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投稿 / 正文

清朝历任两江两总督名字,清朝历任两江总督大事年表(7)同治年间,值得收藏

接上期:清朝历任两江总督大事年表(6)咸丰年间,值得收藏

同治年间,两江总督厉8任,多为汉人大臣,

自同治五年起,两江总督兼管五口通商事务,授为南洋通商大臣。

第九十二任:李鸿章(未实授)

在任时间:同治四年四月癸巳(1865年5月23日)至同治五年十一月丙辰(1866年12月7日)

离任原因:以江苏巡抚署理,曾国藩山东剿捻不力,李鸿章奉命北上接任

李鸿章照片】

李鸿章(1823—1901)字渐甫、子黻[fú],号少荃,安徽合肥人,世称“李中堂”,因家族排行第二,故民间又称“李二先生”。

道光二十七年(1847)进士,选庶吉士,三年后授翰林院编修。

历任福建延建郡道台、记名按察使、江苏巡抚加太子太保、一等肃毅伯、署理两江总督兼署通商事务大臣、湖广总督兼湖北巡抚加一等骑都尉世职、协办大学士加太子太保、武英殿大学士、文华殿大学士加太子太傅、总理衙门大臣行走、勘河大臣兼湖广总督、直隶总督等职。

光绪二十七年(1901),李鸿章病逝于北京。诏赠太傅,晋封一等侯爵、谥文忠,赐白银五千两治丧,在其原籍和立功省建祠10处,京师祠由地方官员定期祭祀。清代汉族官员京师建祠仅此一人。

年轻时期的李鸿章画像】

李鸿章出生于道光三年(1823),道光二十年(1840)鸦片战争时中秀才。五年后,进京参加会试未中,遂以年家子身份受业于曾国藩门下。道光二十七年(1847)中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同时,受业曾国藩门下,深受曾国藩器重,将自己编练湘军的心得倾囊相授。三年后,授翰林院编修。

咸丰三年(1853),太平军顺江而下,时任两江总督陆健瀛弃守九江,太平军随即攻克安庆,安徽巡抚蒋文庆兵败被杀。

听闻家乡惨遭劫难,李鸿章怂恿自己的同乡、工部左侍郎吕贤基上奏回乡团练,并亲自为其代笔书写奏章。

结果,本意不想回乡的吕贤基被咸丰帝任命为团练大臣,诏令回籍办理团练,吕贤基十分生气,马上上书奏请朝廷让李鸿章一同回乡办理团练。

不久,李鸿章的父亲李文安也奉旨回乡组织团练,很快,李鸿章在家乡拉起了一只队伍,随同各地团练开始与太平军周旋。

淮军进入上海】

两年后,因收复庐州有功,被任记名道台。

次年又相继攻克巢县、和州,升任记名按察使。

咸丰七年(1857年),父亲李文安去世,李鸿章丁忧回家。

次年,太平军再次攻陷庐州,李鸿章携带家眷出逃往南昌投奔哥哥李翰章。

一年后,李鸿章进入曾国藩湘军大营,充当幕僚。

在曾国藩的谆谆教导下,李鸿章的傲气渐渐收敛,同时思想性格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咸丰十年(1860年)秋,李鸿章与老师曾国藩之间因移军祁门和弹劾李元度二事发生严重分歧,李鸿章愤而离营,一年后在好友的劝说和曾国藩的再三邀请下,李鸿章重新回到湘军大营。不久李鸿章奉曾国藩之命回乡重新组织团练,招募兵勇。很快李鸿章利用自己的关系,就组建了一只拥有14个营,近万人的淮军。

捻军活动地区】

同治元年(1962)初,曾国藩在李鸿章的陪同下在安庆检阅了已经集结的淮军将士,随即,令李鸿章率13营淮军入驻上海,并推荐李鸿章为江苏巡抚。

抵沪后,李鸿章的淮军遭到了外国驻军和当地官绅的嘲笑,认为淮军是乌合之众,不堪一击,在与太平军的几场战斗中连连获胜之后,淮军的威望大增。

李鸿章乘机招纳新兵,并加强军备更新,采购洋枪洋炮,不到两年时间,淮军发展到六七万人,。

次年,李鸿章兼署五口通商事务大臣,在沪设立了外文馆,同年收复苏州,太平军纳王郜永宽杀死慕王谭绍光,开城投降。一年后,攻克常州,斩杀太平天国护王陈坤书,苏南地区太平军被彻底消灭,李鸿章因此获封一等骑都尉世职。同年五月,李鸿章协助曾国藩的湘军攻克天京后,受封一等肃毅伯,赏戴双眼花翎。

