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投稿 / 正文

泰山石刻历史典故大全,泰山石刻来历?

一 泰山石刻的含义

所谓石刻,从广义上说,是指以岩石为原料,经过物理加工而成的文化产品。

广义的石刻可概括为以下几类:

第一类:用岩石制成的各种工具。如原始社会所使用的石刀、石斧和至今尚有使用的石碾、石磨等。

第二类:用岩石加工制成的建筑材料。如石柱、石础和石坊、石亭的构件等。

第三类:用岩石雕成的艺术品。如石狮、石翁仲、石雕像、汉画像石等石雕艺术品。

第四类:镌刻文字的石刻。

本书所指的“泰山石刻”,专指分布在泰山区域内(包括泰山上下及泰山周围的莱芜、长清、新泰、肥城、平阴、东平、宁阳等地)刻有文字的石刻,即所谓狭义的石刻。汉画像石和石阙若刻有“题记”等文字,亦列为泰山石刻。

古人把金刻、石刻视为一体,统称“金石刻”,其学科称“金石学”。

其中的石刻,即指刻有文字的石刻;金刻指镌刻浇铸在钟、鼎等金属器物上的文字。

宋赵明诚《金石录》即把金刻、石刻集为一书,凡三十卷,著录所藏金石拓本,上起三代,下及隋唐五代,共二千种。

清冯云鹏、冯云鹓合著的《金石索》,把金刻、石刻、砖刻等集为一书,凡十二卷。

其中《金索》六卷,分为钟鼎、量度、杂器、泉刀、玺印、镜鉴等类;《石索》六卷,分为碑碣、瓦砖两类。凡所著录,上起商周,下迄宋元,皆绘其图像,摹其文字,并附以考证。

为了集中力量研究好泰山石刻,本书对于金刻、砖刻、瓦当刻、水泥刻、木刻等暂不涉及。

二 泰山石刻的源头

我国有文字的石刻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

石刻文字是上层建筑精神文明的组成部分,它的产生与发展,都与当时的生产技术条件、经济发展水平及人的精神生活的需要密切相关。

商周时期,青铜器开始在生产和社会生活中使用,至周代后期铁器开始使用,石制镌刻工具被金属工具替代,为石刻文字的出现创造了条件,石刻文字在这种条件下相继出现。其特点是数量少,字数少,记载的内容简单,能流传至今的少之又少。

《墨子》一书曾多次出现“著之竹帛,镂之金石”的记载。墨子是春秋战国之际的思想家,可见春秋战国之际已有金刻文字和石刻文字。

关于在泰山上刻石,《管子》、《庄子》都有记录。《管子》云:“无怀氏封泰山,刻石纪功。”庄子曰:“易姓而王,封于泰山,禅于梁父者,七十有二代。其有形兆垠堮勒石,凡千八百处。”(《续汉书·祭祀志》注引)

不过相比之下金刻文字保留时间较长,故后世出土的钟鼎文字相对较多;而石刻文字保留时间较短,故后世存留的石刻文字相对较少。虽然泰山至今未发现商周及更早时期的石刻文字,但通过上述记载可以推测,先秦时期泰山已有刻石存在,且数量不菲:“凡千八百处”。这对研究泰山石刻的起源,大有裨益。

考古证实,商代已有石刻文字。

1935年,在安阳殷墟出土《石殷断耳》,耳上刻文12字,经考证属殷代帝乙、帝辛时期的遗物。

1973——1974年,在江西清江县吴城村出土带符号或文字的器物38件,上有66个符号,其中石质器物(石范)3件,上刻符号6个。1975年又陆续出土77个符号,其中在石器上刻划的符号有4个。可见石刻文字是随着文字的产生而产生的。

