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投稿 / 正文

林州十大传说故事?(精选10条)

古有盘古开天,用巨斧劈开混沌的世界,以自己的生命演化出生机勃勃的大千世界,为千秋万代的后人敬仰;女娲补天,面对擎天大柱的倒塌,九州大地尽毁,天不能覆地,地不能承载万物,女娲修炼五色石修补苍天,斩断海中巨鳌的脚来做撑起四方的天柱,杀死黑龙来拯救冀州,用芦灰堆积起来塞住了洪水,挽救了天下苍生;

后羿射日,传说天上有十个太阳,烧得草木,庄稼枯焦,后羿为了救百姓,一连射下九个太阳,从此地上气候适宜,万物得以生长。

他又射杀死了猛兽毒蛇,为民除害,民间因而奉他为“箭神”。


1、 林州存在十大邪***。

2、 这些邪***的存在是因为林州地区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同时也面临着各种社会、经济、政治等复杂因素的影响。

这些事件可能涉及超自然现象、灵异事件、犯罪案件等,导致人们对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和好奇心。

3、 关于的具体内容,可以进一步进行调查和研究,了解其中的细节和背后的原因。

同时,也可以探讨这些事件对当地社会和文化的影响,以及人们对超自然现象的态度和信仰。


林州是中国河南省的一个县级市,虽然没有确切的“林州十大邪***”的官方榜单,但以下是一些在网络上广为流传的林州地区的神秘事件或传说:

林州鬼屋事件:有人声称在林州某个废弃的房屋中经历了超自然现象,包括听到奇怪的声音、看到幽灵等。

林州狐仙事件:有人声称在林州某个地方遇到了一位自称是狐仙的女子,据说她能预知未来、治愈疾病等。

林州失踪案件:有一些人在林州地区神秘失踪,至今下落不明,引发了一些传闻和猜测。

林州灵异现象:有人声称在林州某些地方经历了各种灵异现象,如闻到奇怪的气味、看到幽灵等。

林州诡异事件:有人声称在林州某个地方发生了一系列诡异的事件,包括物体移动、声音传来等。

请注意,以上所述的事件都是根据网络上的传闻和故事,没有确凿的证据证明其真实性。对于这些事件,我们应该保持理性和科学的态度。

1、 龙头山文峰塔

在林州城东的龙头山顶,矗立着一座高约20米的7层古塔,这就是龙头山文峰塔。

此塔建于何时?为何建于此地?又为何以“文峰”命名?查阅一下林州史料,便不难找到答案。

在从明崇祯丁丑到清康熙丁未的30年间,林州先后有杨汝经、刘远芳、牛应征、阎鹤升、王辅远、牛君藩、王鼐、刘泽博8人考中了进士。也就是说,在这30年中,平均每隔三四年,就有一名林州人金榜题名。然而,自刘泽溥之后的140余年间,林州却再也没出过一个进士。这一反常现象,在当时的林州各界引发了许多猜测。

林州城西山名曰“林虑”,峰峦耸矗,壁立千仞,在《地理经》中谓之“虎山”。

城东山矮势缓,绵延起伏,谓之“龙山”。

左右两山高程的悬殊及山形的差异,造成了右高左低,虎强龙弱的不平衡态势。

这时有人便认为,林州不是没有人才,而是因“地利”因素缺失,才造成域内人才难以成名。

清乾隆11年(1746),伏羌举人巩敬绪,调任林县知县。

他上任后,听信这些风水专家的意见,认为林县要想出人才,必须培弱抗强,补东抑西。

经过实地考察,最终拟定在城东龙头山顶建座石塔重振“文风”。

乾隆12年,工程正式开工,数月之后,一座三层高的石塔便告完工。至道光17年(1837)夏初,时任知县袁铭泰又继而续之,将3层改建为7层,并将此塔命名为“文峰塔”。