晚年时期的李鸿章】

同治四年(1865),剿捻统帅僧格林沁在山东菏泽全军覆没。

曾国藩随即被任命为钦差大臣,北上督师剿捻,李鸿章奉命署理两江总督,负责调兵、筹饷。

由于曾国藩的淮军大多已经裁撤,只好带领淮军“铭”、“盛”、“鼎”、“树”四军共2.7万人,另带湘军刘松山部约8千人,后又陆续征调淮军杨鼎勋、刘秉璋、刘士奇、吴毓芬、王永胜等部共2.7万人,以及刘铭传的新营,总兵力6万余人。

因所部几乎为淮军,曾国藩难以驾驭,在山东征战一年多几无所获,朝廷不得不改派李鸿章代替曾国藩北上剿捻。

次年年底,捻军一分为二,赖文光、任柱等率东捻军仍留在中原作战,张宗禹、邱远才等则率捻军入陕西。

李鸿章到任后,迅速扩招兵勇,淮军到达7万余人,一年后,东捻军全军覆没,李鸿章被加封一等骑都尉世职。

同治七年(1868),西捻军“围魏救赵”穿过山西,进入直隶保定,顿时朝野震动,急令李鸿章、左宗棠及直、鲁、豫、皖各督抚率军北上勤王。

由于李鸿章救援不力,被拔去双眼花翎、褫去黄马褂、革去骑都尉。

在西捻军被彻底剿灭后,朝廷开复李鸿章迭次降革处分,并加封太子太保衔,授湖广总督、协办大学士。

英国摄影师约翰·汤姆逊所摄李鸿章像(直隶总督任上)】

在湖广总督任上,李鸿章曾奉命入川查办四川总督吴棠被参案。

回武昌后,于同治九年(1870年)初,奉旨督办贵州军务,镇压苗民起义。

因甘肃回民起义军入陕,左宗棠远在平凉鞭长莫及,李鸿章随即奉命带兵援陕。

但李鸿章不愿与左宗棠共事,一再拖延,直至六月下旬才抵西安。

此时,天津发生教案,列强军舰云集天津大沽口,李鸿章只好又奉密谕“酌带各军克日起程赴近畿一带相机驻扎”,匆匆赶赴直隶。

同治九年(1870年)七月接替曾国藩办理天津教案,后因成功调解天津教案,八月调任直隶总督,后又兼任北洋通商大臣。

同治十年(1871年)七月与曾国藩会奏陈兰彬选聪颖子弟赴美国留学。

李鸿章在直隶总督任上长达25年,晚年又再次出任直隶总督。

这一日,李鸿章一边大力办洋务,一边不停的与列强周旋,代表清廷签署了一个又一个的不平等条约,据统计,经其手签字的条约多达30多个,其中包括中日《马关条约》、《辛丑条约》,因此背上了千古骂名。

为了躲避世人的唾骂,李鸿章一度被革职,派往西方周游。

李鸿章与俾斯麦合影】

光绪二十七年(1901)签订《辛丑条约》。李鸿章在签字回来后大口大口地吐血,而后病逝北京,享年79岁。

第九十三任:曾国藩

在任时间:同治五年十一月丙辰(1866年12月7日)至同治七年七月乙未(1868年9月6日)

离任原因:调任直隶总督

(详情参见:第九十一任:曾国藩)

第九十四任:马新贻

在任时间:同治七年七月乙未(1868年9月6日)至同治九年八月丁酉(1870年8月29日)