上世纪三十年代,在河北省平山县七汲村出土《公乘得守丘》刻石,刻文2行19字,经考证为春秋战国时期的遗物。

唐初在陕西岐州三畴原发现的石鼓,唐兰先生考证为战国时期秦献公十一年的遗物。石鼓共10个,每鼓分刻一首歌颂帝王狩猎的四言诗,为大篆体。

从以上商周时期的刻石,可见其演变的趋势是:文字由少到多,内容由简到繁,其书体由符号到象形文字再到大篆体。

据《史记·封禅书》引管子的话说:“古者封泰山禅梁父者七十二家,而夷吾所记者十有二焉。

昔无怀氏封泰山,禅云云;…

禹封泰山,禅会稽;汤封泰山,禅云云;周成王封泰山,禅社首。

”《韩诗外传》云:“古封泰山禅梁父万余人,仲尼观之,不能尽识。

”又据汉班固《白虎通义·封禅》云:“故升封者,增高也;下禅梁父之基,广厚也;皆刻石纪号者,著己之功迹以自效也。

”说明禹、汤、周成王等帝王来泰山封禅,皆有刻石记功之举,只是由于年代久远,早就毁坏或埋没,没有流传至今罢了。

世传湖南衡山的《岣嵝碑》、贵州安顺《红岩刻石》、朝鲜《锦山摩崖古字》、河北赞皇《坛山刻石》、江苏常州《吴季子墓碑》及浙江卫州《比干墓字》为商周时期的刻石,是最早的石刻文字。

但经详细考证,皆为赝品。

《石殷断耳》文字、《吴城石刻》符号、《公乘得守丘刻石》和《石鼓文》,是我国石刻文字之始,但在历史文献上没有明确记载。

既有实物存在,又有历史记载相印证的最早石刻文字,当为秦《泰山刻石》和《琅琊台刻石》,此乃中国真正的石刻源头。

一处天然的书法展览

泰山石刻涵括了整个中国的书法史,展示了中国书法艺术形变神异、一脉相承的发展脉络,书法艺术在泰山主要以石刻形式保存下来,其中大部为自然石刻,少量为碑碣。

泰山石刻源远流长,分布广泛,数量众多,现存碑刻500余座、摩崖题刻800余处,碑刻题名之多冠中国名山之首,成为一处天然的书法展览,具有很高的艺术和史料价值。

泰山上碑刻星罗棋布,总共约有100多处,被称为“历史书法展览”。

这些碑刻在历史、书法、方学等方面都有很高的价值,为泰山胜地增辉添彩。

在这些碑刻中,有2200多年历史的秦代碑刻。

秦碑刻当时共有200多字,现在只残存了10个字。

被称为“大字鼻祖”、“榜书之宗”的经石峪石刻,原有2500多字,每个字大50厘米左右,总面积3000平方米,经过1600多年的风风雨雨,现在还存有1000多个字。

此外,泰山著名的碑刻还有汉代的《衡方碑》和《张迁碑》,晋代的《孙夫人碑》,唐朝的摩崖石刻等。

泰山著名石刻众多,数不胜数。

第一名是位于岱顶的″五岳独尊",此石刻充分证明了泰山崇高的地位,其佘的排名不分先后,按从山下到山顶自下至上依次为,红门处的“第一山″石刻,″登高必自″,位于斗母宫附近,寓意风月无边的“䖝二”,三官庙处的″青未了",经石裕《金刚经》石刻,中天门附近的“斩云剑″,大观峰处的唐玄宗李隆基所书″纪泰山铭″,还有"国泰民安″,″拔地通天"等,文物价值最高,现保存于岱庙内的秦李斯碑石刻。

     盘古开天辟地,造就了世界,后人尊其为人类的祖先,而他的头部变成的泰山,被称为至高无上的"天下第一山",就是五岳之首——泰山。

      泰山东威沧海,西镇大河,山势挺拔,奇峰突兀,有“拔地通天”之势、“擎天捧日”之姿,历史悠久,文物众多,雄伟、奇特、古老、秀丽,不愧是“中华国山”。

传说,在很早很早以前,世界初成,天地刚分,有一个叫盘古的人生长在天地之间,天空每日升高一丈,大地每日厚一丈,盘古也每日长高一丈。

如此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他就这样顶天立地生活着。

经过了漫长的一万八千年,天极高,地极厚,盘古也长得极高,他呼吸的气化作了风,他呼吸的声音化作了雷鸣,他的眼睛一眨一眨的,闪出道道蓝光,这就是闪电,他高兴时天空就变得艳阳晴和,他生气时天空就变得阴雨连绵。

后来盘古慢慢地衰老了,最后终于溢然长逝。

刹那间巨人倒地,他的头变成了东岳,腹变成了中岳,左臂变成了南岳,右臂变成了北岳,两脚变成了西岳,眼睛变成了日月,毛发变成了草木,脂膏变成了江河。

因为盘古开天辟地,造就了世界,后人尊其为人类的祖先,而他的头部变成了泰山,所以,泰山就被称为至高无上的"天下第一山",成了五岳之首。

泰山斗母宫附近有个经典石刻虫二(虫上面有一丿),都不知道啥意思,也不知道念啥,姑且读做虫二,一种传说是斗母宫的尼姑有不检点的行为,有一秀才看不惯,就在附近刻一字谜,亦是讽刺;第二种传说是赞美泰山风景秀丽达到极限,无法用语言形容,用字谜来表达。“风月无边”