因为这座塔建在众目睽睽的龙头山顶,所以,在后来的林州,便出现了多个版本的民间传说。

其中有个故事说,龙头山原是一条青龙变的活山,不但能长高,还会昼伏夜行,如果它能喝到南关大池里的水,林县就会出一斗芝麻数量的官。

有一天,一“南蛮子”路过此地,看出了其中的奥秘,便说龙头山是条恶龙变的。

如不把它镇住,将后患无穷。

县官信以为真,便依照“蛮人”的指点,在龙头山上建起了这座石塔,把青龙压死在了塔下。

原来说林县能出一斗芝麻数量的官,结果出了一斗芝麻数量的建筑工匠。

传说终归传说,它原本就没打算承担历史责任。

后来的事实证明,这个故事和林州的实际情况大相径庭。

在此后的道光戊申至清光绪癸卯间的55年中,从林州这块大地上又走出了申逢吉、刘曦、田景瀛、李诗濂、吕慎修、董应遴、李祖光、李仲鸾、逯懿、李见荃、吕慰增、张家骏12位进士和50多名举人。

从史料记载来看,这些成绩如实记载了一邹(邹蔚祖)二周(周百顺、周起滨)等几任知县尊师重教之功。

至于“林州工匠”一说,据史料记载,远在明朝初年,林州工匠就已名扬全国了。

文峰塔始建至今,已经260个春秋,重修至今又170余年。在此期间,它经历了多次地震和暴风骤雨的考验,仍安然无恙地傲立在龙头山颠。它的存在是前人企盼林州教育腾飞的历史物证,更是研究林州古代建筑艺术的一份宝贵史料。1979年11月,此塔被公布为“林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刘秀和林州村名

刘秀是我国东汉王朝的开国皇帝。9岁父母双亡,靠叔父刘良抚养长大。公元22年,27岁的刘秀在南阳加入刘玄领导的起义军。次年二月刘玄称帝,封刘秀为太常偏将军。当年刘秀领兵连克叶县、郾城,将王莽10万大军杀得尸横百里血流成河,从此以后,王莽政权一蹶不振,丧失了对全国的控制能力。