离任原因:遇刺身亡

马新贻(1821—1870)字谷山,号燕门,又号铁舫,回族,山东菏泽人。

马新贻照片】

道光二十七年(1847)进士,历任安徽建平知县、合肥知县、安徽按察使、安徽布政使、浙江巡抚、两江总督兼通商事务大臣等职。

同治九年(1870)七月二十六日,马新贻回署衙时遭刺客张汶祥行刺,次日身亡,终年49岁。

朝廷案尚书例赐恤,赠太子太保,骑都尉兼云骑尉世职,谥端愍,入贤良祠。

江宁、安庆、杭州、海塘等地为他建有专祠。

马新贻被刺一案,又称“刺马案”是“清末四大奇案”之一

道光二十七年(1847)马新贻考中进士,先后担任安徽建平、合肥知县,在任时勤政爱民,颇受百姓拥戴。 咸丰三年(1853年)太平军进攻安徽,淮河南北盗匪横行,马新贻在合肥知县任上操练军队,跟随钦差大臣袁甲三率兵攻克庐州,因功升任庐州知府,赐戴花翎。

1854年太平军攻克庐州作战路线】

咸丰八年(1858)马新贻升任按察使。

不久,太平军英王陈玉成率军进攻庐州,马新贻兵败,官印丢失,被朝廷革职留任。

次年,母亲去世,马新贻丁忧回家,安徽巡抚翁同书(翁同龢之兄)和钦差大臣袁甲三先后保荐马新贻官复原职。

咸丰十一年(1861)马新贻因父亲去世再度丁忧返乡,丁忧结束后跟随袁三甲再次收复庐州,并在寿州大败太平军,因功加按察使衔,并署理安徽布政使。

同治三年(1864)马新贻升任浙江巡抚,到任时浙江刚刚收复,百废待兴,他即刻上书朝廷免除浙江百姓赋税。 同时废除漕运上的苛捐杂税,兴修水利,开办学校,并剿灭了为祸嘉兴、湖州一带的“枪船”盗匪,不久升任闽浙总督。

清朝末年船匪】

同治七年(1868)八月,马新贻接替曾国藩升任两江总督兼通商事务大臣。上任后奏请朝廷选派士兵驻守江宁,并亲自训练。 而后撤销宿迁旱关和安徽蒋坝的税关,大大减少了对来往商人的盘剥。同时带兵剿灭了江苏、山东交界的乱匪,处死了匪首高归等人。

次年八月,发生了安庆教案,法国驻华公使罗淑亚声称以武力保护天主教,调集军舰进驻南京下关。战事一触即发,马新贻奉命安徽巡抚英翰迅速了解此案,经过多方周旋,与英法两国签订《南京协定》,赔偿法国土地,并严惩肇事者,方才息事宁人。

两江总督马新贻遇刺】

同治九年(1870)七月末,马新贻在校阅完士兵操练射箭后,步行返回两江总督署。刚到府衙门口,突然窜出一个叫张汶祥的男子将其刺伤,次日,马新贻因伤重不治身亡。时任江宁将军魁玉立刻将此事上奏朝廷,朝野哗然。慈禧太后甚至说“马新贻此事,岂不甚奇?”

随后,朝廷命将军魁玉严审张汶祥,后又命命漕运总督张之万会审。不久,又令派刑部尚书郑敦谨会同新任两江总督曾国藩复审,以张汶祥暗通海盗图谋报复定案,张汶祥被凌迟处死,并在马新贻灵前剖腹挖心,以祭英灵。

第九十五任:魁玉(未实授)

在任时间:同治九年八月丁酉(1870年8月29日)同治九年十月二日(1870年10月29日)

离任原因:曾国藩未到任前,其以江宁将军兼署

魁玉照片】

魁玉(1797~1877),字时若,富察氏,满洲镶红旗,祖辈驻防荆州。

道光十年(1830)以二品荫生入军,授骁骑校,后由镶红旗协领升凉州副都统。

历任江宁副都统、京口副都统、江宁将军、署理两江总督,官至成都将军。

光绪十年(1884)病故,时年81岁,以将军例赐恤,诰受健威将军,赐祭葬,谥果肃,镇江建专祠。

咸丰三年(1853)冬,魁玉奉命率部会同曾国藩大军在湖北新洲、阳新截击太平军,后率军驻守荆州。先后收复武汉、沔阳、汉川、等10多个州县,赏戴花翎。两年后,太平军曾天养部挺进鄂西,朝廷令魁玉署荆州右翼副都统,在汉水堵截太平军。不久,调任江宁副都统。

