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明清时期,紫禁城一直使用一种名为“红萝炭”的燃料,它几乎成为了皇家的专属,可是到了现代,红萝炭却彻底消失了。至于为何会消失?其实原因共有三个。究竟是什么?如果您想知道,就让小编来为您揭秘:
(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本号作者删除。图片与内容无关,请勿对号入座)
紫禁城是明清两代帝王的宫禁之地,是千百年来封建王朝最尊贵的象征,此地的故事可谓是灿若繁星,令人十分神往。
不过紫禁城坐落于北方之地,自然也有严格的春夏秋冬之分,若是春夏秋三季还算是令人舒服的季节,那么冬季却是十分难熬的时光了。
为了给紫禁城取暖,宫廷主事们想出了不少的主意,可是到最后,只有一种方法得到了皇家的认可,就是烧炭取暖。
相比于北方农村的火炕,紫禁城内的皇帝的居所自然不会如此狼狈不堪,在“典雅”的传统思维下,烧炭便成为了宫中最主流的取暖方式。
值得一提的是,紫禁城内皇帝妃嫔们所烧的炭,绝非我们想象中的火炭,而是一种名为红萝炭的高级煤炭。
红萝炭为何能入皇帝的“法眼”呢?原来,红萝炭的质量要高出普通煤炭数倍,它们不仅燃烧时的火力猛,而且完全不用担心煤烟的问题,并且燃烧时非常完全,更不用担心煤气中毒。
谈了许多红萝炭的优点,我们也应该介绍一下红萝炭。
红萝炭名字的由来,其实还要追溯到明朝时期。
当时,宫廷为了寻找到一种宫廷专用炭,曾派专人前往全国各地巡查,找寻合适的林场。
经过各地州府的举荐,最终确定将太行山以北的大片森林,作为宫廷取炭的专用地。
明宣德四年,朝廷在此处设立了易州柴炭厂,时人称之为“山厂”,专门负责为朝廷进贡大量的冬季用炭,以此来保证皇室人员们的用度。
红萝炭的具体制作步骤非常复杂,首先需要专人选定上好的木材,将树木裁成数段,放置于炉火中进行燃烧,制作好的炭需要进行严格筛选,杜绝奇形怪状的炭被掺杂其中。
最重要的是,在符合规格的炭被选好后,要分装于早已编好的小圆筐之内,上一红泥覆盖,形成精致的“包装”,方可运往北京城。
据说上好的红萝炭都是“每根长尺许,圆径二三寸不等,气暖且耐久,灰白而不爆”,堪称是“炭中极品”。
不过殊为遗憾的是,如此“逆天”得上好红萝炭,却在现代社会中悄然不见了踪影,究其原因共有三点。下面我们来一一谈谈:
红萝炭消失的第一点,就是此前朝廷的用炭量太大,导致森林树木青黄不接难以为继。
据资料《大明会典》中记载称,负责烧制红萝炭的易州之地,每年需要进贡的炭量连年增长。
比如,仅仅天顺八年的时候,此地进献的红萝炭产量便有四百三十余万斤,而这只是树木被采伐之后脱去水分的重量,并没有计算被淘汰的炭量,其数字之巨,可谓是触目惊心。
正是宫廷内如此巨大的用炭量,才导致山林内的树木愈来愈少,最终生长速度抵不过砍伐速度,产炭的能力愈加虚弱。
红萝炭消失的第二点,就是烧制该炭的树木种类要求过高。
众所周知,由于品种的不同以及生长环境因素的影响,导致红萝炭的烧制原料仅限于青信木、白枣木以及牛斛木,除此三种树木之外,其他均不可烧制成红萝炭。
正因如此,随着人们毫无顾忌的砍伐,三种树木的数量越来越少,甚至到了现代几乎已经成为了珍稀树种,直接导致现代红萝炭不复存在的恶果。
红萝炭消失的最后一点,就是烧炭行业不利于环保。烧炭行业最大的弊病,就是会随着树木的燃烧,产生极多的浓烟,而烟中大量的***及一氧化碳气体,会对空气造成严重污染,危害人们的身体健康。现代人以环保为理念,提倡创造绿色健康的生活环境,所以烧炭行业的发展空间将会被彻底压缩。
道光皇帝曾在《养正书屋全集》中写道“花砖细布擅奇工,暗热松枝地底烘。静坐只疑春煦青,闭眼常觉体冲入融”。皇帝不惜以一首诗赞美红萝炭,可见其在“取暖界”的卓尔不凡。不过相比于道光皇帝,我们现代人却拥有更好的取暖方式——地热,想必这也是道光皇帝完全不敢想象的终极享受吧。
参考资料:《古董故事》 李伟峰著 河北出版社出版
文澜海润工作室主编文秀才,本文撰写:特约历史撰稿人:常山赵子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