刘玄看时机已到,便加封刘秀为萧王,派他到黄河以北地区游说招抚各地官吏。

当时河北邯郸有个名叫王郎的风水先生,他看到天下民心思汉,便诡称自己是汉成帝之子刘子舆,是正宗皇族后代,应该继承皇位。

当地州县官吏有的信以为真便投靠了他。

刘秀到邯郸不久,便被王郎发现了,他生怕老底被揭,便立即发令通缉,并亲自带兵捉拿。

刘秀见势不妙,便沿太行山东麓向南逃奔。

这便是《二十四史》中所说的“王郎撵刘秀”。

当刘秀途径武安、涉县进入林州地界后,由此引发了一连串的村名故事。

3、马 刨 泉

马刨泉位于豫、晋、冀三省交界处的林州境内。

当刘秀越过漳河逃到此地时,已是人困马乏饥渴难忍。

他将马拴在一棵树上,想休息片刻再向前赶路。

没想到他骑的马此时也是舌干口渴,右前蹄在地上乱刨不止。

不一会,马蹄刨的坑内便流出了水。

刘秀护兵发现后,便用兵器挖掘,一股股清泉当即喷涌而出。

刘秀一行连人带马饮了个痛快,稍加休息便继续向南逃去。

刘秀走后,此泉一直喷涌不止,人们称它为“马刨泉”。由于这里有了水,山民们便纷纷来此地定居,并把泉名定为村名,称作“马刨泉”村。

4、骡 子 断

刘秀离开马刨泉后,由于连续赶路,于农历七月十五日这天,他的马便被活活累死了,刘秀痛心至极,牢牢记住了这个忌日。因急于逃命,只好换了头骡子当坐骑。

当逃至林州市西北部的深山老林之后,他换乘的骡子,速度又渐渐慢了下来。

眼看王郎的追兵越来越近,在刘秀万分着急之时,骡子突然倒在了地上。

刘秀从地上爬起,正要提鞭抽打,忽然发现骡子要临产生驹了。

他无可奈何地说:“早能下,晚能下,千万不能现在下,你赶快让他化在肚子里不要下。

”这原本是刘秀的几句着急话,没想到他的话音刚落,骡子肚就像放了气的皮球,变得越来越扁了。

片刻功夫,骡子便从地上站起来,像刚才没发生这事一样,驮着刘秀匆匆往前走了。

从此以后,骡子就永远丧失了生育能力,只能依靠马、驴杂交传宗接代。这个当初断绝骡子生驹的地方,后来渐渐发展成了一个小山村,它就是今日的“骡子断”村。

5、丝 空 洞

刘秀离开骡子断后继续南逃,因山高路险,被迫丢弃坐骑徒步前行,一路上翻山越岭受尽了艰辛。

当逃至林虑山鲁班豁下的一个山洞时,刘秀见洞口蛛网密布,便想进洞休息躲藏一时。

说也奇怪,刘秀刚一进洞,一群蜘蛛便又迅速吐丝结网,封住了洞口。

王郎追兵至此,见洞口蛛网密结,完好无损,正想绕洞而去,这时,洞旁的一棵大树上有几只喜鹊,一看来了这么多人,便“喳喳喳”地叫了起来,王郎把“喳喳喳”听成了“在在在”,便要派人进洞查看。

此时,落在另一棵树上的一群老鸹又“哇哇哇”地叫起来,王郎又把这“哇哇”声听成了是“瞎话瞎话”。

于是,他把手一挥,手下的人便绕过洞口向前走了。

公元25年,刘秀当了皇帝。当地人听说当年在此避难之人就是当今皇上,便称此洞为“丝空洞”。后来有一司姓人家在此建房立村,又把“丝空洞”改成了“司空洞”村。

6、风水宝地石门寺

石门寺坐落在林州市万泉湖旁的万泉山上。

说他是风水宝地,是说这里的山水和泉城济南相比毫不逊色。

山上山下泉眼众多,一股股泉水从坡间喷涌而出,大的如碗口,小的像筷子,有的喷水成柱,有的如吐珍珠,有的依地浸漫,有的滴答作响,有的旋流成涡,也有的独辟成溪,最终汇成了一个大名鼎鼎的万泉湖,成了风景秀丽的旅游观光胜地。

万泉山原名“石门山”,因当地山势壁立如门而得名。关于石门寺的起源,据石晋开运二年(945)所遗古碑证实,它至少也有千余年以上历史了。

对于石门寺,当地还流传有一个神话故事,说在很早以前,庙里就住有许多和尚,寺前的山泉,每年都要流出一捧沙金,把这些金子卖掉,足够寺庙里一年开支。后来换了个贪心的方丈,他让和尚们挥钎淘金,结果金子没有挖出,淌金的泉水也不流了。

此故事耐人寻味,至今仍有教育意义

相传赵公明元帅的三个妹妹云霄、琼霄、碧霄一起来到了林州,她们被这里巍峨挺拔、雄伟壮丽的大山所吸引。

后来,姊妹仨就以石头、剪子、布的形式各据一山,大姐云霄住东姚镇的白云山,二姐琼霄住采桑镇的雾云山,三姐碧霄住元康镇的柏尖山。

此三山在林州成“三足鼎立”之势,据说在天气晴朗的日子,站在三山的任一山头,都能看见其余二山,这种呼应相望、独特异常的情况,的确是林州的风水盛地。

尧王访舜

        舜是我国历史上“三皇五帝”中的五帝之一,传说他目有双瞳而取名“重华”。公元前2277年,生于姚地(今河南濮阳)。

        史料记载,舜的童年并不幸福,生母早逝,父亲是个心术不正的盲人,继母阳奉阴违两面三刀,同父异母的弟弟性格暴戾,3人常合伙刁难他。

然而,舜从不计较,从小就养成了勤劳、善良的性格。

后来,因生活所迫,还未到成年的他,便外出谋生。

种过田,捕过渔,制过陶器。

待人宽宏大量,做事精益求精。

只要和他共过事的人,都愿意跟随他。

到了20岁时,舜就成了当世广为传颂的名人。

尧王听到这个消息后,便到民间察访,由此引发了“尧帝访舜王峪”的故事。

         相传在4200多年前,尧王想找个能干的贤人接班。史载尧有功臣9人,可谓人才济济,但他唯恐野有遗贤,便想走出去,看看民间有没有合适人选。

        有一天,他来到隆虑山东部,听说当地有个名叫舜的小伙子非常能干,便想会他一面。他找到一山谷间,见舜套着两头耕牛正在犁地。每头牛的屁股上都拴着个栲栳。

        尧王感到奇怪,便上前问道:“小伙子,你这牛屁股上为啥都拴个栲栳,这样做牛的负担不更重吗?”