剿灭粤匪图】

咸丰八年(1858)魁玉署江宁将军兼署京口副都统,同钦差大臣江南大营统帅和春率军与天平天国英王陈玉成、忠王李秀成部交战,威胁天京。三年后,魁玉任镇江军务帮办,联合上海英、法驻军组织“洋枪队”、“常胜军”进攻太平军。

同治三年(1864)魁玉率部攻陷丹阳,朝廷嘉赏其巴图隆阿巴鲁。 6月初,清军攻陷天京,获封云骑尉世职。年底,实授京口副都统。次年5月,魁玉升任江宁将军,协助与曾国藩、李鸿章办理太平军善后事宜。 同治七年(1868)入京觐见,获封紫禁城骑马。

南京得胜图

同治九年(1870)时任两江总督马新贻被刺杀,魁玉奉命暂署两江总督并兼南洋通商商务大臣,查察马新贻被刺一案。

时逢天津教案未结,魁玉奏请朝廷加强江防,并同时同时在沪、浙、闽沿海地区及两江、皖、鄂长江流域开办洋务企业。

次年,魁玉转任成都将军,修建碉堡,整顿军务,镇压多起西南少数民族起义。

光绪三年(1877)旧伤复发,告病回江陵寓居,光绪十年(1884)去世,诂授建威将军。

第九十六任:曾国藩

在任时间:同治九年八月丁酉(1870年8月29日)至同治十一年二月丙寅(1872年3月20日)

离任原因:在任去世

(详情参见:第九十一任:曾国藩)

第九十七任:何璟(未实授)

在任时间:同治十一年二月丙寅(1872年3月20日)至同治十一年十月丙子(1872年11月25日)

离任原因:以江苏巡抚署理,为父丁忧回乡。

何璟横幅书法作品】

何璟(1816―1888),字伯玉,号小宋、筱宋,广东香山(中山)人。

道光十七年(1847)进士,选庶吉士,授翰林院编修。

历任江南道监察御史、安徽庐凤道、安徽按察使兼安徽布政使、湖北布政使、护理湖北巡抚、山西布政使、福建巡抚、山西巡抚、江苏巡抚、署两江总督兼署办理通商事务大臣、闽浙总督兼署福州将军和福建巡抚。

光绪十四年(1888)病故,享年75岁。

咸丰三年(1853)何璟以记名御史授江南道监察御史。四年后,英法联军攻陷广州,两广总督叶名琛被俘,广东巡抚柏贵向英法联军卑躬屈漆求和,不但未受朝廷责罚,反而升迁署理两广总督。此时,何璟上疏,请求朝廷籍没叶名琛家产,并将柏贵从重治罪,以平民愤,并多次上书建议朝廷加强天津驻防,打击英法侵略者的嚣张气焰。

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咸丰十一年(1861)何璟记名以道员出任安徽庐凤道。次年(同治元年)入曾国藩军总办营务处。一年后,署理安徽按察使。同治三年(1864)江宁克复,何璟实授安徽按察使兼署布政使。次年,转任湖北布政使,时逢治下黄陂县水灾,民不聊生。何璟紧急上疏朝廷,赈济灾民,并通令各州县屯粮备荒。

同治六年(1867)何璟升任护理湖北巡抚。到任后,捻军意图进攻安庆,巡抚乔松年领兵驻守寿州,何璟留守省府,因镇压捻军有功赏戴花翎。两年后,调任山西布政使。次年升任福建巡抚,不久调回山西任巡抚,负责防守甘肃回民起义。

何璟任江苏巡抚时所著《范儒人贞孝》】

同治十年(1871)何璟调任江苏巡抚,次年,曾国藩在任去世后,何璟奉命署理两江总督兼署办理通商事务大臣。时逢同治帝大婚,内务府令江南准备供赏赐御用缎匹。何璟以匪患刚平巨款难筹,奏请朝廷予以酌情减免,因此节省经费100万两,大大减轻了江南人民的负担。

