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内战是1642年至1651年,英国议会派与保皇派之间发生的一系列武装冲突及政治斗争。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称之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因此,中国大陆历史学家一般将革命开始的1640年作为世界近代史的开端。
17世纪的英国由于三角贸易和圈地运动,英国农村的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
封建的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已经瓦解,封建的土地经营已逐步转化为资本主义经营。
新贵族在大规模的土地转手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土地和财富,成为英国社会中一支举足轻重的力量。
新贵族和资产阶级开始对封建专制王权不满,要求分享政治权利。
代表资产阶级利益的议会与封建王朝展开激烈的对抗。
英王查理一世曾于1629年,解散了议会,使得此后11年间,议会一直未再召开。
*查理一世
1640年,苏格兰人爆发起义。
查理一世为筹备资金不得不重开议会。
长期议会开幕后,反对派议员猛烈抨击国王的政策,并先后处死了国王的两个宠臣。
1641年11月,议会通过《大抗议书》,历数查理一世的暴行,要求国王保证工商业自由、政府对议会负责等。
恼羞成怒的查理一世拒绝批准《大抗议书》,并且宣布皮姆、汉普顿等议会反对派领袖为叛徒。
1642年1月,他亲自率人来逮捕皮姆等人,但遭到伦敦群众的强烈反对,保王派势单力孤。查理一世只得于1月10日,离开伦敦,北上约克城,组织保王军队。8月22日,查理一世在诺丁汉树起了王军的旗帜,宣布讨伐议会的叛乱分子,挑起了第一次内战。(英国内战之资产阶级革命的开端、内战前夕)
内战开始后,英国分为两个阵营。
支持国王的主要是封建贵族、英国国教上层僧侣以及部分同国王有密切联系的大资产阶级和官僚。
他们大多是英国国教徒和天主教徒。
站在议会一边的,主要是新贵族、资产阶级、城市平民、手工业者和自耕农。
他们大多为清教徒。
从双方力量对比来看,议会占有绝对优势。
议会控制的地区为包括伦敦在内的东南部地区。
这里经济发达,人口稠密,物产富饶,财源充足,全国税收的4/5以上来自这些地区。
他们有重要港口和海军舰队,可以截断国王军队与外界的海上联系。
议会军人数大约有6000人。
而国王控制的地区为西部和北部地区,经济落后,人口稀少,财源不足。
王军更是仅有2000人。
1642年9月9日,议会军总司令埃塞克斯伯爵三世统率大军从伦敦向北进发。
当部队达到北安普敦后,兵力已近2万人。
但是,埃塞克斯并没有凭借优势兵力主动发起进攻,而是列阵扬威,等待国王“回心转意”。
查理一世自知势单力薄,遂于9月13日离开诺丁汉前往保王势力雄厚的西南部。
之后,查理一世在中西部的一些郡和威尔士招募了不少士兵。
封建地主、天主教贵族及其随从骑兵,纷纷前来投军,王军数量大增。
查理一世利用埃塞克斯消极等待之机,于10月12日秘密向伦敦进发。三天后,埃塞克斯才获悉这一消息,匆匆回师追赶。10月22日,议会军的先头部队终于在沃里克郡凯因顿附近的埃吉山追上王军,并于23日发生了首次大规模交战。王军投入了大约7000多人的兵力,而议会军参战人数有7500人。
战况一开始对议会军不妙。
他们刚刚发起冲击,就遭到王军骑兵的强大反击,处于两翼的议会军骑兵惨败而逃。
但王军骑兵对整个战场形势并不了解,只顾对敌军猛打猛追,一口气追了2英里多路。
而此时,议会军的中路步兵在炮兵的支援下,打退了王军步兵的进攻,并实施反击,将其击溃。
国王的大旗落入议会军之手,国王更是险些被俘。
幸亏王军骑兵及时返回战场,才救了国王。
此时王军已溃不成军,乱成一片,但所幸的是,埃塞克斯并没有乘胜进攻。
当晚,双方都在战场上过夜。到了第二天,查理一世发觉他的1/3步兵及不少保王党人因天寒缺粮、惶恐畏战已擅自离队,只好暂时停战,进行休整。另一方面,埃塞克斯满足于已有的战果,没有追击敌军在这场战斗里,双方打成平局,未分胜负。议会军士兵伤亡较多,但王军军官损失较大。双方都声称获得了胜利。
得到喘息之机的王军利用议会军西撤的时候,集结部队,悄悄向伦敦进发。
10月29日王军攻占了牛津,11月12日攻占了距伦敦只有7英里的布伦特福,伦敦告急。
在此危急时刻,伦敦的4000多名由手工业者、学徒和城市平民组成的民兵队伍火速开往前线。
他们与埃塞克斯统率的议会军会合,使议会军人数大增,士气大振。
因兵力有限,查理一世只得被迫放弃进攻伦敦的计划。
但埃塞克斯却下令不准追击,查理一世得以从容退回牛津,就地过冬,积蓄力量,准备来年再战。
到了第二年,1643年,整个军事形势依然对议会军十分不利。在北部,王军占领了约克郡的几个大城市,南下进逼林肯郡。在西部,王军把议会军赶出了南威尔士,占领了多塞特郡。7月26日,王军攻占了英国第二大海港城市布里斯托尔,掳获了大批物资,并使该港成为王军的“军用仓库”。同年秋,王军兵分三路进攻伦敦。
*红色为王军,绿色为议会军
这一次,伦敦民兵再次被号召起来抵抗敌人。他们于9月20日,在纽伯里与王军发生激战,挫败王军的进攻,使伦敦再次转危为安。尽管如此,至1643年底,王军已经控制了北部五个郡、西部各郡和威尔士,以及中部的牛津郡和柏克郡,几乎占领了3/5的国土。
在内战初期,处于劣势的王军多次击败了议会军,掌握了战略主动权。那是因为掌握议会领导权的长老派动摇妥协,不愿与国王彻底决裂。他们满足于既得利益,只希望通过战争迫使国王妥协和让步,而无意推翻王权。议会军统帅埃塞克斯等人更是消极怠战,只是想显示军威,以等待国王的让步。
另一方面,议会军虽然人数多,但大都是民兵,没有经过军事训练,军事素质差。
而王军的主力骑兵部队多由作战经验丰富的贵族、骑士及其仆从组成,能征善战。
议会军将领也多为优柔寡断、昏庸无能之辈,缺乏主动进攻精神,执行消极防御的战略。
这使议会军陷入被动挨打的境地。
而且在当时的英国百姓心中,国王仍是威严的、尊贵的。
很多人并未支援议会军,而是持观望态度。
但就是在议会军节节失利的情况下,内战杰出将领克伦威尔出现了。他的出现将挽救整个议会派,甚至整个英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