         舜回答说:“重是重了些,但是我想,鞭子打在牛身上,牛是会受疼的,如把栲栳拴在牛身上,哪头牛走的慢了,照栲栳上打一下,它就知道是打它,便会用力往前拉。这样既不少干活,牛也免受皮肉之痛。”

         尧王听后暗自称赞,此人对牲畜还这样善良,对人更可想而知了。尧接着问:“你这两头牛,是黄牛好?还是黑牛好?”

         舜说:“两牛都好。”

舜的这个回答,尧王大失所望。他在心中暗思:两牛相比,总应有个好,有个次,咋会都一样好呢?他感到舜说话不诚实,没再继续询问,便起身走了。

        舜见尧王走了,便急忙赶上前去对尧解释说:“老人家息怒,我知道你对我刚才的回答不满意,按说,我这黄牛力气大,出力也大,应受到称赞,这黑牛与黄牛相比,力气是显得小了些,可它拉起犁来从不惜力,总是勇往直前。

如果我说黑牛不好,那不是混淆是非吗?所以,我认为不管能力大小,只要尽力而为,就应该都是好牛。

”尧王听后点了点头。

        后来,尧把舜带进了王宫,将自己的两个女儿娥皇、女英许配于他,让两个女儿观其德;把9个儿子安排在舜周围,让9个男儿观其行。经过3年时间,反复考察舜的品行和能力,最终让他继承了王位。

         相传,舜帝共在位39年,在其执政期间,经常深入民间考察民情,将社会治理得井井有条。公元前2178年,舜帝去世。百姓感其恩德,便在当地建了座祭祀他的庙宇,名曰“舜王庙”。

        后来,庙南有了村庄,又以庙取名,称为“舜王峪村”。

传说,城隍爷大公无私,执法严明;身先士卒,英勇善战;敢伸张正义,惩恶除凶,保国安民;能应人祈求,旱时降雨,涝时放晴;是位深受老百姓喜爱的阴间长官。大明开国皇帝朱元璋,为达到长久统治天下的目的,大肆鼓吹神鬼的威力,震慑臣民。下令全国封王、公、候、伯四个等级重修“城隍庙”。

京城城隍封王,省、府城隍封公,州城隍封候,县城隍封伯,规格与当地的官署衙门相同。并要求全国各藩王的亲王、知府、知州、知县亲自主祭“城隍爷”。于是,各地便出现了“阴”“阳”两个衙门。

传说鲁班行天下传授技艺。一日来到林州地,欲择优质木料为百姓做农具。百姓说隔山有良木可用,怎奈山高难取回。

鲁班闻言,挥动神斧,劈山成壑,伐良木而归。此地得名鲁班壑。

关于三月三的来源最广流传是广西的刘三姐的故事。

广西壮族歌仙“刘三姐”经常用山歌来歌唱劳动与爱情,还用山歌来批评一些地主的罪行。相传在一年的农历三月三这一天里,刘三姐上山砍柴,因为她得罪了当地的地主,被地主派人砍断了树藤使她坠落山崖身亡。

赵氏起源于嬴姓造父,造父封于赵城而得赵姓。

1、明永乐间由山西壶关县树掌镇迁居林虑(今林州)东姚镇洪河村。始迁祖十四世松林,清道光间由邑之临淇小岭村迁居岑子南村。

2、林州积数千年的历史,至今尚留有赵国遗址多处:自称晋国大将赵胜的后代;

3、林州河顺镇关于“赵氏孤儿”的传说,尚有自称赵氏的后代及土改王的“屠岸贾”的后代。


红旗渠红色经典故事有十二则,其中包括白洋淀放水、千年黄土变绿洲、西潞高寺葡萄结果等。

这些故事展现了中国人民在红旗渠工程中的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和顽强拼搏,彰显了中国***领导下的伟大工程的壮丽画卷。