次年十月,何璟为父丁忧回乡守制。守孝期满后,入京觐见,升任闽浙总督,并赐紫禁城骑马。光绪三年(1877)年底,何璟兼署福州将军。到任后,增调兵力,大力加强闽浙海防。两年后兼署福建巡抚,此时日本正图谋吞并琉球,何璟奏请朝廷将长江水师的调至台湾基隆,并且每天派船在各港口巡视,以应不时之需。

何璟奏请以杨嵩生补闽省闽安协副将的奏折】

光绪九年(1883)爆发中法战争,清廷派兵入越抗击法国对越南的入侵。由于清廷摇摆不定,中法谈判陷入僵局,法军便派孤拔为舰队司令率远东舰队,进犯福州、基隆。由于闽、台地区兵力不足,何璟立即增募兵勇,在各港口加大布防力度,并积极协调军饷。

次年,何璟将海防任务交给钦差大臣张佩纶负责。七月十三日,孤拔率远东舰队进驻福州马尾港,扬言要攻取福州。此时清廷并为对法宣战,在不平等条约的束缚下,何璟不敢阻止法军开进。两天后,何璟同张佩纶电请朝廷首发制人,而朝廷却令二人遵守中法条约规定,不得擅自开火。

中法马尾海战】

之后,何璟、张佩纶又屡次奏请朝廷派南、北洋水师增援。朝廷虽然允准,但是曾国荃、李鸿章却迟迟不派舰前往福州。二人只好再次奏请朝廷建议堵塞闽江入海口,再次提出对停在马尾港的法国远东舰队实施先发制人打击,而腐朽昏庸的清廷并不以为然,再次拒绝了二人的请求。

八月二十三日中午,何璟收到法国法国驻福州领事下的宣战书,立即电告马尾、长门两处要塞,但长门电讯中断无法送达,马尾要塞还未收到电报,法军则已先开炮。福建水师的9艘舰船和马尾船厂均被炸毁,清军战败,何璟随即被革职。光绪十四年(1888)病故,享年72岁。

第九十八任:张树声(未实授)

在任时间:同治十一年十月丙子(1872年11月25日)至同治十二年正月丙戌(1873年2月3日)

离任原因:以江苏巡抚署理,为母丁忧回乡。

张树声照片】

张树声(1824—1884),字振轩,安徽合肥人。廪生出身,历任徐海道台、直隶按察使、山西按察使、山西布政使、署理山西巡抚、漕运总督、江苏巡抚署理两江总督、贵州巡抚、广西巡抚、两广总督、署理直隶总督加封太子少保、复任两广总督。是李鸿章淮军开明派代表人物,曾提倡“采西人之体,以行用”。

咸丰三年(1853),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张树声与弟弟张树珊、张树屏、张树槐等在父亲张荫谷带领下在周公山兴办团练,对抗太平军。

由当地道员李元华指挥,在家乡以及六安、霍山等地作战,并多次配合李文安、李鸿章父子所属团练,在合肥周边围攻太平军,因公授知府衔。

此时大潜山地区的刘铭传、董凤高和紫蓬山下的周盛波、周盛传兄弟等部团练与张家团练遥向呼应,时称“三山”团练,名声远扬。

张树声画像】

同治元年(1862)曾国藩命李鸿章组建淮军。李鸿章随即传令张树声招集刘铭传、周盛波、周盛传、潘鼎新、吴长庆等团练首领,聚集安庆面见曾国藩。经曾国藩认可后,众人返乡集合各地团练,仅仅同时3个月便成军,编为“树字”“铭字”等营。由安庆租借轮船开赴上海,攻打李秀成部太平军。

同治三年(1864)淮军接连攻占常州、湖州,张树声以按察使记名。

次年,授直隶按察使,奉命随曾国藩镇压捻军。

同治五年(1866)返回李鸿章麾下。

两年后,东、西捻军先后被剿灭。

同治九年(1870)张树声调补山西按察使,不久又转任山西布政使,并署理山西巡抚。

同治十一年(1872)后升漕运总督、江苏巡抚,年底奉命署理两江总督,在任上大力治理太湖、兴修水利,不久因母亲去世丁忧归乡。

光绪三年(1877)张树声出任两广总督,先后镇压多起苗民起义。

张树声的亲笔题写匾额】

光绪八年(1882),时任直隶总督李鸿章母亲去世,张树声被临时任命暂署直隶总督。时逢朝鲜内乱,日本驻朝公使花房义质乘机率兵入侵朝鲜。朝鲜王室请求宗主国大清出兵平乱。张树声闻讯后,迅速调遣淮军吴长庆自山东率水师入朝救援,迫使花房义质签约撤兵,解除了大清唇亡齿寒的危机。平乱后,张树声加封太子少保衔。