泰山传说是根据皇帝多次上泰山祭奠上天,活动达到登峰造极所到。

泰山已被定为世界文化遗产,是五岳之首。

据说在盘古开天地辟地之时,盘古的头颅化作了泰山。从神话传说上说:泰山上有泰山老奶奶碧霞元君,她老人家法力无边保佑着齐鲁大地的子子孙孙。还有正义的化身泰山石敢当,八仙吕洞宾。还有古代的皇上能到泰山来封禅是至高无上的荣耀。

五岳之首,天下第一山。集天地之灵气,吸日月之精华,碧霞元君泰山

泰山能够成为五岳之首,号称‘五岳独尊’,却是古代文化的一种体现,其实这主要是历史原因形成的。

首先,历史上最初的中原地区,远远不是指当前的中国全境,主要集中在以河南为中心的区域,西部到达陕西,北部到达河北,南部直到安徽北部,而东部也只包含有山东西部的一部分,这一地区才是纯正的中原。

所以在当时中原地区,山脉并不是特别多,高海拔的山脉更是几乎没有,而山东当时也算是中原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所以泰山自然而然就会成为五岳之一。

另外,泰山的海拔高度其实在五岳当中并不是最高的。西岳华山和北岳恒山的高度都比泰山要高很多。但是泰山因为处在东方,而历史上先民对东方的崇拜要远胜于其他方位,因为太阳从东边东边出来,所以人们以东方为尊,不管是东西南北还是东南西北,都是东方在前,所以泰山所对应的东岳自然而然就会成为五岳之首。

最后因为泰山所处的地区,历史文化底蕴要胜过其他区域,比如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都是历史悠久的文化,并且都与泰山有些许关联。

其实再狭隘一点的黄河文明,最初的繁衍生息范围,就是指河南东部和山东西部这一片区域,而这一区域当中泰山也是最高的。

后来王朝建立以后,历代皇帝也都在泰山进行封禅,这又促进了泰山文化的发展,所以泰山一直作为五岳之首,传承至今。

因为泰山石刻是秦朝时所刻,历史悠久,影响深远,具有无可取代的地位。

五岳中,泰山不是最高的,也不是最美的,当然更谈不上最险峻,为什么一直被认为是中国名山之首,一是因为泰山是历代帝王封禅祭祀的圣地,第二是因为泰山的石刻,泰山刻石具有重要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书法严谨浑厚,平稳端宁;字形公正匀称,修长宛转;线条圆健似铁,愈圆愈方;结构左右对称,横平竖直,外拙内巧,疏密适宜。

元赫经赞道:“拳如钗股直如筋,曲铁碾玉秀且奇。千年瘦劲益飞动,回视诸家肥更痴。

“虫二”,是泰山刻石中为数不多的字谜之一,它是繁体字字“風”和“月”的字芯。

即繁体字的“风”字,去掉里边的一撇和外面的边儿,就剩个“虫”字;“月”字去掉四周的边儿就剩下个“二”字。

寓意为“风月无边”,所表现出的真正内涵,是说泰山风光的幽静秀美和雄浑深远,这样的书法构思可谓精深独特,别出心裁。

寓意中的"风月",是清风明月之意,指景色清雅秀丽。

史记·封禅上面记载“立石颂秦始皇帝德 ,明其得封也”刻的都是对始皇的讴功讼德之言。

秦泰山刻石立于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是泰山最早的刻石。

此刻石原分为两部分:前半部系公元前219年秦始皇东巡泰山时所刻,共144字;后半部为秦二世胡亥即位第一年(公元前209年)刻制,共78字。

刻石四面广狭不等, 刻字22行,每行12字,共222字。

两刻辞均为李斯所书。

现仅存秦二世诏书10个残 字,即“斯臣去疾昧死臣请矣臣”,又称“泰山十字”。

据清道光八年(1828年)《 泰安县志》载,宋政和四年(1114年)刻石在岱顶玉女池上,可认读的有146字,漫灭剥蚀了76字。

明嘉 靖年间,北京许某将此石移置碧霞元君宫东庑,当时仅存二世诏书4行29字,即“臣斯臣去疾御史夫臣昧死言臣请具刻诏书金石刻因明白矣臣昧死请”。

清乾隆五年(1740年)碧霞祠毁于火,刻石遂失。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史册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hicehao.com/r202210112010142d710sg.html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