这些故事以红色为主题,描绘了中国人民艰苦奋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自力更生、为人民谋幸福的伟大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不断前行。


红旗渠红色经典故事有:

1、 青年洞吹号人——任羊成。青年洞是修建红旗渠中最大的施工工程,位于分水苑南面的山腰上,因当时施工条件有限,只有几把铁锤、几把铁锹,还有一根绳子、一个滑道,这便是当时修建青年洞的所有的工具。任羊成凭着过人的胆量和出众的力气,一次又一次地把巨石运到对岸,他的号角声给修渠大军增添了无穷的勇气和力量。

2、 “母亲”渠卫士——秦文贵。

解放前,他家庭贫困,无力读书看报,接触新事物较晚,红旗渠修建初期,他对红旗渠工程建设的艰辛、伟大和它的政治意义认识不足,修渠季节农活很忙时就不去工地劳动,有段日子他觉得特别烦闷和苦恼。

但后来,在支委会上听了别人的发言,自己又深入工地参观了一番后,受到了教育。

他也主动地当起了红旗渠畔的义务护渠员。

3、 孝敬父母的好青年——崔荣。红旗渠建设之初,一些青年人有的因思乡心切而产生退避情绪,有的因生活艰难而怨天尤人。这时崔荣便和大家说:“咱们为了亲人、为了家乡父老来这里吃苦建设,但在这里我们就是一家人,咱们要互相关心帮助。”他不仅这样说了,也是这样做的。

红旗渠的故事还有很多,如:扁担精神、父子兵、夫妻对歌等。这些故事展现了红旗渠修建过程中人们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风貌。


红旗渠是中国的一项伟大工程,它的建设过程中涌现出许多红色经典故事。

其中包括:工人们用手挖渠道,坚持不懈;女工们用头发捆扎石块,保护渠道;工人们在艰苦环境下创造了许多科技创新;工人们用自己的衣物堵住渠道漏水口;工人们用自己的身体挡住洪水;工人们用自己的血肉之躯修复渠道;工人们用自己的智慧解决了渠道施工难题;工人们用自己的努力保护了渠道;工人们用自己的爱心帮助了其他人;工人们用自己的坚持打破了世界纪录;工人们用自己的奉献精神铸就了红旗渠的辉煌。

这些故事展示了红旗渠工人们的勇气、智慧和奉献精神,成为了红色经典。


上世纪60年代,林县(今河南省安阳市林州)人民靠一锤、一钎、一双手,苦干10个年头,硬是在万仞壁立、千峰如削的太行山上,斩断1250个山头,架设152座渡槽,凿通211个隧洞,建成了全长1500公里的“人工天河”——红旗渠。

有人做过计算,如果把修红旗渠所挖砌的1696.19万立方米土石垒成宽2米、高3米的墙,可以将哈尔滨和广州连接起来。红旗渠的建成,结束了林州“十年九旱、水贵如油”的苦难历史,从根本上改变了林州的生产生活条件。

林州人民亲切地称红旗渠为“生命渠”、“幸福渠”。20世纪70年代,周总理曾自豪地告诉国际友人:***有两大奇迹,一个是南京长江大桥,一个是林县红旗渠。在红旗渠修建过程中孕育形成的“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更是成为***的一笔宝贵精神财富。

让我们通过几段修渠故事和一部老电影,重温历久弥新的红旗渠精神。

青年洞:300青年奋战17月凿通岩石隧洞

红旗渠主要景点青年洞

青年洞是红旗渠上的咽喉工程,也是总干渠上最大的隧洞之一。

长616米,宽6.3米。

1960年2月,当总干渠修到***“小鬼脸”上时,正遇一边高山挡道,一边悬崖峭壁,崖下深处是漳河,除了开山凿洞,别无办法。

红旗渠工程指挥部当即决定,组织一支青年突击队来征服这个天险。

300多青年,经过17个月的英勇奋战,终于凿通了这个岩石隧洞。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史册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hicehao.com/q20231228162811b5b6sg.html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