次年,张树声回到两广任上。

光绪十年(1884)法军入侵越南,此时张树声已经病中不能亲自前往,只好派部下率淮军入越作战,在谅山、高平等要地驻守。

大力支持刘永福的黑旗军与越南军民联合抗法。

而清廷此时对法国战和不定,淮军无所适从。

在越南北宁战败后,张树声自请解除总督职务,专门治军,不久即被革职留任,负责办理广东防务。

当年11月于广州病逝,时年61岁。

临终仍不忘上书朝廷建言献策,谥靖达,敕令在直隶、江苏、安徽老家建专祠。

中法战争形势图

第九十九任:李宗羲

在任时间:同治十二年正月丙戌(1873年2月3日)至同治十三年十二月甲戌(1875年1月12日 )

离任原因:因病免职

李宗羲(1818~1884),号雨亭,四川开县(重庆市开州)人。

道光二十七年(1843)进士,历任英山、婺源、太平知县,庐州同知,署安庆知府,两淮盐运使兼扬州道,安徽按察使,江宁布政使,山西巡抚,官至两江总督兼办理通商事务大臣。

光绪十年(1884)病逝,赐祭葬,诰授光禄大夫、振威将军、兵部尚书兼右都御史。

李宗義照片】

咸丰三年(1853)太平军先后攻占安庆、江宁,安徽按察使张玉田丰茂防守集贤关,委任李宗羲随军协理粮饷,次年,奉调赴庐州大营,委办制造局兼管军装局,后在收复庐州战役中李宗羲因功被保举为同知,赏戴花翎。

咸丰七年(1857)李宗羲被保举以知府补用。太平天国“天京事变”之后,石达开出走安徽,李宗羲奉命代写《招降书》招降石达开。次年,李宗羲随曾国藩大军办理营务,深受器重,成为左右手。一年后,受命署理安庆府知府,不久因病回乡调养。

李宗義照片】

同治三年(1864)清军收复南京,李宗羲受曾国藩之命在南京办江北厘金总局,因功升道员候补。次年升任两淮盐运使兼杨州道。在瓜州口开凿运河有功,不久升任安徽按察使,后调任江宁布政使。时逢运河决口,李宗義一边赈济灾民,一边修堤浚河,减免赋税,积极帮助灾民恢复生产。

同治八年(1869),李宗羲升为山西巡抚,奉慈禧太后之命加强山西河防。招募兵勇,多次击退陕西回民起义军,均被山西清兵击退。次年,为母丁忧再度回乡。

同治十二年(1873)李宗義升任两江总督兼办理通商事务大臣。到任后,加强江防建设,增筑沿江炮台,以便牵制日本等列强的挑衅。面对慈禧太后骄奢淫逸,大兴土木,李宗義两次上书清廷,劝阻朝廷暂停圆明园修复工程。并建议朝廷应将强海防,发展矿业,提高关税,培养外交人员。

光绪皇帝、慈禧太后剧照】

次年,李宗義四川家乡大旱,曾寄银四千两回籍救荒,又捐银修建学堂和资助贫困学生参加科举考试。

当年冬天,李宗義因病上疏辞职。

光绪二年(1876),四川东乡百姓反对官府横征暴敛,知县孙定扬谎报民变,被四川提督李有恒带兵杀害平民千余人。

两年后,朝廷令在家调养的李宗羲查明此案。

经李宗義的细心查访,使得该案的到平反。

光绪十年(188)夏,李宗羲在家病逝,时年67岁。临终口授遗摺,仍不忘为朝廷建言献策。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史册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hicehao.com/q2022110708580508110.html

为您推荐