3、 经历。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三回:“这便是野鸡道台的历史了。” 清 黄人《序》:“其文乃雄奇变化,随其一生之历史而自为风气。” 老舍 《骆驼祥子》二一:“ 夏太太 大概不会留着个知道她的历史的仆人。”
4、 指自然界和社会的发展进程。
金一 《文学观》:“从古帝王之业,真能赤手开创而无所凭藉者,历史上,多不过三四人。” 毛泽东《中国人民大团结万岁》:“ 中国 的历史,从此开辟了一个新时代。” 菡子 《源远流长》:“历史在发展着,丰富着。”
5、 指历史学科。
鲁迅 《书信集·致曹聚仁》:“ 中国 学问,待从新整理者甚多,即如历史,就该另编一部。”
史学评价
历史,或简称史,指对人类社会过去的事件和行动,以及对这些事件行为有系统的记录、诠释和研究。
历史可提供今人理解过去,作为未来行事的参考依据,与伦理、哲学和艺术同属人类精神文明的重要成果。
历史的第二个含义,即对过去事件的记录和研究,又称为“历史学”,或简称“史学”。
隶属于历史学或与其密切相关的学科有年代学、编纂学、家谱学、古文字学、计量历史学、考古学、社会学和新闻学等,参见历史学。
记录和研究历史的人称为历史学家,简称“史学家”,中国古代称为史官。
记录历史的书籍称为史书,如《史记》《汉书》等,粗分为“官修”与“民载”两类。
广义上,“历史”可以指过去发生的一切事件,不一定同人类社会发生联系。
在哲学上,这种含义下的历史称为历史本体,例如宇宙历史、地球历史、鸟类历史等等。
而狭义的历史则必须以文字记录为基础,即文字出现之后的历史才算历史,在此之前的历史被称为史前史。
与人类社会相关的历史,又可以称为人类史或社会史,而脱离人类社会的过去事件称为自然史。
一般来说,历史学仅仅研究前者,即社会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